古文两则注释辨疑_第1页
古文两则注释辨疑_第2页
古文两则注释辨疑_第3页
古文两则注释辨疑_第4页
古文两则注释辨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古文两则注释辨疑 一、桃花源记中的志 几十年来,陶渊明桃花源记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二 册一仍旧贯,被选入。然而,对文中志字的释义也一仍旧贯,作为教科书,这就未免有提出质疑并进行辨 析之必要。为便于说明问题,先将该段文章及有关注释照录于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在寻向所志下,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 四册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均注释为:寻找前次做的标记。可见后者照搬前者。 对这一注释,曾有人提出异议(见年第四期天津师大学报),认为志不应当作标志 解,而应该作记住解,理由是渔人所行之路乃水路而非陆路;既然是水路又怎样或者说在什么地方做标记 呢?难道真的是有刻舟求剑不成?而且指出这种注释是从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一书的注释搬来,只不 过把郭注处处志之的志注释挪到了寻向所志的注释中而已。 2 / 8 尽管 天津师大学报那位作者未作深入论述,但所提出的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因为按这样的注释对原 文进行译解,明眼人一看就是不合乎事理的。这里也把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中提供的译文照录于下,以便辨别个究竟。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 ,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派人随他前往,寻找前次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路。 照这样翻译,人们不难发现:渔人往返行程,都是靠撑船;那么在船上又怎样去做 标记呢?是在船行一段 路之后下船再到岸边某处(或山石,或树木等)去做标记吗?如若不然,就只能像刻舟求剑那样了!显然 ,这是不符合情理的。之所以导致这种不合乎客观事物情理的翻译,关键在于对文中志字词义注释的疏误 。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应明确志在先秦有两个常用的义项:意念,心愿;标志,记号同时作记 (记住、记在心里)这个义项也经常使用。至于志的记义来源,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有 过明确说明:盖古文有志无识,从篆乃有识字,保章曰:志,古文识。识,记也。哀公问 注曰: 志读为识。识,知也。今之识字,志韵与职韵分二解,而古文不分二音,则二解义亦相通,3 / 8 古文作志,记也 ,知也。古只有一字一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之所之不能无言,汉时志、识已殊字也。 段玉裁这段注文,主要明确了两点:古文有志无识,记义由志表示,理由是古文不分二音, 则二解义亦相通;汉代时,志与识已分开用,属于两个字了。按造字过程而言,志与识为古今字。 从用字角度说,汉代以后既产生了识字,若用志字表示记义则为通假。不过,段氏这里并未申明 , 或许由于不便区别或区别也无多大意义,故而从略。志作字解,不管与识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关 系,在汉代以前或以后都不乏用例。在汉代以前的,如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陆德明 经典释文释志为记也,即记载之义。在此基础上又引出用心记住义,如荀子子道:孔子曰 :由志之,吾语汝。此处志显然是记住、记在心中之意,又史记屈原列传博闻强志,即 为见识广博强于记忆的意思。汉代以后的,如新唐书褚亮传记述褚亮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 。又,唐代张又新剪茶水 记:客有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两用例之志显然都是记在心 中之意。 如果把桃花源记中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之志解作记住、记在心中,显然更顺 理成章,4 / 8 符合情理。那就是说,渔人在行船过程中把岸上处处的树木、山石之类作为对象记在心中,以便再返 回寻找桃花源的所在不比在行船时做标记更贴近事实、更符合常理吗?所以志在桃花源记中当注释为 记住或记在心中,而不应作做标记。 有人也可能诘问,汉代之后既已产生识字,作为晋代大诗人就不知道用这 个字,却非用那个古字吗? 是的,识字产生后,并且以记录下来作标记的本义固定下来,就应该用识而不用志。遵循这一规 则的用例也不少。例如:汉书匈奴传:以计识其人众畜牧。颜师古注:识亦记。这是说用语言 文字作记录、标记之意。同时,也表示用心记住,例如:论语述而:默而识之之识、礼记 檀弓下:小子识之之识,均为记在心中之意。然而,不遵守这一规则的用例又何尝没有呢?前面已 提出一些用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恐怕是古代文人的一种习惯吧!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鸿门宴 中 不也是舍早字而不用却用假借字蚤(蚤自来谢项王)吗?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先驱、近现代语言 文字学家章炳麟的文章中不也是大量使用古字和假借字吗? 二、核舟记中的径 魏学伊的核舟记也是一篇传统的语文教材,但其中个别注释(如径寸之木的径),也有值得 提5 / 8 出研讨之处。现将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核舟记的一段原文及其注释照录于下: 明有奇巧人王淑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注释:径寸之木长一寸的木头。径,直。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段文章是这样翻译的: 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淑远,他能在一寸来长的木头上,雕刻出房屋、器具、人物,甚至 鸟兽、木石这些东西,而且都能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着那些要制作的东西的形状来雕刻,每样人物有每 样人物的神态。 对于径寸之木,不论注释还是译文,作长一寸或一寸来长解释,似无大的原则问题。但是, 注释中又着重把径解为直,且不加任何说明,却令人费解 。 固然,径有作直之义,也可以说是径较近的引申义。但与本文所用的词义却不相合。要弄清 这个问题,有必要把径的本义、引申义理清,同时还须把径寸的用法搞明白。 径,论文释其本义为步道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进一步阐释为:步行之道,谓异于 车行大路。6 / 8 他的意思是说,径是指只能步行不能车行的小路。徐锴说文系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顾野王玉篇等都把径的本义定为可步行而不容车的小路。现在出版的有权威性的字典辞书也 都把径的第一个义项 定为小路。径用其本义的例子很多,如论语雍也行不由径、史 记高祖本纪前有大蛇当径、王禹俘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性长中的径皆是。 走小路一般要比走大路近且直,所以,径首先就很容易地引申为径直、直义。集韵径韵: 径,直也。清代徐灏说文解字笺彳部说径,戴氏侗曰:小道径达,故因以为径直之义这一 引申义用例也很多,例如楚辞远游阳杲杲未光兮,凌天地以径度。洪兴祖注:径,直也。汉 书枚乘传:石称斗量,径而寡失。颜师古 注曰:径,直也。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 皇甫殿直)径奔王二哥茶房前来。用例很多,余不一一。然而,这个直义与核舟记之径寸之长 之径是扦格难通的。那么,就须考察是否还有另外的引申义,能疏解这里文意。经稽考,径还有一个 与直这个引申义关系至为密切的引申义直径一义。对周髀算经上卷中此夏至日道之径也越婴 注解说:其径者,圆中之直者也。就是说,径是一个圆当中最直的,即今数学上之所谓直径。宋代李 诫在营造法式总释下就明确使7 / 8 用了这个概念:圜径七,其围二十二 。这里的圜的,就是指圆的直 径;围就是指周长。核舟记中径寸之木的径似当作直径解,而不是简单直义。 径寸之木之径寸的用法,在核舟记之前既有之,如径寸之地、径寸之珠即是。径 寸地,新版辞源释为指心,引子华子北官子任中一段为证:人中虚圆不径寸,神明居焉。事物 交滑,如此乱棼,如涉惊浸,而径寸之地如炎如冰。不错,这里的径寸之地是指心,然而却是一种 用借代方式引申出来的。径寸之地原来是指心脏所占据之地,直径一寸左右的那块空间。 径寸之珠, 新版辞源明确释为直径一寸的大珠,也引了史记田敬仲世家一段话为证:梁王曰:若寡人国小 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径寸亦不乏用例,其结构形式当为主谓关系:径(名 词)十寸(数量词),意为直径一寸左右。 如果核舟记中的径寸之木释译为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难道不比释译成长一寸的木头或 一寸来长的木头使人更易理解,也更贴近事实、符合情理吗?那么,为什么非要径下注一个非常别脚 的引申义直呢?这只能认为是照搬旧注不加辨析造成的。 也有人会诘责,一块木头,你怎么知道它是圆的呢?也可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