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doc_第1页
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doc_第2页
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工业园区发展与整合研究有15和工业区,分别是:1、象屿保税区 (湖里) 2、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 (湖里) 3、厦门出口加工区 (海沧) 4、集美台商投资区 (集美) 5、海沧台商投资区(海沧) 6、杏林台商投资区 (杏林) 7、城东工业区 (同安) 8、厦门石材工业区 (同安) 9、厦门银鹭食品工业区 (同安新圩)10、厦门机电工业区 (灌口) 11、同安城南工业区(同安) 12、航空工业区 (湖里) 13、厦门市轻工食品工业区(同安) 14、巷北工业区 (同安马巷) 15前埔工业区(何厝)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1、研究背景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新亮点,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由于一般工业区都集中了当地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相对紧缺资源,制定有相应的优惠措施,所以不少工业园区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区域形象工程。厦门从1958年开始建设杏林工业区,速度相对缓慢,从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园区的兴起,厦门特区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工业园区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错位,尤其是在狭隘的“诸侯经济”和只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园区建设者对整体经济布局、园区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效率、企业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培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已经影响了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厦门目前存在的43个工业区,其设立是有不同的时空背景、时代需求、功能及作用,但现状城市外围呈“低、小、散”特点分布的工业园区产生许多问题,例如总量失控、竞争资源、违反规划、土地未有效利用等。今年7月份,随着国务院办公厅连发两个针对开发区的文件和五部委联合督察组奔赴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相关整合涉及厦门市未来城市发展空间、面对周边城市及海峡两岸及国际产业竞争的优势建立,同时土地资源有限,未从整体考量的规划与开发都将会造成整体社会成本的浪费,贻误发展机遇,因此,工业区整合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2、相关概念工业区(出自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工业区是指城市中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发区(出自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开发区是指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渡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一般指具有一定地域空间规模的工业区,具有明确的开发主体或管理机构等。 产业集聚(出自土地经济学)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二、厦门市工业经济及园区发展现状1、厦门市工业发展现状及分析1.1、厦门市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工业生产是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厦门的近代工业发展较早,18世纪清政府就在今晨光路建立了一个军工造船厂。到19世纪,一些华侨和地方士绅筹办新式工业,到19世纪末,棉纺、肥皂、电力、皮革、电池、印刷等行业均已达达到相当规模,当时厦门所拥有的产业工人数在全国各工业城市中列第9位。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及战乱频繁,到建国前,厦门仅有几家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的轻工食品类作坊式私营企业。建国初始,工业基础相当薄弱,195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2179万元(当年不变价,下同),拥有固定资产不到200万元。随着工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工业生产经营体制、工艺水平、生产规模、产业类型、经济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厦门市工业产生质和量的飞跃还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尤其是1990年以后,工业生产出现大的飞跃。建国后厦门市工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1.1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初创时期50年代中期顺利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时抢救了一些传统产品和工艺,初步形成了经济规模,目前的厦门酿酒厂、食品厂、蜜饯厂、烟厂、包装厂、玻璃厂等骨干企业均是当年公私合营兴办起来的。此外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快发展国营工业,改、扩建了后江埭工业区,新辟了杏林工业区,建成了厦门糖厂、电厂、纺织厂、工程机械厂、叉车厂、电化厂、橡胶厂等数十家企业,为全市的工业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这一时期全市工来总产值和拥有工业固定资产分别增长了12倍和13倍。1.1.2第二阶段是50、60年代的波动型发展时期剔除60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此阶段全市工来经济曾出现三次滑坡,即1967、1968和1974年,工业总产值分别比此年下降15.99%、48.65%、2.64%,资金利税分别较上年降底10.98、19.88和7.43个百分点。1.1.3第三阶段是80年代的振兴时期198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搞经济特区,近期先建设1平方公里。1981年10月湖里工业区破土动工,这是厦门市工业启动、振兴的重要标志。至1990年,湖里工业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5亿元。10年间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前31年总和的3.19倍。大中型企业不断涌现,正在逐步打破厦门工业以小型企业为主体的格局。1.1.4第四阶段是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时期从1989年开始,随着海沧、杏林、集美三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台商投资区的成立以及90年代初成立的象屿保税区、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市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间,同时发展空间上迅速向岛外拓展,形成中间突破、两翼推进的新型工业格局,出现了许多省级、市级、区级、镇级工业区、工业产值快速提高。2002年,厦门市工业总产值为1111.5亿元,比1989年增长16.68倍,年均增长24.73%。表1 厦门市历年工业总产值一览表 单位:亿元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工业总产值103.0133.0205.8286.2361.0432.5525.8590.6698.5776.4884.31111.5增长率31%29%55%39%26%20%22%12%18%11%14%26%注:数据按当年价计算,1994年以后按新规定口径计算。1.2、厦门市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厦门市按照中央“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贸、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特区”的指示精神,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深化企业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厦门工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1.2.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加强2002年,厦门全市完成工业产值1111.50亿元,比1989年增长16.68倍,年均增长24.73%;实现工业增加值325.53亿元,比1989年增长15.1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23.85%;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50.2%,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9.1%,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1.2.2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重点行业成为支柱产业厦门市工业经济部门按照市政府“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思路,产业结构从以轻工、纺织、轻型加工业为主,行业关联度低的松散型工业逐步发展形成以电子、机械、化工为主的具有一定行业配套能力和规模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的新型工业。一个以新兴产业为主,传统工业为辅,高新技术产品与原有传统优势产品一齐上,门类较为齐全的,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已逐步形成。1.2.3工业产权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随着市场运行机制逐步优化,厦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良性互动。至2002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收资本达251.84 亿元,其中,国有和集体资本33.57亿元,比1998年减少19.87亿元,其在实收资本中的比重为13.33%,比1998年下降10.95个百分点;而港澳台、外商资本达169.48亿元,比1998年增加27.13亿元,比重上升到67.29 %;法人资本38.51亿元,增加17.51亿元,比重比1998年上升5.75个百分点;个人资本由1998年的3.29亿元增加到10.29亿元。1.2.4利用外资向深层次发展2002年厦门市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工业生产项目4014个,合同利用外资120.7亿美元。“三资”工业总产值自80年代末期首次超过国有工业以来,其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提升。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三资”工业总产值863.15亿元,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4.17%;“三资”企业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50.22%,厦门市外商投资工业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全市工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为特区工业的主力军。1.2.5技术进步步伐明显加快,工业技术水平和装备力量显著提高1989年以后,大批的“外资”企业进驻厦门,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厦门建立了研发中心,使厦门市多个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和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地推动厦门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地推动厦门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1.3、厦门市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1.3.1产品技术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目前厦门市产品技术层次较低,加工程度低,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也是高新技术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型部分,自主研发能力弱,自主创新产品少,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少,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不处于优势地位。1.3.2对外资和骨干企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厦门市外向型经济程度高,三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工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三资企业,工业产值的增长相当部分依赖出口增长,工业投入基本上依靠利用外资,同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工业增长对少数工业企业依赖大,一旦这些企业的经营出问题,工业运行将会受到很大影响。1.3.3工业经济规模还是偏小、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难以发挥2002年我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但与16个副省级城市相比,规模还是较小,即使与周边的漳州和泉州相比,也不具有优势。而区域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是要以一定的经济规模作为支撑,才能成为经济活动中心,成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经较集中地区,使得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得以发挥。2、厦门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分析2.1厦门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改革开发以来,厦门市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建设了多个开发区、工业区,包括国务院批准的保税区、高新区和三个台商投资区,省政府批准的同安两个工业区,厦门市政府批准的多个工业区。除此之外,各区、各镇、甚至部分村都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工业区、开发区或工业点,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多头开发的局面。2.1.1工业园区级别及分布按照工业区的审批机关,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工业区。厦门市的镇级工业区没有报相关部门立项或审批,但客观存在。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区(一区多园)和湖里工业区为国家级工业区。省级工业区主要有同安城东工业区和旧城南工业区,都是福建省政府于1991年批准设立的。当时同安还是县的行政级别,其后随着特区政策的变化,厦门市升级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自主拥有批准工业区的权力,同安也由县改区,故不再报省政府批准。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由省侨办批准,为省级。海沧、集美、杏林三个台商投资区为国家级开发区,但其内部相对独立的工业区不宜称为国家级工业区,按其开发主体考虑应归为市级工业区。包括集美北部工业区、杏林杏南、杏北、杏西南、中亚城工业区、海沧新阳工业区、南部工业区和出口加工业区等8个工业园区。厦门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工业区还有航空工业园、东孚工业区、轻工食品、枋湖、灌口、洪塘、巷北、城北、城南、黄金、同吉、同集、银鹭工业区等13个。市级工业区一共有21个,约占工业区总量的一半。区级工业区一共有6个,主要包括莲花工业区、五显四村工业区、仑上工业区、湖里高科技园区、杏林民营企业园、开元光电工业园。未经立项命名,但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区有11个,包括龙山、七星山、浦南、飞鹏、涌泉、金富、新马、同富、潘涂、西柯工业区和电子科技园(翔安)等。表2 厦门市工业区分类统计一览表岛内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合计国家级22省级33市级2467221区级2226未立项323311合计941015543从级别分布上看,市级工业区是主力军,这与目前工业区的开发模式是相对应的,也与厦门市行政地域范围小有关。但未立项的工业区达11个,说明对工业区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明显地落后。从分布数量上看,同安区、集美区工业区数量明显偏多,但实际工业产值却不是很高,反应出其规模、效益等方面的问题。2.1.2工业区用地建设状况工业区的用地由五个层层包绕的部分组成,由小到大依次为已建设用地、已出让土地、已开发用地、已征用土地和规划用地。已建设用地:指已经进行了实际建设,为按计划或规划建设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所覆盖的用地,开发区的各种活动在该空间内部进行。已出让土地:指已经完成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开发、成为具有完整的基础设施配套的熟地且已经完成了土地权属的转让或者出让、实现了土地资产的市场价值、等待进行项目开发的用地。已开发用地:指已经完成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开发,但尚未完成土地权属的转让或者出让的用地。已征用土地:指土地开发企业已取得土地使用权但还没有进行配套开发的生地。规划用地:就是等待开发但已经规划为开发区的用地。(图示如右)由于许多工业区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相关专业部门也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而现场调研的工作量太大(很多数据企业保密),所以下文的一些数据反映的是部分情况,虽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全市工业园区用地的建设状况,但也能从中看出其基本特征。表3 部分工业区土地利用情况 (按原行政区划) 单位:公顷区名称规划用地已征用土地已出让企业用地基础设施存量土地已建用地宗数总面积其中闲置湖里区火炬高科技园区215215193151030181航空工业区1641386550127167合计37935320642248集美区集美北部工业区4103671192665992135灌南工业区4802448187049152合计89061112745359141287杏林区杏林工业区75038336082354东孚工业区350293751336合计110067643595390海沧新阳工业区800南部工业区1641200016003001200出口加工区250合计2691200016003001200同安旧城南工业区85794357022056城东工业区9291265214102923同吉工业区873082402412黄金工业区27277300243金富工业区27271927000同集高科技园子科技园区8001020000102银鹭高科技园区1754844800048食品工业园45033城南工业区16550829051619城北工业区1503151103176巷北工业区7352936001635洪塘石材工业区30077420075022合计26117111333071449322224全市合计767143512349合计:已建用地2349公顷,占已出让企业用地与基础设施用地(3628公顷)的64.7%;已出让企业用地与基础设施用地(3628公顷)占已征用土地(4451公顷)的81.5%;已征用土地(4451公顷)占规划用地(7671公顷)的58%。通过表中数据分析,能够说明厦门市工业区用地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1)、基本没有出现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不含乡镇工业点)。(2)、已征用土地占规划用地的58%(2001年国内省级以上开发区水平为53.2%),与当前工业区的热度相比,比例略有偏低,而同时各区、镇纷纷要求规划扩大工业用地,一方面说明在征地时有选易、避难习惯,对于农村、工程量稍大的地块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原同安区已征用土地仅占规划用地的27.2%,说明整个东北部开发速度仍然较慢。(3)、已出让用地(企业用地与基础设施)占已征用土地(4451公顷)的81.5%,说明厦门市投资市场整体状况较好,招商力度较大,较及时。(4)、已建用地占已出让用地(企业用地与基础设施)的64.7%(2001年国内省级以上开发区水平为35.9%,而台湾的水平超过97%),建设速度相对国内较快,但海沧区、原同安区的百分比仅为63%,建设速度不够快。尤其是老集美区,仅为32%(灌口开发影响),没有完全体现出新兴的配套齐全、条件优越的工业区的产出效益,浪费较严重。(5)、已建用地占规划用地的31.3%(2001年国内省级以上开发区水平为10.8%),说明在现有规划的空间内,提高工业产出仍有巨大空间。2.1.3工业区产业分布状况由于城市规划建议的产业类型与全市的产业布局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实施中变化更大,各方缺乏统一和协调,规划未能得到较好的推行,或者说对实施引导不力,厦门市大部分工业区存在主导产业不明确,引进项目行业混杂等问题,产业集聚度低。从本岛的工业区来看:火炬高科技园区、开元光电工业园、航空工业区、路桥高科技园区、厦门软件园主导产业相对明确,而其它的如龙山、湖里、浦南、枋湖、七星山、仙岳山工业区则产业比较混杂。集美北部工业区门类较多,包括机械、电子、金属制造、塑料、橡胶、食品、纺织等行业,其中机械和金属制造占了较大的比重,但主导地位不明确。灌口机电工业园目前正在建设中,机械行业的主导地位比较明确,仑上工业多目前尚未开始建设。而飞鹏和涌泉是以企业立项,没有工业区的立项,其范围内只有一个企业,不具讨论意义。杏林是厦门的老工业基地,尽管在地理上分为杏南、杏北、杏西南、中亚城,民营企业等五个工业区,但由于建设的时间长,导致行业多、生活生产混杂(老厂的职工宿舍多在厂内),且几个工业区都搅在一起,其行业主要包括能源、纺织、机械、化工、电子、建材等行业,主导行业不明晰。海沧的三个工业区中,南部工业区是石化基地,主导产业较明确。新阳工业区引进的产业类别则较多,包括电子、感光材料、金属、石化、建材、生物制药等行业。出口加工业区作为出口型产业基地,建设速度较慢,建成规模小,主要有电子、精密仪器行等行业。东孚工业区主要包括机械、纺织、化工、电子、建材等行业,主导行业不明。同安和翔安区的工业区数量多,但开发比较成熟的工业区主要有5个。同吉工业区功能定位明确,是市级的食品制造基地,引进的8家企业有7家是食品行业,产业集聚较好。银鹭工业区是市级的食品工业区,主导行业明确。而旧城南工业区引进43家企业,分属15种行业,比如化工、机械、服装、造纸、食品、建材等等。引进的产业层次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还有一些属于污染型企业。城东、巷北工业区门类也很杂乱,包括机械、电子、塑料、服装、食品、建材等。表4 部分工业区产业分布情况名称产业名称产业火炬高科技园区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旧城南工业区轻工业航空工业区飞机维修及飞机零部件维修制造城东工业区机械、电子、食品、建材集美北部工业区机械、电子、金属制造、塑料、橡胶、食品、纺织同吉工业区食品制造灌南工业区机械、建材、电子黄金工业区轻工业杏林工业区能源、纺织、化工、电子、建材金富工业区电子、机械、工艺品制造东孚工业区机械、化工、电子、建材同集高科技园区电子、生物新阳工业区电子、感光材料、金属、石化、建材、生物制药电子科技园区电子、软件南部工业区石化基地银鹭高科技园区食品出口加工区电子、精密仪器食品工业园食品、轻工洪塘石材工业区石材城南工业区劳动密集型巷北工业区轻型加工业城北工业区劳动密集型新店同富工业区造纸、机械等轻工业新马工业区电子、机械西柯工业区电子、纺织等轻工业莲花工业区农副产品加工、轻工业湖里工业区电子、建材、化工、机械2.1.4工业区用地强度及经济效益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强度采用容积率作为衡量指标(已建设建筑面积/已建设用地面积)。从所能收集到的十个园区(见下表)的结果看,现状平均容积率为0.62,各区总体状况接近。以老同安区为例:单个工业企业的土地利用强度参差不齐,从0.1到2.76;各个园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差距也很大,最大的黄金工业区容积率达1.12,而容积率最低的为城东工业区,园区内企业的平均容积率也只有0.42。工业企业土地利用强度和行业性质有一定的联系。从理论上讲,食品、轻纺及电子工业的土地利用强度可以比较高,而一些需要大型设备工业如机械、化工、专业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土地利用强度相对比较低。5个老工业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从行业看,单个电子企业容积率均在0.4左右,最高只有0.86,5个工业区内的5家电子企业的平均容积率只有0.63;食品行业比较集中的同吉工业区单个企业的容积率从0.241.80不等,还有为数不少的食品企业的容积率在0.20.3之间,整个工业区的容积率仅为0.63,实际的土地利用强度仍然比较低。本岛园区状况略好,火炬高科技园区的容积率为0.78,航空工业区由于行业要求较大的场地,容积率为0.40。海沧状况较差,目前已建设工业建筑面积约87万平方米,这些企业所批准的用地面积有429万平方米,容积率仅为0.20。即使考虑产业的特征,在厦门这样土地紧缺的沿海地区,该指标太低(控规的平均水平约为0.71.0)。单位面积的土地投资强度土地投资强度指单位用地上的投资情况(不含地价)。从十个园区的调查结果看,现状平均土地投资强度约为19.8亿元/平方公里,各区状况差距较大。航空工业区的平均土地投资强度最高,达到64亿元/平方公里;海沧投资区其次,为40亿元/平方公里,这与飞机维修、石化、电子、机械等行业特点有关。相对火炬、集美的土地投资强度较低,尤其集美只有7.6亿元/平方公里,明显太低。表5 主要工业区土地利用强度及经济效益情况 单位:亿元/平方公里区名称容积率投资强度工业区经济密度2000年2001年湖里区火炬高科技园区0.781599110航空工业区0.40642434集美区集美北部工业区0.687.6-10杏林工业区0.59-29海沧新阳工业区0.20402122南部工业区同安旧城南工业区0.60202425城东工业区0.42171114同吉工业区0.75251016黄金工业区1.12202024金富工业区0.70823苏州新区6843.1无锡新区29.6常州新区11.4北京亦庄85100台湾新竹科学园815629注:投资强度指单位面积用地上的投资金额;经济密度指单位面积用地上的工业产值。从同安区的五个投产的园区看:103家企业的投资强度从1132亿元/平方公里不等,超过100亿的只有两家,50100亿之间只有4家,4050亿只有4家,3040亿有10家,2030亿有15家,1020亿间的有29家,10亿以下的有37家。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在25亿/平方公里(20万美元/亩)以上的只有28家,占总企业数的27%从工业区看,除金富工业区投资强度最低,仅有8亿元外,其余4个老工业区的投资强度在20亿左右,投资强度相比较属于中等水平(杭州经济开发区平均水平为15亿/平方公里)。理论上不同行业的土地投资强度应该有明显的区别。但由于工业区引进的企业行业门类众多,各行业企业数不多,土地投资强度的行业分布状况难以分析。单位土地面积工业产值厦门市工业园区的平均工业产出水平约为21亿元/平方公里,但不同工业园区差别较大。在统计的10个工业园区中,开发效益低于20亿元/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有4个,20-30亿元/平方公里的有4个,30-50亿元/平方公里的有1个,5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一个,即火炬高科技园区,达到110亿元/平方公里,在全国高科技园区中名列第一(但用地规模也最小)。与国内水平对比:苏州新区为43.1亿元/平方公里,无锡新区为29.6亿元/平方公里,常州新区为11.4亿元/平方公里,台湾新竹科学园达到629亿元/平方公里。可以看出,即使是国内顶尖的高科技园区,与台湾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更不提普通园区。在数据中值得注意的是,海沧投资区平均工业产出水平仅为22亿元/平方公里(2002年),甚至低于同安区的一些园区,这与海沧投资区较高的投入不成比例,土地、资金利用的经济效益十分低下,与其厦门市重点工业基地的地位不相称,其主要原因还是企业投产慢,用地闲置多。从同安区五个投产的园区看: 2001年平均水平为17亿元/平方公里(115万元/亩)。各个工业区的情况差异很大,旧城南工业区和黄金工业区的情况较好,园区的平均土地面积产值每平方公里均在24亿左右,而城东和同吉工业区在14亿左右,金富工业区的单位土地面积产值极低,每平方公里仅3亿元,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投产慢,产业水平低,用地闲置也较多。2.1.5其它问题园区规模小厦门市工业区的建成规模大多数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平均规模为0.67平方公里。目前达到国家规定的2.53平方公里的仅有海沧新阳和南部工业区2个。而小于0.5平方公里的有29个,占总量的67%。产出水平最高的火炬高新区(小东山)也只有0.9平方公里,是全国53个高新区中最小的。规模太小使得基础设施配套成本高,使用效益低,产业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也不利于工业园区开发对城市化推进作用的发挥,难以带动人口聚集,造成以人口规模和素质为基础的房地产和商贸业的发展滞后,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也制约了城区的拓展和城市建设品位的提高。表6 厦门市工业区建成规模统计一览表岛内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合计大于2.5平方公里221.52.5平方公里11211.5平方公里220.5-1平方公里21328小于0.5平方公里61413529合计941015543管理不规范厦门市的开发区、工业区的管理体制有三种:一是开发区设有管委会的,象海沧、火炬、象屿;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地域范围等同,直接由区级人民政府管理的,如杏林、集美;三是一般工业区,只由投资主体而没有管理机构。没有专业管理机构的工业园区在协调园区建设问题,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提供相关资讯服务方面无从谈起。在工业区的命名方面也不规范,一家企业也叫工业区,管理力度不够。个别园区的开发与总体规划矛盾由于原总体规划对外围集镇建设要求不明,各区为自求发展,根据自身要求建设工业区,出现个别园区的开发与总体规划矛盾,如集美仑上工业区与规划火车客运站用地矛盾、飞鹏工业区与杏林湾水系保护和城市组团绿楔矛盾、莲花工业区与莲花水库库区矛盾、海沧东孚凤山工业点和城市组团绿楔矛盾等。外部环境有待提高厦门市工业园区的外部环境整体较好,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城中村问题。一些农村夹杂在工业区当中,大量的出租住户卫生习惯不好,垃圾满地乱扔,严重影响园区环境(如新阳工业区、集美北部工业区、杏林工业区等)。二是污水问题。岛外工业区中除了杏林、集美、海沧有污水处理厂外,其它镇、区(包括同安区、翔安区)都没有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污水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有些对环境破坏较严重,急需统筹建设,综合治理,切不可以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利益,这业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2、工业园区现存问题分析从上面的调查与统计中,可以看出来厦门市工业园区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为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园区分布散乱、总量过多,单个规模偏小;二是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行业杂乱,相当部分产业科技水平太低;三是土地利用率不高,空置、闲置用地仍然较多,岛外工业区土地产出效益低;四是投资环境有待提高,包括园区管理与服务,生活配套、生态质量等方面。下面就上述问题,深入分析形成的原因。2.2.1问题一:工业园分布散乱、总量过多、单个规模偏小历史的原因政策导向有误厦门市工业从9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厦门市政府于1993年发布了11号文,给各村镇以人均15平方米的乡镇企业用地,基本上是以村为单位圈定的乡镇企业点,真正形成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全面开花式的工业状况。一部分的点由于经营不善而停工,但还是有一些点在取得一定业绩后,自主扩大用地规模,形成了为数不少的所谓的村级、镇级“工业小区”,其开发规模从三、五公顷到七八十公顷不等,必然多数规模小,分布杂乱。再则厦门市域规模小,各级行政单位范围不大,为求自主经营,所设工业区规模相应也不大。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混乱由于工业区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各级政府都可以“审批”所谓的“工业区”,这样形形色色的工业区“铲地”而起,从国家级到村级六个级别的“工业区”同时推进,其总量自然成倍增长。尽管九十年代后期对工业区、点进行了一些“集中”工作,但各级政府局部理解“集中”的概念(一个镇办四个工业区相对于原来的八个也是集中),而新的开发区、工业区仍源源不断地兴起,其中不乏改变城市规划用地性质的“小工业区”,这必然导致了多而乱的状况出现。现实行政体制上的原因干部制度问题厦门市目前比较急迫的一个问题就是扩大经济总量,各区、镇、村政府也都“分担”或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发展经济无可厚非,但不分地域特征而完全以经济增长这一抽象的数字来衡量基层政府的业绩,则不可取。为求经济总量,基层政府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全面摊开,多点开发,求量难求质(或不求质),多、杂、乱等问题随之出现。2.2.2问题二: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行业杂乱,科技含量不高现代工业生产要求适当的产业集聚,体现出工业园区的产业特色,并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目前厦门岛外的工业区这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三:行政体制的原因基层地方政府基于“政绩工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原因,对于引进的企业不加选择,所谓“有奶便是娘”,而区政府只管引进项目不管落地,在行业选择上又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与引导,导致许多区、镇级工业园区成了“杂货铺”,导致计委、规划部门的产业规划根本无法落实。资源条件的限制厦门市目前的人才、技术资源过于集中于本岛,岛外相对缺乏,尤其是到基层镇更是如此,劳动力素质亦偏低,且不愿意参加相关技能培训,这些条件制约了科技含量高的现代企业的落户。观念上的问题现在一些主管领导根本没有意识到产业集聚的现实意义,没有意识到创建地区特色产业品牌所蕴含的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对于行业的选择上缺乏识别与判断力。2.2.3问题三:土地利用率不高,空置、闲置用地较多,岛外工业区土地效益低。开发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国务院清理整顿的文件也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厦门地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二:管理不力由于多级政府都可批准设置工业区,松散的管理纵容了基层政府大量平整土地建开发区。一些工业区由于对招商形势不恰当的判断,再加上对土地的珍贵性认识不足,超前大量平整农业用地,以等待投资商的光临,但面对有限的投资总量,必然有一些工业区在一旁晾地、晒地。即使是已批租出去的土地,一些开发商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建设速度缓慢,而政府又迟迟难以收回未建或象征性地有一点建设的用地(有执法不严、人情等原因),土地的空置现象加剧。甚至有个别开发商纯粹为了“圈地”,其看中的就是数量众多的工业区在土地价格上的互相竞争而导致的极低的地价,这对于期望着税收和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地方政府来说,负面影响极大。由于没有设置相应的用地准入门槛,较低的地价也使许多企业“狮子大开口”,产区建筑密度极低,这也导致了一些工业区单位用地的产出率不高。产业类型的原因如前所述,岛外区镇工业区的产业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也影响了单位用地的产出水平。2.2.4问题四: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厦门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