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2.doc_第1页
南州六月荔枝2.doc_第2页
南州六月荔枝2.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 教学目标1、 筛选整合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 感受课文所包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3、 尝试寓历史文化韵味于说明之中的语言表达。二、 教学设想:本文是高中阶段第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比较扎实的基础,而且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文字浅显,因此在教学中不再将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作为重点。本单元的单元说明要求“注意科技类文章的文化内涵,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这里强调文化内涵,是想让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多多体味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色彩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不仅了解一点关于荔枝的常识,而且从文中引用的大量古诗句中,感受到荔枝这一古老的中国特产所积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成分”。这一点是过去说明文教学中不曾重视的。根据单元说明的这一要求,我将感受课文所包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期望成为整个课堂的亮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要求学生筛选整合信息, 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二是精读引用的古诗文和典故,品味文化内涵。三是扩展关于荷花的说明文字,巩固与延伸所学的知识。后两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感受分析能力,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让学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三、 教学课时:一课时四、 教学过程:一、 导入:投影荔枝图片 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据说有一次曾游到福建莆田盛产荔枝的黃巷村。那是端午节前后。进入黃巷村,刚好碰到一位老者。乾隆向老者提出要求品尝荔枝。老者心中感到好笑:自古6月蝉儿叫,荔枝紅,现在才5月,哪有荔枝吃?为了满足这位游客的好奇心,老者帶着他一边游玩,一边寻找早熟的荔枝。走着走着,乾隆发现有一棵荔枝的果实绿中帶红,于是说:“这棵荔枝可以吃!”老者摘了一颗給乾隆。乾隆忙不迭剥皮就要往嘴里送,一不小心荔枝落在沙地上。乾隆连忙捡起,一看这颗荔枝仍然果肉晶亮不沾砂。乾隆似往嘴里一塞,连连点头表示好吃。第二年端午节前夕,乾隆下詔书,说要黃巷村的绿中带红、果肉落地不沾沙的荔枝。荔枝的美味即使是掉在地上也不减魅力,所以有人说:“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今天就让我们来近距离接触这种美味的水果,并且感受它所包含的文化韵味。二、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 阅读课文,依次说出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明确:见投影外壳、颜色、形状、大小、内膜、果肉、种子、花、产地分布、有关专著、生长习性、生产建议2、 投影:辞海条目“荔枝”:“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花形、花色、花序、果形、果皮、果色、果肉三、感受文化韵味1、从内容上来说,关于荔枝的主要知识不论是辞海条目还是课本都有比较详细地介绍,大同小异,那么在语言上呢?明确:课文的语言更生动。2、课文用了什么方法使语言生动起来呢?明确:比喻、引用3、 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在介绍荔枝时联想到了许多古诗文,请同学依次找出,投影,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诗文南州六月荔枝丹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4、 文中还引用了一些典故,请同学找出来,每个典故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还引用了谚语。典故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汉武帝筑扶荔宫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谚语荔枝十花一子5、这些引用除了使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板书)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明确:如以诗为题:指明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引用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的特点。引用使说明更准确,更有根据。(板书)6、还有没有其他作用呢?我们先放松一下,听听音乐,欣赏欣赏图片。大家比较一下哪段音乐更适合这些图片?为什么?明确:古筝。因为古筝更有中国味。钢琴也是一种古典乐器,这段音乐并非不古典,不高雅,但是钢琴毕竟是泊来品。古筝是中国特有的古老乐器,而荔枝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特产。我们的选择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心理。从课文的引用当中你能否读出荔枝这种古老的中国特产所包含的历史文化韵味呢?请同学举例分析。参考答案:“日啖荔枝三百颗”一方面写出古人对荔枝的喜爱,另一方面也说明荔枝不是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的。从引用的诗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荔枝一直是宫廷供品,只有王公贵族,达官显要才能吃到,所以吃荔枝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过华清宫),也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咏荔枝膜)。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古诗文典故可供作者引用?明确:大量有关荔枝的诗文和典故表明荔枝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作者引用了这些诗文典故,不仅是介绍了荔枝的一般知识,还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不仅引用了许多诗文典故来说明荔枝的不同特点,而且还用多个典故来说明荔枝的一个特点。比如在说明荔枝的生长习性时,作者一连引用了三个典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朗读)明确:说明荔枝的种植历史悠久,古代对于扩大荔枝种植范围的探索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突出了荔枝是一种历史积淀深厚的水果。引用这些古诗文和典故使读者感受到了荔枝是一种包含着深厚历史文化韵味的水果(板书)。小结:在说明文中引用古诗文、典故或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可以使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文化艺术的享受。五、 总结全文:“旧时王谢席上珍,端上寻常百姓桌”,这一颗小小的荔枝,从古代走到现代,从帝王的宫殿走到了普通百姓的桌上,并且走进了我们的课本,我们从小小的荔枝身上,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六、 巩固与延伸接下来我们也来尝试一下这种科学与历史文学的联姻。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请阅读辞海条目“荷花”,围绕画线部分的特点,结合所提供的材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荷花,并能说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辞海条目“荷花”:亦称“莲”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最初细瘦如指,称为“蔤”(莲鞭)。蔤上有节,节再生蔤。节向下生须膨大成藕,翌春萌生新株。夏天开花,淡红或白色,单瓣或复瓣。花谢后形成莲蓬,内生多数坚果(俗称“莲子”)。性喜温暖湿润。原产中国,中部和南部浅水塘泊栽种较多。藕供食用或制藕粉;莲子为滋补品。藕节、莲子、荷叶均可入药。花叶供观赏。荷花原产中国,荷花的叶片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夏天,粉红色的荷花挺立在硕大碧绿的荷叶之上,“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 。传说荷花是王母娘娘身边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而成片的荷花花叶相连,就形成了宋朝诗人杨万里所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景了。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固有的特征,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而文化韵味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仿佛迷离,又确实存在,需要我们细细探究,细细品味。(授课人:萧山中学 韩颖 电介绍一种你熟悉的植物,要求抓住植物的特点,并说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可适当穿插诗文、典故、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千林红绽火含珠,熟到杨梅夏至初”,古人曾用这样的诗句描绘杨梅成熟的美丽景色,萧山杜家杨梅誉满天下,古往今来诗人们为它写下了多少赞美的诗篇。杜家杨梅已有1700年的栽培史,在唐朝时已经出了名。历史上杜家杨梅一直是皇室的贡品。杨梅品种很多,“迟色”杨梅是杜家杨梅的当家品种,“白熟”杨梅又叫“白水团”,色白晶莹、汁如冰糖,更是杨梅中的珍品。“红似樱桃酸似梅,筠篮分送摘犹才”,如今又要到摘杨梅的时节了。(这是一段关于荷花的说明文字,语言比较平实,见投景。)荷花中国的传统名花,夏天开花。因为莲花的根茎横生于水底泥中,但是花叶却高高地挺出水面。粉红色的荷花挺立在硕大碧绿的荷叶之上,散发出阵阵清香,有如娥娜的仙子。传说荷花正是王母娘娘身边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荷花这种出尘离染,清洁无瑕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赋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佛教更是取其圣洁之意,用作佛的宝座,所以荷花又叫宝相花。补充材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 花中君子来哪方,婷婷玉立展娇容。暖日和风香不尽,伸枝展叶碧无穷。纵使清凉遮炎夏,为甚委靡躲寒冬。既然不愿纤尘染,何必立身淤泥中。 萧瑟秋风百花亡,枯枝落叶随波荡。暂谢铅华养生机,一朝春雨碧满塘。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荷花的形态特征: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荷花作为滋补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秆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等举不胜举。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我国在人工栽培前,早有野生的 荷花。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40年前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该化石 距今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 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系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西周初期(公元前ll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 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峪经中有腮有荷华之句,意指祖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 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 自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据史书记载:远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今江苏吴县)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特自修筑“玩花池”,移种野生红莲。可说是人工砌池栽荷的最早实录。至今南北各地的莲塘比比皆是。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荷花的别名:莲、水芙蓉,红蕖,佛教取其圣洁之意,用作佛的宝座,叫宝相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