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2016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六遗传与变异 专题七健康地生活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专题六:遗传与变异 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主要看它是否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比较项目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两性细胞的结合无有 新个体的产生母体直接产生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繁殖速度快慢 后代的适应能力弱强 优点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举例扦插、嫁接和压条等。被子植物产生的种子、鸟类的繁殖等 2、组织培养:利用植物细胞 的全能性,将植物体的某一组织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无菌条件下,培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新个体的方式,叫做组织培养。(如:紫箩兰等的组织培养) 3、其他生物的无性生殖:( 1)分裂生殖;如:细菌、变形虫等。( 2)孢子生殖;如:霉菌、蘑菇、藻类、苔藓、蕨类2 / 13 植物和真菌等。( 3)出芽生殖;如:酵母菌、水螅等。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1、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如:人的眼皮、耳垂、肤色或血型等。 2、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人的 单眼皮与双眼皮、狗的卷毛与直毛,花的白色与红色等。 3、遗传的概念: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如: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等。 4、概述染色体、 DNA、基因的概念,存在部位和功能: ( 1)染色体: 概念:在细胞核中,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或染色丝)。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如: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 23 对,而在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则变为 23 条(减半)。 存在部位:位于细胞核中 如下图所示: 父亲 ( 23 对) 精子( 23 条) 亲代 母亲( 23 对) 卵细胞( 23 条) 组成成分:由 DNA 和蛋白质所组成,其中, DNA 是染色体3 / 13 主要的组成成分。 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 2) DNA: 存在部位: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通常含有一个 DNA分子,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形态结构:具有双螺旋结构的长链,每条长链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基因所组成, DNA 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而在性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减半)。 功能:具有遗传作用。 ( 3)基因: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或配子;或性细胞)传给后代 的。 概念:基因是 DNA 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 DNA分子中含有许许多多的基因。(基因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蓝图) 存在部位:位于 DNA 分子上,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 而在性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减半)。 功能:决定生物的性状【生物体的某一性状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 4)细胞核、染色体、 DNA 和基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右上图所示) 5、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类别概念 4 / 13 显性 基因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成对的基因通常具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控 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 “A” 或 “B” 等,它所控制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 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如: “a” 或 “b” 等,它所控制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显性基因 与隐性基 因的关系当控制生物某一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 Aa】,其中,一个是显性基因【 A】、一个是隐性基因【 a】时,由于隐性基因【 a】受到显性基因【 A】的控制,隐性性状在后代暂时不能表现出来,但当控制隐性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 aa】都是隐性时,隐性性状在 后代就会表现出来。如:人的单眼皮或无耳垂都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所控制的。 6、基因型与表现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类别概念 基因型控制性状表现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如: AA、 Aa、aa 等。【通常用字母表示】 表现型生物个体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叫做表现型。如:眼5 / 13 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等。【通常用文字表示】 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表现型是由基因型所决定的,但它还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 7、用基因传递的原理解释生物性状(一对 相对性状)的遗传: 即: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要懂得由子代基因型倒推出亲代的基因型) 8、用遗传图解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 1)人的体细胞核中有 男性: 22 对常染色体 +1 对性染色体( xy) (可简写成: 22 对 +xy) 女性: 22 对常染色体 +1 对性染色体( xx) (可简写成: 22 对 +xx) 男性: 22 条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X 或 y( 1 条) (可简写成: 22 条 +x 或 y) 女性: 22 条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X( 1 条) (可简写成: 22 条 +x) 注:由图解可知:生男生女决定于卵 细胞与哪种类型的精子结合。(或决定于父方精子类型) 9、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原理: 6 / 13 亲缘关系越近,致病隐性基因相同的越多,结婚后,所生子女得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国婚烟法明确规定 “ 禁止近亲结婚 ” 。 10、变异的概念:指生物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现象,叫做变异。如: “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 。 11、变异的类型: ( 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如:色盲、多指症、色弱等。 ( 2)不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如 :经常晒太阳的人皮肤较黑、手上的伤疤、同品种的南瓜种子,种在肥沃土壤的结出的南瓜较大,种在贫瘠土壤的结出的南瓜较小等。 专题七:健康地生活 一、传染病和免疫: 1、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和甲型 H1N1 流感等,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在发病初期。 2、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这是与非传染病的主要区别)。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7 / 13 (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如: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等。 (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 经过的途径。如:通过空气、饮水、 饮食、生物媒介等都属于传播途径。 (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疾病的人群。如:儿童等。 在以上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流行。 4、预防措施: ( 1)控制传染源:对病人要做到 “ 五早 ”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等,这些举措都是属于控制传染源。 ( 2)切断传播途径:要搞好环境卫生(如:室内通风和消毒等)和个人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等生物媒介。如:在 08 年 5 月 12 日,我国四川的汶川等地发生强烈的地震后,为了防止疫情发生,我国政府决定抽调大批的防疫人员,对该地区的居住环境等地方,喷洒大量的消毒液,或对病人的衣物和餐具进行严格消毒等,这些举措都是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 3)保护易感人群:不让易感者与病人接触并进行预防接8 / 13 种。如:为了保护易感人群,给儿童注射疫苗,这里注射的疫苗和举措分别属于抗原和保护易感人群。 5、常见的传染病: 类型常见病病原 体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细菌性传染病肺结核肺结核杆菌结核病患者飞沫、空气不随地吐痰、接种卡介苗 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肝炎患者饮食、血液注意饮食卫生、接种肝炎病毒疫苗 寄生虫传染病蛔虫病蛔虫蛔虫患者饮食讲究饮食卫生、管理好人粪便 二、描述人体免疫功能,区别非特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并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1、人体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是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能力。 2、人体免疫的功能: ( 1)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 2)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护人体健康。 ( 3)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等) 3、免疫的类型: 9 / 13 ( 1)非特异性免疫: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没有特异性,所以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作用等。(非特异性免疫对人体终生起作用)。 ( 2)特异性免疫:指人出生以后才有的(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才产生的),(具有特异性)。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所以叫做特异性免疫。如:天花病毒抗体只能作用于天花病毒,而对其它病毒则不起作 用。(特异异性免疫对人体的作用有的是终生的,如:天花;有的是暂时的,如:流感)。 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名称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区 别具有人人都有(先天就有)只有得过传染病的人才有,或接种疫苗,注射过相应血清的人才有(如计划免疫) 遗传能遗传,生下来就有不能遗传,人出生以后才获得的 产生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通过与病原体作斗争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免疫因素通过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的滤过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获得的免疫。自 然免疫:患传染病后产生了抗体, 而获得的免疫。 10 / 13 人工免疫:用疫苗预防接种产生抗体, 或注射血清等获得的免疫。 联系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人体总的免疫功能,二者不可分开, 是相辅相成的。 5、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人体的防线组成功能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阻挡、杀死和清扫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白细胞 )溶解、吞噬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如:脾脏和淋巴结等) 产生抗体,消 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后天性免疫) 人体第一、 二道防线 示意图 6、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项目内容 疫苗通常是指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11 / 13 疫苗的作用疫苗注入人体后,可以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的意义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抗 原与抗体的概念: ( 1)抗原: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叫做抗原。又如:注射的 “ 疫苗 ” 和“ 类病毒 ” 以及 “ 移植的器官 ” 也是属于抗原。 ( 2)抗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 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叫做抗体(它存在于人体血清中)。如:患过麻疹的人,体内就产生了一种抵抗麻疹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抗体。抗体把麻疹病毒消灭后,自己则留在人体内,当新的麻疹病毒再次侵染该人体时,存 在于该人体内的抗体就会将麻疹病毒消灭掉,使患过麻疹的人以后不再患麻疹了。还有 “ 抗病毒血清 ” 也是属于抗体,。又如:注射疫苗后,体内就产生了相应的抗体。 抗体的特点: a、有专一性,如:麻疹抗体只能抵抗麻疹病毒,不能抵抗天花病毒。 b、一般不持久。 12 / 13 其原理是:抗原侵入人体淋巴细胞抗体新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8、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 名称购买要求服用举例 处方药 (简称 RX)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按医嘱服用如:各类 “ 抗生素 ” (青霉素、链霉素等 ) 非处方药 (简称 oTc)不需要凭医师的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如 :感冒清、朴感敏等 注:当人体感到不舒服时,应赶快去医院找医生诊治,不要自己乱服药,因为有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俗语说: “ 是药三分毒 ” ,特别是 “ 抗生素 ” 药物更不能随便服用,有的会产生 “ 过敏反应 ” ,所以,自己不能随便乱服药。合理用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 1、近年来,由 SARS 病毒起的 “ 非典型肺炎 ” 在我国一些地方流行,但在政府采的一系列正确措施后,该病已得到有效控制。 ( 1) SARS 病毒和其他病毒一样,仅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 2) SARS 病毒引起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肺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下半年四川广安安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小平故里英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社会招警公安专业知识真题
- 丁基丙二酸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文档管理标准化流程模板确保文档有序归档
- 中国螺丝盘治具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多功能人力资源管理辅助模板库(含合同管理等)
- 科技创新及教育推广承诺函9篇
- 丙酯注射液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唐山市柜台租赁合同协议书
- 产品设计评审与改进建议表模板
- 水尺施工方案
- 占道施工交通安全培训课件
- 医院放射源安全培训课件
- 工程项目结算审核指标与绩效考核标准
- 地下综合管廊安全培训课件
- 员工考勤记录表模板(2024Excel版)
- 2025年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中职类)语文试卷
- 《管理学》(第二版) 课件 高教版 第十四章 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第十五章 创新原理
- 污水处理厂有限空间作业防范措施
- 养老院院长知识培训课件
- 医院科研立项答辩项目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