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精气神展现生态美.doc_第1页
写出精气神展现生态美.doc_第2页
写出精气神展现生态美.doc_第3页
写出精气神展现生态美.doc_第4页
写出精气神展现生态美.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出精气神展现生态美 刘自贤 写绿满荆楚稿件,梳理得失,我深深感受到,要将目光聚焦在特点、亮点上,要见人见事,作品才能呈现出林业人精、气、神,才能展示出林业生态建设各自的独特风采。 一、写独特的自然秉赋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森林孕育了人类,是人类的摇篮,提供了衣食住行等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一切,人与森林的关系远比人与湖泊的关系更为密切,文化底蕴也更为深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做绿满荆楚大型系列报道,比做千湖新记更有条件出新出彩。 对新闻报道来说,内容发掘是最重要的。内容为王,表现为后。如果我们浮光掠影,不深入其中,那也就是“一湖水”、“一片林”,在哪里看到的都差不多,没什么可写的。但当我们深入后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东西太多了,繁芜博杂,如同一部百科全书,不知道该从哪一页翻起。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体会,我认为走进林场,在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这些我省生态建设的精品典范之中,有一个内容不可不写,那就是其独特的自然秉赋,即独有的森林动植物资源。 比如,我到安陆采访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时,那些上千年,数千年的古银杏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忠心耿耿”、“虚怀若谷”、“寿比南山”、“树王”等这些银杏树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都罕见,十分引人注目。“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钱冲归来不看树”,这一赞美一点也不过分。我在报道这些独特的自然秉赋的同时,增加了当地林科人员如何保护这些古银杏的内容。他们通过各种措施让其死而复生返老还童重新焕发活力这样报道增强了新闻性、可读性,更蕴含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的重大主题和价值。 再如钟祥大口国家森林公园,那里生长有对节白腊原生种群。这一物种1975年发现,1979年命名,1989年载人中国植物红皮书,十分稀少,仅存于钟祥和京山两地,并且是优质的木料、绿化美化的景观树种、制作盆景的上品。据此就可以作报道,但我的报道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而是深度挖掘。大口林场1990年开始采用无性繁殖方式,扦插育苗获得成功,于xx年建立了对节白腊采种基地7公顷,为这一物种免遭灭绝、大规模传播创造了条件,使之成为当地花卉苗木产业的重要树种之一,居功至伟。这样就突出了林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所作的独特贡献。 但有些地方的自然秉赋由于时势推移、人为破坏等因素出现了弱化,怎么办?这是个难题,在采访襄阳鹿门山时,记者就碰到这一窘况。鹿门山文化底蕴深厚,有诗山、佛山、隐山之称,是襄阳的“人文圣山”之一,而其自然秉赋经过千百年来的开发、破坏已经乏善可陈,没有突出之处。于是,记者从唐代以来近百首有关鹿门寺的诗词和相关材料中寻找其环境、气候、植被、树木、动物和水源等因素变迁的情况,考察其生态逐渐恶化的事实,以致主编看了后说这一部分像是一篇考证文章,对我这种收集资料、追根溯源的劲头表示赞许。鹿门山报道主稿6000多字,经数次修改浓缩到3000多字,刊发后被评为当日好稿。我认为写这一部分很有必要,为人类强化保护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敲响了警钟,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二、写造林史上的亮点 自国营林场建立时起,数十年来,我省林场干部职工锲而不舍地植树造林,进行森林资源管护,开展科技攻关等,有很多成果和业绩在全国也是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的,充分展示了我省林业工作的实力和地位,值得大书特书。 大口林场起先学习苏联植树造林模式,大规模栽植单一的马尾松结果出现严重的松毛病虫害。林场职工在专家教授指导下,开展“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技术攻关,生产的白僵菌种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还研究出以灰喜鹊捕食松毛虫的鸟类防治方法。为避免发生严重森林病虫害,该场从美国引进湿地松、火炬松,从湖南引进湘杉,将林场树种从单一的马尾松转变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大大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还破天荒地将石首的楠竹首次北移,如今成为当地美景之一。记者以“松毛虫逼出来的混交林”为小标题,专辟一节报道大口林场这一业绩。 太子山林场有二项成果特别突出,为人称道。一是打破南方杉树不能在长江以北栽植的“戒律”,在太子山这个独特小气候、小地理环境的地方获得了成功营造出杉树速生丰产林18000余亩。二是引种“两广”马尾松到林场,将这一优良品种北移6至9个纬度,并建立了国家马尾松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目前已输出幼苗300万株,种子3850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生态效益。我分别以“南杉北移打破戒律”、“马尾松良种输向四方”为小标题,加以报道。这些当年的突破具有历史意义,推进了我省林业进步和发展,作为曾经的辉煌成就,载之报刊、“彪炳史册”并不过分。 三、写活生生的人物 以荒山为家,与野兽为邻,战天斗地,垦荒铺绿,林业职工生活和工作的艰苦,不是亲耳聆听是感受不到的。他们地处偏僻,奉献不为外界所知,确实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社会群体。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事迹在不重视生态的岁月不为社会看重,变得微不足道,但他们提供了最普惠、最公平的社会产品:森林、氧气、碧水、蓝天,穷其一生,却生活待遇低,奉献了自己继续奉献子孙,其中有干部职工,也有知青、科技人员等。与他们接触,你不能不受到感动,不能不奋笔疾书,为他们高呼,讴歌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77岁的易启新老人及其老伴就是一例。他俩相识、相恋在鹿门山林场,执手结婚,生儿育女,近60年相濡以沫。子女离巢,老伴双腿瘫痪,他悉心照顾。听说我们来采访,他拿出自己创作的诗文、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和林业方面的资料给记者参考,与我们讲述当年的生活工作场景,讲自己作为技术员绿化岩石山头的方法,讲上世纪80年代他提出建立森林公园的提案讲不愿调回城里的心情:“我是学林业的,城里用不上!”这就是荡气回肠的森林之歌。我以“灭荒播绿落子无悔”为题记下了他的故事,也算是为这位林业老人立一小传吧。 在大口林场,接受我们采访的全部是老人,小的63岁,大的80岁,既有林场元老,也有林二代。我最感动的是在林场奉献终生的群体:知青们。从城里来到山里,生活如同从仙境掉到地狱。他们年纪轻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挖窝、栽树,一天下来,手上全是血泡,一冬一春下来,稚嫩的双手长满了硬梆梆的老茧。没有返城的12名知青,2人已经去世,10人选择在林场安享晚年。他们说:“林场是我们的归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这里无山不绿,郁郁葱葱,建立起江汉平原上首个国家森林公园,那是他们实实在在的贡献。 太子山林场几十年来形成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太子山精神,他们希望记者能宣传这种精神。怎么宣传呢?我绞尽脑汁,也没有理出个头绪来。老场长刘宗友的事迹,我听他们略有介绍,有点印象。一天,我在另一本资料上找到了刘宗友的介绍,顿时豁然开朗:这个人的事迹不就是“太子山精神”的集中体现吗?他以卓越政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全省林业系统独一无二。作为掌门人,他将上世纪末陷入困境的太子山林场“解救”出来,让其活力四射,职工的生产生活大为改善,工资收入翻了两番,人们至今念念不忘,而林场也在他手上升格为国家森林公园和生态旅游区。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