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 识记:左传的相关知识及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 赏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游说的语言艺术 探究:文章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助读博览】 一、作者简介 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左丘明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春秋时期史 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世称“左丘明”。他知识渊博, 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代表作品:有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二、背景透视 秦、晋围郑的背后因缘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 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 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 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 的需要,发动了这场战争。由于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三、作品简介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备选链接】 “秦晋”那些事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 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 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 了大臣吕省、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2.惠公背约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初读思考】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向秦伯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由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解析】选C。“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错。,2.文章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点拨】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简明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形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样写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3.面对国难,郑国君臣分别有哪些表现? 【点拨】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退秦师的重任。,【文本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词,_ _) (2)晋军函陵(名词活用为动词,_),因为,从属于二主,驻军,(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连词,_ _ _) (4)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_ 结构助词,_ _ _ _ _同“_”,_),假如,派遣,军队,推辞,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古代男子三十为壮,后泛指成,年,比得上,矣,句末语气词,表陈述,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_(状语 后置句,状语“于晋”后置)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省略 句,省略介词“于”),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3)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判断句,“是”译为“这”, “也”表判断) (4)许之。 译文: _(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烛之武”),这是我的过错。,(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3.下列各句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单独会秦伯埋下了伏笔。 B.佚之狐的话侧面表明了烛之武的非凡才能,对郑伯不重用人才表示不满。,C.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向烛之武认错,可见他是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君王。 D.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了他的委屈,也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勇赴国难的忠诚品质。 【解析】选B。佚之狐的话中没有对郑伯的不满。,二、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_ 连词, _) (2)郑既知亡矣(副词,_)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_),在夜里,表修饰,已经,使灭亡,(4)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_) (5)焉用亡郑以陪邻(代词,_ 介词,_ 动词的使动用法,_ _) (6)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_ 形容词作动词,_),把当做边邑,表疑问,何,表原因,因为,使灭亡,增加,变雄厚,变薄弱,(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 古今异 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认为 古今异义词, 古义是_,今义是请客的主人,放弃(围郑),把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今异义词,古义 是_,今义是出门所带的箱子、包裹等 结构 助词,_ 通 “_”,_),出使的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供,供给,(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 动词用作名词, _) (10)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_ 名 词作状语,_)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 名词 作状语,_ 使动用法,_ _),给予,恩惠,在早晨,在傍晚,已经,在东边,使成为疆界,延伸、扩张,(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_ _) (13)唯君图之(句首语气词,_ _) (1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_”,_ 名词用作动词,_),使侵损、削减,哪里,表希望,思考,考,虑,悦,高兴,结盟,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夜缒而出。 译文: _(省略句,省略主语 “烛之武”),(烛之武)在夜里缒绳出城。,(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_ _(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君”后置),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_ _(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4)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宾语前置句, 宾语“何厌”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是( ) 郑既知亡矣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夫晋,何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A. B. C. D.,【解析】选C。退步让秦伯解除戒备心;是劝说结果。,三、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 古今异义,古义 是_,今义是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_ _),没有,那人,到,依靠,损害,(3)失其所与,不知(_ 通“_”, _) (4)以乱易整,不武(介词,_ _ _ _),结交,亲附,智,明智,用,替代,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 译文:_ _ _(判断句,无标志判断句),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 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2)亦去之。 译文: _(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晋军”),(晋军)也离开了郑国。,3.下列各句对第3、4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的劝说很委婉,先阐明郑存在的好处,再举出晋国背信的事实。 B.秦伯接受了烛之武的劝说而撤军,却留下杞子等人,说明他并不甘心。,C.晋侯“不仁”“不知”“不武”的分析,体现了其清醒的决断能力。 D.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再一次从正面表现了他出色的外交能力。 【解析】选D。应该是从侧面表现了他的才能。,【重点归纳】 一、一词多义 1.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连词,假如)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代词,你) (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副词,好像),2.辞 (1)辞曰(动词,推辞) (2)旦辞爷娘去(动词,辞别) (3)未尝稍降辞色(名词,言语),3.鄙 (1)越国以鄙远(动词,把当做边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目光短浅) 4.焉 (1)焉用亡郑以陪邻(代词,表疑问,何) (2)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表疑问,哪里),5.亡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走),6.说 (1)秦伯说(通“悦”,高兴) (2)爱莲说(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3)稻花香里说丰年(谈论) (4)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说明),7.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形容词,微小) (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隐约地),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晋军函陵 (2)与郑人盟 (3)夜缒而出,(4)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 (6)既东封郑 (7)阙秦以利晋 (8)越国以鄙远,2.动词的活用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烛之武退秦师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若不阙秦,3.形容词的活用 (1)共其乏困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4.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三、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四、文化常识 春秋时期的爵位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互动探究】 目标一: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1.面对国难,郑国君臣分别有哪些表现? 【点拨】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退秦师的重任。,2.请结合课文情节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点拨】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长期未被重 用,他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诚 意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使他决心出使。 他是一名智勇双全的辩士。强敌压境,烛之武深入 虎穴,知难而上、义无反顾。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目标二:鉴赏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3.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请结合原文填写下表。,欲擒故纵,分析利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夫晋,何 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设身处地,循循利诱,目标三:探究文章构思技巧 4.本文篇幅短小却构思缜密,充分运用伏笔和照应,结合原文,补充下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 冲突,“夜缒而出”体现了烛之武 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 情操,“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说明晋君背信弃义,有 愧于秦,【总结提升】 一、结构图解,二、思想启迪 临危受命,义薄云天 文章通过记叙秦晋围郑、烛之武退 秦师的故事,塑造了烛之武这一人物形 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 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快递公司安全寄递培训课件
- 2025年工会社会工作者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库及答案
- 快递服务公司销售助理述职报告
- 吕梁辅警笔试题库及答案
- 徒手私密培训课件
- 2025浙江温州市鹿城区文旅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面招聘1名工作人员考试历年参考题附答案详解
- 强顺安全培训课件
- 2025河南许昌市国有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7人考试历年参考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广东中煤进出口有限公司售电专业人才招聘1人考试历年参考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贵州省印山酒店集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历年参考题附答案详解
- 《汽修维修业务接待实务》课件项目1-任务3-积累保养知识(保养+养护用品)
- 基于视觉的增强现实虚实注册技术:原理、挑战与突破
-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电子版教材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 食药局考试试题及答案
- 规范纪委台账管理制度
- 红色旅游项目
- 中国银行笔试英语真题
- 医学知识 并行心律心电图 学习课件
- 九州通医药电商B2B平台的供应链金融
- 2025年瓦斯泵工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指导题库(含答案)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