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_第1页
怀柔区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_第2页
怀柔区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_第3页
怀柔区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_第4页
怀柔区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怀柔区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 怀柔区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 真实、真挚、真招,凸显学生习作水平 -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阶段成果汇报 一、研究近况: 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课题在教科研中心小教研室宋老师帮助、指导和引领下目前课题组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读写结合、习作指导、习作评改”三位一体的体验性习作的课型。另外,习作指导课上 90%的学生有了习作欲望,70%以上的学生解决了“想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 二、研究过程: 第一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课型 xx 年 4 月 在沙峪小学召开了第一次课题研究课,通过本次活动,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 第二步:初步探究出“体验性习作” 教学的基本思路 “小学高年级学生体验性习作的研究”,就是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根据课内外不同的习作内容和要求,巧妙地创生文本,创设情景,为学生的习作思维热身,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认识、感受习作过程,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从而2 / 11 有效地解决学生“想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实现习作课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想写、爱写、有的写,进而在习作实践的体验中探寻习 作规律,达到会写、写得好。 实验伊始,我们对 6 个实验班的 183 名学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前测。 表一: 单位 (人) 你想上作文课吗? 你想写作文吗? 你在作文中常常无话可说吗? 你觉得写作文很难吗? 想( 16) 一般( 100) 很想( 8) 不想( 59) 想( 20) 一般( 89) 很想( 11) 不想( 63) 是( 50) 不是( 11) 有时是,有时不是( 122) 是( 68) 不是( 64) 3 / 11 有时是,有时不是( 51) 表中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六年级学生作文情况实在不理想,学生畏惧作文的现象确实令人震惊。 对此 xx 年 9 月在沙峪小学召开了第二次课题研究课。在评课研讨中,宋老师对两节语文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可喜的是通过本次活动,形成了我镇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即: 读写结合课:找准生发点 巧妙迁移 习作指导课:创设情景 激发思维 学生习作课:给足时间 自主习作 习作评改课:自主评改 相机提升 每篇课文都有读写结合的点,教师只有深挖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找准读写结合点,巧妙迁移,才能使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 20 几分钟的习作指导课的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思维,激起了学生“想写、写什么、怎么写”,达到了为学生习作思维热身的目的; 30 分钟的作文评改指导了学生的习作方法,让学生在自主修改,相互评改中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步:逐步摸索出“体验性习作”的教学方法 xx 年的 5 月,在沙峪小学召开了课题研究会,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区教研室宋老师和中心校有关领导的帮助下,根据习作指导的规律,研讨出了习作指导课的三种方法即:现身说法法、画图像想法和生活对接法。 1.现身说法法 4 / 11 所谓“现身说法法”,就是教师根据相关的习作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自身和学生这两大课程资源,巧妙地整合教师、学生和习作内容,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现身说法”的方法,创设习作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习作佳境,在妙趣横生的习作指导课上达到“想写”、“有的写”。进而,在这种写作欲望的驱使下,在具体的自我习作的体验中摸索习作规律,久而久之达到“会写”。 例如:于海花老师根据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练一练”的第 5 题的要求,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 题目:一个 人 于老师课始的 情境创设,“同学们,于老师和大家已经生活了两年多了,相信你对于老师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就请你说说你眼中的于老师。”话题一出,学生们竞相发言,热身了学生的习作思维,从而使他们体验、萌生了习作的欲望,为动笔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决了“想写”的问题,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了,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评价完老师后,老师又将学生引向了生活实际,成功地架设了生活与课堂的桥梁。“你想把他的特点用文字记录下来吗?”直入主题,揭示习作的内容。实验证明,像这样写人的文章在进行习作指导中,用“现身说法法” 确实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 习作意识和潜能。 2.画图想象法 5 / 11 所谓“画图想象法”就是教师根据有关看图想象的习作教学内容,结合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充分挖掘文本、教师自身和学生这三大课程资源,巧妙地整合教师、学生和习作内容,利用分解图画内容,分步画简笔画的形式。在分步画简笔画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在呈梯状的妙趣横生的习作指导课上达到“想写”、“有的写”,进而在这种写作动机的驱使下,在具体的习作的体验中摸索看图作文和写想象文的习作规律,达到“会写”。 刘淑明老师,根据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练习 5 中的一道看图口语交际题变通的一次看图想象习作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举例:课件。对于第一幅图:“椭圆”,学生把它想象成:鸡蛋、飞碟、桌面、古井井口。对于第二幅图,学生竟然能把它想象成“小鹿的餐桌”“蚂蚁的宫殿”这是多么富有童话意味的想象。随着画面的逐渐丰富,画面的主题就凸现了出来,虽然主题是鲜明的,但是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围绕着主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故事情节。)在这节看图想象作文的教学指导中,老师利用“画图想象法”,采取了 4 画的教学方式创设了梯形的习作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 趣,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动机,在为学生习作思维的率动、热身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其中,达到了“想写”、“有的写”;在6 / 11 教师的相机点拨中,逐渐生成了想象的 3 大特点:丰富、奇特、合理。使学生在体验习作的过程中感悟了“怎样写”的方法。实验证明,“画图想象法”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看图作文时运用的一种最优的方法。 3.生活对接法 所谓“生活对接法”就是教师在短短的 20 分钟的习作指导课上,巧妙地创生习作内容,创设习作情境。教师以情动情,在极短的时间内或用语言,或用媒体,或演小品等教学方式,架起生活与课堂的桥梁,使学生由 此及彼,达到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的教学效果。 刘娜老师运用“生活对接法”成功地执教了北京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练习 6 中的第 5 题:围绕“即将离开小学的时候”这个意思,自命题,写一篇作文。在这节习作指导课上,刘老师依据文本中仅有的 23 个字,根据学生的主体实际和教师的自身实际,大胆地创生文本,创设了这样的习作情境: 课始刘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情导入,以情动情:同学们还有一个月就要小学毕业了,离开这个我们生活学习六年的校园告别与我们朝夕相处六年的老师同学,解下我们佩戴了六年的红领巾,在这即将离开小学的时候,在学习之余,许多同学都在干着一件事,那就是在留言本上写留言。一个留言本全班都能传到,很多同学也不忘让老师写上一页。今7 / 11 天,老师给大家创造一个机会:写留言。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学校留言簿、老师留言簿、同学留言簿、自己留言簿。并接着说:“把你最想对他说的那句话写在相应的留言簿上,要求写之前写上对方的姓名,也就是写给谁的。 你最希望谁跟你写留言,就把对方的姓名写在自己留言簿上。”学生触景生情,水满则自溢,情动而辞发。此时,学生心中那份对老师,对同学,对学校的深深的情感,已经溢满了整个心胸,学生围绕着这个话题,积淀了充盈的情感,也积累了相关的语言,这些语言储存在学生的心里,已经产生了言语的冲动和欲望,有了表达的需要,学生个体达到了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写作佳境。教师恰当地运用“生活对接法”,使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条快行线,使学生对“写什么”产生自然真实的情感流动,使学生在一次次难忘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了做人的感染和熏陶。实验表明,多 数作文的指导适合运用“生活对接法”,尤其是写人记事的作文指导。 第四步:课题阶段总结彰显“体验性习作”成果 在历时 2 年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整合了习作内容、教师和学生资源,在习作指导教学中运用了“现身说法法”、“画图想象法”、“生活对接法”等指导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的习作思维率动、热身后,我们又用此表对相同的学生进行了复测。 8 / 11 表二: 单位 (人) 你想上作文课吗? 你想写作文吗? 你在作文中常常无话可说吗? 你觉得写作文很难吗? 想( 87 ) 一般( 63) 很想( 20) 不想( 13) 想( 68) 一般( 60) 很想( 35) 不想( 20) 是( 20) 不是( 102) 有时是,有时不是( 61) 是( 27) 不是( 123) 有时是,有时不是( 33)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还是比较可喜的。对此我们做了一张统计图。通过对比实验表明:实验后六年级学生想上作文课的提高了 %,不想上的下降了 %;六年级学生想写作文 的提高了 %,不想写的下降了 %;在作文中常常无话可说的下降了 %;觉得写作文很难的下降了 %,觉得写作文不是很难的提高9 / 11 了 %。此课题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不再厌烦作文课,对作文逐渐产生了兴趣。在全区教学检测中我镇的语文成绩逐年攀升。在 xx 年第一学期末六年级全区统一抽测中,我镇学生的作文成绩平均分达到了33 分。 xx 年五年级的区抽测,我校的语文成绩名列山区组第一,作文平均分达到了 36 分的好成绩。 xx 年 12 月 20 日在沙峪小学举办的“渤海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习作阶段性总结”获得了圆满成功。(课件) 研讨会上课题组组长刘娜老师做了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阶段报告,认真总结了我镇近几年在作文方面的经验与体会,并很诚恳地提出了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怀柔区各兄弟学校的语文教研员们对我镇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作文的研究课题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怀柔区小学教研室宋老师对汇报展示课做了精彩地点评,用六个字概括就是“真实、真挚、真招”。 宋老师的三个“真”字是对我们课题组成员的一个认可,是对我们渤海镇学生的素质一个认可,相信我们渤海镇的习作教学在小学高年级体验性习作的研究课题的引领下,定会出 现又一个崭新的局面。 另外在本次阶段性总结中,我们课题组成员还编辑整理了四个集子:教学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学生作品集。这是我们课题组扎实研究的成果,同时也为明年课题的结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10 / 11 xx 年 5 月在渤海所小学再一次召开了课题的研究课。(课件:我组的王淑娥老师所带的班级学生写作能力扎实,作文生动感人,这就是当时截取的一个片段爷爷的小布袋,因为是真人真事,作者读到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学生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就是体验性习作的一个很好成果,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实的语言, 就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会后,宋老师结合两节课作了精彩的点评,尤其是王淑娥老师的作文评改课,感人至深。同时宋老师再一次肯定了实验班学生的作文水平,极大地鼓舞了课题组成员。 三、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收获 1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实验教师通过对课题地探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步认识到: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主体兴趣和需要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多样、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实验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努力营造学生习作能 力发展的教学氛围,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她们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有情有味富有激励性的褒奖,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的学生观正在悄然形成。 2使习作教学成为一泓活水 11 / 11 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们时刻关注了习作的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