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人物画的发展对陶瓷绘画的影响.doc_第1页
明末清初人物画的发展对陶瓷绘画的影响.doc_第2页
明末清初人物画的发展对陶瓷绘画的影响.doc_第3页
明末清初人物画的发展对陶瓷绘画的影响.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末清初人物画的发展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文/任东方 【摘要】明末清初伴随着版画的发展,人物画出现了新的变化,内容的世俗化改变了传统人物画的道德标准,在绘画形式上也加入了版画中刀刻的痕迹,这些变化伴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推动,也逐渐地影响到了景德镇的陶瓷青花人物绘画。 【关键词】版画;陶瓷;人物画;白描;生活化;现实化 一、人物画的发展以及出版业对人物画的 推广在明清以前国画人物的题材主要有:佛道人物、帝王贵胄、仕女、孝子、列女、历史人物等等。在宋以后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大规模的流行,文人志士的文化程度逐渐提高,使得人物绘画题材范围在逐渐变化,汉代以来的“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功能已经逐渐的减弱,致使人物画衰落。在明末清初伴随着戏剧的发展,版画的人物插图开始带动了人物画的发展和普及。它一方面成为戏剧脚本的重要注解,另一方面也重拾魏晋以来中国文人的气节。但是在描述内容上有所扩展,大众化程度提高。在主题思想上:如西厢记是陈洪绶为书籍制作的插图,它打破了过去正统的教化思想,而以追求爱情为主题的“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在绘画手法上一改国画中纯毛笔绘画的特点,加入了很多版画的特点,比如笔法刚劲、转折有力,人物气质高古,有别于人物画的传统表现技法,是一种加入刻刀刀法的绘画特点。人物形体伟岸,描绘内容概括简练,笔法上刚劲洗练,且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在构图形式上由于是戏剧的脚本,所以多加有戏剧舞台的场景,人物的衣着服饰也是戏服的样式,出现的各种姿势也带有明显的表演成分,与真实的人物肖像画或者世俗画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在画风上一改过去的写实风格,而转变为夸张变形,追求“宁拙毋巧、宁丑勿媚”的绘画风格。摒弃了过去的设色艳丽的人物画,大力主张白描的形式。 这一时期大量的剧本或者画谱在民间流传,加之官窑的衰落,致使很多文人流落民间,许多版画出于名画家之手,使得陶瓷创作者对其他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借鉴。在明末清初出现的版画或者国画画稿有:陈洪绶的博古叶子水浒叶子离骚,郑千里、赵文度等艺术家创作的名山图,汪耕的王李合评西厢记,等等。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戏曲木刻插图多至几千幅,可见繁荣状况是空前的,在明朝中晚期出现了各个流派的木刻版画,如福建建安的建安派版画、南京的金陵派版画、安徽的新安派版画、武林派版画等等,明代由于戏曲艺术的繁荣,并且戏曲艺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和趣味性,而备受刻版印刷的青睐,同时书商为更好地推销其书刊、画报,也积极地采用下有文字上有图版的书籍。版画伴随着戏曲艺术的流行而逐渐得到推广,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普及,影响这一时期的陶瓷青花绘画。明清两代的画谱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得到出版,古代绘画不断地延续师承关系,师傅在教授徒弟时往往采用口诀的形式而使画法延续下去,到明清时代伴随着出版业的繁荣,画谱成为一种普及绘画和鉴赏的一种重要的工具,画谱中教授如何构图,并提示示范性的作品,以供学者参考。有的画谱还将诗书画印的形式纳入画谱中,请著名的画家绘制和刻版家刻版成型,以供学者欣赏和借鉴。 二、陶瓷青花人物绘画的新变化 明末清初在国画和版画的推动下人物画出现了第二次创作的高峰,并直接影响到了景德镇的陶瓷青花创作,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在题材方面,元明清时代人物画伴随着戏剧的发展又出现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时期的人物画主要集中在神话小说、历史小说、话本小说和戏曲题材,与以往的单纯的人物画和世俗画不同,它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和戏剧性,突出故事情节的表现性,通过富有戏剧性的动作,表现人物或者故事情节的生动。如万历年间的刊刻李评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表现新婚不久的莺莺送夫张生进京赶考的场景,自古“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西厢记长亭送别)。版画中张生与莺莺含情脉脉,四手相挽,离别时的惆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红娘站于远处拿着送别时的酒壶看着这对刚结识不久又要远去的恋人,不忍心打扰。整个画面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烈。在清顺治年间的青花西厢记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情景式构图以表现戏剧的故事情节。 中国人物画中很少带有背景或者环境出现的,如虢国夫人游春图历代帝王图以及李公麟的五马图等等只是单独的人物,而没有环境或者背景。即使有背景出现的世俗绘画也是真实场景的再现,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屏风、几、案与人物搭配得十分贴切,但是由于明末清初表现的是小说或者是戏剧,于是艺术家在表现这类人物时往往会为其配上外部环境或者道具,出现了各种屏风,或者开一扇窗的形式。体现戏剧表演的道具,就连服饰、动作都类似于戏曲中的舞台表演的因素。如版画西厢记量江记博古叶子等等都有类似舞台戏剧表演的特点,而不像发生在真实社会中的故事。如陈洪绶所作的西厢记版画,画中明显地出现对于爱情追求的故事情节,莺莺在偷看张生信件,而红娘在屏风后观望,并满心欢喜的情景,整个绘画没有出现完整的家庭环境,但是出现了道具屏风。这种戏剧式的表演形式在明末清初的青花中也有所体现,如万历年间青花张生游普救寺、崇祯时期的青花牡丹亭、康熙年间的红娘牵线张生写信求救张生抚琴图急报军情等。这些青花作品中都出现了戏剧的情节,在人物身上也穿着戏服一样的服装,将人物放于舞台环境中进行演绎。 在表现手法上,当时的国画或者版画对青花的人物在构图样式和描绘手法上有所影响,如清顺治年间的青花八仙祝寿,图中的八仙人物造型、构图样式和山石云纹均与明代万历年间的尧天乐和天启年间的茶酒争奇相类似。在人物的描绘上也不似先前肖像画的传神写照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夸张变形和故事情节的表现。比如老寿星的山芋头,八仙手中的宝物尽管有传说为依据,但是在青花与版画中表现得十分相似。 人物绘画在明清时代出现了重大的发展,它在形式上和思想上都突破了原来人物画发展的轨迹,从现存的青花人物来看题材表现得更加广泛,如追求读书做官和高官厚禄的封建文人思想,崇尚自然的隐逸思想,神话故事传说和道释人物、历史故事和文学戏剧,戏婴和普通妇女形象以及劳动的生活场景,等等,都成为明末清初青花人物表现的内容。在主题思想上较之以前表现得更加现实化、生活化,以前统治者所标榜的成教化、助人伦思想逐渐淡化,而出现了追求爱情、成仙,追求通过科举考试而一举成名,通过历史故事而告诉统治者要善于挖掘人才和追求平凡的日常生活。从技法上受到当时国画或者版画的影响,人物表现上比较洒脱自然,画风简洁,多采用双勾线加填色的形式绘制,也有的采用写意,在笔法上受到版画的影响线条刚劲有力,有的甚至能够体现出版画刀痕的刻画特色。 陶瓷作为一种工艺,它的绘制一直延续着传统的表现技法和表现内容,装饰趣味浓厚,但是伴随着戏曲、国画、版画的发展,以及出版业的繁荣,陶瓷工匠师傅们接触到了更多外来艺术的影响,从而出现了上述的新变化,繁荣了青花人物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新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