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在攀枝花征文选登】走进科甲巷.doc_第1页
【游在攀枝花征文选登】走进科甲巷.doc_第2页
【游在攀枝花征文选登】走进科甲巷.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在攀枝花征文选登】走进科甲巷 云抒 8月4日,我们在中午时分到达会理。站在滨河路的高楼上远眺,整个会理城尽收眼底。艳阳焚城,炙热难耐。 下午5点过,直到窗外的风变得凉爽,我们才寻路前往古城。在会理县城,搭人力三轮车是非常便捷的,可掌车师傅执意要我说出去古城的具体位置,想起在饭店资料上恍惚看到的名字科甲巷,便报给他。于是,5分钟后,我们已经站在位于北街的科甲巷外的回廊前。 对很多攀枝花人来说,会理古城就是一条北街。此时,我们置身北街之上。身边那些人似乎步调悠闲,可我只想逃走。除了木质结构的建筑和雕花窗棂,这条街和任何一条商业街并无区别。那些可以从任何地方复制而来的品牌,那些通过扩音器传出的声嘶力竭的吆喝,都和我想象中的古城相去甚远。 任何一条小巷,似乎都可以带我们逃离。 科甲巷,就是首选。 太阳已经西斜,正好从对面照过来打在小巷里,迷离了眼睛。巷口的介绍已经读过了,科甲巷这名字是有来头的,历史上,这条巷子走出了许多鼎甲、进士和举人。此时,巷子里没什么人。街上的喧哗也消失在身后。 我们跨进了科甲巷6号高高的门槛,这是杨家大院。典型的江南庭院,保存完好的透雕门窗。据说,杨家的生意曾在当地做得非常大,因而修建大院,外间用做商铺,里边住家。刻在门楣上的大大的“善”字,是杨家的祖训。 科甲巷9号,胡家大院。祖上从江西迁来,现在已是第十一代。依然是青石地,镂花窗、雕花梁。一瞥间,我们发现闲置在门背后的柜子,抽屉上有精致的花纹,那把手竟做成一尾鱼形,真有心思。 比邻而居的,还有吴家大院,邹家大院。据说邹家在清朝还出过学士,家里有一块“大夫第”的木匾,逢年过节,主人才会挂出来。 这些藏在小巷里的大院,无一例外都有一进二进三进的纵深格局,天井里都是花木葳蕤,海棠、黄槐,凤仙花等等,错落有致,江南庭院的幽深之美尽显无遗。仿制于千山之外故乡的庭院楼阁,那些相似的生活细节和记忆,一定慰藉了最初那些移民的乡愁。精美的雕花窗棂和门楣,日复一日地老去。而花木随季节枯荣,并不伤春悲秋。 可是,江南的气质于这红土高原上的小城,是如此突兀而惊艳。同行中有第三次来会理的,他说,这次,我们看到了会理的另一面。可是,不是另一面,而是走进了一座城的记忆,从过去到现在,从初遇到交融。 如果说会理城的历史记忆开启于2100年前西汉武帝元鼎六年的建制,而我们可以触碰到的历史应该是这些始建于600余年前的明清古宅。就像我手下的这扇大门,朱漆剥落,虫蚀的痕迹处处可见,就连曾经悬挂“大夫第”的雕花门楣,如今已经结满蛛丝。风火墙上更是芳草萋萋,不知几度。但是,繁华落尽,依然美丽。 那些小巷,带我们走进会理的记忆深处。 西成现在名为小巷,曾是南丝绸之路上赫赫有名的马帮驿馆,当年的商号、客栈不复存在,曾经印满车辙的青石板路也是翻修一新,唯一留下的只是一个马槽。 赵家巷,就在科甲巷的对面,没有屡中科举的荣耀,只是普通人的家常生活。 无论是北方忽必烈的后人,还是明朝朱元璋派遣的戍边兵士的后裔,或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都在这里重建自己的生活。南北各异,五方杂处。于是,会理的记忆得以延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