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固原日报30年征文《一张没有兑取的稿费单》.doc_第1页
我与固原日报30年征文《一张没有兑取的稿费单》.doc_第2页
我与固原日报30年征文《一张没有兑取的稿费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固原日报30年征文一张没有兑取的稿费单 时至今日,我仍然保存着一张十多年前的一份绿色邮单。这是一份只有6元稿费的汇款单,收款人写着我的名字,汇款人是“固原日报”。我之所以没有兑取它,不是因为嫌钱少,而是因为它像一份特殊的“情书”,见证了我与固原日报以及报社的难解之缘。看着它上面越来越淡的墨痕,我似乎又回到了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 xx年,我在固原最东部的一个偏僻落后的乡镇工作,因为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差,后来成为深圳干部体验生活的“三同”实践锻炼基地。当时,我们看不上电视节目,了解外面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翻阅固原日报。由于种种原因,我看到的固原日报已经是两周以后的,既使这种过期的报纸,也很难找到。但愈是不易,我愈加珍惜得到的每一份报纸。因为这上面有我喜欢的散文诗歌,有我需要了解的时政新闻,有我渴望见到的名字。每次下乡驻队,我都带几份固原日报和稿纸,干完工作,看会儿报纸,夜深人静,就边想边写,时间长了,积累了好几本,成为我珍贵的写作素材。 那年夏天,我督促指导群众打水窖,对于水贵如油的乡亲们来说,这是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只有早点打成水窖,才能早点收集雨水,才能解决当地人畜饮水困难。经过近两月的艰辛努力,水窖打成了,紧接着一场透雨,家家户户都收满了至少够用两年的生活用水。有的农民还用窖水浇菜园,搞起了庭院经济。看着这些喜人的变化,回顾自己亲身参与的劳动过程,我就兴奋的拿起笔写了一篇新闻稿,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新闻稿,名字就叫“问渠哪得清如许,挖井打窖活水来”,副标题是炭山乡扎实推进母亲窖工程建设。我认真的誊写了一份纸质稿,当天就按报纸上的地址寄给了固原日报社。大约过了两周,单位的几个同事惊诧的问我,你写的打水窖的事都上固原报了,真看不出你还有这把刷子。我也有些惊奇,回头就翻最近的固原日报,但只找到残缺不全的几份,上面也没有我的稿子。一月之后,我收到了一份绿色的汇款单,附言是稿费6元。就是这份薄薄的邮单,让我在迷茫中看到了希望。遗憾的是,我没见到自己变成铅字的处女作,也不知道是哪位好心的编发了那篇很接地气的新闻稿,但我心存感激。后来,我坚持写作,先后在固原日报刊发了盛夏的果实深圳人在炭山(最后改为深圳干部的贫困体验)等新闻通讯稿,以及老家命运是条弯弯的河等散文、诗歌。我也几次被固原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期间结识了好薛正荣、张玮、火会亮、杨建虎等。我的工作岗位也先后发生变化,但每一次关键处,都是那些变成铅字的文字稿伴我一路前行。 这几年,由于忙于事务,在固原日报投稿少了,但我的工作职责却使我对它关注的更多、更深、更重了。在长期的宣传工作中,忙碌着、充实着、感悟着,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追赶,这种力量也许于责任。停下来,细细想,这是缘分,更是运气。想想朋友,我们很少通话,但记忆中的交往是最惬意的温暖。想想生活,很辛苦,辛苦中藏着别人体会不到的甜蜜。想想未来的那些事,给自己找些理由,让生活多一些迷茫的美。回顾这段亲身经历,我想对固原日报以及帮助过我的几位老师说,当我们相识、相知,走在一起时,我的内心就开始生长着一种力量,饱含着一份真情,满怀着一些期许,演绎着许多感动。在我们短暂的人生里程中,有了这块方寸之地,我们的精神疆域是宽广的,富饶的;有了这张心灵的名片,和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