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风校训征文文章【校风校训】.doc_第1页
学校校风校训征文文章【校风校训】.doc_第2页
学校校风校训征文文章【校风校训】.doc_第3页
学校校风校训征文文章【校风校训】.doc_第4页
学校校风校训征文文章【校风校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校风校训征文文章【校风校训】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儒代表韩愈在其明道五篇代表作之一的原道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自己对于“道”与“德”二字的看法。唯有充实自我,方能谓之得道而有德。先生这一观点,并非他的原创,大抵上,退之先生照搬了孔子论语卫灵公中“躬自厚薄责于人”的掌故。而孔子为首的先秦儒家学派是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修养,以期修习成就,有所功成。中庸强调“中和”之道,推崇个体寻求自我完善的临界状态;大学提倡成功之道在于修身,唯有“正心诚意”,乃能“格物致知”;荀子将个体的反省作为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的观点。 先贤的论述对我启发颇大,不论是谁,唯有具备了嚴格的自我要求,方才能接触到真理的边界;不论是谁,唯有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奋发努力,方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也。先秦形成的百家思想,流传至今,均已成为影响今天国人行为举止的重要标准。而其丰富的哲学内涵,更成为我校校训“道者智,德者慧”形成的文化渊源。 首先,老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我是一门文史学科老师,我一直将自己的大多数精力用于文史学科的专业发展之上。由于中小学文史学科设置的局限,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成为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拓荒之举。做好文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我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而不是照本宣科,看着参考资料读给学生听。 知识储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既有的知识积淀,但是这些知识大多平庸,一旦工作之后,不敷使用;二是自学。自学途径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通过广泛地阅读来获得这一学科领域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讲座来提高自我知识水准;我们还可以定期参加读书会来获取更多的相關知識,拓寬知識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我学习,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从2000年至今,12年时间里,我大约阅读文史学科各类书籍保守估计超过1200本/次,这其中有的书籍读过三遍。最近三年时间中,因为专业固定,目标单一,因而阅读速度略有减慢。尽管如此,每周保持两本左右的阅读量还是有的。这并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这些数字的背后,则是我12年来,读书求知生活的反映。日复一日的积累让我获益匪浅。 除此之外,我每月两次在上海博物馆做义务的公众讲座。这给我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每月一次在上博接受专家辅导,给予我业内专业知识的熏陶;最近三年累计购书超过500本,上海家中藏有2000千本专业书籍。这让我掌握了大量资料;不定期参观各种艺术展和摄影展,拓宽我的知识面,提升我的艺术修养等。这些努力都沉淀了我文史学科的知识积淀。这些知识经过梳理,都可以成为我课堂授课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其次,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明了自己的前路之所在。启雷年且而立,平庸了三十年却一无所成。在此大谈读书人的修行之道,不免显得惭愧和聒噪。但是,不论现状如何,年且而立,我应该清楚自己以后的事业在什么方向,我的路该往哪走。我可以碌碌无为地了却此生,也可以充实自己的头脑,有所求地过完一辈子。四年前,我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这几年我的阅读全部集中在这一领域。这使得我的阅读渐渐变得枯燥无味起来。我不可能再大面积地去涉猎一切我有兴趣的图书,尽管那样的阅读是非常有乐趣的。但是,如果我们需要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大量积累和阅读这一领域既有的资料。总得说来:致力于主要方向,利用闲散时间兼顾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方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家父曾经不止一次告诉我,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须要集中全部经历在某一点上,这样才能成功。而对于那些通才,无非是在一点精通之后的触类旁通罢了;我的恩师上海师范大学沈爱良老师也多次教导我,一个普通人,若可以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尽管这件事情看似非常复杂非常不容易做到,但是只要他可以日复一日地去努力,终有一天可以有所收获。家父和恩师的话我不能全文复述于此,兹择其大略,并赠于在坐的同事以共勉。 其次,梳理好自己手头资料,借助笔头形成文字。常言道: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我不是一个记忆出众的人,论才智,我不过就是个普通人而已。我之所以能够记住那么多让人觉得枯燥的知识,无非是因为我经常动手誊录资料并随时将头脑中思维的火花成文记录下来罢了。我的阅读量比一般人大点,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也无法做不到过目不忘。于是,我在每读完一本书之后,便将这些资料誊录成电子稿,制作成资料卡片,以帮助我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 这是一件非常枯燥和痛苦的事情。一是我没有这么多时间,二是我的阅读速度实在太快。通常,我开始阅读一本新书后没多久便开始制作这本书的资料卡片,但是当新书读成旧书甚至读了两三遍以后,资料卡片还没做好。 资料卡片对我们很重要,我授课时候的资料全靠这里查找,论文和书稿需要有原文摘抄之处,也完全可以从制作好的资料卡片中直接复制出来。而制作卡片的过程也是我对原作思考的过程。最近几年,因为阅读的资料太多,我一直花钱雇一些大学生帮我一起制作资料卡片。有了帮手以后,这个工作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与我既有的阅读速度比,这个工作的进度还是显得太慢。所幸网上有一些资料的电子版本可供使用。然而这些资料的校对也是颇花时间的。 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也应随时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我经常会写一些小文章,但是这些小文章却不是成系统地写成。三年前我与恩师沈爱良先生吃饭,他在席间对我说的话让我受益匪浅。他大概说:很多知名学者能够成功,一本又一本地发表自己的著作,这都是他们长年累月积累的结果。唯有平日将自己思考的内容成文呈现,才可能在需要之时,一篇又一篇地发表出来。 恩师这句话给我很大的触动。从那之后,我所写的文章大多是给我的学习和工作服务的。就我本学年开设的拓展课“听吴老师讲岳飞”而写的文章就包括:宋军随谈系列若干篇,小谈炎兴开府建节事,岳云小考,谈谈宋高宗为什么不抵抗,杨幺之死,宋仁宗的仁所属的宋代皇帝杂谈系列,宋史人物列传系列,袁腾飞两宋风云纠错等二十多篇,累计约十二万多字。闲暇时间阅读其他书籍后,一旦产生写作冲动,我也会随时行文出现,这几年陆续在一些写成并发表了: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读傅山的世界有感,借坟游春与国人春祭习俗,汉字演变小谈,汉字欣赏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等若干篇。随时将思维总结成文,这对于我们积累和巩固现有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最近三年,我利用空余时间完成了我的第一部书稿岳家军37万字的创作。这个本书稿前后经过多次修改,在听取家父、恩师以及若干书商的意见之后,做了数次修订甚至若干章节的重写。书稿的书写完全配合我眼下拓展课程的开发工作,活泼的历史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那么活泼的语言也是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因此,书稿创作中的语言如果在学生那里通不过,一样也不会被读者接受。我用学生检验我的书稿,用书稿反馈给我的学生。书稿作为我的备课,也成为我“听吴老师讲岳飞”系列讲座的资料积累。 最后,掌握大量资料,养成藏书习惯。我很喜欢买书,我的母亲一直批评我书买这么多,家里堆得到处都是,等结婚搬家的时候会很麻烦。也有同事建议我看书可以利用图书馆,学校的和上海地方的。可这些建议我都没有采纳。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我确实感到书对我的重要。这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文章写到一半,突然需要查阅资料的时候,书却不在手里。我只有去图书馆找书。写作灵感转念即逝,当书拿到手里以后,思维的火花早已经熄灭; 图书馆的藏书尽管做到面面俱到,却不可能在某一领域精益求精。我所关注的领域内的图书,图书馆现有的收藏未必有我手里藏书那么丰富详致。因而,给学生授课中,我会推荐不同的书籍给学生阅读。对于优秀的学生推荐深刻的图书给他们阅读,而对于入门者则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进行阅读。 因此,家中保有适量的藏书是很有必要的。大家未必如我一般,家中藏书堆积如山,但是拥有一定数量的,自己专业发展领域内的图书,不论对于自己的写作,还是教学实际的运用都大有裨益。 以上是我结合校训内涵要求,对自己这些年努力的经验总结。我之为我,乃自为也。我的经验或许对年轻老师们有一定的借鉴之用,但却未必适合每一个老师。今天借此机会,我斗胆将自己的得失聒噪于此,也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更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帮助我获得更大的提高。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我校的校训是“尚德、崇真、求新。”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我们每个人在回忆自己学习生活时,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给予人生启迪,以自己实际行动照亮学生生命道路的老师。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那么,只能称其为“教书匠”,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是空有其名。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认识善和恶,才能体验到加强道德修养的紧迫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在良好的师德中体现自我的存在,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师德还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 让我们时刻记住校训,并落实到自己工作中,用实际的行动来诠释。 迎接武大校庆120周年的“武大精神”讨论正逐步深入和拓展。何谓“武大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对“何谓北大精神?”的回答:“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很难得出某个一致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回答“何谓武大精神”。笔者拟从武大校训解读的视角,就何谓“武大精神”谈点一己之言和一孔之见。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校训文字言简意赅,或体现办学的宗旨、理念和理想,或体现治学精神和对师生的期望与要求,其内涵既有高等教育的某些共性认知,又积淀一所大学优秀文化的个性特质;既集中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又陶冶着师生的情操和价值追求,甚或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讲,校训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所大学的校训承载着这所学校的大学精神。 一是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校训:“朴诚勇”。学校发端于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1913年定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4月,国立武昌高师校长、著名教育家张渲,在亲自主持制订校歌、校旗、校徽的同时,亲自制订并亲笔题写“朴诚勇”校训。“朴”,朱之语录解释为“实而无虚伪也”。“诚”,朱熹中庸集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勇”,意为果敢无畏。这一校训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提出,其立德树人的大学精神内涵极为丰富,要求师生应有“质朴无华”的美德、诚信实干的品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是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训:“明诚弘毅”。1928年学校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据周宏涛编国立武汉大学简史记载:“本校创立时,学校当局即本自明诚谓之教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二语,以明诚弘毅为校训”。“明诚”语出礼记中庸,“弘毅”语出论语。1939年6月国立武汉大学一览在刊出guo民政府规定的学校共同校训“礼义廉耻”的同时,重审并刊出篆书武大校训“明诚弘毅”。这一校训讲了什么是教,教师怎么做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广受赞同。时任教务长的朱光潜先生说学生“应养成宏毅豁达的胸襟气宇”,吴其昌教授认为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有“忠实、忍耐、坚毅的态度”。 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1992年为迎接校庆100周年,学校组织专门班子对校训进行再论证、再凝炼。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议决“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武汉大学新校训。“自强”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