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9 XX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 3单元临水骋怀教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莲山课 件 k 第三单元临水骋怀 小石潭记 一、目的要求 :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 “ 永州八记 ” 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2 / 39 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 200 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 U 盘。 六、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 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 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3 / 39 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 记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 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cenci 寂寥 jlio 摇缀 yozhu 隶 l 篁竹 hunzh 清冽 qnli 为坻 wid 为屿 wiy 为嵁 wikn 佁然yrn 俶尔 chr 翕忽 xh 差互 cjhu 悄怆 qiochun 幽邃 yusu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4 / 39 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 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2)一词多义 以: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 “ 而 ” 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5 / 39 为: 全石以为底(动词,当 “ 作为 ” 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 “ 成为 ” ) 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 互(动词,交错) ( 3)翻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 判断。 “ 若 ”“ 似 ”“ 如 ” 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佩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6 / 39 天 涯若比邻。()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 潭 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7 / 39 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 4 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 “ 心乐之 ” ,结尾又写 “ 悄怆幽邃 ” ,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 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8 / 39 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 “ 蒙、络、摇、缀 ” 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 3)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 旁衬水清。 ( 4) “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写鱼的情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写得惟妙惟肖。 “ 乐 ” 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 5) “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 6) “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 “ 其岸 ”“ 其源 ” 补述出 “ 望 ”的对象。 ( 7)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9 / 39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 “ 石 ” ?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 ” 、 “ 卷石底以出 ” 、 “ 影布石上 ” 这些句子写了 “ 石 ” 。(明写) “ 闻水声,如鸣佩环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 “ 石 ” 的气息。 “ 全石以底 ” 、 “ 卷石底以出 ” 说明这个 “ 潭 ” 的确是个 “ 石潭 ” 。 “ 如鸣佩环 ” 形容声音嘹亮,说明 “ 石潭 ” 的不一般。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 影布石上 ” 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 犬牙差互 ” 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 凄神寒骨 ” 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 “ 水 ” ?请说明理由。 10 / 39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chu 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 “ 动 ” 与 “ 静 ” 游鱼的 “ 怡然不动 ” 及 “chu 尔远逝 ” 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 “ 对比 ” 和 “ 烘托 ”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 “ 怡然不动 ” 和 “chu 尔远逝,往来翕 ” 忽 ” 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 是 “ 空 ”“ 无 ” ,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 “ 景 ” 与 “ 情 ”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 “ 闻水声,如鸣佩环 ” ,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11 / 39 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 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 “ 镜头 ” 与 “ 画面 ”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 “ 移步换形 ” 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 “ 定点特写 ” 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 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 1 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 隔 ”“ 闻 ”“ 伐 ”“ 取 ”“ 见 ” 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 “ 寂寥无人 ”“ 其境过清 ” 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12 / 39 第 2 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 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 3 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 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 “ 隔篁竹,闻水声 ” ,用 “ 鸡珮环 ” 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 “ 心乐之 ” 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就十分令人神往。 13 / 39 (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 “ 全石以为底 ” ,从而照应了 “ 水尤清冽 ”一语,然后用比喻 “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 青 ” 、 “ 翠 ” 写颜色, “ 蒙络摇缀 ” 写形貌, “ 参差披拂 ” 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 “ 佁然不动 ” 和 “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 6)拟人。 “ 似与游人相乐 ”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 、拓展练习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14 / 39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 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 “ 蒙络摇缀 ” 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 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 “ 如鸣佩环 ” ,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 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六、作业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七、板书设计: 15 / 39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 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16 / 39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黄果树瀑布 于坚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 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声音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写景中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从中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细致观察,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17 / 39 于坚,于 1954 年 8 月生于云南昆明,毕业于云南大学,做过编辑,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有尚义街六号、飞行等。著有棕皮手记、人间笔记等散文集以及余件作品集(五卷)。 3、学 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无聊( lio)弥漫( m)崩裂( bng)干瘪( bi)狭窄( zhi)陈腔滥调( ln)震耳欲聋( zhn) 4、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5、互动学习: 互动 1:作者知道黄果树瀑布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风景,为什么原先看到图片并不特别激动?在黄果树看到旅游纪念品为什么还产生无聊之感? 明确:因为作者所看到的黄果树瀑布只是一个风景图片,只是一个概念,和祖国的其他风景图片一样,缺少活力,缺少生机,是 “ 死的 ” ,所以不是特别激动。因为旅游纪念品也和别处一样,是按照某种旅游纪念品的 统一风格制作的,没有新鲜感,所以感到无聊。 互动 2:当作者见到黄果树瀑布的时候这种想法却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听到声音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看到黄果树瀑布的时候真正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黄果树瀑布真正震撼了作者的心灵。这不再是一种概念,特别是听到黄果树的声音真正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是有生18 / 39 命力的,明白了它不只是有形的更是生动的。这种激动地心情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排斥到喜欢到为它陶醉,全身心的融入到其中。充分显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互动 3:作者在接近黄果树瀑布的时候,被 飞溅的水花淋得湿透,这应该是非常不舒服的感觉,作者却把这种感觉写得非常有诗意,这样写不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这种不舒适是作者真实直观的感受,这是一种外在的感觉。而作者从内心深处来说,随着淋湿程度的加剧,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也进一步加深。不由自主地想亲近它,越亲近越喜爱,越喜爱越接近,湿透的程度越厉害。但作者还是不能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所以作者对黄果树的既有“ 抚摸 ”“ 亲近 ” 这样舒适的感觉,也有 “ 惊恐 ”“ 疼痛 ”这样不舒服的感觉。这是激动与欢乐并存的美好感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 互动 4:文中有几个黄果 树瀑布?在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说一个 “ 灰飞烟灭 ” 了, “ 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 ? 明确:文中只有一个黄果树瀑布。一个 “ 灰飞烟灭 ” 了,是指图片上的那个黄果树瀑布。那个缺少生机,缺少活力,没有生命的黄果树瀑布在这一刻消失了。而 “ 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 是指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内心感受的黄果树瀑布。它是真实的, “ 活的 ” 黄果树瀑布。它让作者19 / 39 真正体味到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互动 5:作者在震惊与黄果树瀑布壮美的同时也发现了黄果树瀑布的与众不同,这不同是什么? 明确:黄果树瀑布有它的后面,这里步入前面雄伟 、壮丽,但黄果树的声音却是从这里发出,黄果树有它不为人所知的美在其中。这进一步吸引作者去接触黄果树。 互动 6:文章结尾认为,如果不是亲自用耳朵、躯体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命题本来只是千篇一律的小学生春游习作的题目。你赞同吗? 明确:赞同。这只有亲自用耳朵、躯体去感受才会有不同的观念、体会。内心才会震颤,所思所感也会不同,才有它本身的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小学生春游习作题目。 7、再次品读、赏析课文 8、写法归纳: 1)对比手法。 2)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抓住事物的特征。 3)情景交融。 9、小结全 文: 这篇游记散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河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绿 教学过程 20 / 39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 (1898 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 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 “ 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过度: 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 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 投影出示字词 21 / 39 xingjbliqingshxiz 镶踞薄阴几绺穹倏皱缬尘滓 yjshchynlngmuli 挹掬什刹蕴蓄棱角明眸善睐 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 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 ,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 观察角度:俯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 “ 梅雨潭图 ” 。 22 / 39 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 “ 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 ” ,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 、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描写 “ 梅雨瀑 ” 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 “ 梅雨潭的绿 ” 尤其令人惊诧。) 追问: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过度: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教师可以穿插对 “ 招引 ” 改为 “ 吸引 ” 的词语妙用的赏析)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 出两个形容词) 明确:醉人、奇异 5作者怎样对 “ 奇异 ”“ 醉人 ” 的绿展开描写的? 23 / 39 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 明油 ” 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色彩(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 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 明油 ” 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6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24 / 39 相宜、明暗适度。 7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 ,找出相关语句。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教师:作者由 “ 绿 ” 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 “ 绿 ” 裁制的带子,便会 “ 临风飘举 ” 了。由 “ 绿 ” 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 “ 明眸善睐 ” 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 “ 绿 ”展现出新的意境。 8请以 “ 我若能 ” 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 必能高歌欢唱了 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9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25 / 39 追问: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活泼可爱) 10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 女儿绿 ,是仿造玉石 祖母绿 而成的一个名字,将 女儿绿 换成 祖母绿 ,如何? 明确: “ 祖母绿 ” 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 而 “ 女儿绿 ” 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 “ 醉人的绿 ”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11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 “ 绿 ” ,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 “ 绿 ” 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 绿 ” 的爱恋)。 1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补 问: “ 绿 ”一般是什么的颜色,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26 / 39 然的向往之情。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 “ 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 五、初当评论家 1、学习示范批注,课后给本文补充作批注。 2、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批注要点:用批注的常用符号,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望庐山瀑布水 李白 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 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27 / 39 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 701-76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 900 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 2、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 “ 望 ” 字组词?你觉得在这 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 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 师:对,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28 / 39 3、指组读第一句诗。读注释 和 。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读。 4、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5、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6、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 “ 飞流 ” 、 “ 直下 ” 说明什么? 怎么理解 “ 三千尺 ” ? “ 疑 ” 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质疑解答) 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 (生、挂、飞、落 ) 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 “ 啊, 真 ” 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四、总结学法:(出示小黑板)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读诗题,介绍作者 、读诗句,理解诗意 、再读诗,体会感情 29 / 39 、背诵默写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 /香炉 /生紫烟,遥看 /瀑布 /挂前川。 飞流 /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 游记小品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袁宏道、袁中道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 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30 / 39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袁宏道 (1568 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 “ 公安派 ” 的创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 (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 县令,不到两年, 一县大治, 吴民大悦 。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宰相申时行赞叹 二百年来,无此令矣 !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万历二十六年 (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 柳浪馆 ,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 6 年之久。万历三十四年 (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 致力整顿吏治。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 ,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传世的有诗歌 1700 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31 / 39 传状、日记、杂文等近 600 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袁中道( 1570 1623),字 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纪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3、关于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义门 (今西直门 )外所建石桥。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 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 “ 清明上河图 ” 。 4、高梁桥的得名: 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建于辽代。经清末民国初年改建过的32 / 39 一座单孔石拱桥。 1982 年在长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门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桥又做了一次改建。传说中,高梁桥的得名,是因为当年刘伯温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龙神。龙神在大怒 中将全城的水偷走。刘伯温发现后立即派手下名为高亮的大将追赶。在擒获返回的途中,龙神挣断绳索逃跑。临跑前还将装水的水车推入长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长河。从此他跳河的那座桥谐他名字之音,称为高梁桥。 5、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鳞鬣( li)窈窕( yotio)几席( j)缙绅( jnshn)趺坐( f)痴禅者( chn)筵中人( yn)烟霾( mi)喧嚣怒诟( xiogu)了不相属( zh)岚( ln)侑( yu)茗( mng)羸马( li)微泮( pn)飚风( bio)舛( chun)邸( d)砾砾( ll) 6、重点字词: 1)春盛:春意正浓。 2)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色彩变幻让人赏心悦目。 3)士大夫:就是指官吏或郊游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4)以为戏具:当作演出(观赏)。 5)临:面对。 6)夫( fu):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3 / 39 7)然则:这样 那么,此处译为 “ 既然这样,那么 ” 7、需掌握的虚词: 乃急归(于是,就) 乃 百苦乃得至邸(才)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连词,表目的的连接) 茗饮以为酒(介词,以为此处 “ 以之为 ” 译 “ 把 当作 ” ) 浪纹树影以为侑(同上) 以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同上) 皆相视以为笑(连词,而) 着重裘以敌之(用来) 予以问予(因此) 鱼之沉水者(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西山之在几席者(同上) 与鸟之飞沉(助词,的) 人物之往来(同上) 忽而下,与之语(代词,代人) 之中目塞口,嚼之有声(代词,代指人) 何京师之苦之此(助词,的) 着重裘以敌之(代词,代指寒冷) 舍水石花鸟之乐(助词,的) 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同上) 34 / 39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同上) 京师最盛之地也(句末语气词,表说明) 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同上) 于乐何有也(语气词,表确认) 也吾见其舛也(语气词,表说明) 为官职也(同上) 然则是游也宜书(表示同样) 颠倒而无计算也(表语气)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连词,转折) 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连词,顺承连接) 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连词,表转折) 而飚风自北来(连词,表转折) 且贵夫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连词,修饰连接) 而游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同上) 屡求而不获(连词,表转折) 而家有产业可以糊口(连词 ,转折) 而奔走烟霾沙尘之乡(连词,表转折) 流急而清(并列连词) 呼而下(连词,修饰连接) 8、文章主旨: 第一篇:作者仕途顺畅,心情愉快,对京师盛景玩得很开心,写得很详细,最后怀着留恋之情游完 “ 极乐寺 ” 而返。(侧35 / 39 重写景) 第二篇:作者屡次求官未果,心情郁闷,对京师盛景没写上几笔,竭力强调北京春日的杀风景,春天比冬天还要让人扫兴。作者在苦苦挣扎中想到了江南的春天的美景。(侧重议论) 9、写法归纳: 第一篇: 1)采取白描的手法。 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积,而是极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语 句精炼,用词贴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6.3 角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 第15课 认识楷书(二)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上册湘美版
- 古代进阶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工厂供电员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中化学考试题及答案
- 高速飙车考试题目及答案
- 高考英语预考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需求对接
- 2025私营企业合作伙伴协议合同
- 飞机师英文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文具用品采购合同范本格式
- 树木学试题及答案北林
- 电气检修生产安全培训课件
- 2025第三季度作风建设党课以忠诚廉洁担当的政治品格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 《2025新版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评审报告》
- 2025劳动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宠物急救标准化流程
- 焊工考试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云原生压测技术-洞察及研究
- 关联交易贷款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