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oc_第1页
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oc_第2页
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oc_第3页
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oc_第4页
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摘要】:“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20世纪的智慧人物”,被誉为集东西方智慧于一身的“文化大使”和“真正的世界公民”,是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的典型个案。从林语堂的英文著译出发,从跨文化传播的维度探讨林语堂中国智慧的建构过程、传播动因、传播策略与接受效果,并通过对林语堂传播中国智慧整个流程的考察,审视其著译行为与著译思想及其之间的关联以及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效用,以期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从过程论到效果论等方面对著译研究进行一次新的尝试,对翻译与传播、翻译与创作的整合进行一次新的探索,这一切构成了本文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对林语堂著译文本单维的扫描与静态的摹写,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事件,将其还原到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对其著译思想与策略进行多维的透视、整体的观照与动态的考量。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绪论部分首先简要回顾了历史上“中学西渐”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梳理和评述了林语堂著译活动现有的相关研究;其次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介绍了研究对象与目标、研究意义与方法;最后交代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整体框架。第一章是对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通过与当时国人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和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林语堂的文化观与同时代人的不同:既不像“国粹派”那样抱残守缺,又无“西化派”的激进与偏颇。文章进而深入探讨了林语堂中国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指出林语堂经历了从“语丝”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论语”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重构到海外阶段对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三个主要阶段。最后探究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深层动因。阐明了赛珍珠的“催生”与辜鸿铭的影响以及对传教士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一书的回应以纠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林语堂海外英文著译的直接原因,而深层原因则是通过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医治西方科学主义泛滥所导致的病痛,会通中西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填补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国人文元素。第二章是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具体内容。本章首先解读了林语堂的中国智慧“因子”,即以中国人文主义精神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精神”、“幽默感”和“生活的艺术”。而林语堂对三个智慧因子的融会与贯通则生成了具有儒家“血统”的“半半哲学”和具有道家“基因”的“抒情哲学”。接下来是对两者内涵与特征的探讨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考察,揭示出“半半哲学”以儒家的中庸为基础,以“情理互动”、“儒道互补”和“古今融合、中西对照”的主要特征;而“抒情哲学”的主要特征则表现为“闲适情怀”、“诗意存在”以及“幽默”、“闲适”、“性灵”等艺术支点的“三位一体”。“半半哲学”与“抒情哲学”的互动则构成了林语堂的中国智慧的核心和两个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三章是对林语堂著译行为背后著译思想的探讨。首先从语言哲学的高度,追根溯源,解读了林语堂“翻译艺术论”的美学根源、翻译标准的语言学基础、以及“美译”理论的多重背景,指出林语堂的翻译艺术观源于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的“翻译创作论”和道家的基本美学思想的共同影响与作用,而林语堂“忠实”标准中的“句译观”则源于其“字神论”中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意识以及“以意念为中心”语言观;“通顺”标准则是翻译语言与创作语言“清顺自然”的和谐一致,同时与林语堂的“语性论”密切相关;“美”的标准则是文体、风格和内容等的一致要求。由此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观与其语言观、文化观、创作观、美学观以及文艺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是对“改写理论”观照下林语堂编译思想的研究,文章分别从文化学派的视域、解构主义的向度、传播学的视角以及英汉互译改写的特质等多个维度充分论证了林语堂编译行为的合法性与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对林语堂的翻译哲学英译汉中的反对“欧化”,汉译英中的主张“汉化”的揭示,提出了中国智慧传播中的“中国腔调”的论断。第四章是对林语堂英文翻译策略的研究。首先是对林语堂翻译策略的外部研究,其中“超文本”研究考察了意识形态、主流诗学以及赞助人等文本之外的因素对林语堂的“正文本”生成的制约关系,同时揭示了林语堂文本选择的内部动因;对林语堂“副文本”的研究则揭示了其通过语言操纵和非语言导引等“副文本”形式对“正文本”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和补偿功能。其次是对林语堂编译策略的研究。编译是林语堂整个翻译行为中主要的翻译形式,文章揭示了编译过程中作为译者的林语堂对原文文本从语言层面的改写到文化层面的操纵。从序言操控、标题导引到阅读方法的说明,从文本重组、“夹叙夹译”到“释译融合”,林语堂通过多种编译形式实现了他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最后探讨的是林语堂编译过程中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兼容以及对比与比较方法的成功运用,并分析了其翻译行为中从词汇、结构到策略的前后变化背后的语言与文化动因。第五章是林语堂散文、小说和传记的创作策略研究。首先通过对林语堂散文创作的考察,揭示出了林语堂前期汉语散文与英语散文的互动与转换,同时论证了林语堂通过“闲适笔调”传播闲适精神、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的创作策略。其次是对林语堂小说创作的探究。研究表明:林语堂通过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地展示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同时通过小品文笔法的运用即通过“冗余”信息实现了讲述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创作目的。其后是通过对京华烟云和红楼梦之间从内容、语言到结构上的互文性研究,探讨了林语堂小说文本生成的另一特征。接下来是对林语堂从他传到自传的英文传记的创作研究。林语堂的传记创作突破了中国传统史传写法并运用了西方现代传记形式,同时,其叙述形式的小说化与创作笔调的散文化也使得其传记作品增加了人性化因素并增强了文本可读性。最后,文章探讨了林语堂著译间从主题选择、行文风格到书写目的等方面的互动,对“翻译”的内涵与外延,翻译与创作边界的进行了重新思考,从而丰富了当今的翻译理论,促进了翻译文化的建设。第六章是对林语堂著译传播效果的研究即对域外读者接受与反应的分析与考察。首先是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对林语堂作品在域外持续影响和跨域传播情况的考量。其后是从内容、语言、策略到形式等方面对读者反映的统计以及对世界范围内林语堂研究状况的考察。统计结果表明:域外读者对林语堂著译所传播的生活智慧与闲适精神普遍表示认可,并对林语堂的行文风格及语言可读性等方面也赞许有加,其著译策略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好评。另外,林语堂著译中的副文本也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与青睐。本章最后是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接受美学等方面对林语堂作品域外反应的分析与评价。出于政治结盟与军事扩张的目的以及医治由于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泛滥所导致的心灵创伤是林语堂著译作品畅销的政治学与社会学基础,而林语堂“尊重读者”、“感动读者”的策略以及在充分了解读者基础上的自我调整保证了对读者阅读期待的满足,最终达到了“视域融合”的预期目的。最后是全文的总结,主要回顾本研究的要点,总结本研究的得失,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特别是在“文化自觉”的当代语境中,对林语堂的跨文化研究可为宏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以及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提供了可兹借鉴和参考的范例,从而使林语堂的文化资源进入到当代的文化传播和文明建构。【关键词】:中国智慧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I206.6【目录】:论文摘要7-10Abstract10-15目录15-170.绪论17-410.1“中学西渐”状况的历史回顾17-260.2林语堂跨文化传播研究述评26-360.3研究对象与目标360.4研究意义与方法36-390.5研究内容与框架39-41第一章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历史文化语境41-701.1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文化语境41-501.2林语堂中国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50-611.3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原因分析61-681.4本章小结68-70第二章林语堂跨文化传播的中国智慧70-1012.1林语堂的中国智慧的内涵与特征70-772.2林语堂的“半半哲学”:中国智慧的儒家“血统”77-892.3林语堂的“抒情哲学”:中国智慧的道家“基因”89-992.4本章小结99-101第三章林语堂英文著译思想研究101-1383.1语言哲学视阈下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宏观解读101-1113.2“改写理论”观照下林语堂编译思想溯源111-1223.3林语堂哲学翻译中的翻译哲学:中国智慧传播中的“中国腔调”122-1353.4本章小结135-138第四章林语堂英文翻译策略研究138-1964.1林语堂翻译策略的外部研究138-1594.2林语堂编译策略研究:从语言层面的改写到文化层面的操纵159-1844.3编译策略的兼容与会通184-1924.4本章小结192-196第五章“译者登场”:林语堂的创作策略研究196-2255.1林语堂散文创作研究196-2035.2林语堂英文小说创作研究203-2175.3林语堂英文传记创作研究:从他传到自传217-2215.4林语堂著译的互动研究221-2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