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何以迅速崛起.doc_第1页
毕业论文-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何以迅速崛起.doc_第2页
毕业论文-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何以迅速崛起.doc_第3页
毕业论文-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何以迅速崛起.doc_第4页
毕业论文-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何以迅速崛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何以迅速崛起,安师大社会学院摘 要:经过了长期的四分五裂的状态,普鲁士开始崛起,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大业!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克服了小邦林立、各行其是的状态。由一个分裂、孱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一个军事强大的、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强国!再加上“铁血首相”俾斯麦纵横捭阖的外交,通过结盟政策,使德国处于有利和主动的位置。德国迅速崛起,获得了令其它大国望尘莫及的实力!本论文着重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方面阐述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关键词:普鲁士;统一;俾斯麦;结盟外交。The 19th century after 70 years why the rapid rise of GermanyYang Hua,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Abstract: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ded state, Prussia began to rise, after three dynastic wars, finally complete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German nation! German Empire after unification to overcome the small gbanlin legislation, the state of their own way. By a split, weak country became a military power,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European powers! With the blood and iron Prime Minister Bismarcks diplomatic maneuvers, through an alliance policy, the German in a good and active position. The rapid rise of Germany, won the other major powers that is beyond the pow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fields described the reasons for the rapid rise of Germany!Key word: Prussia; unity; Bismarck; alliance diplomacy一、 德意志的统一是前提。1、普鲁士的崛起18世纪的普鲁士王国是以勃兰登堡邦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勃兰登堡国的兴起始于12世纪中叶。当时萨克森公爵向东进行扩张,占领勃兰登堡地区,即易北河中游和奥德河之间的土地,以后大量德意志农民移居这个地区。13世纪中叶勃兰登堡脱离萨克森,成为勃兰登堡邦国。1415年统治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侯爵获得选帝侯称号,升格为德意志帝国7大选帝侯之一。17世纪初,霍亨索伦王朝极力利用婚姻继承关系和其他手段扩大版图。1614年取得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夫兹、马尔克及拉文斯堡。1618年又取得波兰王国所属的采邑普鲁士公国(原条顿骑士团领地)。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勃兰登堡获得哈尔伯施塔特、卡明、明登等主教区以及东波美拉尼亚的部分地区。16541660年俄、波、瑞战争期间,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16401688)不仅没有尽封臣的义务,反而宣布取消波兰对普鲁士的领主权,正式把它并入勃兰登堡国。1680年又占领马格德堡主教区。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六世雇佣了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的军队对法作战,随后赐予他以国王的称号。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国改称普鲁士王国,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改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1713年乌特勒支和约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称号,还使普鲁士获得盖尔德兰公国领土的一部分和纳沙泰尔。174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自恃兵强马壮,乘机对玛利亚特雷西亚进行讹诈,以割让富庶的西里西亚作为承认其继承权的条件,加入了以法国为首的反奥联盟。1740年12月16日,普军不宣而战,侵入西里西亚,点燃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战火。1748年,结束战争的亚琛和约保证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此后,普、奥的争强一直是德意志的主要问题。1756年1月16日,普鲁士和英国订立了威斯敏斯特协定,名为维持德意志境内的和平,实为借英国之手为自己打气撑腰。1756年8月,普鲁士背信弃义,突然进攻萨克森,想把萨克森变成侵奥桥头堡,揭开了“七年战争”的序幕。1763年2月15日,普、奥、萨克森签订了胡贝图斯堡和约。合约规定:普、奥领土维持现状,奥地利撤出它占领的伯爵领地格拉茨,再次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有;普王腓特烈二世答应支持玛利亚特雷西亚的儿子约瑟夫为帝国皇帝。“七年战争”加深了普、奥争夺德意志的矛盾。奥地利失去了西里西亚痛心疾首,梦寐以求地打算报仇雪恨,普鲁士则如虎添翼,野心勃勃地推行争霸德意志的计划。2、德意志的统一1848年革命的失败使德意志争取统一的努力受挫,但是革命的影响劫后犹存。其后,大部分邦国纷纷披上君主立宪的外衣,以便同资产阶级携手合作,防患于未然。同时,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逆转的继续发展,50至60年代,德意志“在二十年中带来的成果比以前整整一个世纪还要多”1。然而,四分五裂的状态愈益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德意志资产阶级竞争国际市场缺乏强有力的外交保护。因此,德意志统一的呼声重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无产阶级还处于幼稚阶段,无力承担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统一的做大可能性是某一大邦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来完成。纵观当时德意志诸邦,普遍被看好的仅有奥地利和普鲁士。哈布斯堡王朝希望建立以奥地利为中心的一个从北海到地中海的大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则主张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国家,把奥地利排除在外,走小德意志道路。的确,奥地利在德意志各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奥地利又担任了德意志邦联的主席,形式上是各邦的形象代言人。但是,1848年革命以后,奥地利成为德意志邦联中最反动的国家。它恢复了封建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大德意志道路新瓶装陈酒,既无实际力量做后盾,又逆时代潮流。所以,“德意志在奥地利的保护下的统一是一种浪漫的幻想”2。 在德意志各邦中,唯有普鲁士能同奥地利抗衡并问鼎德意志的领导权。多年来,普鲁士就把兼并德意志其他邦国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1849年及1859年它曾企图在自己的领导下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但是由于奥地利的阻挠而归于失败。虽然如此,大多数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是小德意志道路的拥护者。他们希望以普鲁士为首统一德意志,排斥专制主义的奥地利,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是因为,同奥地利相比,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政治方面,普鲁士由一个封建君主国家逐渐过渡到容克资产阶级的君主国,这是它统一德意志的重要政治前提。1848年12月,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颁布“钦定宪法”,1850年又出台了一部新宪法作为补充。根据宪法,普鲁士设立两院制的议会。贵族院由敕封的世袭议员组成,众议员依财产资格由三级选举产生。议会有表决法案、批准预算的权力。国王有对议会立法的绝对否决权及行政军事大权。此后,普鲁士仍是一个专制国家,但资产阶级毕竟开始参政议政。各邦资产阶级把普鲁士视为政治上的前卫。50年代末60年代初,拥护普鲁士领导统一运动的资产阶级成立了两个政治组织:一个是1859年的“德意志民族协会”,主要成分是德意志南部和中部的资产阶级。另一个是1861年的进步党。它由普鲁士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创立,希望霍亨索伦王朝统一德意志,并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使资产阶级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力。在经济方面,普鲁士的地位日益突出,拥有统一德意志的综合实力。同期,普鲁士工业的发展居德意志各邦之首,德意志发达的工业区几乎都在普鲁士。农业改革后,普鲁士容克阶级中有许多人已经资产阶级化了。他们迫切要求统一,以利于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普鲁士还领导着1834年建立的关税同盟。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保护关税。到1853年,除奥地利和个别地区外,关税同盟已扩大到德意志全境,它加强了普鲁士同其余各邦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国内民族市场的一体化。在军事方面,普鲁士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但能够统一德意志,而且可以替资产阶级镇压工人运动及推行对外侵略。自18世纪以来,普鲁士极力招兵买马和攻城掠地,成为德意志境内最大的邦国。历代君主都特别重视军队的作用,军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普鲁士在德意志境内雄视诸邦,又让四邻列国望而生畏。此外,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对普鲁士进行统一德意志的王朝战争极为有利。克里米亚战争后,沙皇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普鲁士帮助俄国镇压波兰起义,普、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东山再起,拿破仑三世想利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机会狠敲竹杠,自然把普鲁士视为“合作”伙伴。英国既压制俄国,又担心法国过分强大,所以扶植普鲁士对抗法、俄,力图维持欧洲的均势。总之,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普鲁士理所当然地扮演了这场运动的领导角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亨索伦王朝有恃无恐地加紧了准备活动。普鲁士统治集团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达到目的。1862年9月,普王威廉一世任命铁腕人物奥托冯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强制推行军事改革方案。俾斯麦相信“强权是一切政治问题的决定因素”,“国内问题应从属于对外政策问题”3。因此,上任伊始,他就发表了纲领性的讲话:“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4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开始了铁血制导下的统一进程。 德意志的统一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普、奥对丹麦的战争,1863年德意志与丹麦发生领土纠纷,巧于应变的俾斯麦乘势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开战,揭开了统一运动的序幕。强大的联军势如破竹,丹麦被迫签订和约,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以及临近的苏恩堡的一切权利让给德意志。第二步,1866年普鲁士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同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月23日双方签订布拉格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斯坦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邦联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7月,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异常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月1日,普、法在色当会战,拿破仑三世及十万法军兵败被俘。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称帝,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国统一的完成是其迅速崛起的前提和基础。二、急剧提升的综合国力是后盾。统一后的德国由一个分裂、孱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一个军事强大的、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列强之一,打破了传统的欧洲政治格局。恩格斯曾经对自己的祖国发出不幸的慨叹5。德国地处中欧、沟通东方与西欧、地中海与北海和波罗的海要道的帝国,一向是列强瞩目的战略要地。这个土地肥沃、河网密布、气候适宜、盛产作物的农业国,一向是列强垂涎的粮仓。因此,数百年来,欧洲战争难得有一次不是以德意志为战场,又难得一次不是以德意志为战利品而熄灭战火的。政治上四分五裂,邦国林立,经济上贫穷落后,被欧洲大国任意榨取、控制和支配。在这个分崩离析的国度里,一个个以牺牲民族利益为其生存条件的邦国,一向是列强争霸欧洲的仆从。即便是围剿法国大革命和几次三番蚕食波兰以及颠覆拿破仑帝国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充其量仍然是英、俄领衔下的打手和帮凶。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并没有绘制一张完整的德意志地图。现在德国彻底摆脱了列强的蹂躏和外交上的依附,一个独立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最终形成了。历史的辩证法一再揭示,世界历史在发展,新兴的民族在崛起。统一德国的出现使欧洲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环顾欧陆,无人能出其右,曾经各领风骚的列国犹如昨夜星辰,虽依然闪烁但不再灿烂。一度扮演欧洲宪兵的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的炮声中从霸权的顶峰上滚落尘埃。饱经沧桑的法国恢复欧陆优势十余年后,在普法战争中再遭重创。1867年组合的奥匈帝国内外交困。至于意大利王国,尽管它的缔建和德意志帝国的形成志同道合,但就底蕴和潜力而言,两者无法等量齐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后起的德国取代普鲁士,成为欧洲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活跃性因素。维也纳会议安排的欧洲均势结构已不复存在。德国统一后,欧洲列强在外交上重新定向。统一的德国不但克服了小邦林立、各行其是的状态,而且获得了足以使其他的大国望而生畏的势力。1870年,德意志诸邦的总人口已超过法国,仅仅是德意志的分裂掩盖了这一事实。德国的铁路线里程数超过其他欧洲国家,并且这些铁路线十分适合军用。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其钢铁产量正赶上法国。德国的煤产量比法国多一倍以上,德国的现代能源消耗比法国多50%。另外,产业革命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像克虏伯钢铁和军械联合企业那样的大公司。普、法战争后,双方签订了近乎掠夺式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且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割让给德国。普法之战,本来是普鲁士为完成国家统一,用铁和血扫除统一阻碍的正义战争,可是最后,德国有点过头了!杀红了眼,演变成了一场掠夺战争!曾经是欧陆的霸主,一身荣耀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和十万法军被俘,已经是巨大的耻辱了,可是现在又要赔款又要割地,法国简直要崩溃了!德国不仅感到无限荣光,而且获得了巨大的利益!50亿法郎,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德国依靠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迅速地发展工业补充了重要的资源。此后,德国的煤钢铁产量大幅提高,重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机器的产量占世界机器总产量的21.3,仅次于美国。化学工业和电气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有利于迅速提高生产率。国家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另外,德国是后起的殖民主义大国。它积极的和英、法等殖民强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国的侵略魔爪也伸到了中国。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的胶州湾。还有,德国民族成分单一,主要是日耳曼人,发展决心坚定。日耳曼人英勇善战,德国军队更是严谨、认真、纪律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日耳曼民族这种优秀的民族面前,任何相邻的国家都不得不枕戈待旦,稍有大意,就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这一点,老牌侵略大国英、法、意、西都无法比拟,虽然日耳曼民族很优秀,但是它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狂热起来,燃烧起来,走向极端。一丁点火星都有可能引起燎原大火。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足可证明这一点。统治阶级实力雄厚,意志坚定。在各种有利和积极条件下,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国力不可同日而语。德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19世纪90年代的德国国力强盛,生产力高度发展。尤其是在电力和化学工业方面,德国已处世界领先地位。1870年时德国的生铁产量只有150万吨,到20世纪初已发展为1500万吨。克鲁伯、西门子等公司享有全球声誉。德国的电气产品已在质量上遥遥领先。德国的经济活力也在文化上得到体现。德国的化工和电力工业的发展迅猛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不少人类科学史上的里程碑都纷纷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如X射线的发现,爱因斯坦开始研究相对论,医学领域中的不少重大突破,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社会学学者马克斯韦伯、经济学学者瓦格纳等等,都纷纷在这一时期著书立说,而且影响深远。人才的出现又促进了教育的繁荣。这些著名学者在德国的大学中用新的方法讲授学问,举办讨论班,大大推动了大学教学的发展。许多方法被介绍到国外,其中美国受影响最大。德国的大城市如柏林、汉堡、慕尼黑等城市都集中了大量人口。这说明德国已经完成了由普法战争前的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便成为了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并在世界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国际政治局的重大变化。德意志民族干净利落的统一,民族情绪也随之高昂。随后综合国力的提升,更让日耳曼民族为之癫狂,民族自信心空前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实则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急剧提升的综合国力是德国崛起的坚强后盾。三、“结盟外交”是策略。俾斯麦虽然以铁血手腕实现了50年代以来的政治目标,经小德意志道路完成了统一大业,但胜利的同时造就了德国自身的异己力量,即发誓报仇的法国和对德国保持高度警惕的欧洲。1871年5月的法兰克福合约并不能使德、法两国达成真正的和解。俾斯麦强迫法国割地赔款的初衷在于煽起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情绪,并且消弱法国进行复仇战争的能力。但是,由于把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战争蜕化成掠夺法兰西民族的战争,德国给自己招来了法国无可调和的仇恨和敌意。法国人无法忘记战争的失败和阿尔萨斯、洛林两地的丧失。从此,法、德两国积不相能,法、德矛盾演变为当时欧洲国际关系中最尖锐的问题之一,欧洲始终面临着爆发法、德战争的危险。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欧洲国家对其优势地位和潜在力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忧虑。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无力与德国比肩抗衡。俄国尽管在18701871年间乐于保持中立,并利用西欧的危机来改变自身在黑海的地位,但对欧洲的重心倾向柏林这一事实不满,而且暗中对德国今后的所作所为表示担心。即使是大英帝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一新巨人的影响。英国下议院的在野党领袖迪斯累里在德意志帝国成立不久曾这样描述新出现的形式:“法、德战争意味着德国的革命,其政治影响大于上一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我们面临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必须表明,我们能应付新的、尚难辨识的危险。我们习惯于在这座大厦里欧洲平衡的问题。可是,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力量的平衡已遭到彻底破坏,对这一重大变化的后果感觉最强烈的就是英国。”6因此之故,1871年后的欧洲进入“武装和平”时期,欧洲列强力图在大国关系中为自己谋取某种安全保证,以防止与德国或其他大国发生分歧和冲突。总之,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俾斯麦对战后的欧洲局势洞若观火。他清醒地觉察到继续对外扩张不能给德国提供多少机遇,相反会使一切异己力量结成联盟,危及欧洲的既成之局。他说:“我们位于欧洲的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被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发展的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7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外交的矛头无疑主要指向法国。现实的选择途径无非只有两条,要么再动干戈,彻底征服法国;要么孤立和消弱法国,以防日后不测。但无论哪一种选择,都会引起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法兰克福和约式的胜利已达到欧洲所能容忍的限度。克里米亚战争后,法国重新成为欧陆的霸主。但是,普法战争使法国再次元气大伤。由于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两省,法国不仅失去了重要的资源产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军事上的安全保障,时刻面临着德国入侵的威胁。因此,法国资产阶级一心一意准备复仇,恢复往昔自己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70年代初,法国确实在迅速复苏。尽管如此,法国并没有完全摆脱战败的阴影,单兵与德国叫阵已是力不从心。因此,法国统治集团充分认识到结盟的重要性。帝国建立不久,俾斯麦奉行大陆政策,其核心思想就是集中力量巩固德国在中欧的强权地位,防范法国东山再起。他的外交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防止别人结盟,自己就得结盟。结盟外交是外交斗争中的一个重要谋略。外交上若进攻,总要借他力,分敌势;若防御,总要寻求椅角之援,避免腹背受敌。这就需要结盟外交。普法战争之所以能限制在两个交战国之间,并以掠夺式的法兰克福和约而结束,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欧洲其他大国保持中立。英国已经产生了对德国的不信任感,因为德国国力的增长和俾斯麦迄今的外交政策引起了英国的警惕。但英、法联合的可能性不大,英国长期奉行欧洲均势外交,与法国素有隔阂,而且威廉格拉斯顿内阁对大陆事物抱孤立主义倾向。奥匈是潜在的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敌人。以阿尔勃莱希特大公为首的当权集团企图报萨多瓦之仇,主张同法国接近。然而不排除普、奥两国化敌为友的可能:其一,普、奥战争后,俾斯麦力排众议,拒绝了军方吞并奥境内日耳曼人居住省份的要求,为两国日后关系的松动留下了回旋余地;其二,奥匈同俄国争夺巴尔干希望德国予以支持。随着德国的崛起和法国的沉沦,奥匈继续坚持反德复仇的取向已不现实,其外交政策的重点已转移到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新任外交大臣安德拉西更是加快了联德反俄的步伐。他试图争取和俾斯麦结成德奥同盟,但遭到俾斯麦的拒绝。当时俾斯麦指出,倘若德国只同奥匈结盟,足以诱发俄、法两国缔结反同盟的危险,他希望德国和奥匈以及和俄国都保持友好关系。俄国是俾斯麦重点拉拢的对象。早在普法战争正酣之际,俾斯麦就巩固同俄国和奥匈的关系而暗自盘算。假如俄、法联盟,就会造成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俄国对德国的强大心怀忧虑,固然需要法国牵制德国,但俄、德关系具有实际的意义。俄国同英、奥的争夺离不开德国的策应。克里米亚战争后,俄、英在中东和近东全面对峙,在近东俄国又受到英、奥的阻挠,这时德国的反应举足轻重。尽管俾斯麦积极维持俄、德关系,却不想同俄国单独结盟。他谨慎地避免卷入俄、英的对立或者俄、奥的不和之中。此外,俾斯麦还借“文化斗争”达到彻底摧毁法国的目的。70年代初的“文化斗争”虽然属于德国的内政,但是具有外交意义。首先,它可以离间俄、奥两国与法国的关系。在阿尔萨斯的天主教徒与德国的中央党和波兰天主教徒串通的情况下,俾斯麦打击天主教徒既可以表明德、奥、俄三国在波兰问题上的步调一致,又可以勾起俄、奥对法国曾经同情过波兰的联想。其次,它能煽动对法开战的民族情绪。由于法国天主教徒公开支持阿尔萨斯的天主教徒和德国主教团反对普鲁士的活动,俾斯麦授意报纸大造反法舆论,煽动德国沙文主义情绪和扩军备战。德国孤立法国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迫使欧洲五强的外交重新定向,其实际结果是德俄奥三个君主国在俾斯麦的拉拢下走上了结盟的道路。最终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三皇同盟体系。它的建立是俾斯麦外交的胜利。通过结盟,德国利用君主纽带把俄、奥两个帝国团结到自己的周围,在欧洲造成一个孤立的法国、对自己有利的均衡局面。但是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骤然紧张。俄国数落德国对普法战争中俄国的态度忘恩负义和落井下石。德、俄双方展开了一场轰动全欧的新闻战。事态的发展已使俾斯麦越发感到,必须调整德国的对俄政策,建立新的外交联盟。经过再三考虑,俾斯麦决定和奥匈联盟,以对抗可能出现的俄法同盟。但是,国际关系风云变幻,1881年6月,三皇同盟恢复的条约由俾斯麦和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签字。为了进一步孤法国,德国又积极拉拢意大利。1882年5月20日,奥国外交大臣与德、意两国大使在维也纳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在结盟过程中,俾斯麦并没有忽视其它小国。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先后与奥匈结盟,德国声明加入。俾斯麦与西班牙签署了一项反法的“君子协定”。自1879年以来,俾斯麦通过德奥同盟紧紧地左右哈布斯堡王朝;通过恢复三皇协定为自己保留了通往彼得堡的道路;通过三国同盟确保了西南边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