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精选范文.doc_第1页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精选范文.doc_第2页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精选范文.doc_第3页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精选范文.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五一假期我们九人在闫合作老师的带领下到郑州新郑参加根本智慧师道研修班的学习,感受颇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从三位老师的讲座中,我收获很多,现在将学到的内容给大家作以分享: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一、孝:百善孝为先。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可见“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仅仅在古代,即便是在当代物欲横流,充满钢筋水泥管的社会也同样被看得很重要。 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很普通的生活细节。故事的内容是,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之后,又给婆婆洗脚,看到这个举动之后,孩子也立即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二、践行与落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充满信心“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也许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我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约束。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例如,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当前有一些不正确的导向。认为,孩子的好分数能“一俊遮百丑”,自私、任性等不良行为,家长往往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孩子会慢慢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导向的不一致,社会生活中大量揭露人性丑陋、冷漠的负面新闻事件,使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缺少良好的“文化熏陶”。此外,成人的言行不一致,也“教会”了许多孩子“说漂亮的人话”,但不按“人的标准”行事。 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祖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二) 当前面对道德急剧下滑、人心堕落的社会,很多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寻找出路。但很多人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神神叨叨的,而不是真正地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实实在在地践行古代先贤的道德智慧。我们非常有必要明晓真学传统文化者的表现,真学者当如是: 1. 时存一颗自我反省、反思的心。当自己面对矛盾、不愉快的时候,更多的是从自己这方面去寻找问题、矛盾的症结,是自己哪个地方没有做好呢?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呢?做得更好呢?而不是一味地说别人这不是,那不是?自己又如何呢?有一颗反省的心,就能真正地将心比心、站在他人角度、立场上,实际情况上去考虑问题。因而他就能理解他人,原谅他人,因而更能团结他人。他给人的感觉是平和,平和彰显力量,平和才是最有力量的。真学者不会牛皮哄哄,不会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眼。 2. 他人优先。贵族以何为贵?贵族以他人为贵,以他人为贵者,自己必然贵。大家长得都一样,也没有哪个有翅膀,都是两条腿,两只眼睛,没有第三只眼睛。如有第三只眼睛,其必是奇人,甚而就是道德高尚者。因有闻,唯有道德高尚者,才有第三只眼睛。古代更有奇人必有奇相,更有皇帝出生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竟然是太阳一照,就怀孕了。真学者当凡事先考虑别人,尤其是考虑条件比自己差,比自己弱小者。只有真正地照顾弱小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只能欺负弱小者必不是流氓就是地痞,要不就是强盗。当然我们看到了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古话,有其传承几千年之理由。我们当家的对付手无寸铁的布衣百姓无所不能,野蛮威武,而面对世界上的强盗呢,早就像乌龟一样退缩到壳里面了。贵者是真正地他人优先,弱者优先,如能做到者,其就像金子一样散发出闪耀的光芒,照耀着人类道德的黑夜。 3. 低调地践行着一些细小而有颇具真理性的平时理念,如: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允许他人有这种行为。虽然寥寥几字,但是真做到者又有几人呢?很难的,道理很多人都看过,或者听过,但是真能做到者方为贵,他就像金子钻石一样稀少。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都是整个一台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机器所导致的,但是我们可以不选择这台机器,可以砸碎他,或者不用他。所以问题的症结还是自己,不要去为自己的行为找任何的理由,那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开脱。如:一年级小朋友戴红领巾,绿领巾,戴这个干啥?为所谓的人间天堂而进行准备?能建立吗?有几人相信着?那不揣着明白装糊涂,玩弄人吗?自己不信,叫人信?有条件的可以问问那些魁首们,你信那玩意吗?动不动玩发誓,那不就是为了和小女孩上床而甜言蜜语吗?发誓:我不爱你,我天打雷劈,我要爱你到海枯石烂,等等。一个个的许诺:赶美超英,四个现代化,小康,和谐,中国梦,好词多了去,一贯正确伟大光荣等等。几岁的孩子,懂将来一切是为建立人间要什么有什么的神仙世界?不懂?为何要戴上这样的标准,那不明摆着逼良为娼吗?就像女孩一样,我可以和你上床,但要给我几个理由,而且要我认同,我心里自愿,不自愿,那不玩强奸吗?当你看到报纸上到处是强奸,不要觉得奇怪,一切自有原因。所以真能在中国这样的环境坚持自己的道义,自己心中良知者,岂止是伟大,简直太伟大了,太难得了。 4. 真学者当寡欲、少欲甚而是无欲。只有真学者方能做到。真学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一样,不为世间名利所诱惑,一种超脱,超然,因而被那些在人世间迷得太深的人问道:你如是做,能值几个钱?其实真能不为名利所惑者,他们得到的是比金钱更多的。正如老子所言:最有私者无私,无私故能成其私。人只有放下,方能得到。总是想得到,从何得到?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源头,只不过我们凡夫俗子,没有这样的智慧。只有道德高尚者,方能获得如此大彻大悟。所以有说法:一切皆是虚妄。他们知道一切都是枉然,根本没有办法去改变他的,他是内在规律使然,根本非人力所能为,正如世界最高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最后说了句:我不相信上帝会丢骰子。一切皆有因缘,非我们这样道行者所能体悟。这就像你和一只蚂蚁谈:银河系,河外星系之类的,只是空谈而已。世间很多道理是相通的,能举一反三者为智慧者。 世间最大的欲望,无非就是食色,特别是色。有陷入者不能自拔。诸如:宁做花下鬼做鬼也风流之类的比比皆是。这正吻合我们所看到的情况:那些进去的,有几个没有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呢?鲜有哉!我们同时也看到:世界所有的正教都叫人:清心寡欲,注重男女关系,不能婚前孕育之类的。看看那些很多人崇拜的祖师爷们哪个不风流不放荡呢?从德国老马子搞他家里的佣人,再到魁首们几个几个老婆的往床上甩。有妄言:老子打天下,弄几个女人算什么?匪气十足,地痞流氓本性暴露无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朝历代的史书里面记载:天下要治理得好,首先君王要正,政者,正也。这就是中国文字的神韵。所以民间有不少老百姓说:某人一出,马上发洪水,某人一出,马上发瘟疫,这是有其道理所在的。不管真假,论断,只看事实。 真学传统文化者并非是有些人想象的:迂腐、落后、愚昧、腐朽,死脑筋。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现代奸猾者看不惯正统者所寻觅出打击人的话语而已。奸猾者不容人,妒忌人是毫无疑问的。奸猾者和正统者不是一个道上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所谓也。有恶者总想打击异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其威风。我们观察人也可以这样做:恶者反对的必是正确的。这样我们也很容易明白老毛为何要打击孔孟佛道,都信孔孟,不信我的一套,能行吗?我的威严何在?他总以为其威严是打压出来的,其不明白威严自在人心,威严的最大体现在慈悲,以天下苍生为己出。 打击人们所信任、所信仰的,然后树立自己的一套,其核心本质就是这样的。过去人们很崇拜知识分子,那也一起打压,所以很多聪明有气节的人被这样弄死了。种种运动就是为了这个,这是根本。而后就树立自己的神的地位:是太阳,闪金光等等之类神化的语言,比比皆是,把魁首的文字语言当做宗教里的圣经一样膜拜,反复地洗脑,慢慢地催眠,特别是人的资讯单一化,再加之民众独立思考意识的丧失,那我们就变得轻而易举地控制了。 中国前途在知识分子再一次担当这样一个大任,引导民众不断地思考、反省。反省我们应该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就是真学者的核心:责任使然。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责任、使命,才能真正地无怨无悔地生活。人难得的是不后悔,做到事后不后悔者为真学者也。有责任会反省者为真学者也。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三) 学习传统文化之心得体会可以 陶渊明先生之言概括,以下标题非有哗众取宠之他意,此道非彼道,末学理解的“道”只是伦常道,过去日用而不知,读传统文化经典后方知而已。 一、迷信? 研究生毕业前未接触或正视过传统文化,以之为封建迷信,颇为不屑。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后才知自己属“无知者无畏”,其实不是封建迷信,是“自己”迷信!迷信于自己的武断。 何谓迷信?迷是迷失,信是判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而盲目地相信自己或他人。迷信自己谓之武断,迷信他人谓之人云亦云。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不可以下结论,对这句哲言耳熟能详,然理是理,我是我,道理好像是懂,然知而不行,不能落实于生活工作之中,故常犯强词夺理、武断、自大、卖弄之毛病。 想到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甚是惭愧,能说不是学问,能做才是学问啊。 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原来学就是做。王凤仪先生亦言此之为“空学没习”! 古人又云“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想到此不禁惊心,想想工作、生活中之诸多不顺确实多由此而起。 二、闻“道”。 感激我的同事何先生,因其单身,闲暇时多在办公室,我此时有家无室,亦多呆在办公室,故与其交流较多,说是交流,其实应是听讲,因其所讲对我多是闻所未闻,其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地理、文学、艺术、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的诸子百家均耳熟能详,何先生所讲真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妙语连珠,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骂人都骂得入木三分,如形容张爱玲“小资的教母,汉奸的姘头”。 开始时心里尽管很钦佩何先生博学多识,但心里又不服,心想你是研究生,我也是研究生,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发表两篇国家一级刊物呢,你有吗?与何先生之差距自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承认而已,且因何先生语言犀利,我们曾因此还红过脸呢,想想真是惭愧! 因为不愿服他,因此在办公室聊天时故意寻找其语言漏洞,反唇相讥以此捞回面子,然未成功过,比如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如此点评,几天后其观点又截然相反,以之为终于逮到机会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不料其轻松化解,道理在其手中变化无穷,好像活了一般,正如其引用古人之言“宇宙在手万物随心”、亦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学“道” 当然我现在明白其深意:德者本也,术者末也。德行未立,术多害己,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啊。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最基础的,基础未稳,大厦建的快,倒的也快!亦如当代诸多发财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人者,仁也,曾子诠释为“忠恕”,责己为尽忠,责人为用恕,亦如孟子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想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吧,动物也有忠孝节悌,雀困笼中宁死不食,羊有跪乳之恩,鸦知反哺之孝,狗不嫌家贫,却有儿嫌母丑,想想有许多方面我们人类尚不若动物,照圣人所发露人之标准,有很多人虽长着人身、说着人话,但所行却非人事了。 感恩何先生,他用闲暇时间不厌其烦给我讲了6 年,佛说人有四难(生值佛世难、生为人身难、生在中国难、得遇名师难),很是幸运遇到何先生,他比我大一岁,何先生是我良师,然我却不够格做其益友。 四、知“道” 我们都喜欢说知道,但是否真的知“道”?也许是我们只知“道”之表,但不知“道”之里(理)啊。 道是什么?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人之本源,“道”是性之途径,“教”就是找寻到途径在哪里(当然也包括教会别人)。比如“性”若是山顶,“道”就是通往山顶的路,“教”就是寻找到能上山顶的路。 能有如此认识,感恩王凤仪先生及其传人,有机缘拜读后发现其所倡伦常道与孔圣人之道殊途而同归,亦难怪梁冬先生称其为儒家之惠能。 人道之途径在哪里?在人之五伦上。除鳏寡孤独外,人人都有五伦,想象看:任意一人的五伦又有五伦,五伦的五伦又有五伦。 这人人之五伦“事实上而非理论上”将整个世界的人类连结在一起,西方亦有人研究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能找到联系,而且只要为数不多的几次即可。 我们的祖宗真是太伟大了,因大道至简,他们将如此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高度总结,化繁为简为五伦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多种身份:为人子、为人父(母)、为人夫(妇)、为人兄(弟)、为人君(臣)、为人友(朋)。 身份对应着位置,位置对应着责任: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即在其位谋其政,且应“素其位而行”,不越位亦不缺位,即过犹不及。 想想看,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顺其序”,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世界,这恐将是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圣人孔子薄天下(卫国)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