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知耻”的教育_0_第1页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_0_第2页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_0_第3页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_0_第4页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_0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要重视“知耻”的教育 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孔子讲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国家兴旺之时,自己贫贱,说明没有为国家效力,应引以为耻;相反,在国家危难之时,你个人却发国难时而富起来,更是可耻。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卖国求荣者,都被视为无耻之徒,都像宋代秦桧那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辱,是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悟性、一种觉悟、一种良心。一个人有了知耻之心,当受到他人或社会的谴 责、唾弃时,就会感到羞愧,从而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以至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保持自尊与人格。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内心的标准;知耻,既是个体的一 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 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2 / 5 礼,有耻且格”。民若无耻,只靠政治与法律的手段,难以实现社会控制;民若明德、 达礼,就会知耻,进而使自己的言行不违背社会各种规范。可见,国民的知耻与无耻,对社会秩序与安定至关重要。知耻,是治世之端,是立国安邦的心理基矗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可以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在屈辱中挣扎的历史,国耻累累、苦难深重。面对祖国的危亡,无数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国难、雪国耻、以身殉国。革命先烈秋瑾的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 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就是孔子讲的“知耻近乎勇”。“勿忘国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自尊、 自信、自立的民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欧阳修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寡廉鲜耻的人,是素质低下的人,这种人难有高尚的品德;寡廉鲜耻的民族,是文明素质低下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寡廉鲜耻的国家,难有社会的安定与祥和,更难成为礼仪之邦。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杀张子善、3 / 5 刘青山时,我讲过,杀了他们就是救了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埃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帧,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就容易无恶不做。古今中外所有做伤天害理之事的人,都是无耻之徒。当今出现的坑蒙拐骗、盗窃抢劫、贩毒吸毒、卖淫嫖娼、行凶杀人以及黑社会等等丑恶现象,都 是无耻之徒所做的无耻之事。无廉耻,则嗜饮食、则枉行。无论为民、为官、为君,只要生活糜烂,贪污腐化,就必然走向荒淫无耻,成为无耻之徒。 无耻,则易无德。在职业道德方面所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都是没有耻辱感、羞耻心和没有良心的表现。有的经商者以假乱真、缺斤少两,坑害顾客;有的行医者视有无“红包”以及“红包”的大小开药、住院、动手术,甚至造成把手术器具遗留在病人体内的医疗事故。这些年伪劣商品混迹市场,制造和贩卖假药,贩卖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等伤天害理的大案也屡屡发生。国家采取各种手段打假,民间成立“ 消费者协会”,大众传媒起动“质量万里行”,“百城万店无假货”等等,全国上下齐打假,虽然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很难治本。因为,那些造假、卖假的人们,只是“民免而无耻”,并没有做到“有耻且格”。 无耻,则伤风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城市中,4 / 5 经常可以见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绿地、损坏公物、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说粗话脏话;稍有磨擦,发生口角,就大打出手;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给老、弱、并残、孕主动让座;在大庭广众之下,少男少女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种缺乏公德、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都 与这些公民欠缺羞耻之心有关。 对此,北京市已经公布了“市民公约”,上海已经有了“七不”的市民规范。这些都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是,这些规范对公民来说,只是一种“他律”,只有让公民懂得这些行为是可耻的,从而自觉地“不为”,学会“自律”,才是治本的。康有力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 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培养新一代国民的知耻之心,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耻者,治教之大端”。忽视对新一代国民进行“知耻”的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 会教育的一大缺陷,也是导致当代社会上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在 1989 年春讲过,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这种失误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廉耻教育。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廉耻”的教育。历代蒙学也都把“廉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各种蒙5 / 5 学读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学校、家庭、社会通用的“教科书”。“廉耻”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家训和治家格言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