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剑走偏锋知多少(网友来稿)_第1页
语文课改剑走偏锋知多少(网友来稿)_第2页
语文课改剑走偏锋知多少(网友来稿)_第3页
语文课改剑走偏锋知多少(网友来稿)_第4页
语文课改剑走偏锋知多少(网友来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语文课改剑走偏锋知多少 (网友来稿 ) 山东省单县教研室 杨公平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语文教学注人入了生机和活力。课改伊始,成绩喜人,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人文精神得到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先进然而,毋庸讳言,有些教师由于对课改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中急功近利、刻意求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剑走偏锋现象。 一、重文轻语,华而不实。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育就会陷入了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但是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 / 7 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改革了,正像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批评的那样所谓两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殊不知,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附丽。搞人文教育要依托教材、有机渗透,不能脱离学科特点;更不允许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地理课。我们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认真落实语文的操作性问题。否则,文远远大于语,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 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代替的。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绝非陈旧,在理念、课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这一点。 语文要人文和工具并重,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矫枉不能过正,绝不能由一个极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头重脚轻不好,头轻脚重也不好。 3 / 7 二、漠视文本,刻意求新。新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 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中刻意标新立异。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阅读能力和揭示寓言故事的精神实质方面,却在那里暗示和鼓励学生去批判愚公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再如有一位老师讲季氏将伐颛臾一课,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我们都知道,本来季氏的着眼点是鲁国内部的权力之争,想通过伐颛臾为自己争权夺利增加砝码,这是孔子洞若观火的见解,这句话很好的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但有个学生据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断孔子 认为季氏担心的是自己内部没有得力的助手,对这一明显偏离课文原意的错误推断教师竟然连声叫好,还呼吁其他学生为这位同学的有新意的见解鼓掌。难道为了创新,就可以凌驾于教材之上、随意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吗?知名学者王富仁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教师不能脱离开文本本身仅仅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自己希望学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必须接受作者设定的特定的空间,必须避免那种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避免那4 / 7 种脱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 剔。 诚然,唯书唯上的教条是要坚决摒弃的,完全没有必要囿于课本和定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甚至反弹琵琶,但是发散思维不是散乱思维,反弹琵琶也不是乱弹琵琶,不能为求新而求新。 三、讨论过滥,有名无实。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落实、操作,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且不说设计的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材重点、是否科学合理,也不说没有层次、没有梯度地一下子抛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单说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教师完全放手听凭学生去进行沙龙闲谈似的讨论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讨论的质量怎么5 / 7 保证? 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 导不可或缺,科学组织,艺术调控,遇愤则启,遇悱则发,这是教师的职责。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践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 四、追求看点,哗众取宠。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实行新课改,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 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 如一位教师教林黛玉进贾府,在讲宝黛初会这个场面时,问同学中有没有会唱越剧的?果真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唱了,课堂上一阵大笑。后来又问:宝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强调,宝玉是个情种,6 / 7 学生又笑。老师接着问:黛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猜了半天,老师说:也是一个情种。学生再笑。老师又问:你们想想,这两个情种要是碰到一起,眼神儿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再大笑如此教学,学生只是被老师不停地逗乐,没有 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品味,何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呢?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仅仅是由于 逗乐而没有让学生开展深层的阅读的话,那么,更有甚者是有的教师背离教材内容,对学生盲目激趣、错误引导。如一位教师教学项脊轩志第 3 段时,请两位女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扮演老妪,一位扮演归有光的母亲。台词是: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儿寒乎?欲食乎?文白夹杂的对白和滑稽的表演动作引起哄堂大笑。教师于一旁说戏并亲自示范表演,笑声 更大。这一段文字叙述项脊轩的变化,回忆母亲和祖母,字里行间隐含着家境败落的哀伤和时光易逝、有负亲人的感慨,然而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前俯后仰的笑声中感受到的恐怕只是滑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