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故都的秋 3 m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 “ 形散而神不散 ” 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 “ 物 ” 我 ” 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 “ 形散而神不散 ” 的特征,理清其 “ 形 ” ,并领悟蕴涵于 “ 形 ” 中的 “ 神 ” ,进一步体会散文 “ 形 ”“ 神 ” 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重庆四十九中学夏永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 1、题意讲解 故都 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 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2 / 7 秋 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 秋 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2、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达夫 1934 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 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左右) 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 秋味 ” 是什么? “ 故都的秋味 ” 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 “ 清 ” 清闲恬静安谧 “ 静 ” 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 悲凉 ” 落寞衰弱萧条 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 “ 清净 ” 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 “ 悲凉 ” 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 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3 / 7 索所在。 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 “ 慢 ” 、 “ 润 ” 、 “ 淡 ” 。这个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 “ 清、静、悲凉 ” 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 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 赏引导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 “ 故都的秋 ” 都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讨论后分析:( 1)、 3 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4 / 7 见的秋景? ( 2)、第 3 句中 即使 就是 也 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 3)、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作者笔 下的秋景, 屋 和 壁腰 都是 破 的。 明确: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 秋 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突出北平秋晨 静的特点,牵牛花 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日光 本是暖色调 ,但在作者笔下却是 漏 的。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4 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 “ 细腻 ” 、 “ 清闲 ” 、 “ 落寞 ” 三词。体现文章选择 “ 落蕊 ” 来综合体现 “ 清 ” 、 “ 静 ” 、 “ 悲凉 ” 之特点。 5 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6、 7、 8、 9、 10 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 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除以上叙 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 12 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 “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5 / 7 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部分。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对比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 6、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 ,那么作着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 “ 形散 ” 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 “ 清、静、悲凉 ”的共同特点,也即 “ 神不散 ” 。 8、引申思考: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 清 、 静 、 悲凉 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 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三、小结和作业: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6 / 7 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 “ 形散而神不散 ” 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 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 “ 清 ” 、 “ 静 ” 和 “ 悲凉 ”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 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 “ 皆着我之色彩 ” (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机店营销活动策划方案
- 嘉兴摩擦传动方案咨询
- 电子陶瓷薄膜成型工入职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包头管道施工方案设计
- 建筑企业品牌方案设计平台
- 校园五一安全教育讲稿
- 风险管理咨询入行方案
- 砌块墙钢筋加固施工方案
- 上海线上活动策划方案
- 企业咨询品牌策划方案
- 九一八警钟长鸣强国有我+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爱国主义主题班会教育+-
- 勇气与成长写物作文10篇范文
- 反洗钱可疑交易识别课件
- 山东省汽车维修工时定额(T-SDAMTIA 0001-2023)
- 体育原理课件
- 无尘车间异物管理及人员教育培训课件
- fy13及on动手实验中文版factorytalk historian基础mi
- 电弧跟踪介绍
- 豆制品创新集聚产业园生产、加工、销售建设项目建议书写作模板-定制
- 厦门大学实习报告模板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