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1 沙田山居 沙田山居 【文海采珠】 1、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 1928 年重阳节生于南京,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 “ 江南人 ” 。 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于四川就学,其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二十二岁迁台, 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 年在美国爱荷华( IoWA)大学获 mFA 之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并于 1974 年至 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返台后,余光中先生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曾在高雄中山大学任 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校光华讲座教授。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 (称为自己创作的 “ 四度空间 ”) 成就卓著。其文学生涯悠远、深沉、辽阔,涉猎广泛,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50 种,在海内外文坛影响巨大。近十年来,余光中先生在祖国大陆各地出版的著作有 20 余种,其中包括2 / 21 最近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余光中散文,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与海为邻、满亭星月、连 环妙计 (三册一套 ),安徽教育出版社的余光中选集 (五册一套 )及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记忆象铁轨一样长。 2000 年 7 月,余光中诗选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余光中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 “ 总编辑 ” 名义主编台湾地区 1970-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 15 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先生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地区所有重要奖项 。他的诗乡愁及散文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十分闻名,广为教科书及各种选集采用。 1992 年迄今,他多次回到大陆,先后在北大、川大、厦大、南京大学、东北师大、吉林大学、华中师大、岳麓书院等地讲学。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 (流沙河选释 )等 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 的联想, 1971 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3 / 21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 “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 。他说: “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 “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 “ 与永恒拔河 ”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谈余光中的散文(楼肇明) 余光中在散文艺术的审美形态上有诸多创造性淋漓尽致的发挥。首先,他是中国现代散文 史上以意识流情感主线结构散文的作家。 “ 栩栩然蝴蝶,蘧蘧然庄周 ” 是他表现自我迷失状态的最佳结构选择,他的每一篇抒情散文都以情感的强烈程度,作为选取事件和细节的标准,他往往截头去尾,以心理剧本的高潮为主线,在情感高原上驰骋,然后作 “ 五步一岗,十步一楼 ” 的点缀和安排,敏锐的隐喻和富于趣味的细节联袂而来,络绎不绝;清醒的意识和朦胧的潜意识交替出现,没有间隔,也没有沟沟壑壑,搦千秋于笔端,抚四海为一瞬,过去,现在,未来,被整合为单一的现时态,浑然如梦境,奔流汹涌如波涛。其次,余光中是散文叙事角度的革新者。为了更清晰地 、多角度地认识自我,他将自我一分为三:你、我、他分别承担 “ 自我 ” 的一个侧面,一个层次。你,是自我的交谈者, “ 我 ” 的倾诉对象,(这里的 “ 你 ” 、“ 我 ” 不是一种审判与被审判、拷问与被拷问的关系,没有4 / 21 罪恶下的洁白,洁白下的罪恶。中性处理,不能触及灵魂的深海。 笔者。) “ 他 ” 是作为客观认识对象的那一个 “ 自我 ” ,而 “ 我 ” 则是认识主体,把 “ 他 ” 推开了一定距离之后, “ 我 ” 站在一旁似乎是作壁上观的旁观者。余光中在中国古典诗的句法一文中说: “ 仅仅是人称的不同,就决定了读者与一首诗之间的距离,和他对那首诗的态度 ” 。在三个人 称代词的关系中, “ 他 ” 与 “ 我 ” 距离最远,从 “ 自我 ” 中分离出一个 “ 他 ” 来,既有助于冷静客观地审视,特别是对 “ 我有迷魂归不得 ” 的自我, “ 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里那个飘忽游移、捉摸不定的自我,让扮演第三人称角色,设置足够的距离和空间,留待读者打进欣赏的楔子去。第三,余光中在文字操作层面上极尽了挖掘中国文字艺术表现力之能事。在这一方面评论家们已经就余氏“ 变化各殊的句法 ” 、 “ 将中国文字捶扁、拉长、磨利,折来复叠去 ” 分析得很多了。我想补充的是,余氏利用文言的句法,对偶的运用,欧化付从句的撷取和融合,目的即在增强散文句法的弹性、灵活多变,以增加情思容量,并适应表达不同情思的需要,乃至延伸出多义性、歧义性。而余氏利用中国文字的特性,包括双声叠韵、谐音,以及使一些僵死的文字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则又常常是意识的流动性和跳跃性在文字上的投射。譬如下面几个例子: 1、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 5 / 21 2、那一片土地是久违了 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听听那冷雨) 3、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可爱的是旧国的山不改其青,可悲的是异乡人的发不能长保其不白。 4、大悲剧之后山色犹青着清朝末年的青青,而除了此岸的鹧鸪无辜地咕呼彼岸的鹧鸪。(蒲公英的岁月) 5、寂寞是国,我是王,自嘲兼有慰,他想。她来后,她便是后,和我同御这水晶的江山。(塔) 6、密西根的雪犹他的沙漠加州的海都那么遥远,陌生,而长城却那么远。(万里长城) 7、说他不毛,他就忽然毛几丛给你看看。(咦呵西部) 前面五个例子都属于利用同韵同声而异义的字词,刻画思绪的跳跃性和流动性,在两两相对同韵同声的字词之间却容纳下长风漠漠的思绪,可以说余 光中将意识的流动,断裂,错位与驾驭文字的技巧统一起来了。后两个例子,则是一种情绪上的逆转,造成情感上的落差、洄流,是他用来刻划心灵的颤慄惊诧、或喜悦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余光中此时此刻的 “ 捶扁、拉长 ” 、 “ 变化各殊的句法 ” ,还不是一种纯粹现代派的 “ 诡论语言 ” 的技巧,现代派强调的是 “ 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 ,它通过字词之间重新组合的多种可能性中,发掘出具有新的意味的内涵,特别是用来刻划人的情感激涡,和人的悖论处境的。例如, “ 美丽的罪恶 ” , “ 辉煌的6 / 21 废墟 ” 一类在现代诗诡论组合中,字词之间构成新的张力,每每取得价值错位,期 待失落的审美效果。而价值错位、期待失落,同时又是高档次的幽默文学的美学本质特征。从台湾散文总的审美形态的演变上看,余光中以诗入文,向现代诗寻求借鉴的媒触,但由于个人气质和年岁阅历的关系,余光中不可能穷尽所有借鉴,他诗质散文所留下的空缺,其幽默方面由进入 80 年代的余光中自己所补足了,这就是他脍炙人口的牛蛙记、我的四个假想敌等篇章,其诡论组合、悖论处境方面,则由在现代诗的道路上比他走得更远的洛夫、管管等人已经迹近散文诗的散文所占领了。 (台港文学选刊 1993 年第 1 期) 【难点互动】 1、课文中说: “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找出课文中将山比作僧人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 解析:本题意在体会作者于精妙的比喻中隐藏的深意。 答案:因为 “ 我成了山人 ” ,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象看透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神韵,又有一种与我两相知的。 7 / 21 解析:本题意在体会作者自谓自己不是桓景,且称 “ 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 ” 的深层原因。 答案:从自然的山光海色转到了 人类活动,然而落笔处却并不在人,而在 “ 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 ” “ 人为的骚音 ” ,不但将人类的活力与喧嚣刻划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暗示了自己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 3、文章结尾的诗句 “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意在领会文章在写景背后深藏的思乡之情。 答案:以一首诗收尾,照应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 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自主探究】 1、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 ?请分点概括 答案: (1)青绿 (青翠、青碧 )(2)神秘 (深沉 )(3)雄伟 (巍然、磅礴 )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 “ 我成了山人 ” 可最后又说 “ 也不能不下楼去 ”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2)突出8 / 21 主题(或衬托、照应)理由: “ 成了主人 ” ,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 求, “ 下楼去 ” 维护祖国统一。 3、文中有两句话,如下,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请请大家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 “ 鸟鸣山更幽 ” 的意境。 【过关演练】 1.下列每组加点字的 注音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声 fi绸缪 mu嗤笑 ch滂沱大雨 png B.浩淼 mio衣袂 mi戏谑 xu一语破的 d c.未泯 mn氤氲 yn刹那 ch人才济济 j D.樯桅 wi笼罩 zo纤毫 qang奇拔峭峻 qi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惦念水泻不通打搅苍桑 B.烦燥一翻好意不祥抉择 9 / 21 c.纯碎迫不急待滞留敷衍 D.时辰生死攸 关推销驰骋 3.填入下面空格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一点切身的体会使我感受很深。它是一种失败,从这种失败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训。我觉得在文艺方面,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想要有大成就,就必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A.然而既也倘若 B.因此不是而是只有 c.因此不单反而如果 D.然而不单就是要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 每逢遇到顾客 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 “ 天书 ” 念呆了。 在那里,我有几位的老师,照理说,应该在数学方面得到深造。 A.推行推崇怠慢卓越 B.推崇推行冷漠卓越 c.推崇推行怠慢卓著 D.推行推崇冷漠卓著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岁的孙子抓起笔在画布上一通乱画,爷爷即将完成的作品顷刻间变得面目全非。 B.这所中学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大家互相帮10 / 21 助,相濡以沫,相处愉快。 c.大概是星期天玩得太过火了吧,周一上课时大 家一个个暮气沉沉,提不起精神来。 D.走进园林,只见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鬼斧神工,令人不禁啧啧称奇,大加赞叹。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天,清华大学的教授们聚到一起能不能破格把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的问题。 B.我打这个电话,是因为我们决心联名给巴老拍一个有趣的能逗他发笑,哪怕让他只笑一秒钟。 c.如果认为用强制的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实在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D.我无法否认,这种习惯没有给我的生活和学业带来很 大的促进,可它同时也带给我巨大的压力。 7、在下面句子内填上适当的量词。 海是碧湛湛的一,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青烟。 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耀眼的洁白。 把鱼网愈收愈小,围成一灿灿的金莲。 偶尔云开一,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 8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个语句是() 11 / 21 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色, 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A春风吹绿了柳枝 B春风把柳枝吹绿了 c柳枝被春风吹绿了 D柳枝在春风中染绿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欢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听那冷 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12 / 21 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 之一的世纪,即使是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 “ 雨 ” 字,点点滴滴,滂滂 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 rain也好 pluie 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 “ 雨 ” 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13 / 21 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 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 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0.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由 “ 雨 ” 联想到 “ 方块字 ” ,这样联想合理吗?为什么? 14 / 21 11.文章最后一段说 “ 向晚餐后的沉思冥 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 ,作者为什么用 “ 青苔深深 ” 来修饰 “ 记忆 ” ? 12.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 “ 雨 ” 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 “ 冷 ” 字? 13.大量使用叠词叠句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大特色,请你举出实例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一棵香樟树感谢 (费振钟) 这个依山傍水的小镇,有很多香樟树。那天下午,我们在小镇上遇见了其中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对于这座小镇 来说,这棵香樟树的来历可能太早了。根据记录,那时候,还没有这座小镇子,但香樟树已经在这儿。香樟树目睹了小镇的兴起,衰败,以及再兴起,再衰败,如此循环,都贮存在它的沧桑15 / 21 记忆的年轮中。小镇显然有了这棵树的存在,而有了自已存在的凭据。因此,对于这个闻名江南的小镇来说,这棵巨大的香樟树,是牢固的,不可撼动的,撼动它的一片叶子,都有可能破坏了小镇历史的完整。 但我们是一些外来者,我们慕名来到这个小镇,并非为了小镇上的这棵香樟树。像所有那类游客一样,我们在小镇里不停地游走。我们走过小镇所有街道和巷陌。我们看到 临街的烧饼炉里正在烘烤着香脆的烧饼。我们看到芋艿在盐开水里冒着咸咸的气息。我们看到一家竹器铺,年轻的竹匠正在做一只精致的竹盒,这种手艺在小镇仍然代代相传。我们看到溪水从小镇前面流过,石码头上上下下的是提着莱篮米箩洗衣桶忙碌的媳妇和姑娘们。我们看到门楼子边一个悠闲地吸水烟的老人,老人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过道,幽幽通向里面的天井和木楼。是的,我们看到了小镇全部生活。这样的生活,太简单庸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可是小镇如此呈示的生活形式,毋宁说,因为它的简单和庸常而反过来拒绝我们的眼睛,拒绝我们的心情,甚至拒绝我们 的感受力,最后使我们的行走盲目而空洞。作为匆匆过客,我们在这座小镇一无所得。这样,我们就必须遇见这棵生长在小镇中央巨大的香樟树了。这样,我就自觉站到了香樟树的面前。我意识到,这是我们在小镇上一次真实的停留。 因为这样的停留,我在这棵香樟树前暗生虔敬。我想,这棵16 / 21 千年巨树,一定是小镇的神癌。在神癌一样的香樟树下,我的虔敬让我在它面前的站立成为了一种仪式。想起来,这之前我也曾对某一棵树表示过自已的虔敬。那是和友人一起在荒风雪岭之上,面对一棵孤独肃杀的山榉的惊悚;与现在相比,我对这棵香樟树的虔敬,却是一种 安静中的亲切之意。现在我要从这棵香樟树的根部,看它的根脉深入泥土中的所有走向;我要抚摸着它的主干,仔细辨认上面的每一道纹路,每一处虬结,我要仰起头,倾听树枝上每一片叶子发出的簌簌语声,然后,我还想进一步知道,这棵树生长经过了多少岁月,多少岁月中它的生长对于小镇怎样的庇佑。我相信,在有了这座小镇以后,这棵香樟树后面一定有一座叫做“ 社 ” 的祠祈之所。人们愿意这棵树像土谷神一样,保护他们的生活,并给他们带来俗世的幸福。这就是说,小镇的生活后面,实际上一直隐藏着一种超然的灵性力量,这个灵性力量的象征和负载者就是这棵香 樟树。现在,叫做 “ 社 ” 的祠祈之所,已经因时而废,可是看不见的岁月深处,这棵香樟树仍以它巨大的生长,和千年修练的灵性,将福祉源源不断降临于小镇。因此,我们看到的小镇上的日常生活,它蕴含的内容和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肤浅之见。于是,我知道,这棵香樟树的长久存在,并不是偶然的。由于小镇时时刻刻的依赖,它将永远保持着一种庇佑者的神信,给予小镇平安,给予小镇兴旺,给予小镇阳光与雨水,给予小镇17 / 21 繁衍和绵绵生息。什么叫做日常的幸福,这就叫日常的幸福。 为了这个关于幸福生活的想法能够成立,并且能够传递给我远方的 亲人,我在此时此刻虔敬的站立中,对小镇这棵巨大的香樟树充满了谢意。 (散文 2002 年 2 期 ) 14、香樟树对于 “ 小镇 ” 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联系全文,分两点说明其中的原因。 (4 分 ) 文中说: “ 我们看到的小镇的日常生活,它蕴含的内容和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肤浅之见。 ” 请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5 分 ) 15、 “ 我们的肤浅之见 ” 指的是什么 ? 16、 “ 它蕴含的内容和意义 ” 是什么 ? 17、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感谢 “ 香樟树 ”? 18、为什么文中说,香樟树象征了 “ 一种超然的灵性力量 ” 。这种 “ 超然的灵性力量 ” 具体指什么 ? 19、以下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对小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反映了小镇生活的单调、乏味和落后,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生活方式的否定。 B、本文运用象征艺术表现手法,赋予 “ 香樟树 ” 以 “ 幸福18 / 21 生活 ” 的寓意,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c、小镇对外来游客的 “ 拒绝 ” ,反映了小镇特有的生活方式根深蒂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深刻思 考。 D、在荒风雪岭面对山榉和在小镇上面对樟树, “ 我 ” 虔敬的感受并不相同:前者是壮烈与伟大,后者是淡薄与普通。 E、本文通过前后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香樟树认识的变化,而且表达了作者对 “ 幸福生活 ” 的感悟。 20目前,发送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好的手机短信简明得体,还富有文采。假如你在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比赛 ” 中获得了金奖,请你拟一则手机短信发给你的老师报告喜讯和表示谢意,要求句式匀整对称,不超过 22 字。(正文不写称呼) 21以 “ 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细胞分化与癌变衰老机制研究
- 小儿热性惊厥讲解
- 心脏结构图讲解
- 设施葡萄种植技术
- 学生特色发展汇报
- 社区协商案例汇报
- 小龙虾养殖技术
- 素描第一课讲解
- 医院火灾应急预案
- 2026届云南省昭通市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公司内部事故管理制度
- 2025年颁布的《政务数据共享条例》解读学习培训课件
- 外耳道冲洗技术课件
- 2025年风险管理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军区医院保密管理制度
- 异地恢复造林合同范本
- DB32/T+5124.5-2025+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第5部分:成人危重症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气道湿化
- 香港借壳上市协议书
- 2025年医疗企业税收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 三级高频词汇必背
- 2024北森真题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