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经典的现代诗歌鉴赏课.doc_第1页
一堂经典的现代诗歌鉴赏课.doc_第2页
一堂经典的现代诗歌鉴赏课.doc_第3页
一堂经典的现代诗歌鉴赏课.doc_第4页
一堂经典的现代诗歌鉴赏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堂经典的现代诗歌鉴赏课观吴丰强雨巷教学实录有感九江市教科所 张青云在许多人看来,现代诗歌是很难教的,采用的手段也就是读一读,或者声光电化热闹一番,或者照本宣科地作些粗浅解读,很难让学生有入情入境的深刻体验。吴丰强老师的雨巷一课则让我们幡然醒悟:一堂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轻松自然地造就。一、思路清晰、步步推进吴丰强老师从诗人姓名着手,将学生引入婉约的诗境中,然后通过朗读悟出诗的感情基调,随后又从诗的美感入手,引出“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意象,从姑娘的裙子颜色、香气、眼神、娴静等角度品味了姑娘的动人之处,接着问这样一位姑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最后分析了本诗的节奏。比如,当需要赏析“古典美”的消失这一主旨时,吴老师问“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能不能走在东莞大道上?”让学生明白,丁香姑娘代表的是一种古典的美,然后追问“同学们你们现在还看得到雨巷吗?”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种雨巷消失了,这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逝了,有一种打上古典中国烙印的美消逝了。也许这是诗人戴望舒哀伤之所在吧。”这种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很容易把学生准确地带入诗境。整堂课看起来自然随意,但细看起来,吴老师的提问环环相扣,都是围绕“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意象和诗的节奏来展开的,而无论是意象的品读还是节奏的感悟,都是让学生体悟到雨巷一诗的忧郁之美、古典之美。二、形象启迪、体验具体吴老师的提问方式形象具体。吴老师的提问不是大而空的,而是由表入里的、步步深入的形象发问。比如为了让学生“雨巷诗人”的诗风,也为了进入本诗的意境,吴老师没有一上来就问“同学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啊?”而是很轻松很诗意地向学生介绍了“戴梦鸥”和“戴望舒”这两个名字的由来,并幽默地说“戴梦鸥”这个名字是中学生取的名字,“戴望舒”是大学教授取的名字。这就开始接近“雨巷诗人”的诗风了,然后通过问学生应该读得大声一些还是低声一些。这样就靠近本诗的感情基调了。再比如,鉴赏“丁香姑娘”这个意象,吴老师没有笼统地问:“这个姑娘是个什么形象?”而是问这个姑娘穿什么颜色的裙子,诗歌虽然没有直接写裙子的颜色,但是吴老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作了准确的美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吴老师引导学生品味了“丁香姑娘”的美后,想要进入诗歌主旨的赏析。吴老师没有一般性地问“这个姑娘代表了什么?”或“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而是问这个姑娘是从哪里来的,吴老师是这样问的:“大家读得很有感情,现在我知道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了,你们知道吗?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这样提问既亲切又富于启发性,生动具体。吴老师的启迪方式生动可感。吴老师在与学生对话发生困难时,吴老师善于通过生活化的幽默的语言启迪学生。比如问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回答是从这巷子里走出来的。老师对这一回答不满意,就这样引导学生:“好神秘!这巷子突然冒出了一位紫丁香一样的姑娘!下次我也要到巷子里走一走。”学生笑过之后才得出更接近诗意的答案:“是从诗人的梦里来的。”这种启迪方式既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准确地想象。吴老师的小结语言典雅动情。吴老师的教学语言是生动活泼的,生动简洁而富于情趣,但在适当的时候却又不乏典雅动情的独白。比如“这是双会说话的眼睛。这样清湛如秋水的眼波,在望向我的刹那间,流露出无限深情,却不知为了什么,又长长地叹息,流露出无限的惆怅,仿佛有无限的心事。这种眼光仿佛有情又无奈,它就这样望你一眼,让你终生魂牵梦萦。”“我知道。它是从古典诗歌里来的。李商隐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有诗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位诗人以天才的想象,将丁香神髓美韵描绘了出来,让读者遐思翩翩,戴望舒显然是其中的一个。一天,当诗人彷徨于雨巷中,当“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时候,诗人的幻象出现了,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就从古典诗词中走了出来,是那样的楚楚动人。”“君不见“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她像所有的美一样注定是要消逝的。”这些诗意动人的语言无疑使学生在享受愉悦的课堂之余,更感受到诗境的忧郁氛围,典雅动人的小结提升了课堂的诗意美感。三、教师引导、妙解诗心雨巷一诗的主旨有很多解读方式,比较多的是解读为失恋甚至政治诗,这样的解读或失之肤浅,或失之生硬,与本诗婉约美不尽吻合。吴老师尽量选择诗意的又不乏深度的解读方式与学生对话。诗歌的本质是美和抒情的,雨巷一诗灵动、感伤、唯美的意蕴,如果解释为政治原因,显然是悖逆诗韵的。吴老师把雨巷解读为诗人对古典美消逝带来的惆怅、迷茫,这种解释既吻合文本,又符合诗歌的本质。要获得这一诗性体验,不是靠生硬灌输,而是在教师的生动灵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入诗境,然后才有水到渠成的彻悟。所以在这堂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吴老师的雨巷一课,于细腻中显大精神,摇曳多姿却又章法谨严,确实是一堂经典的示范课。附:雨巷教学实录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吴丰强师:1928年是中国一个幸福的年头,因为这一年诞生了两首不朽的诗,一是我们刚学了的再别康桥,一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雨巷。师:雨巷的作者是谁?生:戴望舒。师:以前他还有一个名字戴梦鸥。(板书)生发出赞美声。师:你们觉得哪一个名字好?生:戴梦鸥。师:知道“望舒”是什么意思?生:不知道。师:“望舒”就是“月亮女神”的意思。(学生发出赞美声)这个“望舒”很有来头,屈原诗歌离骚有言:“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这“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你们认为“戴梦鸥”这个名字很美,那是中学生取的名字,“戴望舒”那是大学教授取的名字。(学生笑)师:前面我们说徐志摩是“新月派”的舵主,是新诗讲究格律的领军人物;戴望舒这个月亮女神出来以后,“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同时他把西方诗歌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巧妙融合,创造了中国新诗的精品雨巷,人们称他为“雨巷”诗人。师:你们知道婉约派吗?生:不知道。师:就是李清照那种味道的。戴望舒和徐志摩都是婉约这一路的。师:这首要是叫大家读,你们觉得读的时候声音是高还是低?生:低。师:节奏是快还是慢?生:慢。师:那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觉来齐读雨巷。学生读。师:你们读了诗歌,能不能说出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生:悲伤的。生:哀伤的。生:忧愁的。师:悲伤的、哀伤的、忧愁的这些说法都不错。你们看,“我”撑着一把油纸伞,想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真的来了,却又走了,对“我”来讲,心情是怎样的?生:失望的。生:惆怅的。生:迷茫的。师:你们说的都对,比刚才更接近了诗歌,更像失恋人的心理。师:这首诗写得这样哀伤,这样迷惘,这样忧愁,那你们觉得这首诗美不美?生:美。师:诗歌写了什么让你觉得美?生:丁香一样的姑娘。师: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觉得长得美吗?生:美。师:美在哪里?在诗歌中找找看。生:“丁香一样的颜色”。生:“丁香一样的芬芳”。师:大家看过丁香没有?生:没有。师:那没关系,只要你仔细体会诗歌,你就知道丁香是什么颜色了?你看在阴雨绵绵的巷子里,这位姑娘最好穿什么颜色的衣裙?生:白色的。师:感觉真好。丁香一般有两种颜色,一是紫色,一是白色。为什么你们觉得应该是白色的呢?生:因为雨巷比较暗,白色看起来比较鲜明。师:一位姑娘穿着白色的衣裙,给人什么感觉?生:纯洁。师:对,一种纯洁美。师:那么“丁香一样的芬芳”是怎样一种香气?生:淡的。生:清的。师:对,不能馥郁,不能扑鼻而来,不能令人窒息。但是清淡的花香多的是,比如兰花,那么丁香和兰香有什么不同?学生无语。沉默。师:看看诗歌,诗歌是怎么讲的?把这一段低声读一读,看诗人告诉了我们没有?生低声读诗歌第二段。师:诗歌前后文字有没有交代?生:“忧愁”。生:“哀怨”。师:是的。那“忧愁”“哀怨”的花香应该是幽幽传递出来的,仿佛是有灵魂的。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位姑娘为什么给我们美的感觉,因为诗人把她的形象美和丁香的形象美结合在一起写,给人不尽想象。师:这位姑娘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到她非常动人?生:“太息般的眼光”师:这种眼光为什么动人?生:惆怅。师:仅仅因为“惆怅”吗?你想象一下,那清如秋水的眼波默默地看了“我”一眼,然后长长叹息一声,“我”作为一个敏感的男子,从她的眼光读出了什么?生:脉脉含情。师:对。这是双会说话的眼睛。这样清湛如秋水的眼波,在望向“我”的刹那间,流露出无限深情,却不知为了什么,又长长地叹息,流露出无限的惆怅,仿佛有无限的心事。这种眼光仿佛有情又无奈,它就这样望你一眼,让你终生魂牵梦萦。(学生作唏嘘状。)师:这女孩还有什么动人之处。生:静默。师:对,她有一种娴静美。生:飘逸。师:为什么说“飘逸”?生:“像梦中飘过”。师:这姑娘确实太美了,她不仅有丁香一样的形象美,而且她娴静高雅,深情款款,飘逸神秘。这使我心中不由地要问:你从哪里来,我的姑娘?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歌,看看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学生齐读。师:大家读得很有感情,现在我知道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了,你们知道吗?这位姑娘是从哪里来的?生:是从这巷子里走出来的。师:好神秘!这巷子突然冒出了一位紫丁香一样的姑娘!下次我也要到巷子里走一走。学生笑。生:是从诗人的梦里来的。师:有道理。你看,“我”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期待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出现了,正向我款款走来。(学生笑)师:那么,我的梦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无语,集体沉默。师:我知道。它是从古典诗歌里来的。李商隐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有诗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教师板书)这两位诗人以天才的想象,将丁香神髓美韵描绘了出来,让读者遐思翩翩,戴望舒显然是其中的一个。一天,当诗人彷徨于雨巷中,当“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时候,诗人的幻象出现了,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就从古典诗词中走了出来,是那样的楚楚动人。师:同学们,我心中又有一个问题:这位姑娘后来到那里去了?生:消逝在雨中。师:对,君不见“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她像所有的美一样注定是要消逝的。师:不过,诗歌还有一处写到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失的地方,找找看,在哪里?生:“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师:什么是“颓圮的篱墙”?换个说法,这“颓圮的篱墙”就是生:废墟。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美丽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飘走了,飘走了,最后在颓圮的篱墙边不见了,诗人眼睁睁地看到她与废墟合而为一了。师:有人说,这是一首失恋之歌,从诗歌的前面文字我们确实感到了失恋的意味,但是,当人们看到这里,就不禁对“失恋”产生了一点疑问,诗歌好像还传达了另外的律音。同学们想想看,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能不能走在东莞大道上?生:不能。师:那她应该走在哪里呢?生:雨巷中。师:为什么一定要在雨巷中?雨巷有什么特点?生:狭窄。生:悠长。生:阴暗。师:而且春雨淅沥,绵绵不尽!正是这样的雨巷,才走出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为丁香姑娘的行走铺展了诗行,丁香姑娘的行走为雨巷打开了画卷,二者相映相生。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看得到雨巷吗?生:看不到。师:还看得到丁香一样的姑娘吗?生:看不到。师:是的,这种雨巷消失了,这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逝了,有一种打上古典中国烙印的美消逝了。也许这是诗人戴望舒哀伤之所在吧。师:我们现在来看看诗歌的旋律与节奏。同学们看看诗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你发现了什么?生:基本上一样。师:这叫什么?生:首尾呼应。师:在诗歌中,在音乐里,是另一种说法,它是旋律的循环往复,是气氛的反复渲染,是情绪的缭绕不尽,是心丝的千千结,是歌音诗意的盘旋。师:诗歌开头的一句很长,它是这样安排节奏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一句安排为三层,实际上是语言的断断续续,这种语言的断断续续是心思不能连贯的外在征象,和彷徨的脚步的节奏是一样的。同学们,想想看,两个“悠长”,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很长的感觉。师:对。两个“悠长”,拉长了人的视线,使小巷向烟雨迷蒙中不断地延伸。师:第二段中有这样三句:“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三句构成了一种什么修辞?生:排比。师:这样的诗句排列起到什么作用?生:气势。师:把一个姑娘的美说得很有气势,似乎不妥。师:诗人盼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样的姑娘果真出现了,你说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生:高兴。师:这三句排列就是配合这种心情的,你如果仔细听,仿佛可以听见诗人心脏正兴奋地“砰”“砰”“砰”地跳跃。师:诗歌第三段为什么安排两个一样的句子“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生:反复,表示十分兴奋。师:为什么这么兴奋?学生:和我一样。师:“和我一样”换个说法就是知己、知音的意思,遇到知己知音当然万分激动了。师:“她静默地走近/走近”,这一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