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必修1.ppt_第1页
(山东专用)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必修1.ppt_第2页
(山东专用)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必修1.ppt_第3页
(山东专用)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必修1.ppt_第4页
(山东专用)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导读,教材预习,课堂探究,教材图解,素能演练,自主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材预习创设情境理清主干,1.地震波(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性分类:A表示,B表示。,横波,纵波,(2)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在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都明显加快。在地下2900千米处:A波,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完全消失,固体,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一定深度波速的突然变化。(2)不连续面:图中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思维启迪】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内结构?【答案】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上地幔,地幔,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连续但不规则,生存,环境,预习自评(100分),1.判断题(30分)(1)横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2)全球地壳的厚度是均匀的。()(3)水圈的水是不停流动的,是最活跃的圈层。(),2.连线题(30分)(1)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地壳和地幔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A.B.C.D.(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面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接收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长江中下游平原D.华北平原,答案:(1)D(2)A,3.填图题(30分)写出数字符号的含义。,图1:,。图2:,。,莫霍界面,地幔,地核,大气圈,生物圈,水圈,探究一,课堂探究突破重难探寻技巧,情景导学,地球的内部圈层,东京时间2017年2月28日16时49分,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此次地震宫城县和福岛县震感强烈。【尝试探究】地震发生时,位于陆地上震中的人有怎样的震感?【答案】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图表解读地球的内部圈层,要点归纳,典例剖析,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解题思路】第(1)题,由图示看出,A波速度在地下2900千米处突然消失,B波速度明显下降,可判断出A波为横波,B波为纵波。【答案】(1)横纵,(1)a图中A表示波,B表示波。,(2)b图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M表示界面,其判断依据是,其上、下两层分别为和。(3)在b图上N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传播速度也突然,该处称为界面,其上、下层物质状态分别为和。,【解题思路】第(2)题,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指大陆部分)的地方,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该界面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第(3)题,在地下2900千米处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判断出物质的状态。【答案】(2)莫霍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地壳地幔(3)下降古登堡固态液态,(4)C厚度不均,最厚的地方一般在陆地上的地区,而大洋部分较薄。其平均厚度为千米。,【解题思路】第(4)题,属识记内容,较为简单。【答案】(4)高山、高原17,精彩点拨,利用波速判定地震波类型的方法,(1)看波速大小。根据在地球表面,纵波速度大约为89千米/秒,横波速度大约为45千米/秒,可判断纵波速度总比横波快。(2)看波速变化。根据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至2900千米处,横波速度增加至约7千米/秒,纵波速度增加至约13千米/秒,之后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下降至约8千米/秒,可判断为地球内部经过的介质发生变化。,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情景导学,庐山瀑布历史悠久,历代诸多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最有名的自然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已成千古绝唱。庐山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多峭壁悬崖,瀑布飞泻。余邵诗云:“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瀑布是庐山的一大奇观。【尝试探究】(1)材料中包括了地球外部圈层的哪些圈层?(2)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1)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探究二,要点归纳,表格解读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念,典例剖析,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题思路】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答案】B,水圈连续为啥不规则,精彩点拨,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自然界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是连续的;水圈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因此说它是个不规则的圈层。,教材图解培养技巧启发思维,1.读教材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据图回答:,(1)从传播速度上看,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快的是哪一个?(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推知地幔为固态,依据是什么?(3)有几个不连续的界面?各大约多深?,答案:(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2)地幔这一圈层,纵波、横波都可通过。(3)两个。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称为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称为古登堡界面。,2.读教材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图回答:,答案:(1)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2)不包括。(3)软流层。,(1)岩石圈的组成物质是什么?(2)岩石圈包括软流层吗?(3)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可能在哪里?,【类图判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的判读(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三层”即依据两个分界面分成三个层,从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大陆平均深度33km处为莫霍界面,2900km处为古登堡界面,地下80km400km为软流层,地上12km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地上50km55km为平流层的上界。,素能演练专项训练整体提高,当堂达标,测控导航,一、选择题,(2017河北唐山一中期中)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2题:,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固体、液体传播,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B.和传到时,波速突然下降C.和传到时,波速明显减小D.之间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2.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A.地幔和地壳B.岩石圈和地壳C.地幔和地核D.地壳和地幔,解析:1.D2.D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及其变化可知,为横波,可以通过固体传播,为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根据各圈层的分布位置可知,处为莫霍界面,处为古登堡界面。第1题,根据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特点分析,A项错;和传到时,突然消失,B项错;和传到时,波速明显加快,C项错;和之间纵波、横波都能通过,应为固体,D项正确。第2题,为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D项正确。,3.(2017浙江嘉兴期末)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序号所代表的圈层正确的是(),解析:C直接根据图示地理环境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判断,为水圈,为生物圈提供水资源,通过下渗进入岩石圈;降水主要来自大气圈。故只有C项正确。,A.岩石圈B.大气圈C.生物圈D.水圈,4.(2017江苏徐州期末)若地下5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飞鸟和池塘的鱼,都会感到()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纵波,上下颠簸D.横波,左右摇晃,解析:C纵波可通过固体、气体、液体传播,为上下颠簸;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为左右摇晃。故C项正确。,读图,回答56题:,解析:5.B第5题,为岩石圈,为内部圈层;为水圈,为生物圈,为大气圈,这三个圈层为外部圈层,据此可判断B项正确。四个圈层中,的密度最大,圈层物质处在不断循环更新中。,5.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属于内部圈层B.属于外部圈层C.圈层密度最大D.圈层物质在不断循环更新,解析:6.D第6题,内部圈层从外到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A项错;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B项错;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项错,D项正确。,6.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B.岩石圈不包括地幔C.岩浆发源地位于地核内部D.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二、非选择题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其名称分别是:甲,乙。,解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第(1)题,地球内部依据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将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解析:第(2)题,一次地震,在震源处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且纵波在地幔中传播速度要大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第(3)题,横波在古登堡界面以内(地核)消失,此区域接收不到横波。答案:(2)E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3)作图略(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维苏威火山是意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同世界名城那不勒斯相距不过20千米,海拔1281米(4200英尺)。维苏威在公元79年的一次猛烈喷发,摧毁了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