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完卷时间:90分钟 满 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请直接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填入答题卷表格的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第I卷单项选择题(25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2、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曾为人“版筑”的傅说,辅佐武丁成就中兴大业;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辅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 )。A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B. 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C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3、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中央行政机构已经完备4、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5、文献通考载:唐代“监察,其选拜多自京徽县尉”;玄宗诏定:“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肃宗时重申“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由此可见,唐代选任监察官( )。A用于维持地方的治安 B是由皇帝个人钦定的高二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8页 高二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8页C强调人选的实践经历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 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B.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7、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8、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D奢靡风气瓦解传统伦理9、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B民间严格贯彻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10、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11、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下层士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得以参政),也在于其“下降”流动(居官者得不到世代承袭的保障)。据此,下列各项中能够较完整体现该学者对科举制作用的认识的是( )。A推动官吏升迁制度的合理化 B冲击了专制统治的稳定秩序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起到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12、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3571788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科技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科技忽视经验实用性强13、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如右图所示。其字体的基本特征是( )。A扁方严整,朴拙雄浑B因形立意,体正势圆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D笔意秀劲,韵致超逸14、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德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文化氛围的宽松 B科考功名的需要C印刷成本的降低 D主流思想的演变15、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某一绘画特点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明了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据此,这一绘画艺术( )。A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点 B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C迎合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16、永乐九年(1411 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 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C.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从此改变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17、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18、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 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 “外来药”的出现反映了( )A人们对世界形势的关注 B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C维新运动思想基础的奠定 D儒家经典的权威开始受到质疑 19、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中这样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撰写)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 )A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 B对西方先进技术失去信心高二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8页 高二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8页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D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20、“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颠覆孔孟学说,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C抨击顽固势力,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D顺应革命潮流,积极推进社会变革21、“不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程朱理学思想传入西方 B启蒙思想推动中国教育变革C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 D进化论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22、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A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B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D极力批判孔孟的愚民政策23、毛泽东在一首诗词中写道“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注:二十万:指国民党兵力二十万人;不周山:借喻国民党统治支柱。)其中反映的史实是发生在( )A毛泽东明确了农民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24、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5、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C.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D.历史记载都不能如实再现历史真相第II卷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0分)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材料二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三 “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羲然张口如坐云雾,世道以是潦倒泥腐。而非儒者之所与也。” 黄宗羲南雷文定后集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荀子政治主张的不同并指出孔子观点的进步性。(7分)高二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8页 高二历史试卷 第 6 页 共8页(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3分)(3)根据材料三,上述言论反映了当时哪种学术思潮以及材料体现了黄宗羲如何实践这种思潮?(5分)27、(15分)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统楚之坚甲利兵矣。 摘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材料二 即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铗、水力、矿油等,及社令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点等,与夫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亚,悉当归国家经营,以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用。核定地价,平均地权,按价征税,价重者税也重,而价轻者税也轻,得享平均之利益,至公平也。中国乃是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摘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摘自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在民生方面的主张,这一主张为什么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措施。(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这一理论阐述的主要问题和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4分)28、“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期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高二历史试卷 第 7 页 共8页 高二历史试卷 第 8 页 共8页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就是没有西学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也要从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学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可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去,中国士大夫对待中西文化的首先反应是“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尽管“用”的内涵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不断变化,但“体”的内涵却岿然不动,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坚持了文化的民族性,但于现实都无禆益。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革,“中体”的堤坝被冲破,“西化”思维模式出现。近代中国,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的仁人志士在问“中国向何处去”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各派代表都提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试图会通中西。摘编自刘尚明近代中西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两条途径及其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大部分士大夫对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态度及其原因。(5分)(2)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仁人志士思维模式的特点,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9分)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考联考高中二年历史科试卷参考答案完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DBABCABCDDCBA题号14151617181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