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研究.doc_第1页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研究.doc_第2页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研究.doc_第3页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研究.doc_第4页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研究 目录目录目录2摘要4Abstract51.绪论71.1 研究背景与意义71.1.1 研究背景71.1.2研究意义7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2.1国内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综述81.2.2国内外对志愿者动机的研究综述91.2.3国内外对激励理论的研究综述10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21.3.1研究方法12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13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142相关理论研究152.1 相关概念界定152.1.1 非营利组织及其特点152.1.2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定义、特点和作用162.1.3 公民空间理论162.2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172.2.1 激励及激励机制172.2.2 激励理论182.2.3 志愿失灵理论203.某非营利组织J志愿者动机调查213.1 某非营利组织J介绍213.1.1 J组织简介213.1.2 “JA中国”及其影响力223.2某非营利组织J志愿者动机调查问卷的设计233.2.1 预访谈233.2.2 问卷设计253.3某非营利组织J志愿者动机调查问卷的实施273.3.1预调查273.3.2正式调查273.4某非营利组织J志愿者动机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273.4.1 个人情况273.4.2 参与情况313.4.3 参与动机343.5 小结394. 某非营利组织J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设计404.1 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J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404.2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J激励机制模型设计414.3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J激励机制具体设计425. 对J组织实施有效激励机制的建议455.1有效实施外部环境保障455.1.1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津贴补助机制455.1.2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465.1.3 加强宣传报道,培育公民参与意识465.1.4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475.2有效实施的内部环境保障485.2.1 采取灵活多样的内部激励措施485.2.2 完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教育培训机制495.2.3 规范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体制495.3 志愿者加自我激励515.3.1 确立合适目标,加强自我情绪控制515.3.2 加强自我评估,提升综合素质515.3.3 学会自我疏导,保持服务热情526. 结论536.1 主要研究结论536.2 论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54参考文献56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也渐渐蓬勃发展,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类重要团体,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自改革开放以来,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已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弥补社会保障、服务经济建设与道德构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人力资源,是营造非营利组织竞争优势的重点,也是提升其绩效、实现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当今我国志愿服务还存在诸多困难,如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不合理,对志愿者也没有长期系统地培训,同时还面临着资金困难。在志愿者层面也存在加入的积极性不高、加入后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命感不强、动机不纯等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导致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不够科学健全。因此,亟需加强对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研究,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提升非营利组织绩效的重要作用。本文有“JA中国”作为具体研究案例,结合相关理论及亲身实践经验,对该非盈利组织的志愿者激励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在综合阐述了相关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现状。然后设计了一个问卷,并按照相关原则组织实施了一个严密的问卷调查,收集到相关数据后,对该组织的志愿者的参与情况,参与动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该组织的特点、属性,以及志愿者的动机,有针对性的从非营利组织外部、非营利组织内部和志愿者自身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的建议,以求达成提升非营利组织绩效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一是健全政策法规、完善津贴补助机制、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宣传报道、筹集经费方面;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内部激励措施,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同时规范志愿者管理体制;三是引导志愿者自身确立合适目标,加强自我情绪控制,同时加强自我评估,提升综合素质。关键词:非盈利组织 志愿者 激励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has rapid development, and has become a kind of important groups in todays society,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al lif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fluence of non profit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deep into all aspects of economic life, to make up for social security,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moral construction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also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Volunteers are important human resources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s the key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the key to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on profit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 voluntary service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internal incentive mechanism is not reasonable, the volunteers were not long-term system of training, while also facing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t the level of the volunteers also has joined the enthusiasm is not high, after adding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activities enthusiasm is not high, sense of mission is not strong, impure motives such as a series of urgent important problem. Main cause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China is in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f volunteers motivation is not enough scientific and sound.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f volunteers of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volunte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In this paper, JA Chinese as a case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theory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f volunteers incentive to carry out specific research. In the comprehensive expounds the basi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f volunteers incentive theory,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f volunteers incentive. And then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rigorous investigation, collect relevant data, to participat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the motivation of volunteers, targeted from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ternal and external volunteers themselves three aspects propose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f volunteers incentiv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on profit organiz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oun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perfecting the subsidy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soci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raise funds; two is to take the internal flexible incentives, impro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volunteer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 three is to guide the volunteers themselves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target, strengthen self emotional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the self assessment,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Keywords: non profit organization volunteer motivation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研究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公共组织由政府部门、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构成。它们分别对应着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有时也被称为“第三部门”的非营利组织(政府组织为第一部门、营利性组织为第二部门)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非营利组织越来越多的承担起各项社会责任,在社会管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平衡作用。由于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点,非营利组织的员工组成也不同于政府部门与企业。非营利组织成员可以分为理事会、受薪员工和志愿者三类,其中以志愿者人数最多。对于志愿者的管理是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一套符合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特性,能够满足志愿者动机的激励机制可以帮助非营利组织稳定志愿者队伍,促进志愿者尽心工作,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本文将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特征、现状、志愿者动机等因素进行分析,以激励相关理论为依据,希望能为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现行的激励机制提出改善的建议措施。1.1.2研究意义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研究不仅有理论价值,更多的则是具有实用价值。在社会三大组织中,对于政府部门和营利性组织的研究较多,而对非营利组织则关注较少。而对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制度的研究则更少。所以,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研究有助于在该领域的理论探索,同时为其他研究学者提供参考。在实践方面,激励理论更多的运用于企业员工,并有不小的成果,而笔者认为激励理论同样适用于非营利组织。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研究,可以完善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基础,更好的激发志愿者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保留人才也有一定作用。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综述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美国学者李维特(T.Levitt)最先提出了“第三部门”的概念,他认为原本将公共组织简单分为“公”和“私”是有局限性的,有一种组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从事那些政府“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他将这类组织称为“第三部门”。他的描述突出了非营利组织相对于政府和企业的独立性。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A. Weisbrod)提出了政府失灵理论,他认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公共物品的非政府组织予以补充,这个组织就是非营利组织。这就是非营利组织起源与存在意义的理论基础。美国法律经济学家亨利汉斯曼(Henry B. Hansmann)认为企业在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为了获取额外利益而提供不符合交易价格的物品与服务,让消费者蒙受损失,这就会引起“合约失灵”。特别是公共物品与服务,由于数量与质量都无法准确度量,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那么就是使“合约失灵”。而非营利组织由于其非营利性的特点,有效地抑制了这种情况。汉斯曼的理论准确的解释了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根本区别。在国内,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对非营利组织的组织行为研究。对于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国内学者分为两派。其一为“组织”的存在,非营利组织为介于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组织,能够克服“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弊端,更好的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其二为“功能”的存在,非营利组织可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起到有效的平衡作用,使再分配过程更加公平,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在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角色定位角度,国内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的活动经费来源不应过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这样会使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和定位产生偏差,在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过程中,无法独立于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应更多依赖于私人营利捐助与自身经营。近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国内学者将其归结于两个原因。首先是企业多为自行建立公益组织进行非营利活动,使非营利组织的活动经费来源越来越少。其次,非营利组织为了提高自身经营能力,不断扩大自身规模,使人员结构过于复杂和混乱,降低了服务效率,同时又提高了人员管理成本。由于人员结构的变化,对于非营利组织成员的管理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曹菽江将人力资本中的产权理论分析应用于非营利组织。他认为非营利组织的产权结构使得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李小宁等则应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认为对代理人产生较强激励影响的是长期利益和利他主义思想,而削弱激励效果的则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1.2.2国内外对志愿者动机的研究综述国外学者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关注到了志愿者这一个群体,并对他们参与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动机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在初期,学者立足于“经济人”理论,认为志愿者同样是因为期望回报而参与非营利组织活动的。Marnic W.Mueller在1975年对美国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妇女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参与志愿工作的动机主要包括使自己或家庭成员获益、获得工作技能和职业发展、从组织获得回报以及利他的动机。Cnaan和Goldberg-Glen在1991年将以往学者提出的28项志愿动机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都可以总结为“回报动机”。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尝试建立志愿者动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双因素模型和三因素模型。1981年Frisch和Gerrard经过研究发现志愿者参与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动机可以分为自我主义和利他主义两类,从而建立双因素模型。Horton-Smith也同样建立了“利己动机”与“利他动机”组成的双因素模型。1987年,Fitch在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研究中发现,除了“利己”与“利他”动机以外,志愿者还具有“社会责任动机”。1989年Morrow-Howell在研究成果中也提出了类似的三因素模型,包括“利他”、“社会”、“物质”三项动机。九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院也发表了关于志愿者动机的研究成果,将志愿者动机分为需求驱使因素、外在认同因素与内心需求因素。国外学者还通过立足于“社会人理论”对志愿者动机进行研究,Cuskelly与Harrington在1997年发表的文章中将志愿者的动机分为11类,包括社会联系、帮助他人、打发时间、获得认可、满足他人的需要、协助组织达成目标、个人的充实感、发展技能、寻找乐趣、获得成就感、自我的表现以及提升自己的形象等。Parker则在同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志愿者动机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类,分别是帮助他人、期望得到回报、传播自己的信仰和休闲。Clary认为人们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达到不同的社会心理目标,但绝大部分人的目标并非是唯一的,所以Clary总结了主要的六个动机变量,分别是社会、价值、职业、理解、宣扬和保护。随着国内非营利组织活动的日趋普遍,国内学者也对志愿者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主要将志愿者的动机分为两类,即主动动机和被动动机。主动动机认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获得自我能力提高,获得成就认可,表现为奉献动机、社交动机等。学者殷小川、田惠芬将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归纳为5个方面,分别是成就动机、归属需要、权利动机、自我检验提高动机和娱乐交往动机。被动动机则主要体现在迫于群体压力或者盲目跟随等行为。许燕,吴静在2005年也从利他主义校对对志愿者进行了研究,通过个案访谈等方法,将志愿者动机归纳为理想奉献性、互惠学习型、回报倾向型和盲目跟风型。近年,志愿者在奥运会和世博会上的突出贡献也引起了学者的兴趣。沈炜在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世博会志愿者一书中将志愿者的动机分为自我取向、人际取向和情境取向。宋玉芳博士在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一文中指出志愿活动对于志愿者的价值包括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学习社会规范、内化价值观念;拓展社会交往范围。这些价值也正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初衷。1.2.3国内外对激励理论的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于激励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通过对农业经济中分成制契约的分析,阐述了激励的重要性。之后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管理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对激励对组织、个人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对激励理论进行了阐述,首先是在企业中应用差别付费制度,对于劳动效率高、超额完成任务的工人予以较高单价标准的劳动报酬,而对未完成任务的工人予以较低单价标准的劳动报酬,以此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关注员工素质的培养,他主张运用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科学的激励制度来获取高素质的人才。第三,对员工应进行有效的奖惩,向对组织提供贡献的员工实行奖励,而向给组织带来损失的员工进行惩罚。马克思韦伯也在激励理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从员工的工资、升迁和考核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员工的工资等级应以员工等级与资历相对应,员工升迁应考虑员工的资历及对组织的贡献,在考核方面,既要考核员工出勤情况,更要考核员工工作质量,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奖惩。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了现代管理理论,众多的管理学家与心理学家都在激励理论领域进行探索研究。他们的理论可以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在内容型理论中,最具代表的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在1943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理论一书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安全、归属、自尊与受人尊敬、自我实现五大类需求,他指出人类社会由低向高逐级向上发展。这些需求是他们工作的动机,不断满足和提升其需求层级就可以对他们产生持续的激励作用。一旦一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这类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通过一项研究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要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必须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方面进行激励。保健因素不能起到激励作用,但当保健因素低于员工能够容忍的极限后,可以引起员工不满,当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员工将不再表示不满,但不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有激励因素才能起到直接的激励效果。过程型激励理论代表是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1964年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研究激励过程的“期望理论”。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为工作投入努力,是因为工作目标实现的概率和实现目标后可能获得报酬,也就是员工对于工作都会有一个期望概率,这个概率越高,就越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一书中提出了“公平理论”,他认为员工并非希望最高的报酬,而是希望最公平的报酬,同时人们对于公平的判断标准都有自身的感知。在激励的过程中,员工都会进行与自身付出或与他人的比较。在针对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研究方面,赫兹伯格认为除了报酬以外,应该从成就感、责任感和工作本身等因素进行激励。在温洛克民间组织编撰的温洛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参考资料系列中指出非营利组织因从正确的管理、合理的薪酬、职业规划和情感管理四个方面来激励员工,同时也要构建好的组织文化来使员工更具忠诚度。Wein在其非营利组织财政激励一文中提出,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应是更多的由于利他主义驱动其进行工作,但在目前的社会和市场体制下,物质激励也同样重要,对于激励工资应多考虑如何使用的问题。在国内学者中,也有不少对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武志伟在2003年通过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实施战略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一文阐述利他的观点,他认为相比企业,非营利组织的激励难度更大,要找出很正适合组织文化和打动员工的激励机制,并提出让员工参与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李志敏、杜纲则在人力资本角度对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索,他们在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本的动态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利用人力资本产权及其激励效应,设计了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最优的组合模型,根据周期理论和需求理论,提出了动态激励模型。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3.1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文献检索法。1.问卷调查法本文将对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从动机与期望角度出发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尝试建立志愿者动机的模型,以便运用激励理论提出相关建议。2.个案访谈法本文将对个别典型的志愿者进行访谈,了解其参与非营利组织的动机,对于志愿者激励方法的看法,从而总结有效提升志愿者动力的方法。3.文献检索法本方法将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和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对当前已有相关志愿者动机研究、激励理论等方面的论文、新闻报道、文摘等资料进行收集和筛选,最后进行分析、综合。目的在于找出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对政府部门的职能工作进行补充,填补了不少社会事务的空白,承担起了相应的社会责任。随着非营利组织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结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学者们希望通过对组织结构、人员及制度的改善的研究,让非营利组织能够发挥出更强大的力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为了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效率,应从组织结构、人员与制度三方面着手。首先,由于非营利组织多为非正式组织,组织结构松散。对非营利组织的结构进行改善,可以提升整个组织的运营效率。其次,优秀人才的吸引可以让组织工作效率迅速提升,选择合适的人才加入组织,形成互补的合力,可以有效的推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最后,一套有效的组织制度可以帮助非营利组织更良性的发展。特别是激励机制,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由于其非营利性的特点,在志愿者激励方面多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往往会让非营利组织人才大量流失,影响整个组织的运营。本文将通过对志愿者动机的分析,运用激励机制理论等研究成果,为现代非营利组织构建一套既符合组织发展需求又符合志愿者自身需求的激励机制,从而帮助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非营利组织现有的激励机制,研究国外的新型激励机制在我国引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并结合现有激励机制设计,提出比较全面的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建设构想。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文献综述理论基础问卷调查对策研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理论研究评述激励及动机建筑评价访谈法结合案例,提出三个层面的对策与保障实施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文献分析访谈分析相关概念界定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以JA中国作为具体研究案例图1-1 论文的技术路线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研究 第二章、相关理论研究第二章、相关理论研究2.1 相关概念界定2.1.1 非营利组织及其特点在国际非营利研究中心主编的政府组织立法原则手册(讨论稿)中,对非营利组织(NPO)给出的官方定义如下:“非政府组织(NGO)”指的是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即使如有赚取任何利润,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但是工会、商会、政党、利润共享的合作社,或教会均不在此列。非营利组织具有区别于营利组织的特点,美国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教授就将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特点归纳为非营利性、组织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及公益性六个方面,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依据萨拉蒙教授总结的六大特点,非营利组织(NPO)是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独立法人,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同时也具有民间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是政府的分支机构,也不受政府辖制,自我治理,在组织活动和管理中具有相当程度的志愿性并以服务于公共目标和为公众贡献作为组织使命。因此,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及公益性四大特征是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共同具备的。同时,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NPO)起源和发展的特殊环境和背景,在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是由政府发起或直接成立的,有的隶属于政府行政序列,有的从属与政府主管部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征,如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和依赖性。因此,结合上述资料,本文将非营利组织(NPO)定义为:我国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以提供志愿服务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主要通过志愿者来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2.1.2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词语,最早源自于拉丁文,联合国给出的定义是 “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通俗而言,即不以获取任何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个人时间及精神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自 2009 年 4 月起,我国将全国志愿者统一称为“中华志愿者”。目前国内学者主要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对志愿者进行定义。因此,本文将志愿者定义为:在非营利组织中,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以自身知识、时间、技术等为资源来社会作出贡献并实现社会价值的人。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志愿者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志愿者有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2)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是自愿自觉的;(3)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是不计报酬、不计私利的活动;(4)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是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为,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表现。在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主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来发挥其作用,首先参加志愿服务,志愿者们能够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同时还能够获得开阔自身的眼界,汲取到新的知识、学习到新的技能。其次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的顺利运营的主力军。大大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成本,同时还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并且还在志愿者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宣传了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尽管在近 20 余年,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已经较快的发展,但在资金和人力投入上还是困难重重。最后,由于志愿服务是无偿的,非营利组织的活动经费也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的赞助,也没有机构臃肿带来的内耗问题,此外还能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富余人力资源与人才紧缺领域相整合,因此非营利组织往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创造更好的综合效益。2.1.3 公民空间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这一概念,并对“公共空间”进行如下定义:“公共空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存在公共需求、公共媒介和公共价值的社会空间,作为拥有自主的独立人格和主权意识的公民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和影响,是一个社会公共空间得以拓展的基石。”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各类性质的社会组织都被认为是“公共空间载体的机制化”。依据公民空间理论,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组织得以存在并长久发展的基石是拥有自由的独立人格和主权、并具备公共参与意识的公民。2.2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2.2.1 激励及激励机制激励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研究领域,很多管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国外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给出的“激励”的定义是:“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而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激励的释义是“激发、鼓励,以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学者邵朋来(2005)出激励便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简而言之,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激励是一个以足员工的需要为手段,使员工努力工作并实现组织最终目标的过程(吕捷强,2004)。随着非营利组织的逐级兴起,近几年对于志愿者的激励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也针对志愿者激励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学者彭秀清(2010)在其研究中将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定义为:非营利组织为有效实现非营利组织及其志愿者社会价值而设计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性措施等激励形式和工作环境,通过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志愿者的行为的系统活动。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激励问题,因此本文借鉴学者赵爱燕(2007)对志愿者激励的定义,即志愿者激励指的是通过内在自励和外在的刺激来激发动机,调动积极主动性,鼓励志愿者作出抉择并为实现期望的目标而付诸行动的过程。本文所研究的激励主要包括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两个层面,其中内在激励主要包括对工作、精神和荣誉激励等方式,例如获得肯定、晋升机会和培训机会等,而与内在激励相反,外在激励主要指的通过提供物质报酬、基本生活保障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在非营利组织系统中,管理者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固定化,形成激励制度,并与志愿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作用方式和关系的总和。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首先基于志愿者的各种合理需求开展激励;再者,将激励贯穿于志愿服务与志愿者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三是在激励的过程中有效正确地使用相应的激励手段加以配合;四是激励要以非营利组织社会目标及志愿者自身的目标相统一为最终目标。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其自身特征使得相应的激励方式也与一般营利组织不同,具体有:(1)强度精神激励,感情留人。志愿者将参与志愿活动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动机并非获得经济、物质报酬上的满足。因此,在对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上是以精神激励为主,而营利性组织员工工作首要需求是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2)注重激励方式的灵活性和层次性。志愿者活动已经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志愿者可能是以拓展眼界、扩大交际圈为目的,而有的志愿者可能更想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等等。因此需要结合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灵活的激励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志愿者的热情兴趣和潜力,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非营利组织绩效。(3)注重组织价值观和使命感的激励作用。志愿者参与活动大部分是为了实现志愿者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非营利组织需要更加重视对志愿者在组织价值观、服务宗旨以及使命感等方面的统一讲解和宣贯,激发志愿者对非营利组织活动有更加正确和理性的认识,进而产生更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与非营利组织强调组织使命感和价值观不同,一般营利性组织通常以强调员工个体的目标的方式来促进组织的使命的完成。2.2.2 激励理论依据各自所针对的研究层面差异,管理学家们主张将激励理论划分为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及综合型激励,表 2.1 中是各类激励理论的代表学者及主要观点。内容型激励理论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需求上,主要代表学者有马斯洛(Abraham . Maslow)、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奥尔德佛(Clayton.Alderfer)等人。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激励因素主要包括有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和较高层次的精神激励,由于非营利组织和志愿服务的特殊性质,参与到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们一般都是受较高层次的需求主导的公民,在物质条件上都比较宽裕,如据相关调查显示,中西欧国家志愿者的就业率远高于中国志愿者的就业率。因此,对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进行激励时应该更加关注工作本身、精神层次的较高需求。而过程型激励以人的动机产生至采取行动这一过程为研究重点,具有代表性的有斯金纳(Skinner)的强化理论、亚当斯(Adams)公平理论、洛克(Edwin.Locke)的目标设置理论、弗洛姆(Victor.Vroom)的期望理论。后期,波特和劳勒两位学者将以上两种类型的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综合研究,并且基于期望理论提出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在波特劳勒的综合型激励模式中,激励不再是从前的简单因果关系循环,他们主张设计从激励目标努力绩效激励满意满意反馈这样一个激励的良性循环,从而对激励进行了另一个层次上的全面解释。2.2.3 志愿失灵理论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专家莱斯特萨拉蒙教授于 1987 年提出 “志愿失灵”(Voluntary Failure)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对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志愿主义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失,从而无法单靠自身的力量来推进公益和慈善事业。同时他提出了四类 “志愿失灵”存在的设定,即慈善组织能力低下、慈善的特殊性、慈善的业余性和慈善的父权性。其中慈善的业余性(PhilanthropicAmateurism)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出于人力成本的考虑以及缺少经费支持,通常长期雇佣未受过正式专业训练的志愿者来从事相应的服务的现象。在营利组织之中,富有竞争力的薪酬绝对是吸引并留住员工的法宝。但是在非营利组织之中,由于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无偿性、自愿性和自由性等特点,如何吸引有竞争力的专业人员参与至非营利组织之中成为了一大难题。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研究 第三章、某非营利组织J志愿者动机调查第三章、某非营利组织J志愿者动机调查3.1 某非营利组织J介绍3.1.1 J组织简介JA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青少年职业、创业和理财教育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创立于1919年,JA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开展公益教育课程及活动。中国经济走向全球,需要国际型的商业人才。我们与工商界和教育界合作,在大中小学开展一系列课程及活动,通过志愿者及教师的教授,帮助学生提升就业准备、创业创新、金融理财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全球发展中取得成功。中国经济走向全球,需要国际型的商业人才。”JA中国”与工商界和教育界合作,在大、中、小学开展一系列教育项目,通过志愿者和教师的授课,帮助学生提升就业准备、创业创新、金融理财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品格、创造力和领导力的人才。自1919年成立至今,JA在全球一百二十多个国家为青少年学生设计和实施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教育项目。经过近百年的努力,JA形成了集学习、体验和实践为一体的开放式教育平台,获得了教育界和工商界的广泛认可。“JA中国”将国际课程本土化,并进一步设计开发一系列适合中国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课程、活动及实践平台。二十年来持续探索创新性、前沿性、国际性教育项目的努力,不但吸引了大量工商界和教育界的合作伙伴与我们共同服务于中国青少年,更让国际社会有机会看到更加开放、自信、有责任心的未来中国社会主人翁。为了让青少年学生在JA教育项目中更好地成长,“JA中国”不但致力于开发更新、更好的教育内容和平台,更专注于打造专业的机构管理团队。我们拥有一支多元专业背景的高素质国际化管理团队,在“JA中国”董事会的领导下,与国际及本土教育机构和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帮助中国青少年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性经济商业人才,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3.1.2 “JA中国”及其影响力“JA中国”创立于1993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设立了办公室,教育项目覆盖35个城市,截至2014秋季学期,累计受益学生4,988,744名。“JA中国”专业团队持续进行国际课程本土化及自主开发和评估具体包括: “JA中国”研编中心组织教师、志愿者对全球教育内容进行翻译、修订和本土化 自主开发适合中国学生的教育内容,部分项目已通过北京教科院审核,入选北京市地方课程 根据教育评估理论严格设计课程质量评估方法和内容,JA项目团队、教师、志愿者、学生全方位参与评估工作其教育理念如下:图3.1 “JA中国”的教育理念“JA中国”在中国校园的相关项目如下:图3.2 “JA中国”在校园的项目对此,原教育部长袁贵仁有如下评价:”JA中国”和各级教育部门共同举办的生活的准则征文活动,是探索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促使社会各方面都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次成功尝试突破了传统道德说教的形式,把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扎根于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体现了思想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怀生活、指导生活的教育理念。3.2某非营利组织J志愿者动机调查问卷的设计3.2.1 预访谈1.预访谈目的为了对志愿服务组织激励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本文在正式研究之前,进行了关于可能影响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因素的个人访谈。 具体来讲, 本次访谈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l)了解不同类型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所思所想, 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感受和需求动机;(2)了解受访志愿者过去的志愿经历以及他们耳闻目睹的有关事件, 并且了解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意义解释;(3)对研究的对象获得一个比较广阔、 整体的视野, 从多角度对志愿服务的过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4)为后面志愿者激励的问卷设计提供参考, 使得问卷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也是进行访谈的根本目的2.预访谈对象本文的访谈对象以作者身边接触到的”JA中国”的志愿者为主, 总计10人。这十个志愿者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 从事不同的职业, 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也不一样。其中学生志愿者3人,白领阶层志愿者4人,管理阶层3人。3.预访谈结果(1)志愿服务活动的个人动机分析大多数志愿者都是基于个人兴趣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做一点贡献的机会。多数志愿者对整体服务活动较为满意,想在增加自己阅历的同时为自我认可程度较高, 下次有机会他们还会参加。当然也有他们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组织管理上, 服务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形式单一, 安排缺乏一定的民主性等, 还有些志愿者认为服务活动缺乏持续性,影响了志愿服务效果。“JA中国”志愿者由于构成比较多元化,以在岗人员为主, 动机上也比较分散, 比较集中的看法是响应政府号召回报社会, 发挥自己的专长, 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自我实现。他们的遗憾是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