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_第1页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_第2页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_第3页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_第4页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 设计理念(主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和 ” 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们更加要学习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语文是一个文化性以及文学性很强的科目,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的同时,深深感悟蕴含在文中的 “ 和 ” 文化,自觉接受 “ 和 ”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正确读写 “ 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 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 3 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 “ 和 ” 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 “ 和 ” 文化,自觉接受 “ 和 ” 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 “ 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 ”“ 负荆请罪 ”32 / 11 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 和 ” 文化。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 “ 和 ” 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 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 和 ” 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 和 ” 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 和气生财 ” 、 “ 万事以和为贵 ” 、 “ 家和万事兴 ” 、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等等,所有这些词语 无一不体现了 “ 和 ” 文化。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 “ 和 ” 文化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 “ 将 ” 、 “ 相 ” 分别是谁吗 ?“ 和 ” 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 ?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3 / 11 ( “ 将 ” 指大将军廉颇, “ 相 ” 指上卿蔺相如, “ 和 ” 是和好、团结的意思。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后世常用 “ 将相和 ” 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值得注意的是 “ 将、相、和 ” 这三个字 都是多音字。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 he 和平; he 附和,唱和; huo 和面; huo 和药、和弄;hu 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 将 ” 与 “ 相 ” 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 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1 10 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 11 14 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 15 18 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 / 11 蔺相如 “ 完璧归赵 ” 、 “ 渑池之会 ” 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 “ 负荆请罪 ” 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 “ 负荆请罪 ” 是果。)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 示: 1、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 “ 战国七雄 ”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 “ 和 ” 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我认为将相和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 有共同的文化意识 和 文 化 ” 。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 “ 礼之用,和为贵。 ” 孟子也提出:天时不5 / 11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 “ 天人合一 ” 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 “ 兼爱、非攻 ” ,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 “ 和 ” 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 “ 和文化 ” 的事例很多,比如( 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 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 3)、而在我们生活中 ,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 “ 和 ” 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 “ 和 ” 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 ) (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 步,说: “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6 / 11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 “ 我看您并不想 这柱子上 !”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交流: “ 理直气壮 ” ,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 “ 撞 ”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 和氏璧已经送回 从来不讲信用的 !”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 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 请您为赵王击缶。 ”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 “ 您现在离我只7 / 11 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 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爱国情深) 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 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 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秦王 :阴险狡诈、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 !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看来同学们都对正面人物蔺相如情有独钟啊!(文章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同学们似乎都不咋喜欢秦王啊,他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到底为何如此抗拒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 你8 / 11 的理由。) 想一想:赵国 “ 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 ,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文臣武将处理大小事务,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生字词、成语查漏补缺 (1)多音字 :着 (zho)急、上当 (dng)、答应 (yng)、为 (wi)难、便 (pin)宜、上朝 (ch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 (壁 )、秦 (奏 )、归 (旧 )、克 (刻 )。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我们所学的成语中,有哪些是出自本文的?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1、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9 / 11 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完璧归赵: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 蔺相如请罪。 三、各抒己见,问题讨论(释疑环节):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如:廉颇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他会和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四、学有所悟: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即写法。(要求学会融会贯通,学会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1、人物描写方法: ( 1)、动作描写: ( 2)、语言描写: ( 3)、神态描写: 2、修辞手法:对比 3、文章谋篇布局上:呼应题目,揭示主题。 五、总结 本篇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把握住用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 懂得把本课学习的写法运用到作文中,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牢记从中学习的 “ 和 ”10 / 11 文化,做一名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六、教案反思与分析: 1、最大的不足是有了好的讲解思路( “ 和 ” 文化)却不能够更好地上好 “ 和 ” 文化的主题,导致我的 “ 和 ” 文化主题理念有点虚,和文章联系不大,割裂了与文章的联系。此外由于 “ 和 ” 文化的知识底蕴不够扎实,不敢有效做出延伸,同时也怕没有把握好尺度,直接扯到空谈 “ 和 ” 文化的大道理那边去; 2、上课过程中,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短路,语言表达不够连贯(这和我本人平时的聊天方式有很 大的联系),造成知识点之间的唐突,给同学们带来理解上的麻烦。 3、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力度不够。可能是因为我是男老师的原因吧,也可能与我平时的思考方式有关吧(认为高年级的学生不再需要经常性夸奖),我比较少、也不长于赞扬五年级的孩子。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班上的孩子问题有点多,真的比较难找到理由夸奖他们。 4、毕竟是土生土长的粤西人,说起普通话,总是比较欠缺自信。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说起普通话,喉咙声带会不自然,甚至隐隐作痛。硬伤啊! 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