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解直角三角形(第3课时)1 仰角,俯角的定义:如图,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叫做_,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_2方位角3在实际测量高度、宽度、距离等问题中,常结合视角知识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或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常见的构造的基本图形有如下几种:(1)如图1,不同地点看同一点;(2)如图2,同一地点看不同点A组基础训练1如图,某飞机在空中A点处测得飞行高度h1000m,从飞机上看到地面指挥站B的俯角30,则地面指挥站与飞机的水平距离BC为( )A500m B2000m C1000m D1000m第1题图2 如图,王英同学从A地沿北偏西60方向走100m到B地,再从B地向正南方向走200m到C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地( )第2题图A50m B100m C150m D100m3(衢州中考)如图,已知“人字梯”的5个踩档把梯子等分成6份,从上往下的第二个踩档与第三个踩档的正中间处有一条60cm长的绑绳EF,tan,则“人字梯”的顶端离地面的高度AD是( )A144cm B180cm C240cm D360cm4.(苏州中考)如图,港口A在观测站O的正东方向,OA4km,某船从港口A出发,沿北偏东15方向航行一段距离后到达B处,此时从观测站O处测得该船位于北偏东60的方向,则该船航行的距离(即AB的长)为( )第4题图A4km B2km C2km D(1)km1 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同学从营地A出发,要到A地的北偏东60方向的C处,他先沿正东方向走了200m到达B地,再沿北偏东30方向走,恰能到达目的地C(如图所示),由此可知,B,C两地相距_m.第5题图6如图,在高度是21米的小山A处测得建筑物CD顶部C处的仰角为30,底部D处的俯角为45,则这个建筑物的高度CD_米(结果可保留根号)第6题图7(菏泽中考)南沙群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现在我南海渔民要在南沙某海岛附近进行捕鱼作业,当渔船航行至B处时,测得该岛位于正北方向20(1)海里的C处,为了防止某国海巡警干扰,就请求我A处的鱼监船前往C处护航,已知C位于A处的北偏东45方向上,A位于B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求A、C之间的距离第7题图8(绍兴、义乌中考)如图,学校的实验楼对面是一幢教学楼,小敏在实验楼的窗口C测得教学楼顶部D的仰角为18,教学楼底部B的俯角为20,量得实验楼与教学楼之间的距离AB30m.(1)求BCD的度数;(2)求教学楼的高BD.(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tan200.36,tan180.32)第8题图B组自主提高9.(益阳中考)如图,电线杆CD的高度为h,两根拉线AC与BC相互垂直,CAB,则拉线BC的长度为(A、D、B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9题图A. B. C. Dhcos10如图所示,两条宽度都为2cm的纸条交叉重叠放在一起,且它们的交角为,则它们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第10题图11(海南中考)如图,在大楼AB的正前方有一斜坡CD,CD4米,坡角DCE30,小红在斜坡下的点C处测得楼顶B的仰角为60,在斜坡上的点D处测得楼顶B的仰角为45,其中点A、C、E在同一直线上(1)求斜坡CD的高度DE;(2)求大楼AB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第11题图C组综合运用12如图,公路AB为东西走向,在点A北偏东36.5方向上,距离5km处是村庄M;在点A北偏东53.5方向上,距离10km处是村庄N.(参考数据:sin36.50.6,cos36.50.8,tan36.50.75)(1)求M,N两村之间的距离;(2)要在公路AB旁修建一个土特产收购站P,使得M,N两村到P的距离之和最短,求这个最短距离第12题图13解直角三角形(第3课时)【课堂笔记】1仰角俯角【课时训练】14.DDBC5.2006. (721)7. 如图,作ADBC,垂足为D,第7题图由题意得,ACD45,ABD30.设CDx,在RtACD中,可得ADx,在RtABD中,可得BDx,又BC20(1),CDBDBC,即xx20(1),解得:x20,ACx20(海里)答:A、C之间的距离为20海里第8题图8. (1)过点C作CEBD,则有DCE18,BCE20,BCDDCEBCE182038;(2)由题意得:CEAB30m,在RtCBE中,BECEtan2010.80m,在RtCDE中,DECEtan189.60m,教学楼的高BDBEDE10.809.6020.4m,则教学楼的高约为20.4m.9. B10. cm2 11. (1)在RtDCE中,DC4米,DCE30,DEC90,DEDC2米;(2)过D作DFAB,交AB于点F,BFD90,BDF45,DBF45,即BF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设BFDFx米,四边形DEAF为矩形,AFDE2米,即AB(x2)米,在RtABC中,ABC30,第11题图BC米,BDBFx米,DC4米,DCE30,ACB60,DCB90,在RtB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x216,解得:x44(负值舍去),则AB(64)米12(1)过点M作CDAB,过点N作NEAB于点E,如图第12题图在RtACM中,CAM36.5,AM5km,sin36.50.6,CM3(km),AC4(km)在RtANE中,NAE9053.536.5,AN10km,sin36.50.6,NE6(km),AE8(km),MDCDCMAECM5(km),NDNEDENEAC2(km),在RtMND中,MN(km);(2)作点N关于AB的对称点G,连结MG交AB于点P,点P即为站点,此时PMPNPMPGMG,在RtMDG中,MG5(km)答:最短距离为5km.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如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猜物和狩猎场面; 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力量; 在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困腾标志等。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按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得来的黄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此后由于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同时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周礼有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的记载,自此我国传统的美学色彩观形成了。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要至少早一个世纪。在“五色体系”的观念上,又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案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色彩的内涵不断扩展,使色彩文化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文化统治手段。白虎通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 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礼记玉藻记载道:“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入公门。”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等各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人类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人对色彩的认识都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B冰河时期之前的人类已能本能使用颜色,这些颜色全都是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C色彩的内涵在五色观出现时进一步扩展,成为了一种社会分辨阶级的工具和政治文化统治的手段。D五色观融合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因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原始初民对色彩的使用写到五色观的形成及内涵的扩展,展现了中国民族色影观的发展过程。B文章第二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了冰河世纪前的人类就能使用来自自然界的色彩。C文章引用周礼的记载,是为了说明五色观比西方的“四色理论”至少早一个世纪。D文章引用礼记玉藻,证明了“正色”与“间色”的观念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强化扩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始初民在洞窟岩壁徐绘狩猎场面、用鲜血徐抹身体时,只有红、黑、黄、白四色可选择。B周朝之前的传统色彩观并未真正融入社会文明发展,五色观产生后色彩文化才逐步渗入政治文化领域。C我们在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D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方面影响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追求,使得色彩民俗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外婆的世界李娟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 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 “这是骗钱的! 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 “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她居然听懂了:“晓得晓得,我又不是小娃儿。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每次逛完回到家,她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累死老子了,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可到了第二天,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老子好久没出去了”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已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有一次我在莱市场找到她。那时,她站在那里,白发纷乱,惊慌失措。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似乎正是我置她于此处境地。但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诉刚才的遭遇。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得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 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碎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地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响大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地。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我就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破布。终于痛哭出声。 (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写外婆在阳台上张望的情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依赖。B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C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依恋,哪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D作者是四川籍人,在进行语言描写的时候,多用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于纸上。5文章说“她早已迷路”,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迷路”的理解。(5分)6文中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6分)(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目前关于数宇经济最权威的定义是620杭州峰会发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