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_第1页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_第2页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_第3页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_第4页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是关于民风民俗的。本文在选材、描写方面,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各有侧重,这样,不仅有条不紊,而且相互之间形成补充之势,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可以对云南歌会、云南风俗有一个 “ 立体 ” 的表现。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选材和描写上的各有侧重的写作构思。 当然,学语文,最要紧的是落实到语言上,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积累语言,不断提升自身语言修养。所以,教学中,语言赏析、语言品味活动应该成为主体,这就 要指导学生专注文本,在文本中去发现,去筛选,去品读,去领悟,而不是丢开文本,作无聊的东拉西扯或者肤浅言论的重复。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要注意自然、得体。在学生预习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导入后,直奔三种歌会形式的品读。在品读中又紧扣文本,重在从文本中发现、筛选信息,这就为整课学习奠定了基调,并突出目标。 学生活动由易到难的安排,体现循序渐进规律。品读第一种歌会形式,用课文关键语句填表,这相对比较容易;接下来品读第二种歌会形式,学生活动较有提升,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概括、重组信息的问题,但同学们也能依据要求、依据 项2 / 10 目完成;品读第三种歌会形式,难度继续加大,不给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前两种歌会形式品读方式,自己去发现项目、自己去根据确立的项目筛选、重组信息。但是有了前面的铺垫,同学们也能有所创见和发挥。 第五个环节,活动量虽然不大,但非常重要。一是对语言品味的进一步回归,暗示学生,欣赏文章,总是要 “ 魂附文本之体 ” ,下咬文嚼字的功夫。二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写云南的歌会,灌注全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三是体会和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精致,看似平淡的一笔,却在不经意间,统摄了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四是打破教学往往从开篇 切入文本的模式,让学生能感受教师的创意。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几种主要形式,感受云南人民喜爱民歌的民风民俗。 2、体会文章在选材上点面结合、各有侧重的特点。 3、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理解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3、根据需要筛选和概括信息。 3 / 10 【教学条件】课文录音投影仪 PPT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主要是疏通字词,粗知内容)。 2、品读课文 2、 3 自然段,学习作者对 “ 对歌 ” 这种形式的描写。 教学流程: 环节一:导入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 “ 打官司 ” 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就是现在,有许多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设问:那么对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作为一个民俗研究者的沈从文老先 生又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活灵活现的描绘呢?(引入下一环节) 环节二:品读课文 2、 3 自然段: 抽生读 2、 3 自然段。(师)这是写云南歌会中的 “ 对调子 ”(对歌),作者说是 “ 生面别开 ” 。那么,请细品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 “ 对歌 ” 的 “ 对 ” ,进而体现 “ 生面别4 / 10 开 ” 的? 筛选信息(可以直接在文章中勾画批注),填写下表:(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角度 具体内容 对歌的地点 对歌的内容 对歌的形式 对歌的性质 对歌的结果 对歌的人 同学们交流后明确: 角度 具体内容 对歌的地点 5 / 10 山野密林中 对歌的内容 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 对歌的形式 互不见面;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或提问题,待答解;或互嘲互赞);随口而出 对歌的性质 机智才能的比赛 对歌的结果 分输赢。不是高手不敢轻易搭腔 对歌的人 自豪、轻松、快乐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容貌、衣着、打秋千 设问 1:第 3 自然段写云南年轻女子的勤劳、普通而美丽的服饰、爱好体育锻炼,这些内容与对歌无关,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师生讨论后明确: 说明当地人人会唱歌,普通劳动人民也多才多艺;突出云南年轻女子的美丽、健康、聪明、干练,生活情趣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达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云南独特的民风民俗。 设问 2: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 “ 研讨与练习 ” 二:这两6 / 10 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生交流后明确: 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真实细致,如在目前。以工笔描绘为主,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第二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侧重写虚,文字 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描写 “ 山路漫歌 ”“ 山寨传歌 ” 部分,感受云南民俗之美。 2、统整全文,品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深情以及构思行文的巧妙。 教学流程: 环节三:品读课文第 4 自然段 学生细读第 4 自然段,看写了哪些景物?记叙了什么事? 先找出来,再用 “ 描写了的(景物) ” 的句式概括出来,一个景物一句话。用 “ 记叙了(什么人)(做什么事) ” 表述。(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交流后明确: 7 / 10 1、描写了沿着山路的树林、竹林 2、描写了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3、描写了土坎边上粉蓝色的报春花 4、描写了碧蓝的天空 5、描写了轻和的微风 6、描写了呼朋引侣的各种山鸟 7、描写了花茸茸、矗起头顶花冠、瞪着油亮亮眼睛、扑着翅膀掠地飞去的戴胜鸟 8、描写了钻天坠地的云雀 记叙了赶马女孩在山路上唱悦耳动听的山歌。 设问:景物描写多于山歌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 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突出自然之趣。用美的环境映衬美的人物和美的歌,表现山歌的自然淳朴的特色。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 育如此美妙的歌。 小结:根据本部分所写内容特点,用第一种歌会的概括形式(生面别开的对歌)概括: 纯朴自然的漫歌(可以有多种概括,老师应对学生比较好的概括予以肯定。)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漫歌、放歌、哼歌、听歌等的不同) 环节四:品读课文第 5 自然段: 8 / 10 看第 5 自然段第一句话,知道这是写得又一种歌会形式 “ 金满斗会 ” 。再看最后一句, “ 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 原来像这样,像哪样? 播放本段录音,学生听读本段,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一盛会的? 快速圈、点、勾、画,提炼相关信息。(模仿前两种方式 )(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相互补充),逐步完善: 歌会地方 村子住处院子两楼和长长屋廊下(村寨) 参加人数 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人物身份 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阉鸡匠、赶马女孩、农民、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 唱歌内容 十二月花、本地好听曲子 唱歌声音 舒卷张弛不定,龙吟凤哕 歌会时间 一连三天才散场 歌会功能 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还是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传歌) 典型代表 一个七十多岁的吹鼓手 将这种歌会形式概括为:热闹壮观的传歌(可以有多种概括,老师应对学生比较好的概括予以肯定。) 环节五:品读课文第 1 自然段,结束 9 / 10 设问: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云南的歌会? 讨论后明确: 赞美、歌颂 这种感情在文章第 1 自然段就表现了出来,读读看,哪些字词是关键? 先自己诵读,揣摩。然后明确 “ 本 ” 、 “ 早 ” 、 “ 更加 ” 三词需重读。 在教师范读和学生齐读中体味 “ 本 ” 、 “ 早 ” 、 “ 更加 ” 表达的情感。 结束语: 作者构思巧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