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 填空题。(1)蒹葭萋萋,_。(诗经_蒹葭)(2)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3)求之不得,_。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周南_)(4)青青子衿,_。(诗经郑风子衿)(5)王维在山居秋暝一诗中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的诗句是“_,_”。(6)钱塘湖春行中对仗工整地写出在纷繁的花海里诗人骑马轻快向前饱览春色的诗句是“_ ,_”。【答案】 (1). (1) 白露未晞 (2). 秦风 (3). (2) 怅寥廓 (4). (3) 寤寐思服 (5). 关雎 (6). (4) 悠悠我心 (7). (5) 明月松间照, (8). 清泉石上流 。 (9). (6) 乱花渐欲迷人眼, (10). 浅草才能没马蹄。2. 下列不适合挂在中学教室里的励志条幅是(_)A.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 如切如蹉,如琢如磨C.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D.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暮年”,指到了老年;已,停止,衰减;壮心,宏大的志向。句意为英雄到了晚年也不会停止宏大的志向。显然不适合挂在教室里。B项,“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意思是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挂在教室里恰当。C项,“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意思是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后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挂在教室里恰当。D项,“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意思是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引喻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挂在教室里恰当。故此题答案为A项。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适应场合,巧妙用语;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本题根据教室这个特定的环境,可确定答案应为A项。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_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_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选文有改动)3. 第段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的理由是4.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5. 按照文意,填入第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所以 B. 不但而且C. 倘若而且 D. 非但所以6. 第段“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句中的“基本上”能否去掉?为什么?7. 下面的链接材料介绍了汶川5.12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请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奇迹”产生的原因。在xx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正在上课的娃娃都被措手不及的灾难永远地掩埋在了废墟下。然而,离北川县城15里路邓家海元村山中的一所全国百强小学却在这次地震中保存了下来,学校建筑墙体有不同程度损坏,甚至倒塌,但教学楼木框架的主体结构没有出现问题,教学楼没有垮塌,在校上课的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奇迹般地安全撤离。【答案】3. 其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 4. (1). 举例子、 (2). 作比较; (3). 更具体准确地说明带斗拱的建筑能抵御强烈地震的特点。 5. B 6. 不能去掉,句中的“基本上”既表明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强的特点,又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 这所小学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和框架结构体系,柔韧性强,木质框架体系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了地震的影响【解析】3. 试题分析: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找到答题区域,在文中第二段,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为举例子;“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为作比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择关联词语,根据语境,前后两个句子应为递进关系,所以应选B。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6. 试题分析: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7.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依据所给材料联系文本内容,特别是第段,可以组织答案。木结构和框架结构体系,柔韧性强;木质框架体系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 王鼎钧一 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然。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由来的愁苦惆怅,不免时时坠入伤春悲秋的滥调。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能免疫。“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远写不出好文章。他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他最反对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调”,例如写月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照着我孤独的影子。”例如写春天:“光阴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转眼间,桃花开了,桃花又谢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当时,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之类的书里。他不准我们看这些书。他说,说书人有一种反复使用的“套子”,死学活用。说书说到官宦之家,大门什么样子,二门什么样子,客厅里挂着什么字画,摆着什么家具,有一套现成的说法,这一套可以用在张员外家,也可以用在李员外家;可以用在这部书里,也可以用在另一部书里。作文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依他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套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那一套语言。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搬过来使用。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那时去古未远,大家对学习文言的过程记忆犹新,自然拿来用它学习白话文学。可是王老师认为这是歧途,白话文学的根源不在书本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话里。回想起来,王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望殷切,溢于言表。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听懂。回想起来,这段话,也许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吧?遍数当年全班同学,再没有像我这样醉心作文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照他的话去做。二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非常皎洁”。看见月色非常皎洁!全课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王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皎洁?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受降城上月如霜!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用不着多说。他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我记下,参加一个亲人的葬礼。“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王老师给我密圈。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尚明,月未落,寒霜满地,鸦雀无声”,王老师又给我密圈。通常,学生的作文都很短,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写得长些。有一次,王老师出题目要我们比赛谁写的又好又短。题目是“我家的猫”。我写的是:我家的猫是一只灰色的狸猫,是三岁的母猫,是会捉自己的尾巴不会捉老鼠的猫,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它在你脚边打滚儿,你不在家的时候它在厨房里偷嘴的猫。是一只每天昂首挺胸出去,垂头丧气回来的猫。你说,这到底是一只什么猫?据说,王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时微微一笑:“这孩子的文章有救了。”作文簿在老师们手上传来传去,有人认为“的猫”两个字太多了,删掉比较好;有人认为“的猫”很有趣,而且扣题,题目就是“我家的猫”嘛!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王老师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清明的一站,王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的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 。”又一次,我写的是: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他毫不留情的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回想起来,王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地浇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的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8. 结合第段的例子,联系上下文,分析王老师反对“新文艺腔调”的原因。9. 第段“我”学到了文章写法,获得两次“密圈”,请赏析这两处文字。10. 本文由两节文字组成,请在方框处各添一个小标题。11. 根据上下文,在第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答案】8. “明月皎洁”之类的文句,“世事无常”之类的感慨,都是文艺腔的套话,无法促进写作上的进步。白话文学的根源在大众的生活里。 9. 第一处“哭红了的眼睛”是借代的手法,突出了葬礼的特征;“四周”、“都”渲染了悲痛的气氛,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第二处择取清晨最有特点的意象进行描写,“尚”与“未”呼应,表明天色欲亮未亮;“满地”与“无声”对比,展现出早起时内心的孤独和倦怠,让人如临其境,颇有“人迹板桥霜”的意味。 10. 一医治文艺流行病 二文学小草的成长 11. 清明到了。时间的列车是比喻,“越过”是拟人,虽然有趣,却因缺少生活画面而无法感染读者,倒不如“清明到了”来得简洁自然。【解析】8.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第段的例子分析王老师反对“新文艺腔调”的原因,考查概括要点的能力。由文中“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之类的书里”,可知这类句子都是文艺腔的套话,而第段说“作文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可知王老师反对套话,再结合第段 “白话文学的根源不在书本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可知王老师认为白话文学的的根源在大众的生活里。9. 试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句子有两处,第一处,从手法上来看,“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作者的意思是四周都是哭泣的人,这里用“眼睛”代指人,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从内容上来看,“四周”“都”说明人多,“哭红的”“眼睛”表明人们悲伤,句子写出了葬礼的特征,表明人们都沉浸在悲痛中,渲染了气氛。第二处,从手法上来看,“寒霜满地”与“鸦雀无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语言特点来看,用词讲究,“星尚明”,“月未落”是说天还没有亮,“尚”和“未”相呼应,写出天色欲亮未亮的特点;从内容上来看,突出了早起的所见所闻和感受。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查的句子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10.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给文章段落补写小标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对应的段落,分析该部分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等,然后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对应的段落是到自然段,作者先是写了王老师反对“当时的文艺流行病”,然后分析原因,由此可概括出第一个小标题应该是“医治文艺流行病”;到文章最后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王老师教导“我”写文章的过程,作者从“我”的成长角度展示王老师教育得法,突出王老师对“我”的影响,再结合文中“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的生长”等句子,可概括出第二个小标题应为“文学小草的成长”。11.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补写出第段的结尾句,并指出补写的理由。结合文段内容来看,补写的句子是对上文“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清明的一站”的“老老实实”的说法,也就要直接说出“清明到了”之类的内容。补写的理由也就王老师反对“我”这段话的原因,考生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这段话的缺点就可以了。从手法上来看,“我”的原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优点是使所写内容生动有趣。从内容上来看,“我”的原句不能体现出清明的特点,无法感染读者。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12. 本文作者柳宗元,字_,是唐代_运动的代表。13.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而卒以祸(3)字而幼孩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14. 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非有能硕茂之也”中“硕茂”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驼业种树 B. 木之性日以离矣C.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D.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15. 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早实以蕃B.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C. 故病且怠 无不活,且硕茂D.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16. 与“故不我若也”句式不同的是( )A.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 何陋之有C. 全石以为底 D.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17. 翻译文中划线句。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18. 本文主要运用_和_的手法,委婉含蓄地阐述了_的道理,启示我们_。【答案】12. (1). 子厚 (2). 古文运动 13. (1)栽种 (2)最终 (3)养育 (4)停止 14. C 15. C 16. D 17. (我)不抑制、减少它结果实罢了,不是能够使它结果实早和使它结果实多。 18. (1). 对比 (2). 和类比, (3). 为官者对待人民要顺乎民性,使民修养生息, (4). 启示我们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解析】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意思是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莳”的意思是“栽种”;(2)“而卒以祸”意思是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卒”的意思是“最终”;(3)“字而幼孩”意思是养育你们的小孩,“字”的意思是“养育”;(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意思是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辍”的意思是“停止”。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题干中“硕茂”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意思。A项,“业”是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业”,“把作为职业”的意思;B项,“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C项,“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心情凄凉”的意思;D项,“爪”,形容词作动词,“用指甲划破”。故此题答案应为C项。1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以”介词,用;“以”,连词,相当于“而”。B项,“而”,代词,你的;“而”,连词,表并列。C项,两句中的“且”都表递进,可译为“而且”。D项,“其”,代词,它的;“其”,语气副词,表反问。故此题答案应为C项。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题干中“故不我若也”是宾语前置句,所给四个选项中,A项,宾语前置句“莫我肯顾”的正常语序是“莫肯顾我”;B项,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的正常语序是“有何陋”;C项,宾语前置句,“全石以为底”,正常的语序为“以全石为底”;D项,定语后置句,“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的正常语序为“凡为观游及卖果长安豪富人”。故此题答案为D项。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抑”,抑制;“耗”,减少;“其实”,古今异义词,它的果实;“早”,使结实早;“蕃”,茂盛。18. 试题分析:节选部分前后正反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类比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指出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本题答案。参考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苏公堤苏轼知杭州,杭频海,水泉咸苦。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白居易复浚西湖,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溉田且千顷。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运河失湖水之利而取给于江,潮水游河,泛溢阛阓,三年一浚,为居民大患,六井亦几废。轼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又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可也。”乃取救荒之法,得钱数万贯、粮数万石,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南北径十三里,植芙蓉、杨柳于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曰“苏公堤”。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一注葑:葑田,在沼泽上以木作架,上铺泥土,作为种植水生植物的农田。阛阓:hun hu,街市;街道。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轼间至湖上 不遗寸草20. 下列对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B. 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C. 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D. 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21. 苏轼带领百姓治理西湖的好处有哪些,请写出三点。22. “苏公堤”因苏轼而名载千古,请再举出一个名人名景相得益彰的例子并简析。【答案】19. 偶尔;留下 20. A 21. 去除葑田,引水灌溉农田;用淤泥堆积成长堤便利交通;苏公堤成一美景。 22. 例:王勃和藤王阁;范仲淹和岳阳楼;黄鹤楼和崔颢;白居易和白堤;柳宗元和柳公祠;林则徐和坎儿井;陆游和沈园等。【解析】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1)“轼间至湖上”意思是苏轼偶尔来到湖上,“间”是“偶尔”的意思;(2)“不遗寸草”意思是不留下一寸杂草,“遗”是“留下”的意思。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所给句子说的是治理西湖的情况。“宋”指的是宋朝,表示的是时间,据此可知“至宋”前应断开,可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湖中葑积为田”的意思是(当地人)在西湖中葑田农作,而“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的意思为(当地人)在西湖中葑田,农作水几乎没有了,与上下文不衔接,且语句不通顺,据此可排除C项。答案为A项。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21.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写出苏轼带领百姓治理西湖的好处,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今欲去葑田”可概括出去除葑田,引水灌溉农田;由“若取葑田积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可概括出用淤泥堆积成长堤便利交通;由“堤成,南北径十三里,植芙蓉、杨柳于其上,望之如画图”可概括出苏公堤成为了一道美景。22.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既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情况,难度不大,考生只要能够举出一个因名人而出名的景点的例子就可以了。注意解答时要写出名人及景点,并简要分析该景点是如何因名人而出名的。可写的名人与名景很多,如王勃和藤王阁,范仲淹和岳阳楼,欧阳修和醉翁亭,黄鹤楼和崔颢等等。参考译文: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杭州临近大海,当地的水又咸又苦。唐朝时杭州刺史李泌开始引西湖水挖了六口井,白居易(任职后)又疏浚了西湖,放西湖水注入运河,从运河中引水入田,灌溉面积达千顷。从唐朝(延续到)五代时钱氏吴越政权,每年都要开河治理,到宋朝时荒废而无人治理,(当地人)在西湖中葑田农作,而水几乎没有了。运河失掉了从西湖取水的便利只好从钱塘江中取水,钱塘潮水倒入运河,河水泛滥流入城市,只得三年一次疏浚,成了百姓的灾难,六口井水也几乎废弃不能用了。苏轼偶然来到湖上,环视观察很久,说:“如今要除去这些葑田,将把湖中的(淤泥)放到哪里呢?西湖南北长达三十里,环绕西湖一周来往,一天时间不够,如果能取来葑田的淤泥堆积成一条长堤连通南北,那么葑田的淤泥除去了且行人也便利了。另外,吴地的百姓习惯种菱,春天时就能收割干净,不留下一寸杂草。假如除去了葑田,招募人来种菱,卖菱的钱可以用作修湖的经费。”于是他采取了救荒的方式,筹到了数万贯钱、数万石粮,然后再向朝廷请示,得到一百名僧人的度牒(注: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度牒可充军政费用。)用来募集服役的人。堤建成了,南北长十三里,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树等,远望如同一幅山水画,杭州人给它取名叫“苏公堤”。23. 请以“我是谁”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答案】我是谁我是谁?站在镜前的我不禁问自己。看着一张稚嫩的面孔,我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到底是谁?同学们说我是个英语天才。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位英语老师,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我便喜欢上了这门学科。每年不管学校的英语节还是口语大赛,我都会捧回荣誉证书,但每当我看见那么多荣誉证书时,我总不能忘记一个深深的回忆:那时我对英语一窍不通,在英语单词下常常注的是汉字。而有一天,父亲发现了,他很沮丧,开始教我音标,也许是因为父亲幽默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测试A类练习题(+答案解析)
-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与制作》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文华学院《数据通信与网络》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尿源性脓毒症:病因、诊断与治疗》解读 2
- 江西工程学院《视频编辑》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燃气储运基础知识入门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游戏开发专家实战高级面试技巧与预测题集萃
-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会展项目综合运营三》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成功晋级声像鉴定人必-备手册专业预测试题集锦
- 返工、返修作业指导书全套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范文(通用6篇)
- 宠物旅游创业计划书
- 图表作文写作技巧与范文解析
- 静脉导管的维护
- 设备监理表格使用说明
- 文化创意公司章程范本
- 代谢性脑病的护理诊断与措施
- 五年级阅读理解(通用15篇)
-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教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学与文学 寄予植物的情怀
- 院内感染预防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