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语文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语文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语文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语文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语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5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语文版) 第七单元 第 26 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 “ 孔孟 ” ,并称其为 “ 亚圣 ” 。 孟子把孔子 “ 仁 ” 的观念发展为 “ 仁政 ” 思想,主张以“ 仁政 ” 统一天下,提出 “ 民为贵,君为轻 ” ,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 “ 四书 ” ,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2 / 25 将导致灭亡。 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 苦其心志 ”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 行拂乱其所为 ” 。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 人恒过,然后能改 ” ,是承上文 “ 行拂乱其所为 ” 说的;“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是承上文 “ 苦其心志 ” 说的,“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是承上文 “ 动心忍性 ” 说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法家拂士 ” 和 “ 敌国外患 ” 。 本文中的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3 / 25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 shn)畎( qun)傅说( yu)游说( shu)胶鬲( )管夷吾( w) 孙叔敖( o)百里奚( x)拂( f)乱法家拂( b)士 四、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 曾 ” 通 “ 增 ” 解释: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 “ 衡 ” 通 “ 横 ” 解释:阻塞,不顺畅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拂 ” 通 “ 弼 ” 解释: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 征于色,发于声古义: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 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所以动 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4 / 25 入(动词)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六、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发)斯是陋室(是,判断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 f 违反,阻挠)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b 辅弼,辅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 忧患(由于) 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而后 ” ,然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 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 劳累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饿:使 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 穷困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 颠倒错乱 5 / 25 所以动心忍性动:使 惊动使动用法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 生存发展 而死于安乐也死:使 萎靡死亡 人恒过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国外(动词作名词)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于畎亩之中 ” 做“ 发 ” 的状语, “ 于版筑之间 ” 做 “ 举 ” 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舜(农民) 傅说(工匠) 胶鬲(商贩) 管夷吾(囚犯) 孙叔敖(隐士) 百里奚(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 都有所作为。 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6 / 25 的事迹,突出 “ 生于忧患 ” 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 是人 ” 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 “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 “ 铁不炼不成钢 ” , “ 玉不琢不成器 ” 中的 “ 成钢 ” 、 “ 成器 ” 的境界。 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与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 的中心论点)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 “ 生于忧患 ” 一句。 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7 / 25 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孟子认为只有 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 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 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 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 1)树立远大志向。( 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应当怎样认识 “ 故天降大任于是也 曾益其所不能 ” 。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受的 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8 / 25 们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第 27 课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左传也 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 “ 春秋三传 ” 。 “ 长勺之战 ” 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 1 淝水之战 2 赤壁之战 3 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9 / 25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 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曹刿请见的原因: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 “ 忠之属也 ” 是指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 “ 取信于民 ” 是指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曹刿认为庄公 “ 可以一战 ” 的理由) 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 “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 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 “ 彼竭我盈 ” 之时。 曹刿论战的依据是 “ 夫战,勇气也 ” : “ 夫大国,难测也 ” 。 为何待齐人 “ 三鼓 ” 而后 “ 鼓 ” ? “ 夫战,勇气也 故克之 ” 。 为何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夫大国 惧有伏焉 ” 。 “ 肉食者鄙 ” 中的 “ 鄙 ” 在战前表现在: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战中表现在 “ 公将鼓之 ” , “ 公将弛之 ” 。战后表现在 “ 公问其故 ” 。 四、字音字形 10 / 25 曹刿( u)又何间( jin)焉弗( f)小信未孚( f)玉帛( b)下视其辙( zh) 登轼( sh)败绩( j)遂( su)逐( zh)齐师夫( f)战旗靡( m) 五、古今异义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jin 今义:隔开,不连接 jin 中间,空间或时间 jin 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 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 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从民弗从也(听从) 间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11 / 25 请曹刿请见(请求) 作一鼓作气(振作) 战则请从(请允许)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 属忠之属也( sh 类)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zh 连缀,连续) 夫夫战,勇气也( f 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 荷担者三夫( f 成年男子) 故问其故(原因) 其其乡人曰(他的) 故克之(所以)下视其辙(他们的) 公问其故(其中) 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以何以战(凭借,用、靠)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必以分 人(把) 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必以情(按照) 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必以信(用)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于战于长勺(在) 焉惧有伏焉(于此,兼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又何间焉(呢,语气词) 七、词性活用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惧有伏焉伏:伏兵,动词作名词 八、文言句式 12 / 25 何以哉?( “ 何 ” 是 “ 以 ” 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 “ 以何哉 ” ) 译: “ 您 ” 凭借什么作战? 战于长勺( “ 于长勺 ” 作 “ 战 ” 的状语,本句是 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译:在长勺交战。 夫战,勇气也。( “ 也 ” 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必以分人 省略句 “ 必以 ” 后省略宾语 “ 之 ” ,即 “ 必以(之)分人 ” 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可以一战 省略句, “ 可以 ” 后省略宾语 “ 之 ” 。即 “ 可以(之)一战 ” 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即 “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 译: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 耗尽了。 九、阅读理解 标题 “ 曹刿论战 ” 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 “ 论 ” 战略、战术。 文章结构 13 / 25 第一自然段: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自然段: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自然段: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分三层:十年春 公将战。 /曹刿请见 乃入见。 /问: “ 何以战? ” 战则 请从。 / 第一层: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也可分为两层:十年春 乃入见。 /问: “ 何以战? ” 第一层: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 十年春,齐师伐我 ” 这句话除了交 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和战争的性质。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 “ 参与 ” 精神的词语是 “ 请见 ” 。 14 / 25 第一自然段曹刿与鲁庄公谈话的中心内容是: “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 。 曹刿认为 “ 可以一战 ” 的条件是 “ 忠之属也 ” ,那么 “ 忠之属也 ” 的实质是取信于民。(曹刿认为 “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 )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 “ 铺垫 ” )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 既克,公问其故 ” 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写出了曹刿 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 “ 鄙 ” 。 “ 彼竭我盈 ” 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三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时。 找出选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 三而竭 ” 照应上文 “ 齐人三鼓 ”“ 齐师败绩 ” “ 视其辙乱,望其族靡 ” 照应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 公将战 ” 与 “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 ” 遥相呼应 “ 可以一战 ” 与下文两次 “ 可矣 ” 相照应 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对话描写。 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15 / 25 曹刿:深谋远虑鲁庄公:鼠目寸光 文中对二人的描写形成对比, 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 以第二段为例: “ 将鼓 ”“ 将驰 ” 表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 未可 ”“ 可矣 ” 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 “ 齐师败绩 ” 和 “ 遂逐齐师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 远谋 ”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 “ 远谋 ” ? 战前,曹刿就预见到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次答话,皆着眼于 “ 民 ” 。这就是他的 “ 远谋 ” 。 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 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 “ 彼竭我盈 ” 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 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略时,立即 “ 请见 ”去参与 “ 肉食者谋之 ” 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16 / 25 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 看法 1: 政治上昏庸无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 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 “ 鼓之 ”“ 驰之 ” 。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 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1 课后练习三:曹刿说: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解释。 曹刿这句话是对庄公 “ 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情 ” 这一答话的肯定,他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作为国君应尽心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忠于职守在今天依然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 28 课干将莫邪 17 / 25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搜神记,作者干宝,东晋(朝代)史学家,文学家(评价)。字令升,新蔡人。 搜神记系志怪小说集,志怪小说是记述神奇怪异故事的文学体裁。 鲁迅的铸剑是根据本文中的故事编写的。 二、字音字形 干将( njin)莫邪( y)重( chn)身夫语( y)妻曰使相( xin)之亡( wn)去 自刎( wn)前仆( p)后继(倒下)汤镬( hu)踔( chu)踬( zh)堕( du) 三、一词多义 是汝若生子是男(是,判断动词) 子汝若生子是男(孩子) 是必烂也(这,代词)将子头与剑来(你的) 大王大怒(非常) 即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就) 汝若生子是男大而告之曰(长大)王怒,即杀之(立刻) 乃三年乃成(才) 当其妻重身当产(将) 乃问其母(于是,就)当于汤镬煮之(应当) 此乃勇士头也(上) 四 、古今异义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即将古义:即,就;将,带着今18 / 25 义:将要 王即购之千金购古义:重赏捉拿今义:买 当于汤镬煮之汤古义:热水,开水(赴汤蹈火,固若金汤) 今义:煮东西的汁水(米汤,鸡汤) 五、阅读理解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巧匠干将给楚王铸成雌雄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不仅揭露了封建暴君残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英雄行为。山中侠客见义勇为,自我牺牲为他人复仇的豪侠气概,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的团结友爱。书中情节虽似离 奇荒诞,却深刻地表现了暴君统治下被迫害人民反抗的决心。 人物形象 赤:具有果敢刚毅,不屈不挠,至死不渝的复仇精神,是个反抗压迫的典型形象。 侠客:具有侠肝义胆、见义勇为、重诺守信、沉着勇敢、以身殉义、自我牺牲的豪侠气概。 楚王: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之君。 细节描写:如 “ 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 这一细节,突出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 19 / 25 第 29 课劳山道士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 聊斋 ” 是蒲 松龄书房的名字,“ 志异 ” 指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朕,赞蒲氏著作 “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 二、字音字形 邑( y)行( hn)七笈( j)观( un)字蒲( p)团稽( q)首薄( b)暮采樵( qio) 重( chn)茧分赉( li)遍给( j)盎( n)盂( y)釂( jio)樽( zn)挹( y)注 箸( zh)霓裳( nchn)饯( jin)毕见( xin)( “ 现 ” :显现)杳( yo)谙( n) 逡( qn)巡自诩( x)踣( b)揶揄 ( yy)(嘲笑) 三、通假字 门人燃烛来 “ 然 ” 通 “ 燃 ” 点燃 须眉毕见 “ 见 ” 通 “ 现 ” 显现 四、古今异义 王果去墙数步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20 / 25 惊顾之间顾古义:看,回头看今义:照顾 王窃欣慕窃古义:偷偷地,暗中今义:偷窃钱物 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验古义:灵验今义:察看,查考 王效其作为作为古义:作法今义:当作;做出成绩 我固谓不能作苦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牢固 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不同古义:不和大家一同今义:有区别 弟子操作多日操作古义:操心劳作今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 五、一词多义 移三人移席(转移) 斧授以斧(斧子) 移时,月渐暗(经历)遂助资斧(旅费) 之能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蒙赐月明之照(的,结构助词) 如影之在镜中(代词,代三人) 何术之求(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谴之归(他,代王生) 妻揶揄之(他,代王生) 心奇之(代词,代以上所见) 其其声清越,烈如萧管(代词,她的) 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副词,表示希望) 21 / 25 而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表并列) 叩而与 语(表顺接) 而往复挹注(但是,表转接) 而还乎!而幽我 (你,代词) 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表转折) 众诺而退(表修饰) 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但是,表转接) 乃乃尔寂饮(却) 然然不胜酒力(但是) 乃以箸掷月中(于是,就)门人然烛来(通 “ 燃 ” ) 乃传以诀(就)今果然(这样)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毕歌毕(完) 此乃勇士头也(是,表判断)须眉毕见(全) 乐良宵胜乐(乐趣,名词)薄暮毕集(全) 今宵最乐(快乐,形容词) 见见一美人自光中出(看见) 须眉毕见(通 “ 现 ” ,显现) 五、词性活用 月明辉室辉:照耀(名词作动词) 光鉴毫芒鉴:照(名词作动词) 请师之师:拜 为师(名词作动词) 月明之照照:亮光(动词作名词) 心奇之奇:以 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22 / 25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王生劳山求道经历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妄想不学而成的投机取巧者的形象,揭露了这类人可笑可鄙的心理,说明了不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是不可能学得真本领的道理。 第 30 课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观刈麦的作者白居易,唐代中期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 有白氏长庆集。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运动,主张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我们还学过白居易的诗有钱塘湖春行。 赤壁的作者杜牧,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有樊川诗集、樊川文集。我们学过杜牧的诗还有江南春、泊秦淮、山行。 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爱国诗人,著名抗元将领。字覆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所著指南录,记述了平生所遭险难以及战友的事迹,可视为诗史。他在大都狱中所作的正 气歌,更为世所传诵。 已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字希23 / 25 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山坡羊,曲牌名。 二、理解性默写 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此句和白居易的买炭翁中的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有异曲同工之妙。 观刈麦中描写夏收季节丰收景象的诗句是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描写青 壮劳力辛苦劳碌情景的句子是“ 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 ” ,刻画劳动人民心理的句子是“ 力尽不知热,但借夏日长 ” ,反映官府对贫苦农民残酷剥削的句子是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