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十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1. 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 限制贵族滥用私权C.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D. 防止扰乱社会治安【答案】A【解析】材料中“卖礼器和兵器”是贵族与统治者所需要的,且贵族不能入市,由管事和仆役购买东西,反映了在古代森严的等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贵族的私权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材料中描述的对象是贵族,而不是对关于市场的管理,故C项排除;材料所描述现象与社会治安无关,故D项排除。点晴:材料中强调的是贵族的特权,据此紧扣“主要目的”分析归纳即可。2. 汉代皇帝秘书处有六尚:尚衣、尚事、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宰相秘书处有东曹、西曹、户曹、法曹、尉曹、兵曹、金曹、仓曹等十三曹。由此可见A. 汉代中央官僚体制成熟 B. 秦汉以后皇权专制趋势C. 相权已凌驾于皇权之上 D. 当时国家事权在宰相府【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排除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相权不可能凌驾于皇权,排除C;材料中“宰相秘书处有东曹、西曹、户曹、法曹、尉曹、兵曹、金曹、仓曹等十三曹”,是说职权在宰相府,排除D。材料中标明汉代分化职权以限制相权,意味着皇权专制趋势,故选B。3. 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A.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答案】C4.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即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A正确。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不是流民,故B排除。当时农业经营方式仍然是小农经济为主,没有转变,故C排除。白银成为通用货币,与流民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5. 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的引导宣传 B. 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C.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了近代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所以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的现象出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的引导宣传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家族发展的需要而是民族发展的需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理解材料其实是考查实业救国思潮,还要知道该思潮的出现是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6. 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A.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C.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D. 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答案】C点晴:试题备选项陷阱较多,明确题干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谨记要求“本质”,得出饮食方面的习惯差异,反映的是文化差异。7. “二五”计划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要求计划做三本账,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期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账,这在地方是必成的,地方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由此可见A.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 B. 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C. 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 D. 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答案】C【解析】“二五”计划指1958年到1963年。由材料来看,“二五”计划初期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盛行。材料中将中央则成的计划当做地方的第一本账,“在地方式必成的”,而地方“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这容易导致地方经济建设层层加码,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A。鉴于大跃进运动的危害,中共在“二五”计划后期着手调整国民经济,排除BD。8. 对于雅典民主,柏拉图认为(和绝大多数的希腊哲学家相同):“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在柏拉图看来A. 雅典民主的弱点在于片面强调平等 B. 绝对自由影响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C. 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 哲学家都因不满民主制而反对民主【答案】A【解析】材料“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实际是强调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故选A;材料没有提到雅典的法律问题,排除B; 柏拉图主张哲学家王,故排除D。材料没有直接的行政管理问题,排除C。9. 早期罗马公民法中,奴隶交易要求买卖双方必须出场,当着五名作为见证人的罗马成年市民的面,由另一位市民手持一把铜秤主持完成交易仪式。后来罗马市民更多采用万民法发展出来的“让渡”形式,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形式。这种变化表明A. 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 万民法与公民法界限棋栩不清C. 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 罗马法伴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答案】D【解析】“形式主义特征”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排除;“万民法与公民法的界限”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题干中并未提到保护私有财产,故C项排除;题干中提到罗马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变化,体现出罗马法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故D项正确。点晴:解题时紧扣变化“早期罗马公民法中”到“后来罗马市民更多采用万民法”,反映了罗马法的与时俱进。10. 英国人大卫兰德斯曾说:“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而时钟则成为新的狱卒。”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 工厂成为了犯罪频发的地方 B. 工厂模仿监狱的管理手段C. 批判垄断组织对个人的剥削 D. 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工厂的出现给工人带来的弊端,即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对题意的错误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是对题意的错误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批判的是工厂而非垄断组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是考查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还要知道作者观点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例如,并不是说工厂是在模仿监狱的管理手段。11. 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时,苏联是主要的谷物输出国,便推动了一项急速近代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斯大林在1929年公布其计划时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里“成为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的实质是指A. 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B. 实施五年计划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C. 实施新经济政策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 D. 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代的农业是集体化,材料也是强调斯大林通过发展集体农业来作为实现近代化的途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五年计划是工业发展,而本题考查的是农业发展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斯大林时代是斯大林模式而非实施新经济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发展工业才是实现近代化的基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白本题是在考查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方针。12. 1997年,世界上前100家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1/3,而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额又占世界贸易额的1/3。这反映了A. 资本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B. 国家间贫富差距扩大C. 跨国公司垄断全球贸易 D. 世界经济的集中效应【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贸易额“集中”在跨国公司,即反映了世界经济的集中效应,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资本流动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贫富差距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贸易额只是“集中”在跨国公司并非垄断全球贸易,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秦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大宗产品供给与大宗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17、18世纪前后的明清时代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变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秦晖“东方中心论”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材料二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涨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而作为第二大贸易国的美国情况与英国相类似,“对华贸易也有四百万至九百万美元的贸易逆差”。李小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贸易仍存在巨大逆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并分析这种转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的特征,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秦汉唐宋时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奢侈品的需求相对较大;贸易对象相对落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有限。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业时代,对外商品依赖较小;西方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主要以金银等向中国购买大批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言之成理即可)实质:表明中国由奢侈品消费国逐渐向原料出口国转变,中国日益远离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言之有理即可)(2)特征:西方对华进口大量增加,对华出口进展缓慢,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评价: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由于西方国家大肆掠夺中国原料和初级产品;同时,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西方工业品需求小。这表明中国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为了扭转逆差,列强加紧侵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奏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得出秦汉唐宋时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奢侈品的需求相对较大;贸易对象相对落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有限。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可以从中国处于农业文明和西方开始了工业文明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古代中国从贸易逆差到贸易顺差的转变实质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落后。(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第二小问,原因是西方工业革命对外掠夺的需要,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列强加紧侵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劾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1:论题:传统民本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先秦儒家学说提出了“仁”、“仁政”“民贵君轻”等早期民本思想,对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明清之际,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理学的僵化,一批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但本质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披着儒家思想的外衣宣传西方民主政治,客观上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便利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综上所述,传统民本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示例2:论题:传统民本思想妨碍了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先秦儒家的“仁政”理念是为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汉代独尊儒术也是为了用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也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社会构想,本质上仍然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西方启蒙思想明确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构想,指导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牵强附会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没有看到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不利于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因此,在维新变法、清末行政、辛亥革命相继失败后,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继续进行思想启蒙运动。综上所述,民本思想妨碍了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使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严重滞后。示例3:论题:用民本思想解读西方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受挫的重要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以中国式的“为民做主”来认同西方的“人民主权”,扭曲了西方民权民主的性质,模糊了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方向。反专制的斗争与争取民权的斗争未能同步进行,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深入发动民众,加大了政治上的妥协性。以“为民做主”的观念支撑,以救世主的姿态来解决民生问题,如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不仅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而难以付诸实践,而且妨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由此,戊戌变法的失败和辛亥革命仅取得推翻清王朝的成功是不足为怪的。综上所述,用民本思想解读西方民主阻碍了中国民主进程中制度创新的道路,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示例4:论题: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否定。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保障民权。古代民本思想的本质是为了加强君权。近代民主思想所宣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主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知。古代民本思想中的“仁”“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主张下对百姓的重视,是站在君主立场上,维护自然经济基础下农业根基的稳定,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以农立国”的治国方针,从而缓和阶级矛盾,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由此,近代民主思想限君权申民权,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彻底摈弃和否定。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资产阶级挣脱封建君主制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武器,进而否定和打击了为维护和巩固君主制而生的古代民本思想。示例5:论题: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学者对民本思想的表述和理解虽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反对专制。近代民主思想,主要是指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核心包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在内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两者相较不难发现,近代民主思想继承了民本思想的重民观念,反对专权专制,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实现民众的自由平等。在此基础上,近代民主思想还强调主权在民、人权平等和重视法治,这是对民本思想的新发展。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的重民观念,进一步提倡主权在民,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法治,成为了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利器。示例6: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提出来的,它根植于封建自然经济,最终的目的不是实现民主,而是为了更好的巩固专制;近代的民主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封建经济日益衰落,近代工业日益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人民不断觉醒,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提出来的。两者提出的主体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也不同。因此两者的思想没有关联性。综上所述,中国的民主思想是在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出现和发展的,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与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开放性回答,可以多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例如,可以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阻碍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也可以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奠定基础等多角度分析即可。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向来为史家所称道。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答案】(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清查钱粮;奖惩与德行操守引导相结合;加强对官员的监督。(2)原因:最高统治者改革决心坚定;改革措施切中时弊;恩威并施。启示:要坚定反腐决心不动摇;要加强立法,健全反腐制度;要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官员素质。【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主要是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故要紧扣材料。依据材料“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归纳措施。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结合材料“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归纳总结。联系所学回答“启示”。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清代的改革雍正帝改革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5年8月底,美国政府下达了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这一纲领性文件。该文件一方面表示将根据盟国协议肃清日本军国主义和实行民主改革,另一方面又声言要“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对美国制定的有关占领政策,“各盟国之间如有意见不一之处,应以美国的政策为准”,等等。1946年2月,盟军最高统帅提出了日本修宪三原则:天皇将作为国家元首,他的权能由宪法规定,天皇要对人民的基本意志负责;放弃作为国家主权的战争权;废除各种封建性制度。依据上述原则制订的日本新宪法于同年底正式颁布。盟国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东京审判。还进行了包括农地改革、解散财阀以及劳动立法等经济改革。1948年初,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席凯南批评现行对日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所谓“遏制”。凯南的意见受到美国统治集团的高度重视。美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销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撤销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美国还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摘编自刘陵、洪育沂国际关系史简编(1)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制定该纲领性文件的意图,以及战后初期美国对日进行了哪些改革?(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8年后美国对日政策有何变化?如何评价这一变化?【答案】(1)意图:把日本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使日本依附于美国;美国谋取战后霸权。改革:修改宪法,进行政治民主化改革;审判战犯,整肃军国主义;进行经济改革。(2)变化:由制裁转变为扶持。评价:美国调整了对日政策,其结果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兴,但使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的历史缺乏彻底认识和深刻反省,这正是当前日本政坛许多政客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根源。【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制定该纲领性文件的意图主要从压制日本、控制日本的角度回答即可。战后初期美国对日进行的改革既包括经济改革也包括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改革。(2)从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