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25页)
编号:2592279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2.2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11-21
上传人:遗****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刘**(实名认证)
湖北
IP属地:湖北
6
积分
- 关 键 词:
-
企业
审计
风险
及其
对策
- 资源描述:
-
论企业审计的风险及其对策,企业,审计,风险,及其,对策
- 内容简介:
-
羹:!羹;麟鑫回瀚薪应)审计风险J曰,J囚,J巴,孚呀水够冲囚,J曰,J夕,J夕 ,沪”J, 一.郭志芳审计风险理论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成果。所谓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中对差错和弊端未能识别、判 断、检查而作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为充分识别和尽 量排除 审计风险,本文就 审计风险的分类及控制试作探讨。1 0.未料风险。指受宏观或微观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其它一些未料或不能确定的风险。厂“.“.。.0.笠竺“一一l一、审计风险的分类l、 .。、_产。、。.。 .洲要保证审计结论的正 确性,就必须在识别审计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继 而有的放矢 地加以控制。笔者根据 自己多年来 对风险理论的探 讨及审计实践,认为审计风险可按其内容分为以下几类:素质风险、决策风险、控制风险、依据风险、证据风 险、失察风险、越权风险、不公风险、时效风险、未料风险。1.素质风险。指由于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局 限,导致审计方法不当、程序欠 妥、判断不准而出现的风险。2.决策风险。指审计人员根据审计 对象 的现状 制订的审计计划、确定 的 审计方案、选择的 审计方 法等,在审计实施过程 中可 能会遇到意外因素制约,而达不到预期目的的风险。3.控制风险。指 审计人员在对被审 计单位 内控测试过 程中,由于信 任 过度或信 任不 足所 造 成的 风险。前者 可能会造成重大经济违纪事项的遗漏;后者可能 会造成 审 计力量的过分投 入,降低审计效益。4.依据风险。指宏观政策法规的多变,法规不完善或无 法可依,审计人员只依据经 验和知识判断,以致作出不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的风险。5.证据风险。指审计人员在搜集证 据过程中,遇到伪证而作出与客观事实背离 的审计结论 或审计证据,判定 取舍不当所产生的审计证据失实 的风险。6.失察风险。指审计人 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受审计对象的假 象所蒙蔽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 的风险。7,越权风险。指审计人员的活动超越我国宪法和审计条例等有关法规所规定 的职权范围,以致侵害了被审 计单位和有关 公民的合法权益 的风险。8.不公风险。指审计处理不当或显失公正或未坚持亲情“回避”制度,以至丧失审计独立性,甚至武断作出处理等行为的风险。9.时效风险。指审计人员对 审出 的问题 该处 理的 不处理、不履行或拖延履行 法定职 责,以致 延误了审计时效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存在对审计机关 的权威和声誉都有很大 的影响。为最大限度 地避免审计风险,就必须对审计风险实行事前控制。其基本举措:(一)加强内控测评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对企业内部控制 制度 的可信赖程度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因此,要对审计风险进行 有效控制,就要加强内控制度测评。1.加强健全性测评。健全性测评是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点及控制措施的健全程度 的一种 测评 方法。通过健全性测评,揭示被 审计 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据以进行重点审计。2.加强有效性测评。有效性测评是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测试的一 种测评方法。通过测评分析每个控制点 的可信赖程度,来确 定有 制度而不执行的失控点就是审计的范3 9泌攀 豢粼黔撇瀚羹礁篇黝撼i麒霭 爆;潺围或重点,然后对这些重点进 行审计。3.加强功能性测评。功能性测评是 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控制系统中各个控制点在实际执行 中效果 的一种测评方法。通过测评,该控制制度如果 执行良好,在一 定时期内未发生事故或重大问题,那么,它的功能性强,否则,就是薄弱 点或 失控,然后针对薄弱或失控点进行重点 审计。(二)提高 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 高低与审计风险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要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其根本措施就 是要加强对审计人 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的提 高。1.培 养审计 人员 良好的政治素养。使其具备三种秉性:一是具有忠于职守、刚正 不阿、自洁自爱、光明磊落 和无私奉献 的秉性;二是 具有坚持四项基 本原 则,善于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秉性;三是具有科学推理和辩 证思维的秉性。2.培养 审计人 员 丰 富的 审计知识。使其具备三 种能力:一是 实际操作能力。能对一系列审计程序和方法 操作 自如,并熟 练地 对帐、证、表、物 进行 检查,善于发现疑 点,查出间题;二是分析及 预测能力。必须具备财务 会计、经 济管理、工程 技术、法律等较宽 的知识面,对较 为复杂或界限不清的问题能进行 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并能对 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进行预测,加强控制;三是综合表 达能力。能写 出较 高水平的审计报告,并有 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3.培 养 审计 人员过硬 的工作作风。使其具备三种精神:一是务实精神。保持严谨、细微、一 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二是 负责精神。避免主观随意性,每一判 断,都依据确凿的审计证据。三是公正精神。对 所查问题能分 清是非、明确责任,处 理问题能定 性准 确、实事 求是,善于用“三个有利于”衡量是 非的新观念,正确区分和处理 经济活 动 中的各类间题,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三)强化审计质量审计工作质量 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要对审计风险进行 有效控制,其有力保 证就是强 化审计质量控制。1.选择 审 计实务中 的关 键部位实施质量控制。一是 审计计划控制。对计划所 确定的审计要 点、范围和方法严格检查,判 定是否能 达到审计目的;二是 审计证据控制。对所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复核,确 定其是否真实、可靠、充分、相关和合法;三是审计底稿控制。按照所确定的审计程序、要 点、范 围和方法进行核对,确定其是否符合审计目的;四是审计 报告控制。检查 审计报告是否做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事 实清楚、证据充分、评价 客观、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 恰当、建议可行;五是后续审计控制。对审计全程进行审查、评价和鉴证,如遇有争议或失误 的审计 结论必须复审,以分清是非,消灭 隐患;六是立卷归档控制。检查审计档案所形成的文件材料是否完整、手 续 是否完 备,是否达到“谁主审谁立卷、案结卷成”的要求。2.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一是 建立审计质 量负责制。明确划分审计员、主审、审计组长的职责范 围和 权限,以保证每一个审计 项目在立案、准备、实施、报告、处理、反馈等各个 环节上职责分明,责任落实;二是建立审计质量检查制。开展常规性的审 计质量 自查、互查并 定期组织审计 质量抽查;三 是实行审计质量考核制。其主要指标:审计项目数、审计准确性、审计报 告优良率、后续审计率、审计决定落实率、复审发生率、违纪金额纠正率、审计建议采纳率 等。3.加强审 计工作 法制化与规范化控制。一是加强审计行 为和审计依据法制化。严格把好“四关”:即事实关:查出的问题必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结论关:定性准确、恰如其分;处理关:以法纪为准绳、正确掌握政策界限;认证关:随时 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取得认证材 料。二是加强审计程序和档案规 范化。审计实务中严格执行 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审计归档资料统一,使用规范化的审计文书,从而使审计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达到审计目的。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县商业局资任编辑:礼建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第 3期 (总第 97期 )论审计风险胡 春 元本世纪 80年代以来 ,由于不断受到诉讼的威胁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审计已发展到了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风险基础审计的实施 ,关键在于对审计风险概念有一正确理解。 本文拟就民间审计风险的涵义、特征、成因等方面的内容加以探讨。一、审计风险的涵义对审计风险的涵义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探索 ,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会计师职业界 (如 AICPA ,CICA)认可 ,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 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 ,但审计风险的涵义是什么? 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一样 ,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 (CICA )、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 (IAFC )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 (A A Arens )等都对审计风险的涵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 我们认为 ,这种定义方法只是为了给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行的指南 ,而不是从一般的理论意义上探讨 ,因而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 ,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 我们认为 ,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一 )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最狭义的审计风险一般来说 ,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就是如此 ,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 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 ,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 ,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 ,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 ,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 ,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 ,为审计人员分析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了蹊径 ,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寻找到对付的办法 ,这也是大多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 但是 ,我们认为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 ,仅是针对把错误的判断为准确 ,即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而言的报告。 因而 ,当我们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 ,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 ,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 ,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二 )发表了一个不适当的意见的风险: 狭义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 ,从狭义上理解 ,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 ,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 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 ,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 ,甚至与客观事83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 ,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 ,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既然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 ,那么就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 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 ,给予否定 ,也就是 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 ,加以肯定 ,也就 风险。由于在审计实践过程中 ,对公允揭示的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有保留或相反的意见 ,一般认为不可能 , 风险发生的情况很少 ,而大量的是 风险 ,即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但 风险很少发生并不等于说不是客观存在的。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 ,通常会导致研究和调查时间的延长 ,影响审计人员的效率和信誉 ,也会导致损失 (效率低下的损失和名誉上的损失 )。 因而 ,从理论的探讨来说 , 风险也是审计风险的内容之一 ,仅是因为不太可能发生 ,而在实务中几乎可以不予考虑。(三 )审计职业风险: 广义的审计风险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 ,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 ,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 ,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营业风险是指 ,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 ,但审计人员 (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近 20年来 ,这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 ,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全部错误项目 ,某种隐蔽较好的欺诈极难侦破 ,所以 ,存在一定的审计不能发现的重大错报项目的风险。 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 ,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 ,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 ,可望从会计事务所处取得赔偿。 由于审计的复杂性 ,在实践中很难决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由于司法传统 (指美国 ) ,也很难决定谁有权期望获得审计利益。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 ,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 ,一但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 ,而不问错在何方。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概念 (deep - podket concept of liability )。上述因素 ,使即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 ,亦对审计构成了风险 ,因而必须把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 ,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 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固有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 也是会计师职业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 ,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 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 ,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 ,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 ,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 ,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 (Konrath , 1993)。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有三个层次 ,不同的层次适用条件不一样。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 ,应从广义上解释 ,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 ,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 ,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 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 ,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 ,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 现分述如下:(一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84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 ,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 ,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 ,这种误差可以控制 ,但一般难以消除。 因此 ,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 ,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 ,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 ,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 即使是详细审计 ,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 ,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 因此 ,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 ,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 所以 ,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 ,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 ,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 ,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 ,而不能 ,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二 )审计风险的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 ,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因此 ,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 ,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 ,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 ,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 ,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 ,项目的流动性强 ,项目的交易量大 ,经济萧条 ,财务状况不佳 ,抽样技术局限性等。 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 ,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 ,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 ,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ultimate audit risk )。因此 ,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 ,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 (Anthony Ateele , 1992)。(三 )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 ,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 ,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 ,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 ,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 ,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 ,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 ,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 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 ,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 ,即不再进行验证 ,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 所以 ,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 ,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四 )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 ,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 ,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 ,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 ,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 ,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 ,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 ,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 ,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 ,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 ,应承担法律责任。(五 )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 ,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 ,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85而失去其活力 ,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 (Konrath , 1993)。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 ,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一旦其发生 ,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 ,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 ,而不敢承接客户。 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 另一方面 ,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 ,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 ,提高审计质量。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 ,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 ,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 ,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 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 我们认为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 ,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一 )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想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 ,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 ,审计也不例外。 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 ,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 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 ,市场不能没有法律 (盛洪 ,1995)。 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签证权利的同时 ,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委托人要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 ,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观地审查、如实地报告的责任 (May , 1934)。在审计人员与受托人员之间 ,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 ,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 ,因此 ,审计人对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 ,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责任。 市场经济越发达 ,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 ,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 ,除证券会等政府部门外 ,还有投资人、债权人 ,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 ,因此 ,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有句谚语“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唯一委托人” (Mautz & Sharaf , 1965) ,恰当地表明了注册会计师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显著特征。 这些责任在国外有关法律文献或法庭判决中有明确的规定或解释。 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原因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 ,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 ,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 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 ,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 ,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 (Staub , 1942)。 后来 ,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 ,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 ,成为注册会计师 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 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 ,也扩大了审计责任 (查特菲尔德 , 1988)。 再后来 ,由于美国市场的萧条和崩溃 ,促使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的产生 ,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已审查过的年度财务报表 ,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86在。 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 ,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法律明确规定 ,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 此后 ,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 ,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企业及其经营活动的全部 ,以及管理政策的诸问题 ,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 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 ,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 ,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 ,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 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 ,信息的风险很高 ,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 ,风险在所难免 ,美国多起案例的判断也说明这一点。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增强 ,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 业务数量的增多 ,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 ,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 ,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 交易业务日趋复杂 ,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 比如 ,对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相当困难 ,而里面又包含了大量的经营风险。 显然 ,这些方面的发展 ,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 ,更容易发生争议 ,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 ,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3.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 ,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当审计产生之初 ,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管者最关心的是诚实性 ,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直性 ,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帐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 19世纪下半叶 ,英国的一些企业相继倒闭 ,包括 1878年的格拉斯哥市银行的大破产和利兹地产建筑投资公司对谢泼德事件的出现 ( 1887) ,使人们对审计产生新的要求 ,法庭判决明确表示: 审计人员的职责是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 ,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 (查特菲尔德 , 1988)。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 ,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 在美国 , 19世纪末的资本市场还相当有限 ,公司资金的周转主要依赖银行贷款 ,而不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筹资。对银行需要的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 ,就成了 20世纪初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 关注民间审计的人士进一步扩大到债权人。 到本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美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 ,证券市场的涌现 ,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 ,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 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人们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 ,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 因而 ,与金融市场有关的利益团体 ,都会关心审计 ,并且愿意支付费用聘请审计人员 ,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降低他们投资决策的风险 ,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 ,就会想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4.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审计风险 ,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 ,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 ,都考虑了审计风险 ,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87(二 )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 ,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 ,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 ,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 ,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 (expectation gap ) (AICPA, 199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PA )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 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 ,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 ,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 ,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 ,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 ,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 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 ,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 ,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但是 ,由于种种因素 ,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 ,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 ,影响审计质量。 特别是在我国 ,注册会计师数量奇缺 ,即使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 ,很大一部分在年龄和知识结构方面都较不合理 ,实施工作责任心往往力不从心。 而且 ,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大多有一个挂靠单位 ,独立性较差 ,工作责任心就可想而知了。 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 (due professional acre )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 ,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 ,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 ,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 ,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3.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 ,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 ,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 ,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 审计职业发展到今天 ,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边际收益下降 ,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 ,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 ,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 ,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于是 ,必须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 ,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 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 ,但具体应用到审计中来 ,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 ,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的偏离总是存在的。(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邮编: 200083)(责任编辑、校对: 李斌泉 )88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范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范例:例: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年 级:级专 业:学 号:姓 名:指导教师:年 月 日成绩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特此声明。论文作者签名:(手写签(手写签名)名)日 期:2015 年 月 日摘 要(黑体 小 2 号字体 居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宋体 小 4 号字体 行距为“固定值”24 磅 )关键词(黑体 4 号字体):关键词 1;关键词 2;关键词 3 (宋体 小 4 号字体)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摘要”前后各空一行的设置步骤为:选中“摘要”的字样,格式-段落-间距-设置段前为 1 行、段后为 1 行-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4 磅-确定“关键词”前空一行的设置步骤为:选中“关键词”的字样,格式-段落-间距-设置段前为 1 行、段后为 0 行-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4 磅-确定空一行空一行空一行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 of Promotion for Huawei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bstract(Times New Roman 小 2 号字体 加粗 居中)In the context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business survival,(Times New Roman 小 4 号字体 行距为“固定值”24 磅)Keywords(Times New Roman 体 3 号字体 加粗):keywords1;keywords2; keywords3(Times New Roman 体 小 4 号字体)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Abstract” 前后各空一行的设置步骤为:选中“Abstract”的字样,格式-段落-间距-设置段前为 1 行、段后为 1 行-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4 磅-确定“keywords” 前空一行的设置步骤为:选中“keywords”的字样,格式-段落-间距-设置段前为 1 行、段后为 0 行-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4 磅-确定空一行空一行空一行(Times New Roman 小 2 加粗 居中)目目 录录(黑体 小 2 号字体 居中)1 引言.1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1.2 研究方法与思路.12 相关文献述评.22.1 国外理论研究述评 .22.2 国内理论研究述评 .43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述.53.1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界定.53.2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6.8 结论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4( (一级标题用黑体一级标题用黑体 4 4 号,二级标题用宋体号,二级标题用宋体 小小 4 4 号字体号字体 行距为行距为“固定值固定值”24”24 磅磅)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目录”前后各空一行的设置步骤为:选中“目录”的字样,格式-段落-间距-设置段前为 1 行、段后为 1 行-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4 磅-确定页码设置从正文开始编码。页码设置在页面底端居中,正文请勿设置页眉与页脚。空一行空一行1 引言(一级标题 黑体 3 号字体 下同)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级标题 黑体 4 号字体 下同)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为了能取得 21 世纪竞争主导地位,纷纷调动其拥有的资源、人才、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剧了以提高综合国力为目标的国际竞争。(正文部分的字体 宋体 小 4 号字体 行距为“固定值”24 磅 正文中凡出现英文的部分都用Times new roman 小 4 号字体)1.2 研究方法与思路2 相关理论综述(一级标题 黑体 3 号字体 下同)2.1 国外理论研究述评(二级标题 黑体 4 号字体 下同)国外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流理论包括二个派别:一是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二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等学者的企业核心发展竞争力理论。(1)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8 结论华为作为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中国企业实力的彰显,更多的是对于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走向国际的启示,值得国内的通信制造型企业国际化发展借鉴。空一行空一行空一行空一行参考文献:(黑体 3 号字体)1M.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Macmillan Press Ltd,London and Basingstoke,1990:12-60. (Times new roman 小 4 号字体)2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34-312.(宋体 小 4 号字体)3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0-90.4郑小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0):4-9.5王兵华为志存高远执著奋进N人民邮电报,2005-1-12.6张三中国高科技企业全球化战略研讨会直播实录EB/OL.Http:/it/2004-08-05/1719399055.shtml.温馨提示:温馨提示:一级标题前空一行和参考文献前空一行的设置步骤为选中“一级标题或参考文献”在格式-段落-间距-设置段前为1 行、段后为 0 行-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4 磅-确定参考文献内容首行缩进 2 个字符;文献部分:英文部分统一用 Times new roman 小 4 号字体;中文和数字部分统一用 宋体 小 4 号字体;行距行距为“固定值”24 磅正文中如果用到参考文献的内容,请在摘抄的部分右上角标注出来。例如:国家竞争力来源于在特定行业中各种竞争优势能够恰当地匹配在企业中1。参考文献:1M.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Macmillan 空一行Press Ltd,London and Basingstoke,1990:12-60.致谢(黑体 3 号字体 居中)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宋体 小 4 号字体 行间距为“固定值”24 磅)姓名:* * *201年月日温馨提示: “致谢”前后各空一行的设置步骤为:选中“致谢”的字样,格式-段落-间距-设置段前为 1 行、段后为 1 行-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4 磅-确定温馨提示:当你把论文的格式按照要求调整好之后,现在要从正文开始插入页码的设置步骤共分四步:第一步,将鼠标放在正文(需要编页码的那一页)首行最前端,点击菜单栏“插入”-“分隔符”-选“分节符类型”中的“下一页”-确定-保存键(此时你会发现,在正文前自动添加了一空白页,该空白页此时无法删除,我们暂且不管)。空一行空一行宋体 小 4 号字体 右对齐 行距为“固定值”24 磅第二步,鼠标仍然定位在正文首行之前,点击菜单栏“视图”-“页眉和页脚”-显示“页眉和页脚”工具栏-点击“在页眉和页脚间切换”-切换到页脚状态-单击“页眉和页脚”工具栏中的“链接到前一个”图标,此时,你会发现,页脚右上部的“与上一节相同”的字样消失-点击菜单栏“格式”-“段落”-对齐方式中选择“居中”-确定。第三步,在“页眉页脚工具栏”-点击“页码设置格式”-弹出“页码格式“对话框-在“数字格式中选”1,2,3-在“页码编排”中选 “起始页码”选项,默认显示“1”-确定-在“页眉和页脚”工具栏点击插入“自动图文集”选择“-页码-”-最后关闭“页眉页脚工具栏”工具栏-保存。第四步,之前自动添加的空白页,还在正文的上面。此时,把光标定位在该空白页的首行最前端,按“Delete”键,保存即可。详详 见见 范范 文文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范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范本:本: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华为国际竞争力状况和进一步提升对策分析年 级:2006 级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 号:20060000100姓 名:指导教师:2010 年 4 月 9 日成绩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特此声明。论文作者签名:(手写签(手写签名)名)日 期:2010 年 4 月 9 日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目前随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取得成功。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电信制造的龙头企业,它在进军国际市场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研究华为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对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情况为。华为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为。华为国际化成功的因素主要是。华为所面临的机遇为;面临的挑战为。对华为进一步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的建议为。关键词:企业;国际竞争力;华为;制造业;国际化.Huawei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ndition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business survival, but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At present along with the rise of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ore and more of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to meet domestic market demand, we will actively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uccess. Shenzhen Huawei Technology Co.Ltd. as a leading enterprise of China Telecom made it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 Huawei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udy the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can help domestic firms to determine their current stage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 the status quo,More important is that it can help companies clear what strategy should be used 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an international scale. And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ay face problems in tak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se problems. Being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Huawei;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目 录1 引言 .11.1 选题的背景.11.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1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国外理论研究述评 .22.2 国内理论研究述评 .43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述 .53.1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界定.53.2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64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64.1 IMD 的企业国际竞争评价指标体系.64.2 WEF 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74.3 我国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75 华为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85.1 华为公司介绍.85.2 华为国际化进程回顾 .95.3 华为国际化成功因素分析.115.4 国内外竞争对手分析 .136 华为提升国际竞争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56.1 机遇 .156.2 挑战 .167 华为国际化下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87.1 进一步与合作伙伴广泛展开战略合作 .187.2 构建高质量的低成本优势.187.3 把握好海外客户需求 .187.4 引入国际化人才 .187.5 近一步提升研发能力 .197.6 谨慎进入高风险国家市场 .198 结论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22 - 1 -1 引言1.1 选题的背景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为了能取得 21 世纪竞争主导地位,纷纷调动其拥有的资源、人才、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剧了以提高综合国力为目标的国际竞争。企业作为直接运行于市场中的基本细胞,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表现的载体。从这一点上讲,一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因此,要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应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着手。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特别随着加入 WTO 和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变得不可避免和迫在眉睫。在日益升高的成本和被不断挤压的利润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制造业必须逐渐走出由单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底端成本优势的低层次竞争,在核心技术、营销、品牌等方面下足工夫。通过获取高端利润来获取长久健康良性发展。在这一点上,特别是对中国开放最早,同时也是面临国际化竞争和规则最早的电信制造业企业,提出更加严格的挑战。1.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公司”或“华为”)作为中国电信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和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先锋,创立了以全球研发为特点的华为模式通过建立全球研发网络,重视知识产权,同时构建自己的市场和服务网络来实现全球化。华为国际化发展的每一步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高科技企业,尤其是那些希望和正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造业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国际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丰富企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理论实践意义. 判断华为国际竞争力状况 ,发现其竞争优势及潜力,指出华为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提升对策,为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借鉴。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文运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和阐述。文中首先对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竞争状况进行描述,阐述研究选题的意义- 2 -和目的,随后对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综述,进而开始分析华为国际竞争力状况,指出华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华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步伐的策略和建议。在文章最后根据以上对华为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和建议提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的建议。2 相关理论综述2.1 国外理论研究述评国外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流理论包括二个派别:一是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二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等学者的企业核心发展竞争力理论。(1)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E.Porte)在反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对全球竞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创立了竞争优势的“波特四因素”模型,从而对企业竞争力的优势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释。波特理论详细分析了四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第一个是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两类。基本生产要素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同时高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上升。高等要素的开发不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法环境,以促进科研和产业等各部门及其人员的紧密配合。第二个因素是需求因素,本国的需求条件是一个企业一个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企业的投资、生产和市场营销首先是从本国需求来考虑的,国内市场是企业“市场导向”的真正含义,企业从本国需求出发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营销管理是否有利于进行国际竞争,是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个因素是相关和支持产业。一国某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与该国该企业所处行业的上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分不开的。除了供货商的竞争力,其他相关行业的竞争力也很重要,相关行业的优势对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会起到互相促进、优势扩大的作用。第四个因素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即企业是如何建立、组织和管理的以及该行业的竞争状态。在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中,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有很大差别。国家竞争力来源于在特定行业中各种竞争优势能够恰当地匹配- 3 -在企业中1。波特系统地研究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互相增强的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效果都会影响到另一个的状态,而当企业获得体系中任何一个因素的优势时,也会帮助其创造或提升在其他因素上的优势。 此外,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遇”和“政府”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若加上这两个要素,企业竞争优势就演变成了完整的“钻石体系” ,如图 2.1 企业甚至政府所能控制以外的偶然事件即通常所说的“机遇”往往是一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推动因素,处理得当的话,偶然事件也可以转变成竞争力优势。相反,偶然事件也可以使一些竞争者失去竞争优势,并使整体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政府可以借助补贴、教育政策、对资本市场的管理、产品标准与法规、购买商品和服务、税法和反垄断法七种方式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构成要素施加影响。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政府对每个要素的实际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政府的影响力。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生产要素需求要素 相关及支持产业机遇政府u- 4 -图 2.1 完整的钻石体系(2)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ha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G.HameL)联合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推动竞争理论的研究走向微观化、企业化和实用化。1990 年二人在哈佛商业评论联合发表了题为公司核心能力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树一帜、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支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企业有效整合资源、发展特色技术、开发特色产品、发明特色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关键和最根本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竞争力短期内决定于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但从长期来看则决定于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从结构角度上看,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分为基础层、承载层、转换层和表现层四个层次2。第一个层次为基础层,其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的基础和必要保障,这一层面所含的要素具体有企业文化、创新精神、环境条件和人力资本等;第二个层次为承载层,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挥支撑作用,包括的要素具体有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协调、规模实力、资源优势和品牌战略等;第三个层次是转换层,职能是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成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第四个层次是表现层,即把核心竞争力以最终产品的形式展现在广大消费者和用户面前,使他们获得更出色的使用价值和满足。2.2 国内理论研究述评我国学术界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的。1989 年国际体制改革委员会责成有关机构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惯例发展学院商讨合作,开展国际竞争力的研究。1991 年,国家科委向有关研究机构下达了重大软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承担该课题的研究人员重研究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及度量方法,研究了决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各种因素,设立了指标分析方法。1996 年中国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海法- 5 -研究院(深圳)的联合研究组,运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方法对中国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从 1997 年开始相继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联合研究组织沿用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学院的研究思路和评价指标,通过对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管理、金融、国民素质、基础施舍、经济体制与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如图 2.2 所示,首部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003年 2 月 24 日正式向也业界公示3。总之,我国关于竞争力的研究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综合国力、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问题,已经成为长期发展战略的基本问题。这些研究为实证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确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提供有效的理论保障。微观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成长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创新2.信息通讯技术3.技术转移1.合约与法规2.贪污腐败1.宏观经济稳定性2.国家信用等级3.政府支出公司运营与战略1.要素投入状况2.要求状况3.相关和支持性行业4.企业战略和竞争范5.围下附三级评价指标 18 个下附三级评价指标 7 个下附三级评价指标 22 个下附三级评价指标 16 个下附三级评价指标 53 个科技国家商业环境公司运营与战略宏观经济环境公共制度- 6 -图 2.2 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评价示意图资料来源: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50.3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述3.1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界定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很多,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以下两种:其一,世界经济论坛(WEF)在 1985 年出版的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企业只有生产出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才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其名著国家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全球战略的姿态进行竞争的能力。波特特别强调企业要以全球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战略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他认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现有竞争对手因素、供应企业因素、客户企业因素、企业潜在竞争力因素、替代品因素。企业国际竞争力包含五个基本含义:一是企业进行国际竞争力所涉及的市场,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二是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国内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三是企业国际竞争力体现在国内外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和国内外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且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密不可分;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五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性质,决定和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因素经常产生并相互作用4。所以,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3.2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严格地讲,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非常复杂,既包括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环境,又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归纳起来,企业的制度、企业的组织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四个主要因素。- 7 -4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4.1 IMD 的企业国际竞争评价指标体系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 IMD)和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 WEF)合作研究了一套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5。该套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出发,设计了完整的定量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996 年,IMD 与 WEF 分离后分别用自己的方法和指标推出国际竞争力报告,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每年出版一本名为世界竞争力年鉴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缩写为 WCY)的年度报告,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缩写为 GCR) 。在理论上,IMD 着力于国家整体的现状水平、实力和发展潜力。1997 年,IMD 的 WCY 将国际竞争力要素分为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与国民素质等,列出指标 244 项。2000年,WCY 又将国际竞争力要素分为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和运行、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与国民素质等,列出指标 290 项。从 2001 年开始,IMD 对评价指标作了大的修改,一级评价指标由原来的 8 个改为目前的 4 个,二级评价指标从原来的 47 个改为 20 个、三级指标由原来的290 个改为 314 个,成为现今被采用的 IMD 指标体系6。4.2 WEF 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 IMD 指标体系相比,WEF 更强调竞争力的动态评价,它认为竞争力是一国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持续增进人民生活水准的能力,因而评价结果也与 IMD有一些差异。WEF 用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Mi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dex 缩写为 MICI)针对不同的排名分别使用不同的指标体系。 4.3 我国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外相比范围更广,但对国际性重视相对较差。在各国经济联系日趋加深,各国市场越来越国际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很难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7。因此,在完善我国的企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应着眼于增加反映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指标(如图 4.1 所- 8 -示) 。图 4.1 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示意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规模竞争力市场开拓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政策与环境竞争力1.资产规模竞争力2.营业收入竞争力3.无形资产竞争力4,客户规模竞争力1.市场占有竞争力 2 服务质量竞争力 3 新业务开拓竞争力4.对市场反应竞争力 5.营销网络竞争力 6 营销队伍竞争力7 品牌竞争力1 管理水平与管理绩效竞争力2.财务管理竞争力 3 资本运营竞争力 4.监利竞争力 5.人才管理竞争力 6.信息管理竞争力 7.战略管理竞争力8.企业文化竞争力1 学习竞争力 2研究与开发竞争力 3 创新竞争力1 行业规模竞争力 2.行业环境竞争 3 企业扶持竞争力 4.地方环境竞争力下附 4 个三级指标下附 17 个三级指标下附 37 个三级指标下附 11 个三级指标下附 10 个三级指标- 9 -资料来源:金培.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0.5 华为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5.1 华为公司介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8 年在深圳成立的一家民营通讯设备制造业。专门从事通讯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结局方案,是全球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经过 20 年的飞速发展,华为从最初的几个知识分子创办的小企业成为现今有名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被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誉为“中国的硅谷” 。从表 5.1 可以看出,截止 2009 年“华为”销售额超过 300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8.8%。2009 年,华为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首次破 100 亿美元。由于国内市场 3G 业务提速,华为在去年已成为国内 CDMA 和 WCDMA 第一大供应商,TD-SWCDMA 新增市场份额第一。华为表示,2010 年,公司销售额要达到 360 亿美元。表 5.1 2003- 2009 年华为的销售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销售额 海外销售额 海外销售额占比(%) 2003 38 11 28.95 2004 56 23 41.07 2005 82 48 58.54 2006 110 72 65.45 2007 160 115 71.88 2008 233 175 75.33 2009 300 200 66.67 数据来源:/tech/html/2010/3/17/2010317826532618.htm在“华为”销售额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利润总额也保持了快速增长,根据信息产业部 2008 年公布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看,华为的利润总额位居榜首 54.87 亿元人民币远高于营业收入位居榜首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9 亿多。- 10 -5.2 华为国际化进程回顾 (1)萌芽期(1993-1995 年)华为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就必须实行国际化。国际化是华为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是其生存、发展的需要。早在 1993 年,华为就在美国硅谷建立芯片研究所,1994 年,当华为自主开发成功的 C&C08 数字程控交换机刚刚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时,任正非就前瞻性的预感到未来中国市场竞争的惨烈和参与国际市场的意义。1994 年,华为首次在北京参加国际通信展。1995 年 01 月,华为再次参加日内瓦国际电信博览会,同时明确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8。华为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尽快找到新的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否则,华为就不可能发展不下去。同年,任正非作了题为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演讲,指出了国际化对于公司发展的迫切性。于是到海外去抢市场,发掘新兴市场,走国际化之路成了华为的必然选择。(2)开拓期 (1996-1999 年) 在中国高科技领域做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开拓全球市场,华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完全靠摸索,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在残酷中竞争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国际化,是这个时期的特征。1996 年到 1999 年是华为探索国际化,开拓国际市场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华为基本上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直到零的突破。1996 年,华为第一次与香港和记电信签订 3600 万美元合同,为其提供固定网络解决方案,实现华为海外市场的历史性突破,产品成功进入香港,同年,参加埃塞俄比亚 40 万线交换机投标,这是华为参加的第一个海外投标项目。1997 年 IBM, Towers Perrin, The Hay Group,PWC 成为华为在流程变革、员工股权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顾问,与这些主要的跨国咨询公司的合作,使华为可以随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9。在 1998年,华为更是在印度成立软件研究所,国际产品部,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技术支持力度。开始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以进入南亚、东南亚、中东、独联体、拉美和南部非洲市场,并从 1998 年开始,把触角伸向世界的核心市场欧美市场。1999 年进入更多国家和地区,初步建成市场体系和组织架构。(3)突破期(1999-2001 年)- 11 - 开始进行大规模把通信产品输入国际市场,这一时期陆续进入南亚、非洲的多个国家,海外市场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10。国际化战略从市场、人才、资本三个方面全方位推进。1999 年到 2001 年,华为公司代表处开始遍及全球,分布在 40 多个国家。当时华为制定了一个政策,就是大力邀请客户来考察中国,看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就,看看华为公司,看看华为公司的产品在这些城市的运营情况,以加深了解。同时,参加了各种展览会,特别是香港的展览会,大量请客户来中国,在香港展览会,华为邀请 1500 多个客户考察香港,同时看看中国的情况,通过这些活动,实际上加深了客户对中国的了解,对华为的了解。2000 年,合同销售额超过 26.5 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 1.28亿美元,在美国硅谷和达拉斯设立研发中心,并且开始拓展北美、西欧、东太平洋等发达国家市场,公司海外片区或地区部酝酿合并和重组,2001 年,海外8 个地区总部重组完成,海外市场决策中心转移到各个地区总部,产品迅速扩大到东南亚和欧洲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 3.28 亿美元。(4)成长期(2002-至今) 海外市场稳定发展,海外销售迅速增长。不仅巩固了亚非拉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基础,又扩大了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实现对西欧、北美等市场的全面突破。截止 2009 年华为的销售额超过 300 亿美元,比 2008年增长 28.8%。在华为销售额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利润总额也保持了快速增长,2008 年华为的利润总额位居榜首 54.87 亿元人民币远高于营业收入位居榜首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9 亿多。华为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电信制造业的领头军。5.3 华为国际化成功因素分析华为的国际化进程是相当成功的,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市场形势,华为公司从容应对挑战,公司靠超强的竞争意识、周到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继续保持了海外市场的稳步增长。本文将华为能够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成功的归纳为六大原因:对国际化战略的不懈坚持;超一流的服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性价比的产品:充分利用合作战略;极强的执行力;创新的营销理念11。在此,就这些因素分别予以阐述:(1)国际化战略的不懈坚持- 12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是经过异常艰难的时期才发展到今天的。以进军俄罗斯市场为例,华为自 96 年起进入俄罗斯市场,拿到的第一个销售合同金额只有38 美金,只是几个电源模块的交易。而后由于俄罗斯当时的政局不稳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直到 1999 年,华为在俄罗斯市场,几乎仍是一无所获。但华为坚信俄罗斯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始终坚持对俄罗斯市场的持续投入。2000 年以后,俄罗斯政治越来越稳定,经济持续转暖,当普京全面整顿宏观经济,俄罗斯经济现“回暖”之际,华为终于赶上了俄政府新一轮采购计划的头班车。自 2003 年起俄罗斯成为华为国际市场最大的出口地区之一,在俄罗斯及周边国家,收入超过了 3 亿美金,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最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对国际化战略的坚持和信仰。(2)超一流的服务 华为始终坚持以超一流的服务取胜,十几年的海外市场开拓,华为对待客户始终保持着虔诚和忘我的服务精神,并以此感动一个又一个客户。华为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客户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此就应加需要一切为客户着想,给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只有给客户创造了价值,华为的产品才能实现价值。正是坚持这样的服务理念,华为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在2009 年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中。华为营业收入和利润额均占据榜首。(3)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性价比的产品华为能够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关键一点是因为它能够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价比的产品。华为认为,通信产业是技术密集行业,标准化程度非常高,主流标准占 90%以上市场份额。只有在标准的高度上有所建树,企业的技术实力才能得到本质提升。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机会,华为采取了“搭船出海”的策略,积极参与国际主流标准的制定,通过主流标准中积累的多项专利,使公司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渐变被动为主动。据统计,截止 2008 年底,华为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提交技术提案超过 10000 篇,先后有数百件专利技术进入主流标准,取得了全球电信市场竞争所必须的部分自主产权。(4)充分利用合作战略 尽管华为凭自己的力量在一些国家的市场中打开了局面,但华为仍然把合作作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部分。华为认为,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也不能只局- 13 -限于自己的技术成果,必须广泛采用他人已开发的成果。华为坚持走开放合作的道路,与业界其他伙伴开展广泛、多种形式的合作,为客户做好服务。相比于国外跨国竞争对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积累,华为在知识产权上的积累仍存在着差距。华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合理付费使用他人知识产权,从而为全球市场开拓扫清了道路,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快的成长。(5)极强的执行力华为人的执行力是很强的。华为的员工职业素养很好,这主要表现在华为人有野性,相信狭路相逢勇者胜;鼻子灵,嗅觉好,能敏锐感知客户的需求;具有团队精神。在抢占市场时,能够不惜成本,不惜代价,像一群狼一样一拥而上,因而华为入被外界认为有“土狼”精神15。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工作方式,有强大的公共关系营销能力。在中国很多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其背后都有华为人紧紧跟随的身影。今天,华为把这种公共营销能力再次发扬光大,充分运用在海外市场竞争中,通过借助政府资源,华为得以进一步贴近客户,贴近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战绩。(6)创新的营销理念独到的营销理念为华为海外市场扩张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关系营销成为其海外市场拓展的利器,而“普遍客户原则”则为其赢得更多的客户打下坚实的基础。华为周到完善的服务,包括快速的反应能力(供货、工程实施、服务升级等)而对客户培训不但树立其诚信的形象,还弥补了与客户的文化差异。所有这些在海外客户到处赢得良好的信誉,同时赢得了后续的合作和新的客户资源。在其营销理念中值得一提的是创新的品牌策略:积极带动海外客户“走进来” ,同时,积极“走出去”进行品牌推广宣传,在国际展会上的频频亮相,这些措施逐步提升了华为的品牌效应12。5.4 国内外竞争对手分析 (1) 数据对比 表 5.2 国内华为中兴 12 年来数据比较分析- 14 -数据来源:/tech/html/2010/3/17/2010317826532618.htm从表 5.2 可见:华为在 2000-2001 年收入增长很小,收入徘徊在 160 亿左右,而同期中兴 2001 年的增长率超过 100%。从 2000 年起的 4 年,中兴和华为的差距持续缩小,2004、2005 年最小的时候仅为 1.4 倍,为弯道超车阶段。中兴 2005 年出现收入一年的负增长,而同期华为的增长率为 40%左右,差距开始拉大。 2006 年的华为和中兴的差距达到局部顶点,为 2.9 倍。华为的增长率相对平滑,2001、2002 年低点,2003 年起加速,2005 年后增长率逐渐回落,估计是因为规模扩大所致。而同期中兴的增长率波动较大。1998 年和 2001 年超过 100%,而 2005 为负增长,2006 年小增长,主要受小灵通停止建设的影响。中兴 2007 到 2009 年平均增长率比华为略高。2009 年国内 3G 建设对中兴的贡献应该比华为大。(2)对比收入差异(如图 5.1 所示)- 15 -图 5.1 华为中兴 12 年收入对比数据来源:/tech/html/2010/3/17/2010317826532618.htm(3)对比增长率差异(如图 5.2 所示)- 16 -图 5.2 华为中兴 12 年收入增长率差异数据来源:/tech/html/2010/3/17/2010317826532618.htm在国际上:华为拿下 2009 年全球销售基站亚军,出货量超过爱立信。据此前知名行业调研机构 DellOro Group 公布的全球移动设备市场报告显示,2009年华为无线基站出货量占据整体市场的 28.0%,以微小的劣势位居爱立信之后,爱立信的出货份额为 28.6%,诺基亚西门子则以 18.1%市场份额排名第三。据了解,由于 DellOro 在报告中只体现 GSM/WCDMA/CDMA/WiMAX,并未涉及TD-SCDMA 的数据统计,如果加上 TD-SCDMA 的因素,华为的无线基站出货量或已微超爱立信,成为行业老大。按销售收入计,据 DellOro 的报告显示,2009 年华为在全球无线基站部分的销售收入份额为 20.1%,排名第二,2008 年华为此项份额为 11.6,增长速度可谓惊人。收购北电 CDMA 之后的爱立信则以 31.2%的份额仍居首位,较 2008 年的 29.2略有提升。诺基亚西门子以18.2的份额拱手让出第二的位子,2008 年其份额为 21.2,排在华为和阿朗之前。6 华为提升国际竞争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6.1 机遇从全球宏观环境来看,西方国家包括欧美目的网络因为泡沫经济破灭而停滞的网络改造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他们为了效益而降低设备采购和运营成- 17 -本,寻求持续的业务支撑能力,这就给华为提供了机会。非洲、中东、独联体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现正在加快通信发展,加紧基础设施建,也为华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3。2005年,华为在中东北非、南部非洲、独联体、亚太地区已经实现规模销售,紧接着东欧、欧洲,拉美也实现了规模销售。2008年华为整个国内国外销售收入突破300亿美元。在这样一种对华为非常有利的全球宏观环境下,华为未来应该要充分发挥大平台的优势,避免孤军奋斗,同时又要保持各业务单元的灵活与高效,持续增强公司整体的竞争力。6.2 挑战 虽然华为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也面临着利好的发展机遇,但在这过程中,还是遇到了比较大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资源配置问题为了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华为从2000年开始,逐步将公司营销系统的强兵强将抽调到国际市场。华为各海外区域市场的领导,都由原来负责国内市场的华为市场部的总裁和副总裁担任,原来非常强大的国内市场部的力量受到了严重影响,两线作战使得华为与中兴等竞争对手在国内市场上争夺客户的能力差距逐渐缩小。(2)品牌的认可问题华为作为一个中国高科技品牌,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品牌认可问题。对于当前正处于国际化进军中的中国企业而言,能否成功地实施品牌战略,成功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既是企业国际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的标志。但中国国内的品牌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时的价值非常有限,国内一流企业的核心能力,不论是市场运作、核心技术,还是人才储备,在国际化环境中基本上很难称其为优势。华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在发达国家占据要地的高科技行业里,华为的名字仍然还比较陌生。其品牌积淀与欧美老牌企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3)营销人才与营销网络国际化初期,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与国内相同的直接与电信运营商洽谈的直销模式,希望将国内市场的经验延伸到更大的市场领域。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在南美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比较有效,在发达国家市场- 18 -根本行不通。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缺陷以及环境的特殊性无法产生高端的国际营销人才,华为派出的市场营销人员,许多是国内市场久经考验的精兵强将,面对国外的政治文化环境、语言、沟通习惯等诸多障碍,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无用武之地。(4)知识产权问题华为正在建立全球化的研发网络,华为的研究院遍布美国、印度、瑞典和俄罗斯等国,每年将不少于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其国内申请专利数位居第一。但即使这样,华为仍然遇到了相当激烈的专利挑战,在3G领域是高通,在网络设备领域则是思科,华为面对这两个巨头并没有技术优势。尽管纷纷扰扰的诉讼最终以和解告终,但是如果技术研发不能大幅提升,华为的海外战略仍然有可能受困于知识产权诉讼,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5)渠道问题华为在营销上的强项在于与运营商打交道的能力,这种直销模式在电信领域是非常有效的。然而在企业网1的领域上,如数据通信产品,营销更主要靠的是渠道的能力。华为在这方面相对于其直销方面的能力,就显得相对较弱了,在海外市场上,华为在众多的电信领域虽已与海外运营商建立了稳固的关系,但仍不能解决企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