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苏教版)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苏教版)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苏教版)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苏教版)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8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第一单元 批注与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学会 2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感受祖国山河的博大与壮美,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4、学会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口语交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把家乡的名胜古迹,民 风民俗等介绍给大家。 6、明白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长江之歌以诗歌形式出现,表达强烈的热爱之情。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烟台的海2 / 38 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教学难点: 朗读、想象 、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感悟语言,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媒体资料片字词卡阅读材料长江之歌歌曲 课时安排: 十八课时 1、长江之歌 批注与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 38 2、读中 探究现代诗的特点,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并能模仿某一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感悟语言,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诗 歌,结合资料介绍片了解长江。 2、学习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课前导学: 1、了解长江的相关资料;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可在语文上批注; 3、练习诵读长江之歌,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4 / 38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大家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 长江:中国第一长河 ,全长 6300 公里。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是世界 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年平均入海水量 9600 余亿立方米。总面积 1808500 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 ,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5。它源远流长,孕育了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和黄河一起并称为 “ 母亲河 ” 。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 3,219 公里,由北至南 966 公里余。发源于中国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经包括 x藏自治区在内的 13 省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 2800 多公里,素有 “ 黄金水道 ” 之称。 下面我们一 起来欣赏长江之歌。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4、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5 / 38 5、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 :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6、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7、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8、配乐再次齐读课文,感受长江的磅礴气势。 三、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生先说说字的写法再动手写。 涤 溉 完成课后描红,比比看谁写得漂亮。 四、作业布置: 6 / 38 1、完成习字册上第 1 课生字。 2、抄写本课所划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 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2、读中探究现代诗的特点,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 熟读成诵。 课前导学: 1、初步感受长江的气势磅礴,通过自己的朗读能初步表达; 2、在文中自主探究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可作批注;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评议后再齐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听长江之歌这首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所以作者说: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人母亲的情怀。 7 / 38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你想了解什么。 3、交流: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 情怀 ”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一)精读第一小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 “ 雪山 ” 在祖国的最西部, “ 东海 ” 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 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 “ 走来 ” ,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 “ 奔去 ” 。) 3、默读第一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8 / 38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 “ 哺育各族儿女 ” :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 宽阔。 “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 “ 哺育、挽起 ”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 “ 赞美 ”“ 依恋 ” 的感情。 4、齐读第一节。指导背诵第 1 节。 (二)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 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 “ 远古 ” 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9 / 38 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 “ 走 ” 、 “ 奔 ” 句与第一部分的 “ 走 ” 、“ 奔 ” 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 “ 灌溉花的国土 ” :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 “ 无穷的源泉 ” 。 “ 推动新的时代 ” :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 “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 :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 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 :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师引读:所以, “ 我们 赞美长江 ” 3、指导朗读第二节。 4、指导背诵第二节。 (三)练习朗读全诗 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生相互交流) 结束语: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请同学们拿 起课本再次高声赞美长江吧! 10 / 38 练习题设计 四、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 1 课第二、三题。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走来 东海奔去 乳汁哺育 臂膀挽起 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 未来奔去 清流灌溉 力量推动 母亲的胸怀 教学反思: 2、三亚落日 批注与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 落日的语句。 11 / 38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领悟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感悟三亚落日之美,学习三亚落日后,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借鉴作者的写法,观察落日的过程,并做一次小练笔。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 教学具准备: 水彩笔、纸、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课文 。 2、了解三亚的地理位置,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导学: 1、初读课文,了解三亚落日的在哪里; 2、作者具体是分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三亚落日的情景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 2、三亚落日。 12 / 38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 “ 落日 ” 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 的字词。 (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比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软 ( 2)指名读,注意 “ 硕 ”“ 盏 ” 是翘舌音, “ 硕 ” 的韵母是 “uo” ; “ 搔 ” 是平舌音。 (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 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13 / 38 日的美景? ( 3-5 节)课文第 1、 2 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读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 1 自然段。 ( 1)学生试读。 (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 “ 真有诗意 ”“ 美妙绝伦 ”“ 一点也不 逊色 ”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 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 指导 六、作业布置: 1、抄写习字册上第 2 课生字。 2、抄写本课所划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14 / 38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4 自然段。 课前导学: 1、初步了解文章 “ 总分总 ” 的结构特点; 2、在文中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 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 蓝透了 ”“ 碧玉般 ”“ 玉屑银末般 ”“ 金灿灿 ”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 挺拔俊秀 ” 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 低翔 ” 和 “ 摇曳 ” 等写出了 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15 / 38 (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 “ 浓浓 ” 、 “ 金灿灿 ”“ 软软 ” 等叠词的运用。 “ 蘸 ”“ 搔 ” 拟人手法的运用。 “ 真让人担心 ”“ 谁都想 ” 等心理描写。 (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 “ 真有诗意 ” ,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 3、 4 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 流:( 1)在第 3 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 a、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 “ 快乐的孩童 ” ?(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 “ 孩童 ” 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16 / 38 ( 2)研读第 4 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在海面蹦跳 轻快入水 投影: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 ,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 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 2 句。 四、小结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4 自然段。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课前导学: 1、自己尝试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分清 层次,了解文章采用的表达方式; 3、课外阅读:巴金海上日出 教学过程: 一、继续精读第三段 读夕阳 “ 在还面上蹦跳 ” 的句子。 17 / 38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 “ 再一次 ” ?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 “ 海面蹦跳 ” 的情景。 d、指导朗读。 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 “ 再见 ” 。 A、小组 合作研究: 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 (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 “ 我 ” 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18 / 38 二、学习第 5 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三、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四、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 2 课第二、三题。 板书设计: 像孩童 2、三亚落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教学反思: 3、烟台的海 批注与二次备课 教 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9 / 38 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试着理解重点字词。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初步感受烟台海的特点。 课前导学: 1、搜集有关大海的成语; 20 / 38 2、了解烟台的海的有关资料;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儿,不理解的词语可在文中作记号;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 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 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 检查自学: ( 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 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21 / 38 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 ( 2)指名读课文 ,评议纠正。 ( 3)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 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 齐读 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 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习字册上第 3 课生字。 2、抄写本课所划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22 / 38 课前导学: 1、尝试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层次; 2、了解作者为什么把烟台的海说成是 “ 画 ” ,是 “ 广阔的背景 ” ,是 “ 壮丽的舞台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 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 2 自然段,感受 “ 独特 ” 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 2 各自读介绍 “ 海 ” 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 “ 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 溅起 发出 掀到 ” 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突出 “ 纷纷顶着 观赏 不顾 站在 拍照留念 ” 等词语 ,体会烟台 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23 / 38 4通过读 ,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 ?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 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 ?愿意记住它吗 ?先自己读读 ,再在小组内试背 ,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 6 小结第 2 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 分层朗读、理解、体会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 学生自学(读、说、背)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 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 3 自然段:抓住 “ 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 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 “ 微波泛起 ” 的景象。通过 “ 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 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 4 自然段:抓住 “ 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 ” 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24 / 38 1、复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课前导学: 1、自己尝试背诵课文的相关段落; 2、用铅笔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尝试写一写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2-4 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1 自渎第 5 自然段,整体感知。 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 ” 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 “ 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 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把 2 5 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25 / 38 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 6 自然段。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总结全文: 1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2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 3 课第第二、三题。 板书设计: 3、烟 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26 / 38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夏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 “ 画 ”“ 背景 ”“ 舞台 ” “ 活剧 ” 教学反思: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批注与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通过 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 “ 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 ” 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5 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7 / 38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 VcD,课文录音带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 的特色。 课前导学: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尝试给课文分段; 3、初步了解作者写游记的顺序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 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 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 1) “ 新绿 ”“ 映山红 ” 什么意 思? 28 / 38 ( 2) “ 或浓或淡 ” 什么意思? ( 3) “ 明艳 ” 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 4) “ 时而 ” 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作业布置: 1、完成习字册上第 4 课生字。 2、抄写本课所划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课前导学: 1、自主尝试金华双龙洞内和洞外各自的特点,在文中可作批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29 / 38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 ,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变化多端 ” 什么意思? “ 颜色各异 ” 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 “ 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 ?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 蜿蜒 ” 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30 / 38 景。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课前导学: 1、在文中找出泉水流经的线路;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 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 内洞 外洞 洞口 流下山 31 / 38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第 4 课的第三题。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低矮 奇异 宽敞 窄小 宽广 昏暗 漆黑 金华 罗甸 山路 外洞 孔隙 内洞 教学反思: 习作 1 批注与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 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32 / 38 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 “ 趣 ”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1、 “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今天,让我们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 事。 2、老师拿出自己的童年照片,给同学讲自己的童年趣事,激发谈话的兴致。 二、学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 1、谁愿意把自己珍藏的照片或物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听听你动情或有趣的讲述? 教师简要提示: 33 / 38 要突出 “ 趣 ” 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 2、先同桌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让我们看看大作家钱钟书的女儿在身患绝症后躺在床上写下的爸爸逗我。学生自由阅读例文。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补充)。 (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 3) “ 好笑 ” 、 “ 有意思 ” 中蕴涵什么呢?你的趣事能体现你的个性吗? 3、指名读 “ 作文内容 ” ,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学生写草稿。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 “ 有趣 ” 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第二课时 34 / 38 教学过程: 一、总评习作情况,分享习作的快乐。 1、宣布 “ 火眼金睛 ” 奖(好题目) 课件出示好题目 请相关作者站起来,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 说说你对哪个题目最感兴趣,为什么 2、宣布 “ 凤头奖 ” (好开头) 课件出示写好开头的获奖同学名单 同学们推荐个别写好开头的同学展示作品,并请该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开头的。 3、宣布 “ 豹尾奖 ” (好结尾) 课件出示写好结尾的获奖同学名单 同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