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要略.doc_第1页
谈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要略.doc_第2页
谈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要略.doc_第3页
谈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要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握意象,领悟意境,巧解问题谈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要略安徽省考试说明上对古典诗歌“鉴赏评价”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的要求有两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从教学、复习实践来看,老师常常感到古典诗歌教学难度大,复习难度也大,学生觉得只学到一点古典诗歌常识的皮毛,对学过的古典诗歌仍然是似懂非懂,难以读懂悟透,更不用说复习时形成古典诗歌分析、鉴赏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呢?我看,主要是对古典诗歌艺术的特征和规律了解不够,找不准鉴赏诗歌的切入点,也就无从解题了。我觉得鉴赏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入手,把握情感和思想。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试就从古典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入手如何解题作简要的分析。 一、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这些意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和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歌的审美评价和依据,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传统的典型性的、有特殊的独创性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一)象征性意象:黑格尔在其美学中作了精辟的论述:“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如梅花凌冬傲雪,含有品行坚强的风骨;菊花临霜不凋,含有孤芳自赏的孤高;寒蝉的凄清,含有凄惨萧索之情;秋风的萧瑟,含有凄清忧愁之绪等等。苏轼的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遭遇不幸,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作者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二)比喻性意象。比喻是我国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它的主要方法就是用形象生动的事物来形容形象不够生动的事物或没有形象可言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如鸳鸯表示爱情,归雁表示思乡,长亭表示离别等等。如刘禹锡的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诗采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了一位热恋中的少女,既为恋人炽热的爱情所陶醉,又担心他变心的复杂情感。红花的特点是灿烂一时,用来比喻小伙子那使她喜欢使她忧的爱情可谓恰如其分,而用长流水的意象来形容自己不变的爱情,以及对恋人的爱情可能变化的忧虑,也颇具新意。再如宋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的上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一般都用水比喻美人的眼睛,用山比喻美人的眉毛。此词反过来,用美人的眼波比喻浙东的水,用美人的眉峰比喻浙东的山,用美人眉眼盈盈处比喻浙东的山水之美,使人感到新颖生动。(三)描述性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如折柳表达惜别怀远之感情,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此诗首联采用描述性意象写友人告别的城市,北有青山,东有绿水,还是值得留恋的,因而寓有惜别之情。颔联借飘忽不定的“孤蓬”来象征别后的友人。并用了“一”字表示友人在告别前后的境遇将立即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是李白依依惜别的一个重要原因。颈联以随风飘动的“浮云”来比喻“游子意”,以不愿遽然离开大地的“落日”来比喻“故人情”,继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尾联写与朋友挥别以后,还不忍离去,一直等到朋友的马鸣声从耳畔消失,从而写足了惜别之情。又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句通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林”、“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和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这些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化,它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描绘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创造意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准确、鲜明、生动的意象能构筑诗歌有机的整体,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因此,无论是阅读诗歌、教学诗歌、复习诗歌都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当然以上分类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其实,具体到一首诗歌,往往不只创造一种意象,而是几种意象并存,那样,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和意象一样也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以,无论是教学古典诗歌,还是鉴赏、复习古典诗歌都要了解古典诗歌的这个特征。意境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古典诗歌的意境,是古典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古典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领悟情深意远的意境。意境熔铸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又蕴含在诗的形象之中。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如北宋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本意是词人抒发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但由于词的意境“境生象外”的特征,词的意象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勾起读者对词句咏叹不辍,玩味不已。有意境的诗歌就是这样既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多方面的情感思想的启迪。(二)领悟情景交融的意境。词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当然这个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罗列,而是自然地融为一体。怎样才能使情景交融,高度和谐呢?别林斯基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可见艺术想象是使情景交融的主要手段。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谓情与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