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2604226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3.16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11-21
上传人:遗****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刘**(实名认证)
湖北
IP属地:湖北
6
积分
- 关 键 词:
-
提高
农业
生产率
对策
- 资源描述:
-
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对策,提高,农业,生产率,对策
- 内容简介: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对策学 号:20074045136学生姓名:周 宇指导教师:赵 燕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国大庆2013年6月摘 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和精神状况,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状况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环境因素,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农业劳动组织形式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水平,土壤的肥沃程度,农业气候状况,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其他自然条件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人类社会中农业以外一切经济部门得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个别农业企业看,也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在本文中我们事先对农产品生产劳动消耗水平的计算加以探讨之后,想要研究一下农业中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的若干方面。关键词: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农业结构; 采用先进技术;策略选择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rise ceaselessly, the average amou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gricultural labourers produced in unit time or production, or production unit con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labor time. Is the measure of agricultural labourers to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dex. Decided the main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high and low are: agricultural labourers to proficiency in level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labor, labor attitude and mental heal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condi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labor productiv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labor organiz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units, fertile soil, agricultural climate conditions, and other natural conditions affec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o on.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s the human society in agricultural outside the foundation of all economic sectors to privatis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From the individual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strengthen enterprise competition ability,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In this article, we advanc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abor consumption level, after discussed with the calculated to study the agricultural increase in labor productivity problems in several aspects. Keywords: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he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trategy choice 目 录 1.前言51.1本文研究的目的51.2国内外研究现状51.2.1国内研究现状51.2.2国外研究现状61.3本文拟解决的问题62.基本理论概述72.1劳动生产率72.2有关劳动生产率的关系72.3评价土地生产率的指标83.提高农业生产率存在的问题83.1环境因素83.2管理力度不强83.4农村贫困问题93.5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104 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措施104.1农业结构优化,克服环境因素104.2 实行计划管理完善管理制度104.3改进土地制度实现农业结构改革124.4加强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124.5剩余劳动力解决的方法135.总结14致谢17II1.前言1.1本文研究的目的采用土地生产率分解法,将农业增长的决定因素分解为导致土地生产率增长的非结构优化因素和结构优化因素,利用我国19792006年土地生产率的数据,分别估算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业结构优化对农业增长贡献相关因素,发现农户对农产品价格预期的准确性对其影响最为显著。我国部分农产品市场要向世界开放,这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和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本文目的就是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各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其占我国相应农作物份额的相对变动情况,把土地生产率增长分解为结构优化引致的增长和非结构优化引致的增长,进而分析土地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和与相关影响因素的,总结这些影响因素,制定合适的方案,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张岩认为要素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受政策环境制约, 陈博理解为这是由经济自由化导致的。对于土地在不同地区和农作物间的重新分配,汤雷认为主要是由农村市场发展所推动,如果所有农户按照比较利益来种植农作物,在不同农作物间的技术进步不平衡或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土地就会在不同农作物重新分配。此外地理空间位置和运输成本也影响农业生产调整。因此农村市场发展、农业技术进步不平衡、农产品价格变化、农业政策和交通运输条件将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1978年至今我国农业的显著增长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对导致我国农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林毅夫和乔榛等人认为家庭承包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农业增长有重要作用,乔榛等人还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投入变化、农产品价格波动和涉农财税改革对19782004年农业增长的影响。陈卫平则认为技术进步是农业增长的主要原因。王红林和张林秀在分析江苏64县19751996年的农业数据基础上论证了农业公共投资对农业增长的显著贡献。而姚洋则论证了个人土地权利强化对农业增长的利害。前述学者从制度、技术、投入、价格及政策等角度探讨。亚行首席经济学家伊夫扎勒阿里说,由于亚洲发展中成员的贫困人口大部分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因此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既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粮价,也会拉动农业人口收入增加。张婕分析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和精神状况,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状况和农业生产过程的环境因素,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农业劳动组织形式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水平,土壤的肥沃程度,农业气候状况,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其他自然条件等。1.2.2国外研究现状李斯特经济学人周刊出版一期刊登经济产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山下一仁的一篇文章,题为要搞活日渐衰落的农业并非无路可走。他认为,日本历史上曾进行了解放佃户的土地改革运动,却导致零散的农业结构问题更加严重,成为战后农业面临的最大课题。为避免农业政策弊端和提高农业生产率,日本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以促进日本农业的发展。Nelson和Pack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德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措施德国是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近40多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政府鼓励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分不开。德国农业的特点是以传统的一家一户小农为主,大农场极少。目前每一农户占用的耕地平均只有20公顷,再加德国实行市场经济,政府对农民不采取行政干预,而是通过税收、补贴、咨询等方式进行引导,由农户自行作出改革农业结构,逐步改变大部分农户经营规模小、土地分散、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以利现代化农业技术和机械的使用。对农尸进行了重新安置,建立新的现代化农村住地,改进公路和街道,建设公用事业配套设施。农户搬迁费百分之六十由政府负担效果显著。medie指出: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个基本途径。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各部门相互协作完成的,因此,企业各部门生产力必须均衡。某一部门若人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产出而导致整个企业生产率下降。John K. Shan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三个基本途径。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指数曲线关系。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一项研究表明,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其能力的8090,而在仅保住饭碗不被开除的低水平激励状态,员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我国很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与不合理体制压抑员工积极性有很大关系。组织激励水平越高,员工积极性越高,组织生产力也就越高,这既是一般常识,也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1.3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分析了农业的多样化同样可以促进土地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增,农业技术进步的不平衡性越明显,则存在的潜在农业结构优化利益也越大;其次为农户预期农产品价格与实际农产品价格的差异,其系数为-014106,表明农户预期价格越准确,农业结构优化利益实现也就越充分,反之农户预期价格越不准确,农业结构优化利益就越难实现;再次当地公路交通状况改善和农村市场发展对结构优化利益实现也有一定的影响,解决农业技术进步不平衡、农产品价格变化、农业政策和交通运输条件将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2.基本理论概述2.1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2.2有关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劳动生产率分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个别劳动生产率中,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劳动生产率;按个别企业的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以全社会的平均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2.3评价土地生产率的指标以实物量表示的指标:a.农作物亩产量=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b.草地(牧场)亩均畜产品产量(载畜量)=畜产品总产量(饲养牲畜总头数)草地(牧场)面积;c.每亩养殖面积水产品产量=水产品养殖产量养殖面积。以货币量表示的指标:a.每亩耕地面积种植业产值=种植业总产值(增加值)耕地面积;b.每亩土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土地面积;c.每亩土地面积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土地面积。以货币量表示的土地生产率指标,除受生产结构和各部门产品的经济价值不同的影响外,还受不同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3.提高农业生产率存在的问题3.1环境因素 某一地区某种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土地本身的特点(如地形、土壤、土壤母质等)、土地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温度、热量、降水、植被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如人口素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受光、热、水、土、气等自然因素和土地集约化(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水平,耕作、轮作制度,施肥、灌溉制度,土地利用方式,经营管理水平等社会技术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土地的生产率主要取决物质的投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农业结构优化引致的农业增长与农作物间的技术进步的不平衡性、农产品价格变化、农村市场发展、交通运输、农业政策等因素相关。同时,引入预期的因素,假设农户以本期农产品价格作为下一期农产品价格的预期,并据此来安排下一期农作物的种植计划。如果农户价格预期准确,其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变就合理,即农作物单位面积相对产量不变的条件下,价格相对降低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须减少,价格相对升高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须增加,这就有利于实现农户的最大利益,在宏观上则表现为农业结构优化利益的实现和农业增长;反之,如果农户预期错误,则不利于农业结构优化利益的实现和农业增长。3.2管理力度不强我国农业的显著增长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对导致我国农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林毅夫和乔榛等人认为家庭承包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农业增长有重要作用,乔榛等人还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投入变化、农产品价格波动和涉农财税改革对19782004年农业增长的影响。陈卫平则认为技术进步是农业增长的主要原因。王红林和张林秀在分析农业数据基础上论证了农业公共投资对农业增长的显著贡献。而姚洋则论证了个人土地权利强化对农业增长的利害。前述学者从制度、技术、投入、价格及政策等角度探讨了影响我国农业增长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增长的动力,但他们均未涉及土地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在不同农作物间流动对我国土地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增长的影响。因此本文目的就是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各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其占我国相应农作物份额的相对变动情况,把土地生产率增长分解为结构优化引致的增长和非结构优化引致的增长,进而分析土地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和与相关影响因素的。3.3存在的制度不完善本来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粮食管制制度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通过生产者提高米价而转变为了对农民的保护。在高米价政策下,那些兼业农户与其买米吃,不如自己生产来得划算,这样一来他们就不愿退出农业生产了。耕地无法向企业化经营的农户集中,致力于扩大规模的农业结构改革归于失败。到1953年时仍然比国际价格便宜,但现在却得到了78%的关税保护。高米价一方面导致了大米消费量的减少,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生产,导致大米产量过剩。农地法并没有把此前耕地改革的成果发展到继续扩大农业规模,只是单纯的维持现状。农地法解除对土地出租的限制原本是希望保护租种权。但是却引发了出租人对于耕地无法收回的担忧,从而导致没有耕地愿意被出租。对农协来说,米价越高,销售大米所获的手续费就越高,因而他们就会向农民高价出售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此外出售大米的货款和土地流转所获收入也被农协收入囊中,成了他们增加的储蓄。3.4农村贫困问题 众所周知,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广大农民受到深重的压迫、剥削。建国以来,在“城市工业化”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广大农民又长期地提供着大量的剩余劳动以维持城市工业化所需的积累。加上其他的各种致贫因素的交互影响,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在世界上、在发展我国家和地区都是十分突出的。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贫困人口下降得较快,即1978年时有2.5亿人生活在赤贫状态,经过农村改革,到1985年农村赤贫人口减少至1.25亿人,又经过80年代的扶贫开发,1998年已下降至4200万人,农村赤贫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4.6%。 具体说来,我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变化是这样的,1978-1985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降到14.8%,贫困人口从2.5亿降到1.25亿,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七五”计划期间重点扶贫331个县,到1992年年底,贫困人口降为8600万,贫困发生率降为8.8%;1994年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新确定了592个贫困重点县,涵盖着全国农村70%以上的贫困人口,但由于脱贫难度更大,1993-1996年间,贫困人口只减少2200万,平均每年减少550万人;1994-2000年,每年要解决1200万人的贫困问题,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每年只解决了550万人的脱贫,1997年到2000年,每年要解决1400万人的脱贫,而且还不能出现返贫人口。3.5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 我国有12多亿人口,总人口约占世界的20%,其中8亿多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4%,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劳动力大量剩余。2000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岁,女16-55岁)为55019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据专家预测,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60012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1.2%。从21世纪初起,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仍持续上升,到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10亿人左右。 4 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措施4.1农业结构优化,克服环境因素当前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如宜农、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土地类型的优势,做到地尽其利;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实现土地持续增产和稳产高产。农作物产量增长率采用以农作物播种面积为权重的各省9种主要农作物产量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表示,农作物播种面积占相应省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大于70%。农村市场贸易量是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乘以农村居民纯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和的百分比来估计。采用上一年度农产品价格作为预期价格,农产品(预期)价格则采用以农作物播种面积为权重的各省9种主要农产品(预期)价格的加权平均数,9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占相应省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大于70%。后方开始下降。其中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仍会持续上升。而且农村劳动力资源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1978-1997年,农村劳动力增加了15323.7万人,年均增长2.28%。由此,我国会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700万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到2010年,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将达到1.2亿人,2010-2020年将达到1.5亿人。尽管如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留在农村谋求出路。4.2 实行计划管理完善管理制度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在市场引导下农户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生产,优化了农业结构,导致部分省专业化水平提高,部分省多样化水平提高。为考察农业结构优化状况,本研究将农业分为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北方稻、小麦、高梁、玉米、大豆、油菜籽、花生、棉花、苎麻、甘蔗、甜菜、烟叶共15个子部门,这15个子部门的播种面积之和大约为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5%。根据19792006年我国27省相应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数据,以Hirschman-Herfindahl指数(H)为指标来描述我国同期农作物集中度变化和农业结构变化状况,它也反映出农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的高低。本研究定义Htg=ni=1Stgini=1Stgi2,其中n表示农作物种类个数,Stgi表示g省t年农作物i的播种面积,则ni=1Stgi表示我国g省t年农作物i的总播种面积,Htg衡量g省t年农作物的集中度水平。Htg值越大表示g省t年农业专业化水平也越高;Htg值越小表示g省t年农业多样化水平越高。表1-27省20032006年Htg值年均值与其19791982年Htg值年均值的差及分类专业化区。上海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0.02570.12790.05570.09620.0125为了进一步区分出27省农业结构优化的专业化或多样化趋势,本文计算出g省20032006年值年均值与其1979-1982年Htg值年均值的差。若这个差大于零,则称g省有专业化趋势;反之则称其有多样化趋势,据此将27省分为专业化区和多样化区。各省农作物集中度变化的二种趋势表明由不同的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所体现的农业结构优。因此,去除农村政策和结构优化形式这二因素后,对农业结构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不平衡性,其系数为019585,因此农业技术进步的不平衡性越明显,则存在的潜在农业结构优化利益也越大;其次为农户预期农产品价格与实际农产品价格的差异,其系数为-014106,表明农户预期价格越准确,农业结构优化利益实现也就越充分,反之农户预期价格越不准确,农业结构优化利益就越难实现;再次当地公路交通状况改善和农村市场发展对结构优化利益实现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小很多,其系数分别为010511、010319。19791988年各省农作物产量增长率的离散系数平均为016679,比19882006年相应值016831小01015,即19882006年农作物间的技术进步不平衡性比19791988年大,其潜在的结构优化利益也比19791988年大,但实际上19882006年结构优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并没有高于19791988年,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农户对农产品价格预期与实际农产品价格的差异有扩大趋势。我国农村改革前期,实行国家定价或指导定价,农产品价格容易预期,实现结构优化利益也相对容易;随着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取消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农产品价格因供求关系而出现剧烈波动,而适当的价格预期及传导机制未完善,农户难以正确预期农产品价格,19882006年农产品价格预期与实际的差异程度比19791988年扩大了12122%,因此结构优化利益的实现变得困难。此外,当地交通状况的改善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对农业结构优化并没有很明显的影响,尽管1988年以来我国公路密度迅速提高,农村市场也日趋繁荣,但农业结构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并没有因此而大幅增加。4.3改进土地制度实现农业结构改革经济政策的扭曲妨碍了农业规模的扩大。为避免因农地分割造成的零散化,政府制定了遗产税的延期缴纳制度,规定如果年后转做住宅用地出售是可以不纳税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满年就出租土地则不可以延缓纳税,这样就使得土地的流转得到了抑制。虽然规定了“20年”这样一个标准,但是如果出租土地的对象是其他农户则可以继续享受延缓缴税的待遇。此外对那些不再在土地上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户则应当征收固定资产税。不过单凭土地制度难以实现农业结构的改革。流转机会少、受到区位限制的山区,弃耕的现象正在增多。即便是坚定地执行专属农业用地的划定,但只要收益不增加,被撂荒的土地就还会增加。这就需要通过直接补贴来确保农业收入的提高。可以学习欧盟的方式,直接向农民发放补助金,最好其中的大部分都用来补贴那些农业依存度高,肩负未来主要农业生产任务的主业农户。这样一来也可以拉低粮价。在财政负担不变的基础上,粮价的下降也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如果在经营规模扩大后主业农户的收入和地租支付能力都得到提高,出租土地的农户的收入也就会随之增长。如果国内的米价比进口米价便宜,那么也就用不着进口那些导致污染的70万吨外国米了。废止生产调整、直接补贴和划定专属农业区域就是农业的再生之道。农协制度可以进行一些改革。农协内部应该根据主业农户、兼业农户及其对农协的利用度重新分配选票,分离信用事业和共济事业,纯化农业相关事业。可以考虑成立一个对抗农协的援助组织。即便是在农业处于衰退的时期,仍然有一些“善于思考的企业家农户”愿意购买便宜的生产资料,自己开拓销路以让消费者满意。农协那些效率低下的以零散农户为对象的农业相关事业存在大幅赤字,完全抵消了信用事业所获的利益。可以考虑让农协专门从事信用事业,而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完全由企业家农户组成的新组织负责管理。4.4加强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4.5剩余劳动力解决的方法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为了更好的发展二三产业,走农工商综合发展道路,我国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发展,壮大农村工业经济,工业化是富民强区的必由之路。要通过加快工业发展,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反哺农业,为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扎实推进城镇建设,提升经济发展平台,城镇建设是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要以城市规划为指导,加大力度推进中心区和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人气聚集,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再次加快培育第三产业体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发展我国第三产业,要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积极开发房地产、旅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最后强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建设,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要从政策引导、政府职能转变、行业管理、融资服务、用工环境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5.总结通过对农业结构优化对土地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增长贡献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评估,发现尽管农业结构优化不是农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农业结构优化对农业增长仍有显著影响,尤其在农村改革前期农业结构优化对农业的增长具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这个结果反映了我国农村自实施的家庭承包制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产值的快速增长,计划决定农业结构的生产管理模式也转变为由市场决定农业结构,各省农户依据当地自然条件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实行多样化或专业化种植,使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充分释放出农业结构优化利益。但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农业结构优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却随之降低。对影响农业结构优化对农业增长贡献的因素分析发现:农产品价格市场化以后,由于缺乏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农户难以正确预期农产品价格,导致农业结构难以合理调整。因此结构优化利益的实现变得困难,忽视农产品价格预期及传播机制等农村软设施建设,造成农业结构优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趋于下降。因此,充分尊重农民农作物种植决策权,着重完善农产品价格预期形成及传导机制,同时适当改善交通状况,推动农业按比较利益调整种植结构,也是促进土地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增长的有效手段。参考文献 1Marruis.GrowthandStructuralShifts,InWGalenson,eds.EconomicGrowthandStructuralChangeinTai2wan:ThePostwarExperienceoftheRepublicofChinaC.London,MA:CornellUniversityPress,20122 John K ReallocationandProductivityGrowth,InMSyrquin,LTaylorandLEWestphal,Econom2icStructureandPerformance:EssaysinHonorofHollisB.CheneryC.20133 Jack Shank.FarmersandMarkets:ThePoliticalEconomyofNewParadigms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134Jack.StructuralandProductivityChangeinUSAgriculture 20125Marruis.SpecializationandDiversificationinAgriculturalTransformation:TheCaseofWestPunjab,2012.6 翟继光.我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制度、技术与我国农业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 许太谊,张伟 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J.经济研究,20128 尹宗成.我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J.我国农村观察,20139 方卫平、.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公共投资作用研究J.我国软科学,201210 刘志辉.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TheImpactofAgriculturalStructur。11张周莱;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结合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12 侯居锋;张蕾;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J;农业经济问题:201213 撒应禄; 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结合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14 顾雷; 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深化农地制度改革A;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我国土地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3年15 于莉莉;我国土地规划沿革A;我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201316 张毅; 我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17 张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18 钟辉;试论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和经验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19王宏伟 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2013-2012)D;华中师范大学;201220 张蕾;警惕农业规模经营的陷阱N;安徽经济报;2013年21 胡亚林;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年22 桑之军;苗晓芳; 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23何军;关中农村发展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24李振英;农业落后于工业不是资本主义整个历史时期的现象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贺养平;王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创造性思考A;2013致谢 本文从搜集资料、撰写、反复修改到最后定稿的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导师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特别是在文章结构和章节设计中,老师更是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在此向邵老师致以由衷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写作中,还要感谢经管院企业管理的所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同时,我的同学也给予了我大量的帮助,袁薇薇、曲雅静等同学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帮助,在于他们的长期相处和交流探讨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启发和见解。另外,我的师弟师妹在平时学习以及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我大量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也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全体家人,他们多年来对我默默地支持、关心与理解是我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他们的支持才使我树立信心,积极进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合欢花花开花又落,仿佛刚刚步入校门,今天马上就要离去,在南理工的六年生活仍然历历在目,目睹了母校的巨变,也目睹了经管学院的变迁。离别之际,我要说的是:真诚的感谢帮助过我的人们,真诚的感谢我的母校,今后的人生之路,我会继续努力前行,用实际行动向帮助过我的人们、向我的母校献上一份最好的礼物,同时也真诚的祝愿我们经管学院、我们的母校能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12学士学位毕业论文浅析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三农”的负面影响学 号:20074045136学生姓名:周 宇指导教师:赵 燕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国大庆2013年6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论文摘 要:(中文摘要扼要叙述本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文字要精练。中文摘要不得超过300字,不分段。摘要二字中间应空两个空格)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24个,每个词均为专业名词(或词组),一词在6个字之内,中英文关键词必须一一对应。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Absrtact:Keywords:(“摘要”和“关键词”黑体四号加粗,“Absrtact”和“Keywords” 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内容宋体小四,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内容Times New Roman小四,中英文在一页)- 7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论文目 录(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分级标出,独立成页。“目录”二字字体为黑体小三,目录二字中间空两个空格,内容为四号宋体。目录生成中页码不带“-”。大标题序号“1”和其具体内容中没有空格。目录中的致谢和附录二字中间空四个空格,和参考文献四个字对齐。)1前言11.1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1.3本文要解决的问题12标题内容22.1标题内容22.2标题内容22.3标题内容2参考文献4致 谢5附 录6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论文(关于格式的一些相关说明: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的撰写用纸规格为A4。正文书写用小四号宋体,正文版面为38行*38字,行距为固定值18磅。页面设置,每页上下页边距分别留2.5cm,装订侧页边距为2.5cm,右侧页边距为2.0 cm,装订线左侧1.4cm。页眉、页脚、页码文字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居中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宋体小五号,下横线为上粗下细文武线(2磅);页脚页码为“-n-”,居中。 摘要、目录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论文1前言1.1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1.2.2国内研究现状1.3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标题都顶格,只有参考文献和致谢一级标题居中。一级标题黑三,上下空一行;二级标题黑小三,上一行,下0.5行;三级标题黑四,上下各0.5行;四级标题黑小四,上下各0行;正文宋小四,段落之间为0行。行距为固定值18磅。标题字数在15字以内。标题层次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连续编号,例如: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四级标题1.1.1.1,一般不宜设五级标题。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文章右上角用加上标标明,中序号为5号宋体,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上标标在句号外。正文字数在10000字以上。正文中前言部分内容标题基本固定为这三部分。)2 标题内容2.1标题内容2.2标题内容2.3标题内容(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三线格),表标题置于表上方,图标题至于图下方,采用五号黑体;图表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五号宋体;图表附注用小五号宋体。表格上下线1.5磅,中线0.5磅。全文图表统一用阿拉伯数字编序,序号必须连续,不得跳缺。正文中引用时“表”字在前,序号在后,如写“表2”,而不写“第2表”或“2表”。表格应写在离正文首次出现处最近的地方,不应超前和过分拖后。)例如:表1 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及居民消费情况年份 GDP 人均消费年份 GDP 人均消费1978174.8302.019982774.42753.01980221.0375.019992866.32824.01985355.0569.020003151.43105.01990715.2952.020013390.13333.01991822.31037.020023637.23516.01992959.71152.020034057.43919.019931198.41367.020044750.64212.019941604.91823.020055511.54822.019951991.42429.020066201.45141.019962370.52682.020077065.05986.019972667.52735.0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8年)注意:表格中表示项目名称的部分,如图中紫色部分居中;表格内容右对齐,如图中绿色部分,数字保留小数位数要统一,最多保留两位小数。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9701980199020002010年份/年人均消费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费/元图1 黑龙江省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的关系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8年)(文中若涉及公式一般居中对齐,公式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公式按全文统一连续编号,重复引用的公式不得另编新序号。公式中乘号用“”,不用“”。毕业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