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3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4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毫米的认识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时间:2013.9.2一.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学习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2、培养估测方法。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我能填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和( )2、我知道1米=( )厘米3、我能填:2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5米=( )厘米认识毫米: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厚大约是( )厘米。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厚是( )厘米。3、读教材第2-3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 )作什么单位。4、完在教材第3页的“做一做”。探究1毫米的长度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 ),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得出1厘米=( )毫米。2、体验1毫米的长度(1)1枚硬币,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 。(2)量一量,1枚硬币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1枚硬币,然后抽出。(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4、我知道生活中 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二)小组合作1、小组合作要求: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2、班内展示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3、质疑探究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4、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1) .本节我学会了:1) .掌握不太好的是:5.达标测试1)、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2)、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3)、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4)、练习一第1-3小题。5)、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 来表示;1厘米 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 毫米。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毫米蜡笔长60( ) 跳绳长200( )课桌高70( ) 粉笔长75( )7). 书的厚度用( )作单位四、板书设计第一单元 测量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1毫米的长度课后反思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产生一些感性认识。分米的认识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时间:2013.9.3一.学习目标: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二.学习重难点: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我用直尺测量课桌面的长是( )厘米。2、我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3、我观察直尺,直尺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 ( )。( ) 厘米就是1分米。4、我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多长。5、我闭上眼晴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6、以分米、厘米为单位,再次测量课桌面的长是 ( )分米( )厘米,课桌面的高是( )分米( )厘米。(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1、我会填: 1分米=( )厘米 1米-2分米=( )分米14厘米+26厘米=( )分米2、填上合适的单位(1)茶杯的高约1( )(2)跳绳的长约2( )(3)直尺的厚约( )毫米(4)我的身高是( )厘米3、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三)小组合作1、小组合作要求: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2.班内展示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3.质疑探究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4.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5.达标测试(1)填空1)、想一想,填一填。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树高约10( ) 一块橡皮长约4( )别针长约5( )2)、在里填上、或=6厘米10毫米 2米19分米3米3000分米 6分米7毫米3)、填上适当的数。8米5分米( )分米8848毫米( )厘米59厘米( )分米( )毫米100分米80厘米( )分米(2)排排队1)从大到小的顺序排起来: 400厘米 30米 20分米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000毫米 200厘米 1米 5000米,(3)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1)、一课桌高约( )。 A、70毫米 B、70厘米 C、70分米2)、 水杯 的高约1( )。 A、毫米 B、厘米 C、分米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A 、毫米 B、 厘米 C、 分米4)、一枝钢笔长大约14( )。 A 、分米 B、 厘米 C、 毫米5)、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A 、文具盒 B 、电视机 C、 数学书6)、自行车每分钟行300( )。 A 、分米 B 、米 C、 千米(4)列式计算1、 比18厘米少5毫米是多少?(5)画一画1)、画一条比5厘米少5毫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1分米多2厘米的线段。(6)用数学1)、一层楼高约( )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2)、一支铅笔原来长8厘米7毫米,用去了9毫米。现在这支铅笔有多少长?3)、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多少次?四、板书设计第一单元 测量分米的认识1米=10分米 1分米的长度课后反思 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产生一些直观的认识。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这节课中,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1分米=10厘米,再次通过推理得出1米=10分米,同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他们的长度观念,用手势分别进行了表示。在练习中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表象的认识迅速的判断出物体长度所用的单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时间:2013.9.5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2、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理解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学习过程一、学案自学1、笔算下列各题:85+47= 29+36=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2、自学课本18页上的内容:观察第18页例2的统计表,并填一填:爬行类有( )种,两栖类有( )种,你们先估一估,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多少种?376( ) 284 ( ) 376+284 ( )3、列式计算:376+284=4、填一填:计算376+284时,先算个位(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再算十位 (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再算百位( )+( )=( )笔算时要( )对齐,从( )位算起5、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二、小组合作1、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 ) ,再( )的进行计算,最后 ( )。2、完成课本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3、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就要向前一位 ( )。合作要求:1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每个组员的自学成果。2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3对于本组出现的问题,请用笔画出来。三、班级展示四、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1本节课我学会了:2掌握不太好的是:五、达标测评1、 做一做: 165 509+398 +876 2、 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说说错在哪里?135 427 162+69 +543 +959 825 960 10113、 笔算986+114你是怎样算的?计算这类题你应注意些什么?4、 笔算638+93 697+235 475+726板书设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376+284=660376+284660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1、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2、对于本组出现的问题,请用笔画出来。周长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时间:2013.9.9学习目标1、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具体指出一些图形的周长部分。2、培养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得联系,培养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知道周长的概念;学习过程一、预习课本41页内容。二、认识周长的概念1、出示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2、周长的概念(1)通过刚才我们找了很多图形的周长,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2)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3)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三、巩固周长的概念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2、动手做一做: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有办法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课后反思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通过观察、操作、测量初步感知了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一些特征等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时间:2013.9.11学习目标: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一、学案自学学生观看教材49页主题图(1) 我会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问题: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2我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 (按顺序)(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内容。我想到了什么?自学例1()阅读教材50页,我理解图意。从布置会场场面图中看到有 盆花,每组摆 盆(4) 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15 5 = (组)(自学书页)通过自学我会在下面的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二、学习过程1. 小组合作:要求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笔下来。2. 班内展示:小组合作交流后,组织整理,有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进行点拨。3. 质疑探究:还有什么新的困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三、达标测试: 四、板书设计5 .(除数 ) 15 .( 被除数 ) 15 .( 3和5的积 )五、课后:反思结合问题导学自学课本内容,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法则。针对预习自学及合作探究找出的疑惑点,小组内讨论交流,答疑解惑。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时间:2013.9.11学习目标: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2、培养自己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学习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读教材第7页主题图。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知道千米是比米长的长度单位。2、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我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3、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长,10个100米就是1千米。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人 25千米飞机 800千米摩托车 4千米小汽车 80千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约6200( )(2)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三、达标检测连一连。 20米 35毫米 2313千米 20分米 四、达标检测聪聪早晨从家到学校,中午放学回到家.这两次一共要走多少千米?五、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千米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认识长度单位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时间:2013.9.11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2、培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单位。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引千米和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二、自主学习1、我能填1米=( )分米 5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60厘米=( )分米 100毫米=( )厘米 7米=( )厘米=( )毫米 通过观察,我发现都是关于( )单位换算的题。2、选钥匙开锁(1)第一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400厘米、5分米,钥匙是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0毫米。用( )的钥匙开400厘米的锁,用( )钥匙开5分米的锁。(2)第二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3千米、5000米,钥匙是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我会用( )的钥匙开3千米的锁,用( )的钥匙开5000米的锁。(3)第三道门上有两把锁,分别是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钥匙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我会用( )的钥匙开5千米-2000米的锁,用( )的钥匙开1000米+4千米的锁。3、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做书上8页的做一做。2、填空8千米2米=( )米 20千米-2000米=( )千米720米+300米=( )千米( )米 3、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四、达标检测1、填一填3000米+8000米=( )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大约42千米,等于( )米 。课后反思吨的认识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课型:新授 学生姓名: 时间:2013.9.13 学习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概念。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3、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学习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学习过程一、回顾旧知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重量单位?谁能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有多大.二、自主学习1、先猜猜我自己有多重,再猜猜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有多重?2、观察书第11页主题图,思考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要一起过桥,能一起过去吗?为什么?3、我得出吨是比千克( )的质量单位,1吨=( )千克4、一个小朋友的体重约25千克,40个小朋友的体重约1000千克,也就是( )。5、思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6、在我的生活中,( )这些东西大约重1吨。7、5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我能填:6吨=( )千克 9000千克=( )吨1600千克-6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2、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3、有100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货车6辆,2次能将这些货物全部运走吗?为什么?四、达标检测1、填一填 一头牛大约重250( ) 一只鲸鱼大约重40( ) 一只老虎大约重200( )五、堂清检测选一选(1)、一辆汽车每小时大约行驶( )。A、90千米 B、90米 C、90分米(2)、一个西瓜重5( )。 A、克 B、千克 C、吨五、板书设计吨的认识吨 千克 克1吨1000千克六、课后反思“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和实际应用中体验。同时也有一些困惑:(1)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2)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时间:2013.9.19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学习重点: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理解两位灵敏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25+38= 45+29=2、我知道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就是( )。3、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统计表图意。中国特有的鸟类有( )种,中国特有的爬行类有( )种,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 )种。4、阅读教材第16页例1。理解:计算98+25时,先算个位(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再算十位 (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笔算时要( )对齐。5、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1、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 ( ),再( )的进行计算,最后( ) 。2、笔算:65+76= 53+69=3、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就要向前一位( )。三、我来闯关:1、 我来算一算: 49+57= 27+88=2、 一个地球仪85元,一个书包48元,如果买这两样要用多少钱?3、故事书59本,比连环画少67本,连环画有多少本?4、把下列算式按得数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列:98+54 92+78 56+76 73+37四、板书设计五、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习的量不够。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看来计算教学还应常抓不懈,结合以上几点我将会更加努力的去教导学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四边形的认识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时间:2013.9.19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2、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学习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学习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运动?观察一下我们喜欢的运动场地都有什么形状。什么形状是四边形呢?二、自主学习1、观察34页情境图,你能发现( )形、( )形、( )形、( )形你能找出( )种四边形?请你分别画一画。2、你能找出P35例1中的四边形吗?如图有( )个,请你圈出来。他们的共同的特征是( )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1、联系生活实际,你身边( ) 、( ) 、( ) 、( )等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 的图形是四边形。2、完成课本P36的“做一做”四、尝试练习找一找。小蝌蚪找妈妈。连一条都是四边形的路线,让小蝌蚪找到妈妈。图中共有( )个四边形。五、堂清检测数一数。数一数下图有多少个四边形。图中有( )个四边形。六、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课型:新授 学生姓名: 时间: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学习难点:理解两位灵敏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1、笔算两位数的加法 25+38= 45+29=2、我知道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就是 。3、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统计表图意。中国特有的鸟类有( )种,中国特有的爬行类有( )种,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 )种。4、阅读教材第16页例1。理解:计算98+25时,先算个位(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再算十位 (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笔算时要( )对齐。5、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 ,再 的进行计算,最后 。2、笔算:65+76= 53+69=3、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就要向前一位 。三、达标测试1、 我来算一算: 49+57= 27+88=2、 一个地球仪85元,一个书包48元,如果买这两样要用多少钱?3、故事书59本,比连环画少67本,连环画有多少本?4、把下列算式按得数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列:(4分)98+54 92+78 56+76 73+37( )( )( )( ) 四、板书设计五、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习的量不够。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看来计算教学还应常抓不懈,结合以上几点我将会更加努力的去教导学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课型:新授 学生姓名: 时间: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2、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理解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笔算下列各题:85+47= 29+36=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 。2、观察第18页例2的统计表,并填一填: 爬行类有( )种,两栖类有( )种,你们先估一估,爬行类和两栖类大约有多少种? 376( ) 284 ( ) 376+284 ( )3、进行计算: 376+284= 4、填一填:计算376+284时,先算个位(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再算十位 (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再算十位( )+( )=( )笔算时要( )对齐,从( )位算起。5、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 ,再 的进行计算,最后 。2、完成课本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3、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就要向前一位 。三、达标测试:1、 做一做: 165 509 +398 +876 2、 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说说错在哪里?135 427 162 +69 +543 +959 825 960 10113、 笔算986+114你是怎样算的?计算这类题你应注意些什么?四、拓展练习1、笔算下列各题645+285= 34+678=2、说一说:计算645+285时,先算( )+( )=( ),个位上写()再算( )+( )()=( ),十位上写()最后算( )+( )()=( ),百位上写()3、个位满()向()进一。十位满()向()进一。4、我来选一选。1、下面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 )536和364 649和341 792和208 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课型:新授 学生姓名: 时间: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学习重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学习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观察课本22页到23页的主题图(线段图),填一填:昆明到丽江有( )米。大理到昆明有( )米。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知道丽江到大理有( )米估一估:517-348 想:把517估成( )348估成( ),结果是()2、算一算:517-348= 、完成课本第23页做一做。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先相同数位 ,从个位算起,个位不够减时就从 位退一当 ;然后再算十位,十位不够减时,从 位退一当 ,最后算百位。2、算一算:842-358=712-257= 672-114=三、我来闯关:被减数476745703900减数89679568768差1、填空2、商店运来510瓶矿泉水,上午卖出154瓶,下午卖出174瓶,还剩多少瓶?、苹果树416棵,梨树358棵,桃树169棵。提出问题,并进行计算。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课型:新授 学生姓名: 时间: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三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学习重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学习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一、自主学习任务一:三位数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1、阅读教材第24页例2,看不明白的有红笔勾画出来。2、我来算一算:402-358=501-157=3、思考:当十位上退1时,十位上是0,怎么办?4、三位数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注意: 。任务二:三位数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1、阅读教材第24页例2,看不明白的有红笔勾画出来。2、我来算一算:420-358=500-157=3、三位数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注意: 。4、完成课本第25页第一题。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写到自己组的黑板上)2、交流、展示:(1)讨论解决各组出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2)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计算应注意什么。三、我来闯关:1、算一算,每种商品比原来便宜多少钱? 原价902元 原价800元 原价203元现价758元 现价546元 现价168元便宜( )元 便宜( )元 便宜( )元2、饲养场用8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51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少孵出115只。(12分)(1)下午孵出了小鸡多少只? (2)这一天共孵出了小鸡多少只? (3)还剩多少个鸡蛋? 四、板书设计五、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习的量不够。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看来计算教学还应常抓不懈,结合以上几点我将会更加努力的去教导学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加法验算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课型:新授 学生姓名: 时间:学习目标1、我学会了多种验算加法的方法。2、 我能通过验算检查计算的准确性。学习重点、难点:掌握验算的方法,检查计算的准确性。一、自主学习任务:加法验算1、观察课本27页主题图,一套运动服( )元,一双运动鞋( )元,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 )元。2、学习课本27页例一,加法的验算可以用( )或( )。3、验算下列计算正确吗?746+238=984 验算( ) 483+274=747验算( )4、完成课本第27页做一做。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写到自己组的黑板上)2、交流、展示:(1)讨论解决各组出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2)加法的验算方法:三、达标测试1、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748237 637335 410+3072、算出每张卡片上的两个数的和(6分)65728880598412269 和 和 和 减法的验算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课型:新授 学生姓名: 时间:学习目标:1、我学会了多种验算减法的方法。2、 我能通过验算检查计算的准确性。学习重点、难点:掌握验算的方法,检查计算的准确性。一、自主学习任务:减法验算1、自学课本28页例2,减法的验算可以用( )或( )。2、验算下列计算正确吗?406-168=238 验算( ) 500-247=353验算( )3、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写到自己组的黑板上)2、交流、展示:(1)讨论解决各组出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2)减法的验算方法:三、我来闯关:1、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548-237 689-346 310-2072、比685少398的数是多少?3、填表:加数724615加数189278和721459 时间的计算导学案科目:数学 教师:王文龙 审核人:高怀文 课型:新授 学生姓名: 时间:2013.11.5学习目标:1、知道小时与分的关系为1小时=60分。2、正确使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3、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逐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学习重点:1、 时分秒三者的关系及换算。2、 时间的计算方法。3、 正确计算时间的长度。学习难点:时间单位之间的计算和换算。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1、学习例1看主题2时等于( )分,你的想法是:因为1时是( )分,所以2时是( ),也就是( )分,所以2时=( )分。2、学习例2观察主题图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 )离家,( )到校。小明从家到校用了( ),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1、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可以这样算,分针从( )走到( )走了( )大格,每大格是( )分,所以一共是( )分;也可以这样想:( )减 也就是( )分。2、用拨钟表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对不对。3、新闻联播( )开始,( )结束,一共播放的时是( )。三、达标测试1、轻松填空2时=( )分 4时=( )分 4分=( )秒 8分=( )秒 180分=( )时 240秒=( )分2、比大小,在( )中填上、=。4分( )40秒 3时( )100分 210秒( )5分 4时( )240分3、王叔叔从北京来郑州办事,本来火车是下午3:40到站,现在火车晚点18分钟,请问王叔叔什么时候到达郑州?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1小时=60分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对于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