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卷(考试版).doc_第1页
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卷(考试版).doc_第2页
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卷(考试版).doc_第3页
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卷(考试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2019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I卷】语 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不日新者必日退唐帼丽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一个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由明而诚也。”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王阳明先生强调,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儒家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日新”的真正路径。(摘编自2018年05月09日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颐认为君子要想“日新”就要“日进”,否则就“日退”,“日新”“日退”是矛盾的。B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不能日新,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精纯,就必然退步。C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D张伯行认为“不学习便退步”的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这和程颐的看法大相径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作者习惯引用前人的观点。B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C文章第四段论述君子之学要“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而“从心出发”最重要。D文章先提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指出实现“日新”的路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B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C王阳明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键。D“知行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利民利天下的立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材料一:【新华社西昌12月8日电】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摘编自2018年12月09日新华每日电讯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材料二:所谓“备份星”是指在先导星工作失效的情况下,接替先导星工作的卫星。在嫦娥系列卫星中,嫦娥一号、三号、五号这几个奇数命名的探测器是先导星,偶数则为正星的备份星。也就是说,嫦娥四号诞生之初,是个不折不扣的“备胎”。按照最早的计划,即便嫦娥四号进行发射,降落点也在月球正面。但叶培健院士却认为,再落一次月球正面意义不大,他向主管领导提议,“落到月球背面,成功了是一大亮点,即便不成功,也是人类第一次,可以原谅。”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关单位组织了多次讨论之后,终于通过了月球背面降落的方案。不过,降落月球不是车场倒库,正面背面一字之差,技术难度却是天壤之别,最棘手的就是通讯问题,也是人类从未涉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飞行器登陆之前,必须先发射中继卫星来进行通信传输。(摘编自2018年12月08日“新浪科技”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本是备胎,华丽逆袭)材料三:【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12月5日报道】登陆月球背面意味着无法与地球进行直接无线电联系。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着陆后,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通过5月份发射的中国“鹊桥”号通信中继卫星与位于中国、阿根廷和纳米比亚的地面站进行联系。它将传递无线电信号,同时发回视频图像。但嫦娥四号必须完全自主地执行着陆任务。这是一个危险的计划。长期以来,研究月球的科学家们一直希望得到有关冯卡门撞击坑的数据。它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古老的撞击坑。它可能含有水。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的嫦娥四号将探测那里是否存在水资源,拍摄照片,并进行辐射测量。它还将利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以验证如下理论:鉴于月球背面远离地球电离层,它将得到不受干扰的图像。(摘自2018年12月07日参考消息外媒关注:嫦娥四号即将奔向月球背面)材料四:(摘编自2018年12月08日“新浪科技”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本是备胎,华丽逆袭)4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18年5月和年底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鹊桥”号中继星和“嫦娥四号”探测器,对月球背面进行首次探测。B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由于受月球的遮挡,无法实现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因此要发射“鹊桥”号中继星。C之所以称“鹊桥”号中继星为“鹊桥”,是因为其承担着“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与地球的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D“鹊桥”将在地月连线延长线的L2点附近,围绕L2点飞行,实现对地、对月中继通信。作为数据中转站,“鹊桥”具有重大的科学与工程意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意味着嫦娥四号的任务目标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基本完成。B嫦娥四号将完成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月球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等科学任务。C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使嫦娥四号成为“备胎”,但科学家又赋予它新的任务替人类到月球背面看看。D嫦娥四号将要探测冯卡门撞击坑是否存在水资源,但前提是必须完全自主地执行在那里安全着陆的任务。6前三则关于嫦娥四号的文字材料,其内容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山 音秦碧薇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现在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帮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得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于是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一点声响。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渐渐地我跟她也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她不能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无果。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半分钟微汗,半分钟微凉,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踏着我的影子,宛若夏商时祭天祈雨的女祭司。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真的?”“真的!”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是山音。(摘编自2018年06月29日光明日报)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身形也偏瘦小”“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等肖像描写写出山里孩子贫困、羞涩、麻木的现状。B文中大伯的话反映出山里的教育现状,同时也突出了外公甘于奉献、坚守山村教育的美好品质。C文章结尾一问一叹,引人深思;引用名句,描写小女孩的眼神,升华了主旨;“山音”照应文章的标题,结构严谨。D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细致的心理描写,抒情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8文章的标题意蕴深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含义。(6分)9文章是如何围绕小女孩这一人物安排材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史宁字永和,建康表氏人也。少以军功,拜别将。迁直阁将军、都督,宿卫禁中。寻加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遂税得马一千五百匹供军。属魏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率众寇荆州,宁随胜奔梁。梁武帝引宁至香磴前,谓之曰:“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乡。”宁答曰:“臣世荷魏恩,位为列将,天长丧乱,本朝倾覆,不能北面逆贼,幸得息肩有道。傥如明诏,欣幸实多。”因涕泣横流,梁武为之动容。大统二年,宁自梁归阙。十二年,转凉州刺史。宁未至而前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诏遣独孤信率兵与宁讨之,宁先至凉州,为陈祸福,城中吏民皆相率降附。仲和仍据城不下,寻亦克之。魏废帝元年,复除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初茹茹与魏和亲,后更离叛。寻为突厥所破,杀其主阿那瑰。部落逃逸者,仍奉瑰之子孙,抄掠河右。宁率兵邀击,获瑰子孙二人,并其种落酋长。二年,吐谷浑通使于齐,宁击获之,就拜大将军。宁后遣使诣太祖请事,太祖即以所服冠履衣被及弓箭甲矟等赐宁。谓其使人曰:“为我谢凉州,孤解衣以衣公,推心以委公,公其善始令终,无损功名也。”宁有识画,谙兵权,临敌指,皆如其策,甚得当时之誉。及在荆州,颇自奢纵贪浊,不修法度。尝出,有人诉州佐曲法,宁还付被讼者治之。自是有事者不复敢言,声名大损于西州。保定三年,卒于州。谥曰烈。(摘编自周书史宁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B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C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D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职位,“迁”指官职变动,“除”指免除官职。B“阙”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地,朝廷。C“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如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D“公”既指古代的一种爵位,也可用于对男子的敬称,文中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宁作战有方。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史宁先到凉州,陈说利害,不费一兵一卒,攻克凉州;茹茹部落抄掠河西,史宁率兵截击,大获全胜。B史宁君臣情深。史宁在梁期间向梁武帝陈情,表明归魏之心;史宁后派使者谒见太祖,太祖把自己所用的帽子鞋子衣服等赐给史宁。C史宁仕途顺畅。史宁年少时凭借军功,官拜别将;不久加授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自梁归阙,转凉州刺史;截获吐谷浑使者,就拜大将军。D史宁晚节不保。晚年在荆州,史宁奢靡放纵贪婪昏浊,不修法度,曾经外出,把案子交给被状告歪曲法律的州佐去处治,名声在西州受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属魏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率众寇荆州,宁随胜奔梁。(2)宁有识画,谙兵权,临敌指,皆如其策,甚得当时之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枕上作陆 游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注】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这时陆游七十五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十几年。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旧辈流”指以恢复万里关河相期许的朋友,“死尽中朝”可见诗人心中仍关心朝事。B诗人的夙愿因朋辈的殒折和年华的流逝而日益渺茫,因此有“孤枕梦”之语。C“清愁”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清愁”之情与“清秋”之景交融,情景相生。D诗歌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吴笺着句”照应“作”,结构严谨。15诗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刘禹锡的陋室铭中,“ ”一句借孔明的房子来写自己的陋室,“ ”一句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2)苏轼的赤壁赋中,“ , ”两句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3)屈原的离骚中,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追慕先贤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秋分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表示秋季中间,昼夜等长。秋分时节, ,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传统意义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正如我国华北地区的一句农谚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因而,国家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传承,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自然更替的 ,对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的适应。“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具有当代意义,其文化的 意味更加浓厚。一方面,对于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 ),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从某种程度上,这恰是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契机与自然结果。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个节日的设立极具一种仪式感,同时更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传统文明点缀现代思维的一种上佳表现B这个节日的设立极具一种仪式感,同时更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现代思维点缀传统文明的一种上佳表现C这个节日的设立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传统文明点缀现代思维的一种上佳表现,同时更具一种仪式感D这个节日的设立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现代思维点缀传统文明的一种上佳表现,同时更具一种仪式感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众所周知 风和日丽 了然于胸 口耳相传B众所周知 天高云淡 了如指掌 薪火相传C尽人皆知 天高云淡 了然于胸 口耳相传D尽人皆知 风和日丽 了如指掌 薪火相传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