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 论文修改.docx

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9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638455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76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11-22 上传人:遗**** IP属地:湖北
6
积分
关 键 词:
转型 时期 我国 外汇储备 适度 规模 分析
资源描述:
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
内容简介:
本 科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题 目 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 所 在 系 学生姓名 刘琦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教学服务中心制表2016年5月摘 要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国际资本流动更加频繁,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也在逐渐增多,因此,外汇储备对于维护和保障各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止2012到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31万亿美元,增长速度世界罕见。充足的外汇储备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对外贸易和稳定汇率的需求,还可以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高额的外汇储备也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高额的外汇储备会加剧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引起通货膨胀的发生;高额的外汇储备会加大国内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影响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高额的外汇储备会加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造成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增长、国内外经济失衡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等。因此,如何确定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并对其加以缓解控制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以及政策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了外汇储备的概况及有关外汇储备规模的理论综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我国的汇率机制入手,从制度安排方面对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激增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分析。在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经济决定因素进行了比较具体分析研究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长、短期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检验。在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内涵的理解基础上,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区间进行了确定,对有关的比率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目前外汇规模过度的结论。最后,针对我国过度外汇储备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其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我国最优外汇储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外汇储备;ABSTRACT Concomita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deepening, the increasingly close economic and trade ties between the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the unstable fac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gradually increased. Therefore, th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to maintain and prot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February 2006,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more than trillion dollars, for the first time surpassed Japan to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by the end of 2012 to the end of the year,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reached $3.31 trillion, the growth rate is rare in the world. Adequat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can not only meet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exchange rate stability,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ability to withstand external shocks, and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owever, the high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will also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High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will exacerbate the domestic excess liquidity, inflation; a large amount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will increase the domestic money supply endogenous and lower expectations of monetary policy effectiveness and independenc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bility, high level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will strengthe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caused by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the growth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mbalances the vicious circle between etc. Therefore, how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scale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to ease control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t face. In this paper,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reasonable scale of the current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the selection of polic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overview of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scal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starting from the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in China, from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China to explain the analysis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surge phenomenon in recent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nomic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mand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in China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long and short term model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demand is put forward, and the relevant test is carried out. In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ppropriate scale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n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ppropriate interval were determined. The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related ratio, that Chinas current foreign exchange over the scale of conclusion. Finally,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excessiv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basis of how to achieve the optim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f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Appropriate scal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目 录摘 要2ABSTRACT31绪 论6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61.1.1选题背景61.1.2研究意义81.2国内外研究综述81.2.1国外研究综述81.2.2国内文献综述101.3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111.3.1研究内容111.3.2研究方法112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相关理论122.1关于我国外汇规模的理论综述122.1.1超额论122.1.2不足论132.1.3适度论132.2我国外汇储备结构143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现状以及发展问题分析153.1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发展历程153.2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发展现状193.2.1外汇储备的规模现状分析193.2.2 外汇储备的结构现状分析204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因素214.1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变动情况214.2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需求因素的分析224.2.1 国际收支情况224.2.2 汇率制度234.2.3本币的国际地位234.2.4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234.3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供给因素的分析244.3.1经常项目顺差244.3.2资本项目顺差244.3.3 政府干预外汇市场所得的外汇245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发展问题的途径255.1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过快增长255.1.1从经常项目上减缓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255.1.2从资本项目上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过快增长265.1.3深化外汇体制改革265.2调整外汇储备结构275.2.1实现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多元化275.2.2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多样化275.2.3增加黄金储备比重275.3提高外汇储备的经营水平275.4加强外汇储备风险管理286结论与展望286.1结论286.2展望29致 谢29参考文献301绪 论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1.1选题背景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外国可兑换货币以及用它们表示的支付手段,是一国所拥有的国际储备的主体。当前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当局都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外汇储备可以维护本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货币汇率的稳定,并可满足应付国际紧急支付的需要。若储备过少,则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并会影响国内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实施;若储备过多,则会造成外汇资源的闲置浪费和机会成本上升,甚至导致利率、汇率、物价上涨率等经济变量的冲突,损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进而对国家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猛扩大,外汇储备正处于转型时期;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否认的积极的正面作用。但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也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不防的消极的负面影响,在吸收各方面的正确意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认为应维持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在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和进口上升的新条件下,外汇储备适度下降是正常的。 近年来,我国外汇持有量迅猛增长,2006 年,中国外汇储备量以 10663.44亿美元的绝对优势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在 2014 年 1 月 27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 12 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 3.82 万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随着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的持续增长,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稳居世界首位,并且规模继续扩大的态势强劲。 纵观我国外汇储备发展的历史,我国经历了从外汇短缺国向外汇储备大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实行统一经营,外汇收支采取指令性计划管理的方法,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基本上稳定在 10 亿美元以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汇储备数量极为有限,从 1981 年的 27.08 亿美元到1996 年首次突破 1000 亿美元关口,用了 15 年的时间。为了改善我国外汇储备短缺的局面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1994 年,我国在政策上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 实行人民币经常账户有条件可自由兑换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以及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得益于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以及引进外资的政策优惠,1994 年我国首次实现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我国外汇储备也迎来了第一次增长高峰。自 2000 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开始快速增长,从 2000 年的 1656 亿美元猛增至 2006 年底的 10663 亿美元,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2001 年 11 月我国加入 WTO 后,越来越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我国的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外汇储备迎来了第二次增长高峰。2009 年 4 月,我国的外汇储备突破 2 万亿美元,2011 年 3 月,突破 3 万亿美元,不到两年时间增长50%。2013 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再创历史新高,达到 3.82 万亿美元。如此强劲的增长趋势,使得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广义的国际储备也称为国际清偿力,反映了一国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的总体能力。外汇储备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稳定汇率,提高国际融资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动荡,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使外汇储备规模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1.1.2研究意义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及其金融资产。它是由各种能充当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外汇储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和调控力逐渐增强,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亦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在资本流动较小时期,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弥补一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产生的暂时性国际收支逆差,缓解由于国际收支长期逆差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实施会引起国内经济震荡的过于激励的经济调整政策。除此之外,外汇储备还是一国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货币汇率的重要工具。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外汇储备的作用早已超出了上述范畴,扩大到保证金融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清偿对外债务、投资利润回流、满足居民对外支付用汇需求以及作为一国向国外借债能力的基本保证等方面。在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的今天,外汇储备在防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认为在资本流动较大时期,一国具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够将资本流动冲击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另有研究结果表明,若国内金融稳定受到冲击或者跨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外汇储备在广义货币量中的占比就会增加,金融不稳定和实体经济状况对外汇储备占比的边际影响都呈现递减的态势,说明外汇储备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它的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对经济体的影响力也是有限度的,过多的外汇储备还会加剧经济的失衡,使其面临巨大的风险。 通过本文研究,根据笔者所学知识和对我国外汇储备近些年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外汇储备适度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的措施,对促进我国外汇储备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参考意义。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 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因为二战后社会稳定,资本主工商业一度繁荣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催生了我国外汇储备发展,而相关研究包括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提倡与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否和对普通劳动者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创造者John Maynard Keynes比较赞赏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平稳发展。随着西方外汇储备适度方面运作的进一步成熟,学者们对其研究的主题开始转移到业务的创新、问题的发现和对策上。 Kevin E. Rogers(2000)使用综合比例分析法和需求函数分析法来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实证研究。分别考虑了外汇储备的六个需求因素对英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影响,建立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模型,得到英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区间。结果表明外汇储备规模在1985-1993年间处于不足区间,在1994-2002年间处于适度区间。文章最后对英国外汇储备的政策制定以及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Marco Pagano (2001)近年来,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引发了理论界关于当前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的广泛讨论。本文在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需求角度出发,采用19852006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进行分析,测算出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并解释外汇储备的失调情况,最后提出了优化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的相关建议。 R.Gaston Gelos, Alejandro M. Werner(2002)外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外汇储备规模是一国经济特征的重要标志。外汇储备规模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外汇储备是否充足不仅直接影响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能力,而且间接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和国际经济信用度。论文最后针对回归计算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对于如何管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政策建议:不应采取短期极端措施减少外汇储备规模;可以适当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准入门槛;鼓励国内出口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发展国人自己的优质品牌;在现有汇率制度的基础上提高汇率市场化程度,增加汇率弹性。 Ihsan Isik, M.Kabir Hassan(2007)以预防性储备模型为基础,研究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以及外部因素对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主要取决于预期未来外汇收入的趋势与波动程度,以及外汇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当外汇收入呈上升趋势时,即使外汇资产能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也不应当扩张其规模,同时风险资产的比例应该保持在较高的比例。当外汇收入呈平稳性波动时,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与其收益率及外汇收入的波动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且风险资产的最优比例相对较低。当美国金融风暴引起我国外汇收入呈剧烈波动甚至大幅下滑时,即使外汇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不高,也应当扩外汇储备的规模。 Yong Zeng , Xiaoyan Huang(2011)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核心,随着近年来美元的不断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缩水,因此,加强币种结构管理成为了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中的最重要一环。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关于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选择的三大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海勒奈特模型和杜利模型。然后总结了基于以上理论,国外学者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进行的研究,并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2.2国内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不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开展,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有所改观。随着金融学的兴盛,国内许多学者都参与了对我国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的相关研究,其主题内容涉及到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转型、前景分析、风险规避、与国外的比较等几个方面。 陈春(2012)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实力,但也会产生诸多的不良影 响。到底需要多少外汇储备才是适度规模成为我国经济界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运用国际上衡量外汇储备水平常用的三个指标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水平,分析 显示我国外汇储备处于过剩状态,进而提出了我国当前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以期对加强外汇储备管理提供参考。 夏登峰(2013)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所持有的用于国际贸易中对外支付,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该国货币稳定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外国货币或外国货币的等价物,是国际储备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大量的外汇储备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我国经济陷入了困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的外汇储备现状出发,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特点,揭示了我国积累大量外汇储备的原因,阐述了我国过多的外汇储备给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我国外汇储的方法。王群琳(2013)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引发了理论界关于当前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的广泛讨论。本文在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需求角度出发,采用19852006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进行分析,测算出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并解释外汇储备的失调情况,最后提出了优化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的相关建议。郭梅军,蔡跃洲(2014)利用相关数据和计量手段对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各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外债规模、外贸依存度、进口倾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外汇收支的波动性;(2)外汇储备来源结构能影响外汇储备(国际收支)的波动性;(3)1994年实行的外贸外汇体制改革和1996年实现的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但降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波动性。王元龙(2015)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呈快速增长趋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我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确定存在着两难的抉择:一方面,如果外汇储备不足或低于警戒线,就会削弱或损害调控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加剧金融风险,有可 能危及金融安全;另一方面,如果外汇储备过量或超出适度区间,则将会走向另一个不合理极端,即会因大量的资源闲置而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损害经济增长的潜 力。我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政策选择应当是:稳定外汇储备规模与加强外汇储备管理两者并举。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的研究到目前已经经历较长时间,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相关规定也比较完善,而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相关文献较缺乏,主要集中在我国外汇储备披露的现状、相关理论及文献引进及国际比较和影响因素研究,正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但是采用描述性统计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由于描述性统计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只能粗略分类,不能对其深入研究,缺乏说服力。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析研究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期丰富相关理论,促进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可持续发展。1.3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1.3.1研究内容 本文综合运用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等课程,通过从各种文献获得的大量资料作为研究基础,与国内外的研究相结合,对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现状和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本文对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发展问题分析的研究主要分六大部分; 第一:选题意义、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基本观点。 第二: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 第三: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现状以及发展问题分析。 第四: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因素及实证分析。 第五: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发展问题的途径。 第六:结论与展望。1.3.2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基本概念、特点、内容、方法等做出了定性分析。 (2)实证分析。本文在谈及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时将会用到实证分析。 (3)例证结合。本文在研究如何实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时会用到例证分析。本文通过查阅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导师的指导完成。2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相关理论2.1关于我国外汇规模的理论综述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也急剧增长,并给经济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加大了对我国外汇储备规 模的关注力度,在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因采取的研究分析方法及衡量的角度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结论也不同。目前的研究结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外汇储备规模超额论、不足论和适度论。2.1.1超额论 进行研究的相当一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外汇储备额超出了适度水平,政府应采取措施加以调整,以减少持有成本,从而更好的利用外汇储备。武剑(1998)通过将我国国际收支与我国历史数据及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称我国外汇储备存量明显偏大,不尽合理。除此之外,为了更加合理、科学的进行研究,他又将一国的外汇储备需求划分为偿还外债本息、外商直接投资汇出利润等四种用汇需求,并构建分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指出,自 1996 年起,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出适度水平,处于过量阶段。吴丽华(1997)通过运用比率法及阿格沃尔模型分别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测算,并建立起外汇储备水平区间,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超出适度储备区间的上限。最后对此吴丽华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及投资经营对策。高国华(2009)通过采用比例分析法,在考虑了我国的进口付汇需求、外商投资利润汇出需求、干预外汇市场需求等等因素后,对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外汇储备在 2003 年以后才真正超出上限,出现过剩。魏晓琴、尤元宝(2004)以及游碧蓉、周丽萍(2007)分别采用修正后的阿格沃尔模型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测算,均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高。王凌云、王恺(2010)通过构建外汇储备需求模型,并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进行研究,认为我国自1999 年外汇储备规模就存在过高的问题。但针对储备额过高,谷宇、韩国高(2011)等学者则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存量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增多是稳定汇率、提升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1.2不足论 刘斌(2003)使用货币主义学派分析方法,认为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该保持在能够防止汇率冲击,维持汇率的稳定。并以此为标准,采用了外汇储备额与M2的比值,并在东亚各主要经济体之间进行对比。并对对比结果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十分短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增长到适度的规模。管于华(2001)通过构建外汇储备规模的需求模型,考虑到包括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等因素,并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后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远远少于适度规模,处于不足的水平。黄萍、陈建芸(2006)通过协整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在2003 年至2005 年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对我国当时的需求而言处于缺乏的水平。此外,郑良芳(2003)也曾综合使用比例分析法以及定性分析法得出了我国外汇储备不足的结论。2.1.3适度论 姜旭朝、刘德军(2004)运用定性分析法,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外汇制度等多种因素考虑在内,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定性分析。认为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处于适度规模的合理区间内的。王国林(2003)运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储备与进口比、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差额比及实际储备趋势这三个指标对我国1991年至2000 年的外汇储备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后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处于适度水平。此外,李巍、张志超(2009)也通过对我国 1992 年至 2007 年的外汇储备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国内学者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分析为辅。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方面是因为各位学者使用的方法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分析测算方法的前提假设条件不同,而现实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且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将一国的全部经济条件考虑在内。因此,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还需要在完善理论及模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 2.2我国外汇储备结构 本文指的外汇储备结构是按照我国外汇储备的组成性质划分的。一般来讲,外汇储备由交易性外汇储备和调节性外汇储备组成。由于我国现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吸引了巨额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借有大量外债,这就需要大量的偿债性外汇储备。另外,为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还应持有一部分维持汇率稳定和防止外部冲击的预防性外汇储备。针对我国家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交易性储备。交易性储备主要是指为了满足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而应当持有的外汇储备。一国对外经济交易主要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商品交易和资本往来两项来反映,对外经济交易量越大,表明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所受到的外部干扰也就越大,从而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在资本项目下主要是吸引资金,对外资本输出很小,从而资本往来对外汇储备需求的影响不大。因此,我国的交易性外汇储备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际贸易的进口需求上。 二、调节性储备。调节性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调节国际收支而需要持有的一部分外汇储备。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计划期内一国很有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国际收支逆差,如果不及时进行调节,势必会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国际收支逆差主要靠外汇储备来弥补,这就需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进行适时的调节,调节性外汇储备的大小主要由国际收支波动的幅度来确定。 三、偿债性储备。如果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偿还到期的外债,就会引发债务危机,给该国经济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如年的墨西哥债务危机,年的泰国金融危机,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等为了避免发生债务危机,一国必须持有足够的偿债性外汇储备以便及时清偿到期债务,尤其是那些借有巨额外债的发展中国家,通行的做法就是从外汇储备中提出专款设立偿债基金。显然,外债规模越大,用于偿付外债的偿债性储备也越大。 四、风险性储备。风险储备又称为干预性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时,为了及时干预市场的需要。风险性储备,既是一种干预性储备,也可以说是一国货币当局为缓冲外部因素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的预防性储备。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具有较强的传染力,破坏力,往往会使受冲击国家的金融秩序发生混乱。因此,为了确保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就需要持有适量的风险性外汇储备。风险性外汇储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汇率出现波动时,为了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而需要持有的外汇储备二是为了设立发展基金以满足国内经济的良性发展所应持有的外汇储备。3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现状以及发展问题分析3.1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发展历程 一、1950 年1978 年改革开放之前的小规模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期。这一段时期的外汇储备几乎完全靠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积累而获得。这一时期我国推行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政策。由于此时我国外汇短缺,政府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外汇制度,主要通过扶植出口、以收定支来积累外汇,这一段时期的外汇储备规模小,年增减变化也小。这一段时期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从未超过10亿美元,最多的年份是在 1977 年,当年的外汇储备量为 9.52 亿美元,而紧接着在 1978 年的外汇储备便又跌至 1.67 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问题也一直不为人所关注。 二、1979 年1993 年的缓慢发展期 表 3-1 1979 年1993 年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单位:亿美元)年份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外汇储备额8.40-12.9627.0869.8689.0182.2026.4420.72年份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外汇储备额29.2333.7255.50110.93217.12194.43211.99 1979 年1993年期间,是我国对外发生重大转变的一个时期,外汇储备的总体走势是在波动中增长。我国自 1979 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时期,国家为了鼓励出口,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策略,并慢慢放松对人民币的管制,于 1980 年规定了外汇留成额度的实施办法。这些举措极大的发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刺激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外汇储备额从 1979 年的 8.40 亿美元在短短 4 年间上升到 89.01 亿美元。然而外汇留成额度的规定使得我国形成了汇率的双轨制,影响了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得这一时期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仍然不大。 三、1994 年2000 年的平稳增长期 我国自 1994 年以来加大了外汇管理的改革力度,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将外汇留成制、用汇计划审批等制度取消,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并取消双轨制,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的汇率实施并轨,建立起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自由兑换。同时,我国还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这些举措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在 1994 年至 1997 年四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年增长率达到平均 65.49%,年新增外汇储备的规模达到接近300 亿元。其中,在 1996 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突破了 1000 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泰国等亚洲许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我国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住了人民币的汇率稳定,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增速明显变缓。不过,虽然 1997 年之后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我国外汇储备仍保持着上升态势。在 1998 年至 2000 年三年间,我国新增外汇储备累积达到 257亿元。图3-2我国1994年-2000年外汇储备 (单位:亿美元) 图 3-3 1978 年-2000 我国外汇储备额及逐年增量(单位:亿美元) 四、2001 年至今外汇储备高速增长期从 2001 年至今,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保持高速的增长,但以 2009 年为界,外汇储备增幅有大幅度的下跌。因此,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2001 年到 2009 年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在 2001 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同时,我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及大量的机遇,吸引大量外商来进行投资。这一时期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激增。在 2006 年 2 月,我国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上官方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在同一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了 1.066 万亿美元。在随后的三年里,我国每年新增外汇储备规模更是超过了4000 亿美元。图 3-4 2001年-2012 年我国外汇储备额及逐年增量(单位:亿美元) 第二个阶段是 2010 年至今这一段时间。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及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开始大规模的显露出来。从表 3-2 可以看出,自 2010 年开始,我国的出口总额的增量正在逐年下滑。2012 年我国出口额为 20489 亿美元,仅增长了7.9%。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也与 2009 年至 2011 年间不断下滑。贸易的不景气也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自 2009 年至 2012 年四年间,新增外汇储备平均每年规模为2281.12 亿美元,与前几年4000 多亿的平均年增幅相比下降了很多。其中,2012 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 33116 亿美元,与 2011 年末相比,净增加 1304 亿美元,增幅是 2004 年以来的最低值。 表 3-2 2009 年2012 年我国进出口额 对我国外汇储备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对我国来说,飞速增长的外汇储备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帮助我国平衡国际收支,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同时还帮助我国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然而同时,外汇储备的急速增长也意味着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最近国际上正在进行的货币竞相贬值也为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带来了贬值的风险。我们在新形势下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外汇储备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3.2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发展现状3.2.1外汇储备的规模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以绝对的优势居于世界首位,2013 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 3.82 万亿美元。回首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 40 多年之间,我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一种相对短缺的状态,改革开放如一剂猛药,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使我国的外汇储备随之加速增长。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9 年,我国外汇储备仅为 8.4 亿美元,1980 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1989 年增至 55.50 亿美元;随后的 10 年外汇储备又增至 1546.75 亿美元;进入 21 世纪,我国外汇储备超速增长,2001-2004 年年均增长千亿美元,2006 年 10月外汇储备突破 1 万亿美元,我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在 2014 年 1 月 27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 12 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 38213.15 亿美元。 图 3-5 1950-2013 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 图 3-6 1950-2013 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率 综上所述,我国历经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外汇储备积累已经实现了超额储备的转变。尽管上世纪 90 年代和本世纪头十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但在我国政府鼓励出口和各种优惠政策的维护下,我国的外汇储备还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3.2.2 外汇储备的结构现状分析 与很多国家一样,我国外汇储备的具体构成比例和数值都秘而不宣,因此,我们只能借助国内外公布的有限数据来近视估计。 首先,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些年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简称 COFER)数据可知,截止 2013 年第三季度,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主要币种构成: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分别占比 61.4%,24.2%,3.9%,3.9%。 而且从 2001 年至 2013 年的这 10 来年间,各主要币种资产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重变化趋势为,美元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一直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然 2009 年受到欧债危机的冲击,欧元基本上还是逐年上涨;因为日本近 10 年来经济的不景气,日元基本逐年下降;而英镑则是稳步上升。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知,从 2001 年至今,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的发展中国家应建立增持欧元资产而减持美元资产的战略性币种调整策略。当然,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以免给世界经济造成不必要的动荡和影响。 其次,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reasury International Capital System,简称 TIC)2013 年发布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Foreign Holding of US Securities )指出,截止 2012 年 6 月 30 日,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总规模为 3.24万亿美元,而外汇储备总量的 49%,购买了美国资产,总额 15920 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债券占比 86%,短期债券占比 0.6%,股权投资占比 13.9%。 秉承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的外汇储备管理理念,我国持有的美国长期债券绝大部分都是美国政府债券和机构债券,而高收益性的美国企业长期债券偏低,由此可见其结构缺乏合理性。张斌,王勋,华秀萍(2010)认为,由 TIC 所公布的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除了外汇储备管理当局的投资外,还包括中国其他机构的投资,所以我国利用外汇储备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应该比报告中所显示的数据低,而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年度调查数据的统计依据的偏差,以及国内商业银行以外汇形式上交存款准备金的可能性,都导致了我国利用外汇储备购买的美国资产应该比报告中的数据高。 以上都表明,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侧重美元,在资产的结构上,注重的是美国机构债券与美国财政部国债,二者在我国外汇储备上所占的比重接近 1/2,其次是欧元,日元和英镑。 截止 2013 年,我国外汇储备的余额已经高达 3.82 万亿美元,因此,高额的外汇储备要求我们对不同种类,不同期限的外汇储备制定不同的结构性限额,在15币种结构方面,合理构建并优化我国的外汇储备。1999 年以来,欧元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欧元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国际储备市场的多样性,同时也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的实力对比,由于欧元的不稳定性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取代美元的渺茫性,使我国外汇储备在选购欧元资产时必须谨慎行事。而受日本近 10 年不景气的经济影响,日元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外汇储备币种投资的多元化,以应对剧烈变化的国际货币格局与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应根据流动性、安全与增值的原则及时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 4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因素 本节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从 1950 年到 2011 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情况;第二部分分析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需求因素;第三部分分析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供给因素。 4.1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变动情况 我国外汇储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从外汇储备不足到外汇储备过多的过程。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汇率制度紧密相关,鉴于此,国内大部分学者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 年1978 年,中国外汇储备严重短缺,由于还没有实行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出口产品没有竞争力并且不能很好地吸引外资。 第二阶段 1978 年1994 年,外汇储备开始小规模增长,对外开放程度增加。 第三阶段是 1994 年1998年,外汇储备稳步增长,1994 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汇率并轨,建立了统一的外汇市场,为外汇储备的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 1997 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第四阶段,2000 年至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开始大量持有外汇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所以我国外汇储备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下图是我国自 1950 年到 2011 年的外汇储备规模走势图。 图4-1 1950 年2011 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走势图(单位:亿美元) 4.2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需求因素的分析 对外汇储备需求的分析依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一般从交易性、预防性、盈利性三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交易性需求,主要指政府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支付短期外债,私人部门用于支付进出口等;第二,预防性需求,主要指干预外汇市场,维护金融稳定,预防性需求在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盈利性需求,一般是在保证外汇储备安全的前提下,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一般投资于国家政府债券。具体到实际的经济变量,影响一国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4.2.1 国际收支情况 一国外汇储备的首要目的就是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不稳定,且经常处于赤字状态,则需要较多的外汇储备。当然,利用外汇储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只能针对短期的、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长远来说,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还要靠国内经济政策的变动。 4.2.2 汇率制度 国际上的汇率制度经历了金本位时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时的严格管理的固定汇率制、牙买加体系时的浮动汇率制以及目前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我国也经历了由双轨制并行的汇率制度、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到参考一篮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变化过程。从汇率制度的变迁来看,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大、外资流动性越强,汇率出现波动的幅度就越大,所需的外汇储备规模也越大。通常来说,一国汇率制度越灵活、弹性越大、外汇政策干预越少,所需外汇储备规模就越小,外汇市场可根据需求供给自动调节达到平衡。相反,若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外汇政策干预比较多,则需要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以预防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维持汇率稳定。 4.2.3本币的国际地位 如果一国的货币在国际上能被广泛接受并可自由兑换且价值相对比较稳定(例如美元、欧元、日元),即可充当储备货币时,该国所需的外汇储备就比较少。因为可以用本币进行国际支付、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的功能可以用本币来执行,因此这样的国家就无须持有太多的外汇储备。目前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因此我国就需要持有相当规模的外汇储备。 4.2.4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 通常来说外汇储备主要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进行投资,以确保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但这些形式的投资收益率较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外汇储备代表了一国对外国经济资源的购买力,如可用于购买战略型储备资产、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购买本国缺乏的生产资源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投资于实体经济部门的收益率与投资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目前都在实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投资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等的收益率非常低,而国内经济的发展形式相对良好,实体经济部门的收益率要高于前者,因此我国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很高,对外汇储备需求较小。 4.3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供给因素的分析 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决定了一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如表4-1所示:表4-1外汇储备供给情况4.3.1经常项目顺差 经常项目顺差代表一国对外国的债权,可以由该国自由支配使用。经常项目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最可靠来源,并且比较稳定。通常靠出口产品和劳务获得。经常项目顺差与一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紧密相关,因此一国应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4.3.2资本项目顺差 资本和金融账户反映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项目。一般来说,随着一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流量就会越大。我国资本项目虽然没有完全开放,但我国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以及高速发展的经济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国际间大量短期资本流入我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但通过资本项目顺差增加的外汇储备稳定性不强,如果外资大量撤出就会引发一国的货币乃至金融危机。4.3.3 政府干预外汇市场所得的外汇 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央行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导致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央行收购外汇就会形成外汇占款。外汇储备的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本文选取外商直接投资、外债余额、人民币汇率、年出口总额和年进口总额五个经济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回归分析。 5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发展问题的途径5.1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过快增长 5.1.1从经常项目上减缓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凭借我国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从结构上来说这主要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即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造成的。因此我国要加快将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的出口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出口。同时,要转变对外贸易政策,对短缺性资源的出口征收附加税,鼓励国内企业进口能源、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与国外企业技术开发合作。 5.1.2从资本项目上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过快增长 (1)要有效利用外资。我国一直以来对外资流入采取鼓励政策,吸引外资的流入。外商直接投资拉动了总需求,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然而我国对外资利用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要改变单纯追求 GDP 增长而引进外资的错误意识,加强外资管理和有效利用外资,更重视技术知识含量,鼓励外资投向有利于我国长远发展的产业。同时,要规范对外资引进的优惠政策,促进国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 (2)要控制外债规模。我国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我国承担了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因此要控制外债规模的盲目扩大,减少其对外汇储备增速的影响。建立中长期外债清偿基金,通过安排外债偿还、平衡国际收支,充分发挥外汇储备的作用,使外汇储备保持规模适度及结构合理。 (3)要有序开放资本与金融项目,拓宽资金流出入渠道。对资本与金融项目进行管制,有利于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但管制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我国应逐步有序推进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开放。鼓励我国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加大对国内优秀企业的支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海外市场占有率。完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使境内居民的投资渠道拓宽,从而改变国际收支结构,减少外汇储备规模。5.1.3深化外汇体制改革 (1)1改革强制结售汇制为意愿结售汇制 要改革目前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度。1994 年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除规定以外,都需按市场汇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因此,应该在外汇结算账户外允许企业开立现汇账户,扩大企业留存外汇比例,放宽居民经常项目下用汇限制等。从而减轻央行购汇压力,减缓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 (2)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较小。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大,使央行面临的被迫购入外汇压力比较大。这就要求我国适度放宽汇率浮动幅度,建立一个更加灵活、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既可以调节国际收支,避免外部失衡,又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抑制国际游资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冲击,减缓外汇储备规模增长速度。 (3)加强区域性性货币合作 加强区域性货币合作,可以大大减少一国外汇储备规模。区域性伙伴合作可以减少成员国因应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而持有的外汇储备,也可以为发生临时性支付困难的成员国进行融资,减少为防范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等预防性需求而持有的外汇储备量。加强区域性货币合作能有效降低成员国外汇储备规模,因此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 5.2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5.2.1实现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多元化 在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中,要保持币种的多元化结构,调整币种构成和数量比重。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和损失,因此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采取多元化策略,综合考虑进口、偿债等对外汇的需求,确定外汇储备中各币种的比重,适度降低美元比重,逐步增持欧元、日元等币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分散汇率变动给外汇储备带来的缩水风险。 5.2.2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多样化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单一化,主要集中于美元资产,其中美国国债以及美元计价的机构债占较大比重。虽然这保障了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却容易在美元贬值或人民币升值时出现外汇储备缩水的情况,而且这样的资产结构也使外汇储备的盈利性偏低,加大了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为防范风险和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率,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应采取多样化策略,将外汇储备资产分级管理。 5.2.3增加黄金储备比重 黄金是一种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价值稳定,发挥着支付、储藏的作用。虽然我国黄金储备增加到 1054 吨,但在整个储备资产中比例仍不到 2%,仍有扩充空间。增持黄金储备可以改善储备结构,应对美元储备资产贬值的风险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提高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能力。 5.3提高外汇储备的经营水平 高额外汇储备的持有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在外汇储备管理过程中,我国一直以来执行稳健政策,对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过分强调,却忽视了其盈利性,容易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损失。我国应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的运作水平和管理能力,采用更加积极的管理策略,多样化投资,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水平。 5.4加强外汇储备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贯穿于外汇储备管理的全过程,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制度是外汇储备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外汇储备管理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着汇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那么首先就需要确认和评估外汇储备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设定一个可以接受的风险指标,持续监督外汇储备管理中风险缺口,检验风险缺口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进行风险预警,尽快发现可能出现的损失,从而降低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 6结论与展望6.1结论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的发展渊源可以追溯至世纪四十年代之远。虽然国外学者对于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历史悠久,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早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但在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上理论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众说纷纭,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千差万别。 选择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基于效用最大化模型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并以国内相关经济数据为基础,测算出了模型参数估计值。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区间给予界定,得出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规模大于适度规模的结论。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际货币体系正面临重建的关键时期,我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具有一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转型时期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638455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