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钊协商民主研究综述.doc

45浅论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意义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4页/共6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666727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17.15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11-25 上传人:qq77****057 IP属地:江苏
12
积分
关 键 词:
45 协商 民主 内涵 及其 意义
资源描述:
45浅论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意义,45,协商,民主,内涵,及其,意义
内容简介: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6页 协商民主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国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理论渊源、功能作用和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可行性发展研究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协商民主研究文献作一综述,旨在对今后的协商民主研究能有所帮助。【关键词】国内 协商民主 综述 20世纪80年代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文献作一梳理。 一、协商民主内涵研究 (一)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 国内对协商民主概念有三种不同界定。第一种是治理说。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1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载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指出参与公共协同的公民是平等的、自由的。第二种是政治参与说。强调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政治参与从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陈剩勇则认为,“协商式民主理论强调公民是民主体制的参与主体,应该积极促进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2 陈勇胜协商民主理论于中国,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三种民主形态说,这是把协商民主作为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新形态而提出的。朱勤军指出,“协商政治是在吸收各种民主理论共同价值和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民主形态。”3 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载于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袁峰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制度形式,又是一种现代理念。4 袁峰论协商民主,载于理论于改革2006年第6期 (二)协商民主的特征 1.公共性,公共协商寻求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有机融合,是获得超越个体的有限性借助公共理性获得反映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2.协商性。注重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是一种相互的批判性反思过程,是对个体利益进行公共性重新审视并妥协一致的过程。3.平等性。即所有人都有参与政治过程的机会,否定具有任何特殊优先性的集团利益和公民利益。这种平等性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平等和协商过程平等。5 蒋俊明发展协商民主政治构建神会注意和谐社会,载于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4.合法性。协商过程的政治合法性不仅仅出于多数人意愿,而且还基于集体的理性反思。政治决策的合法性来源不是预定的个人意志,而是它形成的程序。即协商本身。5.责任性。指参与者不仅必须表明为什么某种意识形态使他们受特定政策选择的制约,而且还要知道他们为什么必须接受那种意识形态、其背景假设以及他们支持它的特殊解释。6 袁韬论协商民主,载于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6公开性。协商的公开性特征贯穿协商整个过程。在协商之前协商的议题必须是公开的;协商过程中,协商的程序和形式也是公开的。而作为协商的结果也必须面向公民和社会。 二、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研究(一)、西方政治哲学理论渊源 以陈家刚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源于自由主义和批判理论。”7 陈家刚协商民主于政治协商,载于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是个人受自我利益而不受公共利益观念的驱动,不仅为协商民主的生成提供了必要性依据,也为协商民主在建立于自由主义理论基石上的宪政体制中提供了可行性空间。批判主义理论关注个人和社会摆脱抑制性力量的进步性解放,强调民主参与对于国民精神培养的意义。 武汉大学的江国华指出,批判主义本质上仍然属于自由主义的一种学说,它不具有与自由主义相对应的对立性。因此,构成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除了自由主义之外,还应当包括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他认为共和主义提倡公共权力应向所有公民开放;鼓励公民参与国家的公共生活;关注公民的公德。这些是协商民主运转的基本条件。而社群主义在价值取向上要求国家和社群利益相对个人利益优位性;在个体与整体关系上,将社群和个人看成一个共同体;在公民个人的参政意识方面,强调公民个人应当参与社群共同体,个人利益也只有在社群中才能实现,因此,渊源于社群主义的公共利益。价值认同和参怀责任具有标志性意义。8 江国华协商民主及其宪政价值,载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第一,作为本源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王道坤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及其统一战线理论为协商民主奠定了理论基础”,9 王道坤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应性条件及其前景,载于华中示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为了工人阶级最终的目的和利益,必须同各民主政党,团体合作,反对共同的敌人。这为协商民主尤其党派之间的协商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渊源。王洪柱认为我们党创立的矛盾学说和统一战线学说是协商民主的中国理论渊源,另外,在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统一战线理论也是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统一战线揭示了协商的目的与主要任务所在。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10 王洪树政治协商:协商民主的一种独特理论探索,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三、协商民主功能和作用研究 第一,协商民主的政治参与功能,李君如说,“协商民主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11 李君如协商民主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载于世界2006年第6期严重的参与不足会引起人民对现实政治的怀疑、冷淡甚至反感,造成社会成员参与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从而也危及到民主的存在和发展,他谈了人民政协谈中协商民主作用。“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在为人民民主而奋斗的过程中创造的民主形式,其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在很高的层次上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怀,并进而实现民主政治的终极目的。”12 李君如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载与特区实践与理论2007年第2期张厚龙认为,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的界别平等性,有利于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13 张后龙积极推进县级政协的协商民主,载于江苏政协2007年第9期 第二,协商民主的整合功能。学者们联系我国政党制度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研究了协商民主的整合功能。指出,“协商民主与我国的政协制度建设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将人民政协的多种政治功能整合到协商民主的理论框架内。”14 王学军论协商民主的发展与我国政协建设,载与天津市社会主义学报2007年第2期李火林认为,协商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15 李火林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协商民主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以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为原则,以建立平等协商,对话,协调的机制为保证,以达成各方利益表达。各种矛盾化解为重点,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取向。它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协商利盖冲突有利于公共利盖的实现。因此,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形式,是和谐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途径。16 吴光芸协商民主:和谐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重要性,载于长白学刊2007年第1期 第三,协商民主的合法化功能。一是能够促进决策的合法化,所有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者都平等地参与形成决策的过程,他们基于公共利益的诉求,以说服而非强制的公共协商形成超越个体自我利益与局限的公共理性。通过公共协商形成的决策有公共权力效用,可以得到参与者的普遍遵守。二是能够促进权力的合法化。“协商民主能够控制官 自由载量权。官 自由载量权日益膨胀是当今行政机构的一大问题。”17 王振亚,铁锴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与社会条件,载于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只有高效廉洁的政府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 第四,协商民主的社会功能。协商民主对于公民本身来讲,可以提升公民的素质。李思然指出,“协商民主培养了公共精神。”18 李思然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载于行政论坛2007年第1期协商民主可以培养出健康民主所必须的公共道德精神,能够在公民中形成集体责任感,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进而形成包容合作精神。 四、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可行性分析研究 (一)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研究 一是互补说。李君如认为,“我国的民主制度是选举+协商的民主制度”。19 李君如协商民主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载于世界2006年第9期 虞崇胜也指出,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之间是互协的政治效应。 “在政治层面,两种民主形式的互动效应能够促进政治现代化与治政稳定;在社会层面,其效应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在文化层面,其效应能够培育公民文化,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转化。”20虞崇胜,何志武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分析,载于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期。 二是发展论。认为协商民主理论并非是理论的创新。而是民主理论的复兴,在古希腊时期已经有协商的印迹。而在我国建国初期,也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协商民主。所以,“协商民主概念的形成标志着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21张方华协商民主语境下的公民参与,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三是替代观。林尚立指出,选举民主倾向于竞争, 而协商民主倾向于效率。我国的实际政治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够主张政治的多元化。竞争性的民主就不可能成为首选的价值偏好。因此,“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民主程序的价值好就很自然地会趋向协商性民主。”22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思考,载于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代吉成也认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不能选择竞争性民主。“惟一合理的选择只能是协商民主。”23代吉成协商政治:多党合作与民主参与的实现途径,载于求实2006年第5期。 (二)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首选,学者们指出, 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多元化”为协商民主提供了经济基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并完善,新的社会利益阶层、社会群体的不断涌现,各个利益主体的自主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增强。各利益主体要求参与政治表达的要求不断提升。而协商民主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迎合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政治文化方面,协商民主确立和发展与中国的政治文化分不开。中国政治文化的“和”、“合”传统,是对多元共存和发展的认可、接纳。这既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有所契合、接纳。这既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有怕契合,又为协商民主被中国借鉴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精神资源。 再次,社会结构中多元利益分化也使协商民主成为可能,协商民主可以为公民根据自己的利益领域,性质和程度等选择不同的渠道进行利益表达。24郭淑清协商民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载于广大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郭树清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益分化造成了现对独立的公共、私人领域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45浅论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666727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