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献综述.doc

07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4页/共6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666781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41.58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11-25 上传人:qq77****057 IP属地:江苏
12
积分
关 键 词:
07 浅析 青少年犯罪 问题
资源描述:
07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07,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
内容简介: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5 页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学 院:法 学 院 专 业:社 会 工 作班 级:2004级(1)班学 号:pb0404051035 学生姓名: 范 渝 指导教师:胡 治 宇 2008年 5 月 31 日文献综述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危害性极大的大问题。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概述,孙中国、牟君发指出:青少年犯罪在中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它不是刑事法学上的“crime”(犯罪),而是社会学、犯罪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非刑事法学的概念;是指14岁至25岁的青少年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在这一年龄段的犯罪人中,包含了少年和青年两类有着严格年龄界限的人的犯罪问题;从司法角度来看,也将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少年犯罪与青年犯罪区别对待。1 孙中国,牟君发.中国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与对策J.公安大学学报,1997(5):14.从我国文革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虽然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但犯罪总数不断上升,青少年犯罪也一直处于增长和恶化的趋势,成为社会治安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此,我国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犯罪的表现形式随之改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学者们一般认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主要有四点:犯罪形成上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在犯罪形式上具有纠合性和破坏性;在犯罪类型上具有多发性和集中性;在教育改造上具有反复性和可塑性。2 比较犯罪学编写组比较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226228.而有学者认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随意性,是指青少年犯罪动机简单,犯罪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激情犯罪、偶然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贪婪性特点。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收入的差距,加之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导向,使一些青少年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陷入对物质利益的极端追求,甚至为达到目的依靠拳头,进行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3.疯狂性特点。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某些青少年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容易走向歧途;且由于年轻人的逞强好胜,在进行犯罪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具体表现为:(1)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有的青少年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有的因邻里纠纷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2)暴力抢劫。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威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枪支等作案。(3)暴力强奸。4.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特点。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青少年犯罪不仅由轻微向严重化、简单向复杂化发展,而且其犯罪类型也呈现出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特点。例如由过去的盗窃向抢劫方向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有组织、有预谋方向发展等等。1 王铁民.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成因N.中国教育报,200289.2 比较犯罪学编写组.比较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253.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研究,通常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些论者从环境的角度予以考察,有些论者从教育的角度予以考察,但从内容上,通常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1.“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念的滋长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2.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是未成年人滑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3.普遍功课差导致对读书的厌恶情绪,为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埋下了祸根。4.辨别是非能力弱,结交朋友不当,易受不法分子诱惑、教唆。5.法制观念淡薄也是走向违法、犯罪因素的一个因素。3 金荣秀,金昌龄.关注青少年犯罪主观原因,加强素质教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3):23. (二)客观原因。多数学者是从家庭、学校及社会三大方面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家庭方面,学者朱力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往往对孩子有很大影响。4 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63.一般来说,家庭的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残缺的家庭结构,由于我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出现了家庭结构和家长观念的双重失衡,造成因离婚、分居或外出而产生的破碎家庭或单亲家庭大量出现,进而对青少年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5 张姣妹,李锦昆.家庭与青少年犯罪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3):6062.如果青少年被父母遗弃,或者置之不理,在家里得不到安全或情感的满足和慰籍,就可能逃离家庭,在社会上寻求支持与认同。这使之过早的接触社会,很容易结交一些不良的朋友,然后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6 陈晓明.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和预防对策探析J.理论研究,2003(3):410. 2.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负面作用。有的父母存在大量不良的行为,有的甚至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加上孩子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孩子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另外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反社会的倾向,从小就向孩子灌输反社会的一些不良言论和行为,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违法、犯罪的可能性更大。3.不适当的管教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溺爱、放任、粗暴、打骂等偏激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1 陈晓明.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和预防对策探析J.理论研究,2003(3):410.2 万红燕.刍议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心理治疗J.求实,2003(11):5456.针对学校方面,金荣秀,金昌龄从学校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作了如下分析:1.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很严重。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这给整个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改革有关。整个教育评价制度、考试制度、升学制度等还停留在应试教育制度上。3 金荣秀,金昌龄.关注青少年犯罪主观原因,加强素质教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3):2526.2.学校德育工作疲软,重智轻德在各个学校还很普遍。3.法制课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课中分离出来,而且形式单一,没有统编的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和心身发育状况相适应的法制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也没有受过正规的法律的培训的师质力量。4.师德建设还抓的很不够,大部分老师还存在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情感互动不够,而且对成绩差的学生学校和老师关怀不够。4 龚贤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丝路学刊,2001(4):2123.针对社会环境方面,殷桢宇从社会视角分析了在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经济为中心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正处在欲望强烈自我约束力较差的生理阶段,外部不良环境给他们以很大的心理冲击。表现为:1.整个社会的转型给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了一定的土壤。我国现阶段正是旧的社会规范还没有完全消解,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完全确定的时期,其发生的变化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在这个新旧交接的阶段,整个社会存在大量的不公平和违法、犯罪的现象,而青少年尚未有完全的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5 殷桢宇.青少年违法犯罪与社会转型期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报,2001(1):1216. 2.“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文化垃圾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主要原因。当前由于社会诸多因素影响,“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依然存在,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具有极大腐蚀作用。不健康的书刊、报纸、影视既是精神毒品的载体,又是精神毒品的传播媒介。6 龚贤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6(2):1417.而学者刘能从越轨社会学的视角下提出并分析了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八个问题:家庭结构的变迁和青少年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代际隔阂的加剧和同伴群体影响力的增强;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另一个权威来源;应试教育和学校功能的缩减;隐私权、陌生人的世界和社区控制功能的萎缩;虚拟世界和非理性的现实观;社会道德退化和角色示范榜样的缺乏;形成中的青少年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其中促发越轨的因素。1 刘能.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J.青年研究,2003(11):3538.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防治面临诸多困境,改善其现状,防治青少犯罪及促进犯罪青少年回归社会十分必要。当前,国内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许多防治对策及建议。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道坚固防线,也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因此,家庭教育具有任何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优越性。预防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做起,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第一,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首先父母应对子女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和引导,其次,父母应注意引导子女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传统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成功的期盼,再次,父母应正视青少年的一些现实问题。第二,改进管教方式,提高管教质量。2 陈晓明.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和预防对策探析J.理论研究,2003(3):410.第三,举办免费的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素质。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必须提高家长素质,规范家长行为。家长的不文明行为,不良嗜好,违法犯罪行为,无疑是子女违法犯罪的诱导因素,因此,规范家长行为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3 王冬梅.论青少年犯罪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152.学者张晓秦,赵国玲强调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各级政府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积极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因素;二是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彻底清除文化垃圾;三是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2.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关键在于强化对青少年的正面教育:一是要搞好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二是要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三是要加强青春期教育。3.加强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一是要加强公安、司法工作、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二是要重视罪后控制。4.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推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逐步走上依法治理的轨道。4 张晓秦,赵国玲.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7301.学者陈晓宏就消除和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和蔓延,提出了“三个工程”建设,号召家庭、学校、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一是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二是实施校园“育苗”工程。在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是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1 陈晓宏.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控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2):8689.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和希望,社会各界都要自觉地参与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要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深入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法制宣传,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法制观念。2 龚贤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6(2):1417.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应该坚持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会出发,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和惩治工作。具体的做法是:改善和提高家长的文化、教育素质,加强和改善青少年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07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666781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