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的调查_第1页
对我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的调查_第2页
对我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的调查_第3页
对我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的调查_第4页
对我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的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对我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的调查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农村人才资源自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体和生力军。如何加大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将人才资源开发工程推向纵深发展,是我们农村工作中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人才总量、结构、质量以及分布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对全县农村人才的优势、特点及开发、利用等诸方面问题进行了初探。 一、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概况 商城县地处淮南江北,位于吴头楚尾,深受吴楚文化和 中原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堪称人杰地灵。由于地处南北文化交汇处,又是东西部地区的纽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打造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然调节和富余劳动的自然调剂,加之近年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培养和信息交通的发达,农村各行各业中又涌现出了大量的各种技能的人才。 (一)农民工中的人才队伍逐渐壮大。据调查汇总统2 / 8 计,全县共有 22 个乡(镇)、 1 个汤管处,总人口 70 万人,农村常年剩余劳动力 25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72%。 XX年全县外出人数达到万人次,劳务总收入亿元。 在农村劳动力中技能型人才总量为 2108 人,县内 364 人,县外 1744 人。主要从事建筑、运输、加工、养殖、餐饮等 15 个大的行业。2108 名技能型人才中,具有本科学历的 1 人,占总人数 %;大专学历 18 人,占总人数的 %;中专学历的 24 人,占总人数的 %;高中学历的 1229 人,占总人数的 %,初中以下学历的 836 人,占总人数的 %。优秀技能型人才 86 人,如优秀民营企业主徐忠礼、马启宝、养殖大户汪光明、民办中学董事长余广艳等知名人士。 (二)在农民工中发展优秀青年入党初见成效。目前,全县农村技能型人才中有正式党员 253 人, 占总人数的 12%。在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驻外党支部 48 个,党总支 4个。如商城县观庙乡赵占清加入党组织后,在武汉建立了观庙乡驻武汉自来水水务集团党支部,架起了组织与党员、家乡与输出地之间的“连心桥”、“致富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注重在农民工党员和农民工中培养和选拔“双强”党员和干部。如余集镇西湾村农民党员雷显银外出创业致富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全村国内生产值从 1996 年的 326 万元增长到 XX 年的 968 万元, 95%的农户住上了楼房, 85%的农户购买了摩托车、运输车等。 3 / 8 (三)农 民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 XX 年,全县务工回乡技能型人才投资办企业 396 个,年收入近 7000 万元,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解决了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就业。特别是近年来,农村技能型人才致富不忘乡邻,累计向家乡捐款捐物 3000 余万元,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支持当地群众打井改水、修路架桥,实现“三通”(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如李集乡农村技能型人才刘怀同在武汉通过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 2000 年投资1000 多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达权店乡石船村农村技能型人才楚德生 XX 年 6 月回本乡投资 60 万元创办“升辉水暧制品厂”,招收近百名下岗工人和农民工进厂务工,年产值 500 万元。 二、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目前,全县农村技能型人才在县外发展创业的 1744人,占总人数的 %,分布在全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武汉和本省的郑州、洛阳等地。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 17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靠务工收入实现了原始资金积累,已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领头人。有的在务工地领办企业,有的在企业集团或高科技企业管理层任职,有的在大中城市置业落户 ,在这些技能型人才的引导、帮带和推荐下,大批家乡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镇,居有定所,干有活源,避免了盲目4 / 8 外出,实现了有序流动。 (一)农民工中人才资源的成才途径。概括起来,全县技能型人才的成才途径大致有四种:一是能工巧匠型。有些农村技能型人才属当地乡土人才或土专家,其技能大多是本地沿袭下来的,并加以改进,提高科技含量。他们有的利用本地资源图发展,有的外出拓天地。如苏仙石乡关帝庙村农民张仲怀在家是个木匠,后来在北京打工,从给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修修补补搭搭台开始,发展到为台里做道具,现拥有资产几百万元;长竹园乡新 建村农民周云芝,在传统的种茶、制茶基础上,在外打工学习人家的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经验,回乡后创办了“白云茶场”,年收入达 100 万元,创利税 40 万元,带动周边 4 村 500 多户农民从事茶叶生产;武桥乡月塘村农民赵忠耀,苦学烹饪本领,将家乡的特产、厨艺带到上海加以提高,新开了上海黎安饭店,经营大别山特色菜,受到上海人的青睐,年收入 50 100 万元。二是技能学习型。有些农村技能型人才通过边打工边学技术、边管理边进修,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逐步在同行业中成为技术骨干、业务能手民营企业家。如双铺镇农村技能型人才张 斌,在打工期间,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很快成为建筑行业里一名行家里手,不仅能带班施工,还能识图制图;上石桥镇农村技能型人才马启宝,开始在平顶山建筑工地当学徒工,后来成为建筑行业的行家里手,实现原始资金积累5 / 8 后,自己创办了平顶山市振兴建筑公司;武桥乡农村技能型人才余广艳 1982 年被所打工的公司委派到平顶山建筑技工学校学习,实现了从一位普通打工仔变为优秀技术员的飞跃,在建筑行业有所作为后又投资兴办了一所民营学校。三是政府培训型。 1996 年,通过整合资源,县成立了扶贫开发培训服务中心,培训输出了一大批缝纫、汽车驾驶、电脑等一大批优秀学员。 XX 年以来,全县共选送市级培训学员 657人,毕业 490 人;招收县级培训缝纫技工学员 1040 人,除在校学习外,输出 840 人;培训电脑、汽车驾校学员 695 人,输出 545 人。累计完成市、县级培训 2125 人。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更新培训观念,完善培训体系,为全县城乡培训了一、二、三产业技能人才 10276 人次。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 937 人次,就业率达到 80%。四是院校深造型。有些民营企业根据工作需要,选送 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到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或实用技工培训学校系统学习,成为实用型人才。如县禹王水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杨富远等赴郑州机械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成为院校深造型人才。 (二)农民工中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在农村技能型人才的带动和影响下,全县劳务经济主要呈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输出总量不断增加。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近几年达到高峰。 XX 年,在技能型人才的带领下,全县输出劳动力 196700 人次,其中:当年在外务工时6 / 8 间满 12 个月的达 64000 人次,务工时间在 6 12 个月之间的 123000 人次 ,务工时间在 6 个月以下的 9700 人次。据统计, XX 年全县外出劳动力将达到 22 万人次以上。从 2000 年至 XX 年,全县外出劳动力年均增加近 2 万人。二是劳务收入持续增长。 XX 年,全县外出务工收入 88713 万元,占农村经济收入的 %,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 %,比上年实际劳务收入增长 30%以上,与 2000 年相比翻一番,人均劳务收入 4510元,月均收入 440 元。但由于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务工前受训程度、工种熟练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其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年收入 10 万元以上的务工人员达 2700 人, 占外出劳动力总量 %。 1 万元至10 万的占 10%以上, 5000 元至 1 万元的占 35%以上, 5000 元以下的占 55%左右(其中,收入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仅占 %以内)。三是就业岗位相对稳定。据不完全统计, XX 年全县外出务工致富能人组织、带领和推荐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达16 万人次,占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量的 80%以上。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岗位相对稳定,合同期限较长。在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建筑的 69000 人,工业制造的 57800 人,商业服务的 38900 人,运输的 9300 人;在省内务工 23000 人,省外务工 173000 人, 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 84500 人,珠江三角洲地区 23800 人,武汉 11000 人,初步形成了以“两洲”为重点、建筑和制造业为主业的劳动力就业格局。 7 / 8 三、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分布不尽合理。全县农村人才资源呈现“五多五少”现象:一是在县外发展的多,在县内发展创业的少。县外的 1744 人,县内的仅 364 人;二是建筑、制造行业的多,第三产业及农林牧渔业的少。建筑、制造行业 1379 人(县内仅 132 人),占总人数的 %,其它 10 多个行业共计 729人,占总人数的 %,农林牧渔业 88 人(县外 8 人),占总人数的 %;三是普通型人才多,优秀人才少。优秀人才 86 人,占总人数的 %;四是高学历的人较少,低学历的多。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仅 25 人;五是年轻人少,中年人多。 (二)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从调查统计的 2108 人来看,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仅 25 人,有职称的人更少。这些少数的高层次人才还大多流动在外,县内许多产业科技含量很低,创新能力较差。 (三)管理体系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农村人才资源在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监督约束机制。大多外出或县内农民工人才在经营方式上,还停留在小作坊阶段,不能 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四)缺乏留人育人的环境。主要缺乏人才培养机制,集体或民营企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都想引进成熟的、有经验的、引来就能用的人才,而不愿培养有一定基础的农村技能型人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对待农村技能型人才没有优惠8 / 8 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措施,工资、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