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1 应用举例教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莲山课 件 m 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章通过章头图中的古建筑和台风问题实例,引入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实际测量在本章的中心地位实际上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等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解斜三角形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在理解一些术语 (如坡角、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等 )的基础上,正确地将实际问题中的长度、角度看成三角形相应的边和角,创造可解的条件,综合运用三角函数知识以及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决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动态演示,加强直观感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材提出了四个问题:问题 1 和问题 2 为测量题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学生对实际背景非常熟悉,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于底部不可到达,这类问题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但用正弦定理2 / 31 和余弦定理就可以计算出建筑物顶部或底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问题 3是介绍解决平衡力系的数 学方法学习此题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简要地复习一下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问题 4 是解三角形方法用于天气预报的一个典型例子,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本节学习可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由于解决的是一些实际问题,在进行近似计算时,要求学生算法要简练、清楚,计算要准确本节后的练习和习题都是解三角形应用的基本题,应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三维目标 1通过巧妙的设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 “ 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探索猜想 总结规律 反馈训练 ” 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 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加强学生的动态感知,帮助学生掌握常规解法,能够通过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解斜三角形在实际中应用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具体问题可以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探究,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数学活动,从实3 / 31 际问题中提取数学模型,使学生经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 “ 做 数学 ”“ 用数学 ” 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测量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列方程求解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数学建模的方法步骤,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 1.(问题导入 )本章引言中就提出了经常萦绕着我们的这么一个问题: “ 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 ” 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 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不能实施上面的问题用以4 / 31 前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的那么我们用刚刚学习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就可以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究竟如何测量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由此展开新课 思路 2.(情境导入 )你有坐汽车 (或者火车 )经过山前水平公路的经历吗?如果身边带着测角仪,那么根据路标 (100 米杆 )就会立即测算出你所看到的山的高度 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你也会马上算出来,在学生急切想知道如何测算山高的期待中展开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提示学生先回顾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提问: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用哪个定理解三角形?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又可选用哪个定理解三角形呢? 2回忆过去的一些测量方法,如测量两点间的距离都有哪些测量方法? 3如果底部可到达,如电线杆的高度应怎样测量?如果底部不能 到达,如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应怎样测量呢? 4对解题中的近似值要怎样处理才能减小误差呢? 5 / 31 5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学生很快回忆起来,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则用正弦定理较好,鼓励学生多动手画图,特别是对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应画出图形,在图形上标出已知的数据以加强直观感知 对于底部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问题,如测量电线杆的高度,利用初中的知识即可解决如图 1,只要测出 B 及 Bc 即可算出 Ac 的高度对于底部不能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又该怎样测量呢? 图 1 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提出许多的方案教师可一一指导,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案作为本节教学的切入点,比如有的学生会提出:既然底部不可到达,则 Bc 就不可测出,但解三角形至少需有一边,如此可否使原来的 B 点后退至 B 点,测量 BB 的距离如图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效果将会更好 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教师可针对解题中的近似值处理问题,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 (1)应根据题中对精确度 的要求,合理选择近似值; (2)为避免误差的积累,解题过程中应尽可6 / 31 能地使用原始 (已知 )数据,少用间接求出的量 讨论结果: (1) (4)略 (5)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程序是: (1)审题,逐字逐句地阅读题目,弄清题目的条件、要求,找出其中的数学关系; (2)建模,分析题目的变化趋势,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 (3)求解,也就是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学解答得到数学结论; (4)还原,即把数学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答,包括检验是否符合实际意义等本节所研究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解三角形的问题,然后利用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函数等来解决 应用示例 例 1(教材问题 1) 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实物图片,让学生明确建筑物的底部不可到达,需在宫墙外护城河畔的马路边选择一个观测点,移动测量仪再选择一个观测点在动态的演示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平面示意图,并在图上标出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根据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点评:解完本例后让学生总结测量的方法,本例的关键是选择观测点和测量的基线,与实物的实际高度仅有的误差,可让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7 / 31 变式训练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 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 A 的俯角 5440 ,在塔底 c 处测得 A 处的俯角 501. 已知铁塔 Bc 部分的高为,求出山高 cD.(精确到 1m) 解:如下图,在 ABc 中, BcA 90 , BAc , BAD . 根 据 正 弦 定 理 , Bcsin ABsin90 , 所以 AB Bcsin90 sin Bccos sin . 解 RtABD ,得 BD ABsinBAD Bccossinsin . 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 BD 1sin5440sin5440 501 1sin5440sin439177(m) , cD BD Bc177 150(m) 答:山的高度约为 150m. 例 2(教材问题 2) 8 / 31 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实物图片,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 ,这样的问题随处可见,如学生熟悉的河两岸的某两点之间的距离在例 1 的类比下,学生很容易想到选择一个观测点,移动测量仪再选择一个观测点本例可让学生画图探究教师给予适时点拨 点评:结合例 1 可对这类测量问题进行小结,解决这类测量问题的关键是选择观测点和测量的基线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除了教材中的测量方法和计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变式训练 如图,为了测量隧道口 AB 的长度,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数据 ( ) A , a, bB , , a c a, b, D , , b 答案: c 解析:由 a, b, 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出 AB. 例 3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顶 D 在西偏北 15 的方向上,行驶 5km 后到达 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 25 的方向上,仰角为 8 ,求此山的高度 cD. 9 / 31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题目背景,引导学生画出图形首先理解什么是仰角,西偏北 25 是什么意思本题的图形是一个立体几何图形,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形中的各个已知量和要求的量 解:在 ABc 中, A 15 , c 25 15 10 , 根据正弦定理, BcsinA ABsinc, Bc ABsinAsinc5sin15sin10(km) , cD BctanDBcBctan81047(m) 答:山的高度约为 1047m. 点评:此例即为本课导入时思路 2 提出的问题,切入生活实际教师可提醒学生总结,我们是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及所求的边长,恰当地选取我们需要的三角形的 知能训练 1为了测量河的宽,在河岸的一边选取两点 A 和 B,观测对岸标记 c 点,测得 cAB 45 , cBA 75 , AB 120m,则河宽为 _m. 答案 : 20(3 3) 解析:由题意画出示意图,如下图,则 AcB 180 45 75 60 , 由正弦定理,知 ABsinAcB Acsin75 , 10 / 31 Ac sin75sin60120 20(32 6) 在 RtAcD 中, cD Acsin45 20(3 3), 即河的宽为 20(3 3)m. 2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 AB 时,可以选与塔底 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 c与 D.测得 BcD 15 , BDc 30 ,cD 30 米,并在点 c 测得塔顶 A 的仰角为 60 ,则塔高 AB _. 答案: 156 米 解析:在 DBc 中, cBD 180 15 30 135. 由正弦定理得 cDsincBD BcsinBDc , Bc 30sin30sin135 152. 在 RtABc 中, AB Bctan60 1523 156(米 ), 即塔高为 156 米 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自己回顾本节所学的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和测量地面上两个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的方法,是如何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你是否能根据题 意准确地画出示意图?你没有画出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而对本节有了一个整体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作进一步的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11 / 31 型,特别是画出示意图是准确迅速解这类数学问题的关键,也是本节要体现的技能,这在高考中体现得很突出,需要在反复的练习和动手操作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作业 课本本节习题 1 2A 组 1、 2、 3. 设计感想 本教案设计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相结合,充分体现以学为主、逐步领悟的原则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动运用通过合作 学习和相互提问补充的方法让学生多感受问题的演变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际问题所反映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互动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本教案设计的中心主线是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提炼数学建模,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本教案的设计始终抓住本节乃至本章的这一重点,不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通过本节探究,学生基本上熟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下一步教师要在规范步骤等方面加以关注 备课资料 一、拓展资源 1利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 在 ABc 中,已知 a2 b2 c2 2bccosA, b2 c2 a212 / 31 2cacosB, c2 a2 b2 2abcosc,求证: asinA bsinBcsinc. 证明:由 a2 b2 c2 2bccosA,得 cosA b2 c2 a22bc, sin2A 1 cos2A 1 b2 c2 a222bc2 2bc2 b2 c2 a222bc2 2bc b2 c2 a22bc b2c2 a24b2c2 b c ab c aa b ca b c4b2c2. a2sin2A 4a2b2c2a b ca b ca b ca b c. 记该式右端为 m,同 理可得 b2sin2B m, c2sin2c m, a2sin2A b2sin2B c2sin2c. asinA bsinB csinc. 2如图, P 为 ABc 内的一点,且 PAB PBc PcA ,记 Bc a, cA b, AB c,求证: 1sin2 1sin2A 1sin2B 1sin2c. 证明:在 PAc 中,由正弦定理,得 APsin bsinAPc. 13 / 31 APc 180 (A ) 180 A. APsin bsinA. 从而 SPAB 12cAPsin 12cbsinsinAsin 12bcsinAsin2sin2A SABcsin2sin2A. 同理可得 SPBc SABcsin2sin2B , SPcA SABcsin2sin2c. 相加后即得 SABc SABc(sin2sin2A sin2sin2B sin2sin2c) 1sin2 1sin2A 1sin2B 1sin2c. 二、备用习题 1在一幢 20m 高的楼顶 测得对面一塔顶的仰角为 60 ,塔基的俯角为 45 ,则塔高为 ( ) A 20(1 33)mB 20(1 3)m c 10(6 2)mD 20(6 2)m 2如图,在河岸 Ac 测量河的宽度 Bc,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 A a, c, B b, c, c c, , D b, , 14 / 31 3如图, B、 c、 D 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 Dc a,从 c、 D两点测得 A 点的仰角分别是 、 ( ) ,则 A 点离地面的高 AB 等于 ( ) sincos ;sinsin cossin coscos 4如图,有一长为 10m 的斜坡,它的倾斜角是 75 ,在不改变坡高和坡顶的前提下,通过加长坡面的方法将它的倾斜角改为 30 ,则坡底要延伸 ( ) A 5mB 10mc 102mD 103m 5如下图,我炮兵阵地位于地面 A 处,两观察所分别位于地面点 c 和 D 处,已知 cD 6000m, AcD 45 , ADc 75 ,目 标出现于地面点 B 处时,测得 BcD 30 , BDc 15 ,求炮兵阵地到目标的距离 (结果保留根号 ) 6如下图,测量人员沿直线 mNP 的方向测量,测得 A点的仰角分别是 AmB 30 , ANB 45 , APB 60 ,且 mN PN 500m,求塔高 AB. 15 / 31 参考答案: 1 B 解析:如图, AB 为楼, cD 为塔, Am 为水平线,则有AB 20. DAm 45 , cAm 60 , mD 20, Am 20, cm 203. cD 20(1 3)(m) 2 D 解 析:由 , , b 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 Bc. 3 B 解析:在 ABc 中, cD a, DAc , 由正弦定理,得 asin Acsin , Ac asinsin . 在 RtABc 中, AB Acsin asinsinsin . 4 c 解析:在 ABc 中,由正弦定理,可知 xsin45 10sin30 , x 102m. 5解:在 AcD 中, cA D 180 AcD ADc 60 ,cD 6000m, AcD 45 , 由正弦定理,有 AD cDsin45sin60 63cD. 同理,在 BcD 中, cBD 180 BcD BDc 135 ,cD 6000, BcD 30. 由正弦定理,有 BD cDsin30sin135 22cD. 又在 ABD 中, ADB ADc BDc 90 , 16 / 31 根据勾股定理,得 AB AD2 BD2 632 222cD 426cD 100042m. 答:炮兵阵地到目标的距离为 100042m. 6解:设 AB 的高为 x.AB 与地面垂直, ABm , ABN , ABP 均为直角三角形 Bm xcot30 3x, BN xcot45 x,BP xcot60 33x. 在 mNB 中, Bm2 mN2 BN2 2mNBNcosmNB , 在 PNB 中, BP2 NP2 BN2 2NPBNcosPNB , 又 BNm 与 PNB 互补, mN NP 500, 3x2 250000 x2 2500xcosmNB , 13x2 250000 x2 2500xcosPNB. ,得 103x2 500000 2x2, x 2506(m) 答:塔高 AB 为 2506m. 第 2 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 1.(本章章头图导入 )有的学生可能要问:正弦定理探究完了,余弦定理也探究完了,那么本章开始引言中提出的问题究竟怎样解决呢?也就是怎样算出几小时后某城市开17 / 31 始受到台 风的侵袭和怎样测出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呢?学过本节后就简单清晰了,由此展开新课 思路 2.(猜想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怎样测量不可到达的点的距离,又解决了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问题,这些都是距离问题,那么能否借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测量一些角度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展开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前面是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的? 2在测量距离和高度时,是怎样由三角形的一些已知边和角来求其他 边的? 3回忆上册中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 4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例子,如航海,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同时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前进,还有如何预防台风的侵袭等,这些可否像前面探究的距离和高度那样,转化为解三角形模型来解决呢?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可换个提法,前面解决实际问题的顺序是 “ 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的解 实际问题的解 ” ,我们18 / 31 如果不按这个步骤进行结果会怎 样?通过这样反复强化,使学生的 “ 数学建模 ” 意识得以巩固,这里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画好平面示意图,确定需要解决的三角形 三角形模型应用很广泛,像航海确定方向等都离不开角,当然也就离不开解三角形,也就需要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有关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它 讨论结果: (1) (4)略 应用示例 例 1(教材问题 3) 活动:本例题是解三角形与向量结合的典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向量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明确所要探究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指导学生画出平面示意图,这是解好本问题的关键 点评:本 例背景是我们人人都熟悉的三角形灯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解决平衡力系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把受力情况和角度都放在三角形中,然后用正弦定理解决 变式训练 有两根柱子相距 20m,分别位于电车的两侧,在两柱之间连接一条水平的绳子,电车的送电线就悬挂在绳子的中点,如果送电线在这点垂直向下的作用力是,则这条成水平的绳19 / 31 子的中点下降,求此时绳子所受的张力 解:如图所示,设重力作用点为 c,绳子 Ac、 Bc 所承受的力分别记为 cE 、 cF ,重力记为 cG. 由 c 为绳子的中点,知 |cE| |cF|. 由 cE cF cG ,知四边形 cFGE 为菱形 又 cosFcG cosDcB 2 , |cE| |cF| 12|cG|cosFcG 445, 即绳子所受的张力为 445N. 例 2 如图,一艘海轮从 A 出发,沿北偏东 75 的方向航行后到达海岛 B,然后从 B 出发,沿北偏东 32 的方向航行后到达海岛 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 A 出发到达 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 (角度精确到 ,距离精确到 )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 出平面示意图,这是解决本类题目很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可就此点拨学生注意:画图、用图、识图是学好数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否准确画出示意图直接决定着解题的成败,这项基本功较弱的同学可就此加强自己的补弱训练我们前面学习时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选择题,甚至解答题,只要画出示意图,解答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这就是数形结合的强大威力之所在,提醒学生关注这一20 / 31 点 解:在 ABc 中, ABc 180 75 32 137 ,根据余弦定理, Ac AB2 Bc2 2ABBccosABc 2cos137 根据正弦定理, BcsincAB AcsinABc , sincAB BcsinABcAc , 所以 cAB , 75 cAB . 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 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 点评:本例综合运用了正、余弦定理,体现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斜三角形中的重要作用解完本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领悟,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数学建模这一共性上和对一般方法的掌握上 变式训练 如图,港口 A 北偏东 30 方向的 c 处有一观测站,港口正东方向的 B 处有一轮船,测得 Bc 为 31nmile,该轮船从 B处沿正西方向航行 20nmile 后到 D 处,测得 cD 为 21nmile,问此时轮船离港口 A 还有多远? 解:由条件知 cAD 60 ,设 AcD , cDB , 21 / 31 在 BcD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 cD2 BD2 Bc22cDBD 17. sin 1 cos2 437. sin sin( 60) sincos60 cossin60 5314. 在 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cDsincAD ADsin , AD cDsinsincAD 15nmile. 答:此时轮船离港口还有 15nmile. 例 3(教材问题 4) 活动:为降低难度,本题已经给出了平面示意图,教学时,可先不让学生看这个图形,让学生通过阅读题意自己画出图形,然后对照题目给出的图形,以便找出偏差或者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打出题意,稍后再出示示意图,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点评: (1)本例右边的边注可作为本例的变式训练在教材图 116 中,延长 PQ 到 Q ,使 AQQ ,台风沿 PQ 方向过点 Q 时,则台风终止侵袭 A 城侵袭 A 城的时间为台风经过 Q 到 Q 所用的时间解 AQQ ,求出 Q 与 Q 的距离,然后除以台风移动的速度就可得到侵袭 A 城的时间 (2)解完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解题方法在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22 / 31 情况: 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知能训练 1已知 a、 b、 c 为 ABc 的三个内角 A、 B、 c 的对边,向量 m (3, 1), n (cosA, sinA)若 mn ,且 acosB bcosA csinc,则 B _. 2如图所示,海中小岛 A 周围 38 海里内有暗礁,一船正在向南航行,在 B 处测得小岛 A 在船的南偏东 30 ,航行 30海里后,在 c 处测得小岛在船的南偏东 45 ,如果此船不改变航向,继续向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 答案: 1.6 解析:由题意,得 3cosA sinA 0,即 tanA 3. 又 0 A , A 3. 由正弦定理,得 sinAcosB sinBcosA sin2c,即 sincsin2c. sinc 0, sinc 1. 又 0 c , c 2. B (2 3) 6. 2解:在 ABc 中, Bc 30, B 30 , AcB 135 , 23 / 31 A 15. 由正弦定理,知 Ac 30sin30sin15 60cos15 15(6 2), A 到 Bc 所在直线的距离为 Acsin45 15(3 1)( 海里 ) 海里 38 海里, 船继续向南航行,没有触礁的危险 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回顾本节所探究的有关角度的知识过程,熟悉有关角的概念;回顾在本节实际问题的探究中,是 怎样画出方位角的,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又是怎样灵活地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 通过本节利用物体受力情况和航海、台风侵袭等实际问题,我们感受到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业 课本本节习题 1 2A 组 4;习题 1 2B 组 3. 设计感想 本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内容的安排而设计的,由于本节课的前面已经有了举例探究经验,因此设计的活动主要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完成;只是教材一开始就24 / 31 呈现出 台风侵袭城市的背景图,涉及到方位角,学生对图形难以把握,特别从空间的视角去审视的时候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从动态中发现实物背景下的数学图形及有关的角度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画出平面示意图 这是解决本例的关键所在,教师不要怕在此浪费时间 本教案的设计意图还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的最后呈现标准不是学生成为解题能手,而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备课资料 一、备用习题 1从 A 处望 B 处 的仰角为 ,从 B 处望 A 处的俯角为 ,则 、 的关系是 ( ) A B c 90D 180 2已知两座灯塔 A 和 B 与海洋观察站 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站 c 的北偏东 40 ,灯塔 B 在观察站 c 的南偏东60 ,则灯塔 A 在灯塔 B 的 ( ) A北偏东 10B 北偏西 10 c南偏东 10D 南偏西 10 3如图,有两条相交成 60 角的直线 XX 、 yy ,交点是o,甲、乙分别在 oX、 oy 上,起初甲在离 o 点 3 千米的 A 点,25 / 31 乙在离 o 点 1 千米的 B 点,后来两人同时以每小时 4 千米的速度 ,甲沿 XX 方向,乙沿 yy 方向步行 (1)起初,两人的距离是多少? (2)用包含 t 的式子表示 t 小时后两人的距离; (3)什么时候两人的距离最短? 4如图,当甲船位于 A 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 20 海里的 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 30 ,相距 10 海里 c 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往 B 处救援 (角度精确到 1) 5如图,已知 A、 B 两点的距离为 100 海里, B 在 A 的北偏东 30 处,甲船自 A 以 50 海里 /时的速度向 B 航行,同时 乙船自 B 以 30 海里 /时的速度沿方位角 150 方向航行问航行几小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最近? 6在某时刻, A 点西 400 千米的 B 处是台风中心,台风以每小时 40 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直线前进,以台风中心为圆心、 300 千米为半径的圆称为 “ 台风圈 ” ,从此时刻算起,经过多长时间 A 进入台风圈? A 处在台风圈中的时间有多长? 26 / 31 7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 E 为中心的 7 海里以内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 E 正北 55 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 A.某时刻测得一般匀速直线行驶的船位于点 A 北偏东 45 ,且与点 A 相距 402 海里的位置 B,经过 40 分钟又测得该船已行驶到点 A 北偏东 45 ( 其中 sin 2626, 0 90)且与点 A 相距 1013 海里的位置 c. (1)求该船的行驶速度; (单位:海里 /时 ) (2)若该船不改变航行方向继续行驶,判断它是否会进入警戒水域,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B 2 B 解析:由题意可画出平面示意图,如图, 则 AcB 80 , Ac Bc, ABc 50. 因此灯塔 A 在灯塔 B 的北偏西 10. 3解: (1) 甲、乙两人起初的位置是 A、 B,则 AB2 oA2 oB2 2oAoBcos60 32 12 23112 7, 起初两人的距离是 7 千米 (2)设甲、乙两人 t 小时后的位置分别是 P、 Q,则 AP 4t,BQ 4t, 27 / 31 当 0t34 时, PQ2 (3 4t)2 (1 4t)2 2(3 4t)(1 4t)cos60 48t2 24t 7; 当 t 34 时, PQ2 (4t 3)2 (1 4t)2 2(4t 3)(14t)cos120 48t2 24t 7, PQ 48t2 24t 7. (3)PQ2 48t2 24t 7 48(t 14)2 4, 当 t 14 时,即在第 15 分钟末, PQ 最短 答:在第 15 分钟末,两人的距离最短 4解:连结 Bc,由余弦定理,得 Bc2 202 102 22010cos120 700, 于是 Bc 107. 由 sinAcB20 sin120107 , sinAcB 37. AcB 90 , AcB41. 乙船应朝北偏东 71 方向沿直线前往 B 处救援 5解:设航行 x 小时后甲船到达 c 点,乙船到达 D 点,在BcD 中, Bc (100 50x)海里, BD 30x 海里 (0x2) ,cBD 60 ,由余弦定理,得 cD2 (100 50x)2 (30x)2 2(100 50x)30xcos60 4900x2 13000x 10000. 当 x 1300024900 6549 11649(小时 )时, cD2 最小,28 / 31 从而得 cD 最小 航行 11649 小时,两船之间距离最近 6解:如图,以 AB 为边, B 为顶点作 ABP 45( 点 P 在B 点的东北方向上 ),射线 BP 即台风中心 B 的移动方向,以A 点为圆心, 300 千米为半径画弧交射线 BP 于 c、 D 两点,显然当台风中心从 B 点到达 c 点时, A 点开始进入台风圈,台风中心在 cD 上移动的时间即为 A 处在台风圈中的时间 设台风中心由 B 到 c 要 t 小时,在 ABc 中, AB 400(千米 ),Ac 300(千米 ), Bc 40t(千米 ),ABc 45 , 由余弦定理,得 Ac2 AB2 Bc2 2ABBccosABc , 即 30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充电设施标准化服务流程制定与执行考核试卷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反射》单元测评试题(解析版)
- 2025年制造业中小企业边缘计算与云平台协同智能化升级认证考核试卷
- 2025年疫苗接种规范操作考试:疫苗接种政策影响分析方法考核试卷
- 2025年智慧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与系统集成水平考核试卷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章节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定向训练试卷
- 政教副校长在班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生安全不容丝毫松懈班主任成长从“管理细节”开始
- 考点攻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生活中的透镜难点解析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 2024年皮革行业污染监测技术规范考核试卷
- 消防设施设备培训课件
- 碳酸钙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十八项核心制度
- 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
- GB/T 44871-2024纺织品二异氰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
- 《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3800字
- 物业项目开办物资明细表(参考)
- GB/T 44577-2024商用电动洗碗机性能测试方法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颞、舌下、颏下、咽旁间隙感染
- 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
- 2024-2030年中国光纤激光器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