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1 国画毕业设计 时间: 2016-09-28 来源:唯才教育网 本文已影响 人 厚德树人 笃学致用 * 遵义师范学院毕业创作 作品名称:江山意韵 系别美术 系 专业美术 学 年级 2016 级 姓名袁飞 学号 10411203044 指导教师 王 娇 艳 2016 年 04 月 20 日 江山意韵 之“三远” 袁飞 一、引言 “三远”源自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提出的“三远法”。说到“三远法”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在我们国画山水领域里最流行的莫过于水墨山水画。但是在山水画里却将山水画分为水墨山水和设色山2 / 21 水,设色山水又包括浅绛、青绿、金碧、没骨。我的创作江山意韵是一副工笔青绿山水,表面上看“三远”对其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其实不然,青绿工笔山水虽然重在用色,但在用色过程中将“三 远”的理念贯穿其中,对于作品意境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结合我的创作来谈谈三远在我创作过程中的运用。 二、“三远”的解读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根据郭熙“三远法”的观点,我们不难理解在一副山水画中 ,高远会让人感到山峰雄健、山势的逼人。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后世公认的具有高远构图特征的作品。最下方是用方直、硬朗而简洁的线条勾画出的巨大的石头,主峰雄健挺拔近迫眉睫,占据 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正面而来无可避让,只能抬头仰望。这在中国画构图法则之中被称为“甲”字形构图,也就是上重下轻的构图法则,这种方式所构之图总是能让观者感受到整个画面的重量与力量。把一幅山水画的主峰处理在最上方,不仅会占高度的优势而且所占面积也很大,非常有气势。一般来说,高远的山水画,用墨比较凝重,这也使得画面增加了重量感。这是我们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进行简单的构图分析而得出的关于“高远”的解释。“深远”3 / 21 根据解释可知,主要是在山的前面向山后窥视,其实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从山之巅望山之谷,即俯视的效果。这主要体现一个“窥”字,窥的视线是流动的,曲折的,而非一眼望尽的直白。从郭熙的早春图轴我们就能够品味到山石纵横、沟壑重叠的蜿蜒曲折之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我一种平视的效果。这是一种从近处向远处延伸、平远至淡的效果,这种效果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脱俗的。这样一种效果更符合山林隐逸之士闲云野鹤、清静自然、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由于它适合便得到大力推崇。所以,观古代山水画构图,居于平远的较多,平淡之远乃是山水画的一种审美境界和归属,也是大多数山水画家的一种人生境地。所以我在开始创作 构思的时候,也有意识的将平远放于主要地位。 2、“三远”的根源, 要更好的将一个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就要对这个理念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所以我在创作中对三远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三远是北宋时期郭熙所提出的在山水画中怎样对空间进行营造的理念,也是创作中国山水画时处理空间最为恰当的方法,几千年来从未被舍弃。似乎这种通过画家精心营造的理想化的山水可以满足在仕途遭遇不幸的文人向往林泉的愿望。那么这种理念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呢? 4 / 21 我们现实生活中, “远”非常容易理解。而在山水画创 作中“远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进行升华的。“远”对于人的思想境界,人生追求却有更大的意义。其作用可把人的视线和思想引导到很远的地方,可能是天上人间,也可能是世外桃源。一种远离世俗烦嚣,伴随大自然山水情趣而来的至高至远的境界呈现在脑际,人们被凡尘世俗所污惑的心灵便得到暂时的净化、酥换。 远的距离是无限的,近的距离是有限的,无限的远建立在有限的近的基础之上,有限的近也需要无限的远来衬托。所以,远与近是相对的,近是远的基础,远是近的延伸。我们在欣赏山水画作品时仔细去品味画面的内涵并可品味出在一副咫尺画面之中 涵盖着无比丰富的经典哲理,此时我们的心灵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思绪融于山水之中,跟随着山水自由的飞跃到凡尘皆尽一尘不染的境地。这种境地似乎与庄子的境地、玄学的境地有某种相通之处。“庄子对道论的重点是讨论心灵的境界,追求精神上对世俗的超越,追求精神的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相通的。这是由于山水内涵和山林隐逸之士精神相通,山林隐士的思想与老庄的思想不谋而合,其思想通过山水画的创作而流露于山水画上。所以,在古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远”可以说是源于庄子的思想 。 5 / 21 三、三远法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体现 意境作为中国山水画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审美追求。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山水画中对意境追求主要在于一个“远”字。而在青绿山水画中“远”的体现主要着手于两点,一是构图,二是用色与笔墨。 1、构图 中国画非常重视构图,因为它是画家们传情达意,体现自己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国画中常常称之为布置与章法,它是构成中国画画面的主元素。南齐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称之为“经营位置”,东晋画家顾恺之称其为“置陈布势”等。这些都是画家们对中国画的 构图所进行的阐述。那么构图对除了能够体现画家思想主题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中国画这样的评价是很准确的。那么在一幅山水画中怎样使景语更好更准确的传达情语呢?画家潘天寿说:“构图应重视取舍、虚实、主次、疏密、 穿插、掩映、正斜、撑持、开合、呼应等原则”。纵观古今山水画作品的构图,三远都贯穿始终。构图对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构图能够体现出更好的意境。下面我们通过对明代仇英的桃园仙境图来谈谈构图对意境表现的作用。仇英,明四家之一,所画的桃园仙境图取 材与于东晋隐士陶云明所作的桃花源记。所6 / 21 描绘的是一种理想化的隐居之所。这幅画的构图采用的是北宋大山水的构图形式 “全景式”,整个画面视野非常的开阔全图分为三段,前景、中景、远景。前景幽深、幽远,中远景高远。近处布置的几位人物在奇石古树旁,其中三位穿白色衣服的应该就是画面的主人翁了。在这一组人物中画家把他们处理成静态 ,这更有利于体现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其余两人一静一动,可能是随从。在远处深山之中庙台亭阁影藏于此,在云雾山间若影若现。山间白云重重叠叠,形成了云气弥漫的幽远空间,展现出一派远离世俗,飘渺虚幻的世 外桃源仙境。通过“桃园仙境”这四个字,我们很容易分析出此图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隐”字,因为这幅画描绘的是文人在仕途受挫之后,而远离世俗回归大自然归园田居的生活。画家通过对画面完美的布置安排,合理的对三远进行融合而体现出了“隐”的意境。 2、色、墨融合三远体现山水画之精神 谈到中国画不得不说的就是“笔墨”,对于青绿就是以用色为主了。通常我们说的“笔墨”业外人士可能会认为就是画画用的笔与墨。其实在国画中对于“笔墨”是将其动词化的,即“用笔”“用墨”,用色就更别说了。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独有的 一种绘画工具,也是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表现意境的重要元素。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笔与墨是山水画成败的关7 / 21 键。用笔的老道与粗浅是保证表现对象形与质的生动与否。墨的颜色是表现山石阴阳向背主要元素,山石轮廓是用笔留下的线条所形成的。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与用笔、用墨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在画面中无论是怎样的笔触,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痕迹。所以对于一副山水画进行品评,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是一个整体,笔与墨是不能分开的。明 朝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景而皴之,清浊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墨依赖于笔来表现,但如果没有墨,笔法当然便无从去表现,所以笔与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山水画中用墨有黑、白、浓、淡、干、湿,用笔有勾、皴、擦、点、染。中国山水画之意境一部分便是通过墨法与笔法而实现的。而用笔与用和三远理念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与墨的联系较大。众所周知墨是有颜色的,如果将墨用好了,也可以很好的去体现“三远”理念。比如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山巅之处用墨比较浓,这对于他体现山的高远之势是非常有帮助的。倘若作者在这个地 海 南 师 范 大 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曾刚山水画写生 点子笔的运用 姓 名: 8 / 21 学 号: 专 业: 绘画 年 级: 2016 级 院 别: 美术学院 完成日期: 2016 年 5 月 6 日 指导教师: 本科生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中没 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数据等行为。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本科生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海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目 录 9 / 21 内容摘要 1 关 键 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1 一、点子笔的发展和制作 2 二、点子笔在山笔画的作用 2 画树与画植被的效果 2 用点子笔统一画面 4 三、点子笔在我创作中的体现 4 结束语 5 10 / 21 参考文献 5 浅谈曾刚山水画写生 点子笔的运用 作者:姜鹏指导教师:林茜 讲师 摘 要:中国艺术家用自己的感情和智慧,把对山水画的写生转变成美丽的画卷,构成其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笔”。笔是中国画绘画工具的灵魂。现代中国画家曾刚在用笔上有大胆突破,他是所处的时代具有代表性画家,他们体察笔墨艺术中笔的运用之法,把点子笔的运用提到“法”的高度。本文从点子笔入手,寻找点子笔的制作与运用之路,使中国画更具有魅力,以顺应时代发展的审美需要。 关键词:点子笔 Introduction to Zeng Gang mountain pen sketch ideas - pen Author: Jiang Peng Tutor: Lin Qian Abstract: Chinese artists in their own feelings and intelligence, the sketch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to a beautiful picture scroll, constitute i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s pen. The pen is the soul of Chinese painting painting tools. Modern 11 / 21 Chinese painters Ceng Gang a bold breakthrough in writing, of the age in which he is a representative painters, they observe the use of pen in the ink art, raised the idea of using the height of the law. 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idea of pen, for ideas of the road to make and use, make Chinese painting more attractive, with the aesthetic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Ideas pen 前言 笔是中国山水画绘画中的最重要的工具,物尽其用,什么种类的笔画什么内容,才能最大程度表达物象的形象及灵魂。在中国画中,石獾笔和狼毫笔用来皴山石,这样皴出来具有金丝味。小狼毫大多勾山路、桥梁和房屋,使画面更加细腻深入。大白云一般用于染色。而现在还没有好的方法来画现代的树形,尤其是城市里绿化带的树,要么就是长得圆圆的,要么就被修剪的很平、很整齐。这种树的画法在传统画中并没有 很好的学习步骤。这就造成了点子笔的应运而生,这种呈圆形状的笔用法简单,容易上手。很轻易的就能点出树形,效果明显。为现代都市画画树解决了一大难题。特写此论文,与大家相互学习、借鉴、交流。 一、点子笔的发展和制作点子笔由现代画家曾刚首12 / 21 先制作并用于山水创作,他长期坚持写生,足迹遍布巴山蜀水及相临省份。传统山水画基础扎实, 画艺高超。创新出一套的点子笔的理论及其运用,点子笔是用剪刀把笔尖剪成平的,毛笔主要是硬豪的,比如石獾笔 狼毫笔。 二 .点子笔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画 树与植被的效果 画树效果 画植被效果 1.画树 厚德树人 笃学致用 * 遵义师范学院毕业创作 作品名称:江山意韵 系别美术 系 专业美术 学 年级 2016 级 姓名袁飞 学号 10411203044 指导教师 王 娇 艳 2016 年 04 月 20 日 13 / 21 江山意韵 之“三远” 袁飞 一、引言 “三远”源自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提出的“三远法”。说到“三远法”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在我们国画山水领域里最流行的莫过于水墨山水画。但是在山水画里却将山水画分为水墨山水和设色山水,设色山水又包括浅绛、青绿、金碧、没骨。我的创作江山意韵是一副工笔青绿山水,表面上看“三远”对其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其实不然,青绿工笔山水虽然重在用色,但在用色过程中将“三远” 的理念贯穿其中,对于作品意境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结合我的创作来谈谈三远在我创作过程中的运用。 二、“三远”的解读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根据郭熙“三远法”的观点,我们不难理解在一副山水画中 ,高远会让人感到山峰雄健、山势的逼人。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后世公认的具有高远构图特征的作品。最下方是用方直、硬朗而简洁的线条勾画出的巨大的石头,主峰雄健挺拔近迫眉睫,占据整个 画面的三分之二,正面而来无可避让,只能抬14 / 21 头仰望。这在中国画构图法则之中被称为“甲”字形构图,也就是上重下轻的构图法则,这种方式所构之图总是能让观者感受到整个画面的重量与力量。把一幅山水画的主峰处理在最上方,不仅会占高度的优势而且所占面积也很大,非常有气势。一般来说,高远的山水画,用墨比较凝重,这也使得画面增加了重量感。这是我们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进行简单的构图分析而得出的关于“高远”的解释。“深远”根据解释可知,主要是在山的前面向山后窥视,其实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从山之巅望山之谷,即俯视的效果。这主要体现 一个“窥”字,窥的视线是流动的,曲折的,而非一眼望尽的直白。从郭熙的早春图轴我们就能够品味到山石纵横、沟壑重叠的蜿蜒曲折之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我一种平视的效果。这是一种从近处向远处延伸、平远至淡的效果,这种效果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脱俗的。这样一种效果更符合山林隐逸之士闲云野鹤、清静自然、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由于它适合便得到大力推崇。所以,观古代山水画构图,居于平远的较多,平淡之远乃是山水画的一种审美境界和归属,也是大多数山水画家的一种人生境地。所以我在开始创作构思 的时候,也有意识的将平远放于主要地位。 2、“三远”的根源, 要更好的将一个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就要对这个理念15 / 21 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所以我在创作中对三远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三远是北宋时期郭熙所提出的在山水画中怎样对空间进行营造的理念,也是创作中国山水画时处理空间最为恰当的方法,几千年来从未被舍弃。似乎这种通过画家精心营造的理想化的山水可以满足在仕途遭遇不幸的文人向往林泉的愿望。那么这种理念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呢? 我们现实生活中, “远”非常容易理解。而在山水画创作中 “远的意义是需要我们进行升华的。“远”对于人的思想境界,人生追求却有更大的意义。其作用可把人的视线和思想引导到很远的地方,可能是天上人间,也可能是世外桃源。一种远离世俗烦嚣,伴随大自然山水情趣而来的至高至远的境界呈现在脑际,人们被凡尘世俗所污惑的心灵便得到暂时的净化、酥换。 远的距离是无限的,近的距离是有限的,无限的远建立在有限的近的基础之上,有限的近也需要无限的远来衬托。所以,远与近是相对的,近是远的基础,远是近的延伸。我们在欣赏山水画作品时仔细去品味画面的内涵并可品味出在一副咫尺画面之中涵盖 着无比丰富的经典哲理,此时我们的心灵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思绪融于山水之中,跟随着山水自由的飞跃到凡尘皆尽一尘不染的境地。这种境地似乎与庄子的境地、玄学的境地有某种相通之处。“庄16 / 21 子对道论的重点是讨论心灵的境界,追求精神上对世俗的超越,追求精神的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相通的。这是由于山水内涵和山林隐逸之士精神相通,山林隐士的思想与老庄的思想不谋而合,其思想通过山水画的创作而流露于山水画上。所以,在古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远”可以说是源于庄子的思想。 三、三远法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体现 意境作为中国山水画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审美追求。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山水画中对意境追求主要在于一个“远”字。而在青绿山水画中“远”的体现主要着手于两点,一是构图,二是用色与笔墨。 1、构图 中国画非常重视构图,因为它是画家们传情达意,体现自己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国画中常常称之为布置与章法,它是构成中国画画面的主元素。南齐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称之为“经营位置”,东晋画家顾恺之称其为“置陈布势”等。这些都是画家们对中国画的构图 所进行的阐述。那么构图对除了能够体现画家思想主题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中国画这样的评价是很准确的。那么在一幅山水画中怎样使景语更好更准确的传达情语呢?画家潘天寿说:“构图应重视取舍、17 / 21 虚实、主次、疏密、 穿插、掩映、正斜、撑持、开合、呼应等原则”。纵观古今山水画作品的构图,三远都贯穿始终。构图对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构图能够体现出更好的意境。下面我们通过对明代仇英的桃园仙境图来谈谈构图对意境表现的作用。仇英,明四家之一,所画的桃园仙境图取材与 于东晋隐士陶云明所作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是一种理想化的隐居之所。这幅画的构图采用的是北宋大山水的构图形式 “全景式”,整个画面视野非常的开阔全图分为三段,前景、中景、远景。前景幽深、幽远,中远景高远。近处布置的几位人物在奇石古树旁,其中三位穿白色衣服的应该就是画面的主人翁了。在这一组人物中画家把他们处理成静态 ,这更有利于体现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其余两人一静一动,可能是随从。在远处深山之中庙台亭阁影藏于此,在云雾山间若影若现。山间白云重重叠叠,形成了云气弥漫的幽远空间,展现出一派远离世俗,飘渺虚幻的世外桃 源仙境。通过“桃园仙境”这四个字,我们很容易分析出此图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隐”字,因为这幅画描绘的是文人在仕途受挫之后,而远离世俗回归大自然归园田居的生活。画家通过对画面完美的布置安排,合理的对三远进行融合而体现出了“隐”的意境。 2、色、墨融合三远体现山水画之精神 18 / 21 谈到中国画不得不说的就是“笔墨”,对于青绿就是以用色为主了。通常我们说的“笔墨”业外人士可能会认为就是画画用的笔与墨。其实在国画中对于“笔墨”是将其动词化的,即“用笔”“用墨”,用色就更别说了。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独有的一种 绘画工具,也是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表现意境的重要元素。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笔与墨是山水画成败的关键。用笔的老道与粗浅是保证表现对象形与质的生动与否。墨的颜色是表现山石阴阳向背主要元素,山石轮廓是用笔留下的线条所形成的。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与用笔、用墨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在画面中无论是怎样的笔触,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痕迹。所以对于一副山水画进行品评,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是一个整体,笔与墨是不能分开的。明朝沈 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景而皴之,清浊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墨依赖于笔来表现,但如果没有墨,笔法当然便无从去表现,所以笔与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山水画中用墨有黑、白、浓、淡、干、湿,用笔有勾、皴、擦、点、染。中国山水画之意境一部分便是通过墨法与笔法而实现的。而用笔与用和三远理念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与墨的联系较大。众所周知墨是有颜色的,如果将墨用好了,也可以很好的去体现“三远”理念。比如在范19 / 21 宽的溪山行旅图在山巅之处用墨比较浓,这对于他体现山的高远之势是非常有帮助的。倘若作者在这个地 方用淡墨来表现,就会失去大山铺天盖地而来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再则,山脚的地方,作者以浓与淡的强烈对比体现出了深远之势。所以在青绿山水中要将用色与笔墨联系起来,这样就更容易对山水的精神进行表现。 四、“三远法” 山水画情有独钟的视觉习惯,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自始自终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荆门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行测综合英语
- 中国广电银川市2025秋招财务审计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陕西地区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安全环保与HSE岗
- 阿里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综合管理岗
- 中国广电蚌埠市2025秋招行业解决方案岗位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本溪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新材料与新能源岗
- 焦作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综合管理岗
- 宝鸡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行测50题速记
- 哈密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行测专练题库及答案
- 中国移动儋州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供应链采购类
- 土建施工方案范本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 T-SXPFS 0004-2024 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贷款实施指引(试行)
- 老年透析护理常规课件
- SCR脱硝催化剂体积及反应器尺寸计算表
- 煤巷掘进工作面瓦斯超限管控措施培训课件
- 《民间工艺美术》课件
- 2025年中国石油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入股养殖公司合同范例
- 秋季预防疾病与食品安全
- 保险行业反洗钱知识培训宣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