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4.doc_第1页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4.doc_第2页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4.doc_第3页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4.doc_第4页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4一、揭题导入。(教材1+1)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指名学生背诵。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指名交流。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4、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5、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二、通读课文。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感受。)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3、细读第一部分。指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是祖国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召唤,激发少年儿童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4、细读第二部分。(25)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1)细读第2节。(描绘大自然的动人画面)指名读第2节。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发现、描绘一词的作用。(1+1)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2)细读第3节。(描绘大自然的友好情态)女生齐读第3节。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温和芳香、温暖)为什么用鸣禽(1+1)指导朗读。(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3)细读第4(描绘了大自然山水的特点)、5(描绘了大自然中天空和大地的特点)节。男生齐读第4、5节。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朗读。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第5节:(1+1)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朗读第二部分。5、细读第三部分。(1+1)齐读第6节。对比第一节(1+1)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如何理解?(1+1)3、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因为大自然美丽神秘,充满生机和奥秘,而且蕴含丰富的知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回味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二、总结课文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作用:(教材1+1)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三(6)呼应开头,再次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反复。押韵。拟人手法。找一找课文第三、四节中拟人化的词:“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如何理解第四节?(1+1)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指名分析一下这一句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探索大自然。)写法借鉴(1+1)三、学习表达。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平平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尾反复,前后呼应。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二、四句押韵。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丰富的想象。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表达感受。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学生仿写。指名交流。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细细地看板书:感受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2、引导当堂背诵。五、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的空气()的绿阴()的眼睛()的翠竹()的松柏()的色彩()的果园()的风光()的大海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小鸟说:_野花说:_(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蹈。)板书: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大门热爱、探索大自然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读懂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通过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初步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歌的音韵美,并模仿诗歌中明显的语言范式进行创编。 4.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起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读懂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难点: 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初步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并模仿诗歌中明显的语言范式进行创编。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书、小组比赛读、评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词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交流、想象画面、课件图片展示、感情朗读等方式读懂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 3.借助仿写及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情况,并及时做出评价。以及对课堂生成情况,利用评价做出精当的引导。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附件) 教师:教学课件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释题、质疑。绿色的课本指的是什么?教师在课题中加上“这个”去打开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这句话把_比做_。(通过在题目中加上“这个”,让学生理解课题。知道作者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3.为什么作者省略了“这个”呢?(通过对比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特点:语言简洁)4.再一次齐读课题,感受诗歌简洁的语言。5.题目质疑。通过学生质疑筛选出本课教学重点: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如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学生带疑读书。2.交流预习单。A.出示学生预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指导,如“敞”翘舌音,上声。“苍劲”的“劲”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jng”B. 针对难写的“敞”“芬”“限”三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通过捺这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走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其相同之处,又要仔细观察其不同之处。C.学生练习自己写错或不满意的的字词。D.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查到的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3.整体感知课文。A.指名朗读课文。(一是要读得正确、流利,二是要指导读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B.解决质疑问题,(把握学情,为下一步组织教学做好铺垫)C.自由朗读诗歌,思考预习单第三题(大自然里有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诗文中的 “挺拔的翠竹”“ 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微风”这些词语感知诗文内容。)D.电脑出示:这是一个_的大自然?(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概括大自然的特点,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电脑出示:正是因为大自然_有_,所以祖国召唤我们去_。 (用提示的方式让学生概括诗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检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程度。)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理解,重点突破探究大自然这本书中有什么,感受绚丽多姿的大自然。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祖国对我们的亲切,热情的召唤?(引导学生抓住诗文中关键词语“敞开”“去吧”“去吧” 体会祖国亲切,热情的召唤。)2.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第一小节。3.为什么连续用了两个“去吧”?(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用两个“去吧”强烈表达出祖国殷切的希望我们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感受诗歌的又一个特点节奏感强。)4.指导读出体会,读出诗歌的节奏。5.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1)配乐范读25小节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师电脑提示:我仿佛看到了_; 我仿佛听到了_; 我仿佛感觉到了_。(2)汇报交流:(3)根据学生汇报内容教师随机组织教学。A.第二小节抓住“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让学生分别说说脑海中的画面,然后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本小节;教师电脑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的画面,再一次情感朗读本小节;(通过联系生活感受,想象画面,图片展示,让学生再现诗句描绘情景,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情感朗读诗句。)教师通过调整词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另一个特点韵律美。例:a.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b.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法更好?为什么?(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原文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同位尝试背诵本小节。 B.第三小节抓住“鸣禽”“野花”让学生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配合课本插图让学生谈一谈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感受。从而理解“温馨”一词。 通过查字典理解“洋溢”一词,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指名情感朗读本小节。C.第四小节通过教师引读“青山”“绿水” 的话,结合文中的“!”让学生感受到青山绿水的呼唤,从而感悟大自然对我们的呼唤。感受表达方法,仿写片段。电脑出示: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这一小节运用了_表达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_。仿写:_蓝天_说:_翱翔吧_,_,_。 _说:_,_,_。(通过仿写感受诗歌的表达方法,语言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思维能力,)D.第五小节抓住“片片云锦”体会“撒开”一词运用的精当,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回忆。6.教师小结:一花一世界,大自然的课本,就是一本神奇无比、永远也读不尽的厚厚的百科书!7.学生感情朗读25小节,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理解,重点突破探究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开拓“打开”内涵。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2.在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中,我们不仅能学到知识,增长见识,还能受到精神方面的熏陶,大家默读25小节思考:你从大自然这本书中受到哪些精神方面的熏陶?把你的体会写在书中空白处。3.学生感悟诗句,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教师引导从翠竹的挺拔,感受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从松柏的苍劲感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高洁;从“无限风光在险峰”感受青山的豪情;从绿水启迪“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襟;从“联欢、相聚”感受到景人合一,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与愉悦)5.补充练习:成熟的麦穗低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搬动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小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那是在教我们勤劳;_,那是告诉我们_(划线部分让学生自由填空)。6.小结:大自然这本书即让我们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又让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品质更加?(高尚)让我们的胸怀更加?(宽广)让我们生活的更加?(快乐 温馨 幸福 健康)所以,课题说是“绿色的课本”。(通过大自然给人们的启迪,一草一木折射出的品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一切,来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从而突破本文其中一个重难点。)7.你对诗歌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课本”,还有其他理解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比如: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绿色代表着希望;绿色就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生态的甚至于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有的学生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等,教师可以引用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阐明每一个人对自然欣赏的角度不一样,而对自然地理解就不一样,本文只是作者心目中绿色的大自然,意在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表达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在阅读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齐读课题。(加深对课题的理解)8.既然绿色的课本里有那么多的营养等待着我们去汲取,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它呢?默读诗文画下表示动作的词语,思考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方法。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电脑出示:A.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去倾听、去攀登、去感受”,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9.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帆风顺的吗?我们知道了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方法还需要哪些品质?(提示:我们要想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就要善于观察,具有松竹一样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想体验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就要不怕劳苦;要想饱览无限的风光,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不怕危险,勇于探索。)10.小结:打开大自然的课本除了要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还要具有善于观察、不怕劳苦、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学生默读,圈画,从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所需要的“方法”和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两方面入手,由浅入深,轻松的突破本文其中一个重难点,并又一次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响应祖国的和自然地热情召唤,一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11.齐读最后一小节。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发现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相同,让学生初步认识反复修辞手法。)电脑出示: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12.找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感受本诗文运用反复的好处。电脑出示本诗文运用反复的特点:(首尾呼应,增强作者表达情感。本篇文章不是简单地重复,第一小节是对本文主题的暗示,最后一小节是作者情感的升华。)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四)回归课题,诵读课文 1.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探究的心。 2.自由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拓展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课件出示,学生自由朗读,组内交流朗读收获。2.班内交流。(六)小练笔 1.用心观察大自然里还有哪些事物,我们从中能增长哪些知识,仿照课文第二小节的句式写一写。 2.学生习作 3.交流习作。(七)作业 1.搜集赞美大自然的诗歌阅读,有兴趣的可以尝试背诵。2.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歌朗诵给爸爸妈妈或亲近的人听。(八)板书设计4 去打开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简洁 节奏感强 韵律美) 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去倾听 去攀登 去感受(不怕劳苦 不怕困难 善于发现 勇于探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这需要通过想像完整地把握诗意;另外,诗之美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韵律、色彩、语调等语言之外的手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大胆地舍弃了原有的逐节教学,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