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示例_第1页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示例_第2页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示例_第3页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示例_第4页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2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示例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示例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措施。 2.掌握靖难之役和明成祖迁都北京,掌握明成祖削藩和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权措施。 3.掌握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 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2 / 22 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 1.讲析法。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内容要进行详细的讲述分析。 2.联系法。本课内容属于封建社会晚期,好多问题都可以通盘考虑,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 3.讨论法。对于一些内容,像明朝加强君权措施的两方面作用等内容 ,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讲解。 4.文学作品辅助法。像对明朝八股文的理解,就可以通过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元朝末年,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初夏的一天,有个身披破烂袈裟的青年和尚,前来要求参加起义军,他叫朱元璋。朱元璋家境贫寒,从小给地主放牛, 17 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只好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前来投奔 起义军。由于他作战3 / 22 勇敢,足智多谋,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时期。那么,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先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同学们,投影显示的内容是民间传唱的凤阳花鼓词,词中的朱皇帝说的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你知道是谁吗?他建立明朝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 央集权的措施,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下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看看他给当时和后人留下了什么?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你知道它在明朝时候是什么样子吗?你知道它是谁下令修建的吗?你知道明朝的北京城和今天的北京城有什么区别吗?它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明朝的都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 4 / 22 板书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 15 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元末农民起义和朱元璋 建立明朝 教师引导请大家尽快地把课本上关于元末农民起义和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内容浏览一遍,对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能复述。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应天,势力不断壮大。 1368 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教师讲解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 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他在很小的 时候,以给大户人家放猪放牛为生,吃尽了苦头。 1344 年,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在这场劫难中,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都先后病死,饿死。 16 岁的朱元璋靠乡邻的帮助,草草埋葬了亲人之后,孤苦无依的他只好到附近的皇觉寺当了小和尚。不久,灾情越来越重,寺庙中的和尚也不得不外出讨吃就食。朱元璋入寺后不到几个月,就被打发出去,做了5 / 22 游方僧。他云游四方,到处乞讨,受尽了风霜之苦;但同时也使他了解到民间疾苦,增长了社会见识。 元朝末年,政治越发黑暗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 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终于在 1351 年,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 1352 年朱元璋云游回到家乡,接到濠州起义军中同乡汤和的相邀信,就投奔于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勇武过人,很快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不久,又成为郭子兴的亲信,并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此后,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建立 “ 大宋 ”政权,年号龙凤。朱元璋以战功先任镇抚,后升总管之职,成为濠州红巾军中统兵一方的大将。 1355 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帅职,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领袖。他率军南下,攻破集 庆(今南京),招降康茂才等军民 50 余万,改集庆为应天府。龙凤政权任命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这时的朱元璋,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敌,形势不利。他利用元朝军队主力和小明王作战的机会,向南面和东南的元军主力进攻,取得胜利。在他率军打徽州时,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的献策 “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 ,命令军队自己动手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兵强粮足。于是朱元璋又把军事进攻的矛头指向土地肥沃,盛产粮食丝绸的浙江一带,先后占领诸暨、6 / 22 处州。孤立的元军据点,次第被消灭。随后,他又适应新的军事形势,对东南采取守势 ,东北和西面取攻势的战略,在军事上取得了有利的局面;然后又战鄱阳,取东吴,南征北伐,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教师过渡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明政权中由于胜利臣骄将悍,争权夺利,这些都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障碍。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做了 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下,试着概括。 板书 2.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生看书 学生概括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分设布政局、按察司、都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分别直属中央。( 2)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3)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事务,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司法部7 / 22 门的管辖。成为特务机构。( 4)在选拔官员 方面,明政府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只能是八股文。 教师引导请大家讨论一下,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生甲:废除行省制度,有利于削弱地方权力,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 生乙:废除丞相,有利于皇权的加强,但加重了皇帝的负担。课本上提到,丞相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事件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生丙:特务统治,使大臣 们人人自危,虽说加强了统治,但从长远来看,负面影响太大。课本上提到的儒生钱宰和吏部尚书吴琳的事,就是明证。 生丁:八股考试使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生戊:总的来看,结果是全国的军政、司法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影响有二:一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八股取士、特务统治) 8 / 22 教师讲析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 的原因之一,是 “ 君不能躬览庶政 ” ,君主不够专制,导致 “ 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 。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 “ 权不专于一司 ” 。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废行省,设三司。我国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管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行省制度,分为布政局、按察司、都司三个衙门,分别掌管财政、司法、军事。三个司的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予皇帝一人手中,君权空前加 强。 2.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朱元璋为了防止丞相专权,架空皇帝,它以胡惟庸 “ 谋反 ” 为名,废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又无处商量。于是便效仿宋朝,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向。后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3.关于明朝的特务统治,同学们要清楚两点:一是其职能,二是厂卫制度的建立是明朝君权加强的表现。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9 / 22 逮捕、审讯等事宜。(指导学生看课本图画明朝锦衣卫印)明朝特务统治的无 孔不入,课前让同学们收集过这一方面的材料,下面就请两个同学来讲一讲你收集到的故事。 学生讲述 生甲:国子监祭酒宋讷,曾因事在家独自生气,面有怒容。朝见时,朱元璋问他为什么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陈说。朱元璋把派人偷着给他画的像拿出来,宋讷才恍然大悟。 生乙:朱元璋太子的老师、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全对,没有骗我。 教师继续 “ 八股取士 ” 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以加强君权,明朝沿用隋朝的 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发表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每篇文章分成八个部分,叫作 “ 八股文 ” 。那时候,许多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做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造成了严重恶果。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 “ 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 ” 这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的图画科举考生看榜图。图中 8人看榜,只有一人表情激动,其余或者神 情紧张,或者失望10 / 22 悲观。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教师引导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范进中举,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中举的描写。 投影显示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 噫!好了!我中了! ” 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 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去;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 噫!好了!我中了! ”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池塘里,爬起 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 “ 原来新贵人欢喜得疯了。 ” 老太太哭道: “ 怎么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 举人 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 娘子胡氏道: “ 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 ” 众邻居劝道: “ 老太太不要心慌,而今我们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款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11 / 22 啼 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 (胡屠户)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 中了!中了! ” 胡屠户凶神般走到跟前,说道: “ 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 ” 一个嘴巴打过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弄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教师引导上面 我们讲到了八股取士的危害,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准确地评价这种选拔官员的途径。 学生回答课本上提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方法。一种是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 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 “ 四书五经 ” ,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12 / 22 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在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时,应该采取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应尽量做到客观、公允。 教师小结下面我们把上面讲过的内容小结一下,用板书的形式表示出来。 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实行八股取士 教师引导同学们,朱元璋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 是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但同时,他又采取了一些与之相矛盾的措施,下面请大家先看一段投影。 投影显示 明太祖为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在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扩大君权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将他的24 个儿子和 1 个从孙分封到全国的各军事要地,想要他们来“ 夹辅王室 ” 。这些藩王,都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他们的 “ 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 , “ 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九千人 ” (明史 诸王传序),不仅有自己的护卫兵,而且可以指挥驻扎当地的镇 守兵。其中,以镇守大宁(在13 / 22 今内蒙古宁城)的宁王、镇守太原的晋王及镇守北平的燕王势力最为雄厚。明太祖还亲定祖训,规定藩王有起兵 “ 清君侧 ” 的权力: “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侍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众兵讨平之 ” (皇明祖训 法律篇)。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一找,看一下明太祖的分封给明朝带来了什么?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明太祖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去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明太祖死后,即位的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 “ 削藩 ” 。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 “ 靖难 ” 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 “ 靖难之役 ” 。 教师提问最后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告终。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于 1421 年迁都北京。以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板书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靖难之役 教师讲解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 1399 年),燕王朱棣以 “ 清君侧之恶 ” 的名义举兵反抗朝14 / 22 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 4 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 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 24 个儿子和 1 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 “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 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 3000 人,多者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 10 万,大宁的宁王 “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 。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 “ 节制沿边士马 ” ,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 藩,恐怕会酿成汉代 “ 七15 / 22 国之叛 ” 、西晋 “ 八王之乱 ” 的悲剧,提醒朱元璋 “ 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 ” 。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洪武二十五年( 1392 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 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 1399 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朱棣以清君侧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 “ 靖难 ” ,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 “ 靖难之役 ” 。 “ 靖难之役 ” 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 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16 / 22 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 有 “ 读书种子 ” 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 873 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 “ 靖难之役 ” ,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 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史书上称 “ 淮以北鞠为茂草 ” ,当为真言。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一看,朱棣即位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和自己的地位的? 学生回答首先改北平为北京,并于 1421 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他还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厂卫等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可以同时板书: 2.迁都北京 3.设立东厂) 教师总结同学们,学习完明朝 君权的加强一课,我们把过去接触过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现在来总结一下。 17 / 22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变法行动,使其初步形成。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建立县制是两个关键。 2.秦汉时期确立和巩固。秦朝通过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以及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等愚民政策确立了君主专制制,秦汉颁行和完善法律制度,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就中央集权而言,秦代推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西汉推行 “ 推恩令 ” ,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专制主义 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有机结合。 3.隋唐时期的革新。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此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革新后的政治制度为历朝沿用。 4.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以 “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 为宗旨,全面实行分权制,强化相互牵制,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军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了中央。但是以分权达到过分集权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元朝大 一统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统治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使中央集权制有了新的发展,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 / 22 5.明清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最大特色,明初废丞相,设三司,置五军都督府,实行特务制度,都是为了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强化的时期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时期。 (也可以用投影打出) 布置作业 选择题 儒林外史中有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中举这一级 考试发生在 A.本县 B.本乡 c.本府 D.本省 答案: D 解析:科举制度创于隋朝。到了明代,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清朝基本上承袭明朝制度。明清科举考试都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是县一级的考试,各地考生参加本县、府的考试,由省的提督学政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即省级考试,每三年一考,逢子、卯、酉年举行,乡试一般在秋季八月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八月底放榜,及格者为举人。取得举人身份的才可以参加翌年在首都举行的会试。19 / 22 会试: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即逢辰、戌、丑、未年份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中试者被称为进士。进士又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 “ 状元 ” ,第二名称 “ 榜眼 ” ,第三名称 “ 探花 ”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称 “ 传胪 ”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被称为 “ 金榜 ” ,中进士被称为 “ 金榜题名 ” 。 因此,范进参加的是省级考试。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 15 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活动与探究 查资料:看一看,对明朝的八股取士有哪些评价? 参考:( 1)龚自珍主张,在科举制 度上,应当取消八股取士,实行策论取士。他指出,八股科举取士,导致了士人穷心力于无用之学,成官吏无治世之才。这种治与学分离的现象,造成了整个官僚制度的腐朽和人才的匮乏, “ 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 ” (龚自珍全集 乙丙之际著议第九)。 ( 2)儒林外史对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明清两代以八股文取士,20 / 22 既不能达到 “ 求治 ” ,更不能达到 “ 求善 ” ,是利用士子“ 求治 ” 的心愿,将他们引导到无知、无识、无用、无耻的邪恶道路之上。在功名富贵的引诱 下,许多士子将八股文奉为神明,如鲁翰林说道: “ 八股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