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2019-202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2019-202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2019-202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2019-202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体验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一、揭题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二、整体读文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三、初解绝弦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四、再解绝弦(一)何为知音。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二)相遇相知。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三)知音之死。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五、深悟绝弦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六、回味绝弦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附送: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题:(1分)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读一个故事,它千古传诵,吟诵至今,它就是发生在两千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初解绝弦。(8分)1、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2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读出节奏。3指名学生读,相机指导读音。课文中这两句最难读,先自己试试。出示: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如果能读出声断气连的效果就更好了。师范读第一句,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注意“哉”“兮”这两个语气词,拖长尾音,这样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练读,全班齐读。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8分)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提示: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师: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可见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一样,就是一词多义,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正确判断。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8分)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课件出示:皎皎明月 萧萧竹叶 徐徐清风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 隆隆雷声 袅袅炊烟 萋萋芳草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赞曰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学生齐读前四句。师:就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乐师和一个山野樵夫成为了知音。于是他们相约来年中秋在此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前来。可是他左等右等也不见子期的踪影。难道是子期忘记了这知音之约吗?就在伯牙望眼欲穿之际,来了一位白发老者,他就是子期的父亲。老人悲戚地告诉伯牙,就在一个月前,子期因病离世了。在临死前一再叮嘱父亲,代他来赴伯牙的中秋之约。满怀欢喜而来的伯牙,突然闻此噩耗,定然悲痛欲绝。心如刀绞。如五雷轰顶。泪流满面。出示句子: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师:同学们,作为一名乐师,音乐就是他的生命。琴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断绝了琴弦,把心灵的大门关闭,留给他的是无边孤独和寂寞,伯牙来到墓前,悲痛欲绝,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五、积累背诵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3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板书设计】2019-202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案3套伯牙 钟子期善鼓琴善听绝弦 死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节奏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味道。2.能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教学准备:收集交友的名句。PPT课件。一、以诗导入1、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诗句你会读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吧!(PPT1)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读着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有关知音的)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有关知音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板书课题:伯牙绝弦)3、读准课题。伯牙绝弦(ju xin)这是一篇古文。你们读过古文吗?第二次学古文,先读一读。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PPT2课文内容)说说读文后的感受。2、跟师读文,把握节奏。(随机纠正)3、再自由练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多读读。4、指名读课文。(注意评价语言)5、再练读课文,要求流利、读出古文的味道。6、齐读课文。三、初步感知文章中讲了两个人,他们是:生。(板书:伯牙 钟子期)读了课文你们是否发现有一个字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板书:善)这个“善”字的意思是否一样呢?打开作业本完成第一题,给“善”字选合适的意思。“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太棒了!真好!太妙了!)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什么叫善鼓琴?什么叫善听?(板书:鼓 听)齐读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四、品味知音之情师:同学们,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呢?请找一找,划下来。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细细读第二句,思考从哪里具体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泰山呢?(巍峨高大)从哪看出?(峨峨)读句子,读出泰山的巍峨。(指名读)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登泰山而晓天下)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一个“峨”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同学们“善哉”用现在的话就是生:“好啊!太棒了!真好!太妙了!”谁也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读出赞美的味道。)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细细读第三句,用朗读读出感受。(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汹涌澎湃 无边无际 水势浩浩荡荡)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吧!师:同学们,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呢?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清风 明月 指名说词语。出示词语: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清风徐徐 芳草萋萋 白雪皑皑 炊烟袅袅 波光粼粼 雷声隆隆春雨绵绵 齐读词语。那么,你们能否也像钟子期一样,赞美一下?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 明月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的琴,子期都能听懂正所谓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细细读第四句,结合刚才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知道。)师:“念”与哪个词的意思相同?(生:“志”。) “必得之”是一定会知道。师: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屏幕出示: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有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啊?他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解孤独和寂寞。中秋之夜,伯牙泊船在山崖下抚琴一曲,在山间砍柴的钟子期被其琴声所引,来到了船上。令伯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1)生默读。说说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喜出望外)师:伯牙把这种心情化作高山流水的音韵,假如你就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2)小练笔:写下伯牙想对子期说的话。(3)交流。是的,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当伯牙志在 明月 ,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 兮若 !”当伯牙志在 杨柳 ,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 兮若 !”当伯牙志在悲伤、志在开怀,这一切的一切,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板书:知音)5.师述:伯牙和子期约定来年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1)交流:从伯牙的琴声中,你能听出了什么?(伯牙此时思绪万千;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可是你却一去不复返了;)同学们,你们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他的心声,你们也是伯牙的知音啊!(2)朗读:你能把此时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名读。(让我感受到悲痛欲绝 , 你是情到深处。)齐读。读到这儿,你知道“伯牙绝弦”的意思了吗?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破的是伯牙的情,伯牙的心。)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读好这句话吧!五、拓展延伸同学们,读完绝弦伯牙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也许你会对这些诗句有更深的理解,请再读一读吧!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现代)华而实知音再读这些诗句,相信此刻的你一定有话想说。学生交流。六、朗读总结七、板书设计25.伯牙绝弦 伯牙 鼓 善子期 听 知音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1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2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3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3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4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3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6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