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义利观_第1页
孟子义利观_第2页
孟子义利观_第3页
孟子义利观_第4页
孟子义利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孟子义利观姓名张雅萍院系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年级2004级学号041210321指导教师王公伟2008年5月25日10目 录摘要.1引言.1一、人性论.1二、孟子义利观.3三、孟子义利观对后世的影响.6(一)孟子义利观的消极影响.6(二)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6四、 结束语.7注释 .8参考文献.8谢辞.9孟子义利观张雅萍(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2004级1班 041210321)摘要:孟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有关义利的言论,在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封建制度起了一定的作用。现在我们来研究它,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会从中得到不少的启迪。本文试对孟子的性善论、“义”、“利”做一点探索。关键字:孟子;人性论; “义”;“利”Mencius Justice & Benefit ConceptZhang Yaping(Politics and law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 21 Grade 2004, 041210321)Abstract: Mencius is an ideologist of new squirearchy. His sayings which related with justice & benefit have left a deep effect in the history. And also it has certain function to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new feudalization. Now we are researching it, to make practical evaluation and get a lot of edification from it. In this context, lets explore a little bit about the “ the theory that advocates human beings were born kind” ,“ justice”, “benefit”.Key words: encius; Humanism theory; justice; benefit引言在我国古典哲学上,义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古代所谓义,一般指的是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则泛指利益,主要为人们的物质利益。由此观之,义利问题即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如何认识、处理具体道德和具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则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一 人性论孟子义利思想的基础,在于人性论。因此,若要理解孟子义利观,首先必须正确分辨其人性论的立场。关于这一点,孟子书中已有清楚的答案,即“性善”。其性善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人生来具有“善端”,即人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先验的善的萌芽。孟子认为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他举例说当一个人看见小孩有即将落井的危险时,会立刻去抢救。这并不是因为与孩子父母有交情,更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处于对别人痛苦、为难的同情心。他又把这种善端分为四类,即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其中“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是最根本的。第二,“善端”是道德观点的萌芽,即上述四类先验的“善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点的萌芽。孟子说:“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人的四体是生而有之的,那么人的四端也是生而有之的。这“四端”发展扩充起来,就形成了“四德”,而“四德”是实行“仁政”的道德条件,而这种道德条件的基础就是“善端”。这显然是由心生事,由德成政,即由精神到物质的主观主义哲学思想。第三,能够扩充“善端”有主客观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是主观因素。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善端”,即是说在人的本性中有善的萌芽,而不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完美的道德。孟子讲善性,说的只是“善端”,而重要的是在于扩充发展。“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孟子公孙丑上)他认为能够扩充“四端”,就能为国君,行仁政,得民心,保四海,反之就会使“善端”丧失,得到相反的结果。能否扩充“善端”孟子承认也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例如,他认为农民要有“恒产”才有“恒心”,若无“恒产”,则无“恒心”,他还认为年成好坏也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因此,“使民为善”不能只依靠“为善”的说教,而必须同时改善环境条件。例如处理经济关系,使农民有“恒产”,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民有“衣食”,而行使“仁政”就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但孟子又认为,能否把“善端”扩而充之,关键在于主观因素,即“心”的作用,“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他认为心这个器官,能够思维, 而通过思维的明辨,能够克制物欲,发展善性。第四,扩充“善端”要加强主观修养,即“养心”。他认为这种主观修养,首先是“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寡欲就能摒除外物的引诱,是内心的善端得以保存和发展。其次是“反求诸己”,即要求人们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过失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他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他举这些例子,都是要求人们严格要求自己,与人为善,以培养“善端”,使其发展。再次,是“集义”,即集聚和培养人们的正义感,使它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孟子称这种精神力量为“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他认为把“善端”加以扩充发展,成为“浩然之气”,就会使人们能够理直气壮,勇往直前,去夺取胜利。孟子的性善论,实际上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性论。这种人性论为封建地主阶级所需要,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共同尊奉的人性论,对处于上升时期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二 孟子义利观在我国古典哲学上,义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古代所谓义,一般指的是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则泛指利益,主要为人们的物质利益。由此观之,义利问题即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如何认识、处理具体道德和具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则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先秦儒家中,孟子是重视民生,深入寻求发展社会经济途径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由于孟子曾反复说过“何必曰利”,所以就有人据此得出孟子重义轻利的结论,认为怀义就不能取利,取利就要害义。但是,在孟子的治国言论中,不仅没有排斥谈论财、富、利,而且还谈的非常的明确而深刻。综观孟子全书,我们认为孟子的义利观是辩证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他义利观的主要见解如下:首先,人都有物质需求,且从根本上看,这种物质需求是合理的和必然的。孟子说:“ 富,人之所欲也” (孟子万章上) ,“与富贵者,人之同心也” (孟子告子上) 。 他认为人们这种对财利的欲求是与生俱来的,就像“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一样,是人的天性。所以,他肯定人们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孟子尽心下) 他还认为利同样渗透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孟子说:“五谷熟而人民育”(孟子滕文公上),“民非水火不生活” (孟子尽心上) ,“水火”在这里指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这表明孟子已经认识到物质利益是人的自然生命延续的凭借和依托,没有物质生产资料,就没有人类的延续,所以求利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他还以物质财富的丰富作为其理想的王道社会的开端和基础。他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则百姓亲睦” (孟子滕文公上) 。由此可见,孟子是肯定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的。其次,孟子认为利和义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他有三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利是实现义的前提和保证。“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梁惠王上) 也就是指人们如果没有一定的财产作为生存的保障,就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没有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就很容易“放辟邪侈”,胡作非为。所以,在孟子看来,利是实现义的前提和保证。第二,以义制利。据史记记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由此观之,在那个战事纷争的年代是完全没有道德的约束,一切事物均以利字当头的。因此孟子提出:“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於仁,而富求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兴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於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这番言论并不表明他不关怀富国强兵之利,而是认为想要一统天下而不为内外的征伐所干扰,就要摆正统治者自身的私利。针对当时社会尤其是统治者私欲之壑难填,“以攻伐为贤”的现象,孟子提出任何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都必须接受道德规范的制约,只有在道德的制约下才能追求到最大的利益。如果君臣、父子、兄弟等“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所以人们不能背义取利、不能以利害义,而要以义取利,以义制利。孟子认为,那些不符合道义的“求富贵利达”的手段和途径,都是君子所不齿的,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 (孟子滕文公下)。如果人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驯,弗视也”(孟子万章上) 或者“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孟子公孙丑上) 但是孟子对于符合道义的“利”却取之泰然,他说“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孟子万章下) ,“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孟子滕文公下)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和谐。第三,舍小义而取大利。虽然孟子提出以义制利,但他并不一味地拘泥于这一原则,而是能够从实际出发,权衡二者的利弊得失,舍小义而取大利,不至因义害利。体现了孟子在义利关系上的权变思想。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就深刻说明了这一点。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嫂溺援与不援,实际上就是义利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里,孟子舍去了小义而取大利。在孟子那里不乏这样的例子。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均为臣弑君,难道这是可以的吗?孟子认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桀纣皆为国君,汤武王皆为国臣,按照礼,臣应当尽臣道。但是桀纣荒淫无度,汤武这种情况下“放桀诛纣”。孟子认为只有仁人才可以处于国家的统治地位,如果一个不仁的人占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传播给广大的臣民,就会把国家的治理的一塌糊涂。在这里,孟子更深层的阐明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义害利的道理。最后,孟子义利观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就求统治者在治国安邦中处理好义利关系的问题。孟子把孔子的“仁”的学说发展为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他提出仁政是在治国安邦中处理好义利关系的最重要的手段。他把仁上升到政的高度,提出仁政的理念,意味着仁已经成为一种根本性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孟子主张以王道治天下,用道德教化去争取人民的服从和拥护。孟子把仁义等道德原则用作制定政策的根据,他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又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孟子离娄上)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亲亲敬长,自觉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社会就会和谐一致,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局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政治方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突出强调民的作用和意义;当然,民贵君轻并非就是强调百姓比君王高贵,而是强调民为国本,国为君本。孟子几次谈到汤伐桀、武伐纣的问题。桀、纣酷虐,施行暴政,受到了民众的反对,虽然他们居于君位,但实际上失去了做天子的资格,最后被汤、武所灭。汤武杀死他们,也只是杀死了一个“独夫”而已。而汤、武能“救民于水火”,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护。在民众的支持下,他们取得了天下。可见,在孟子看来,政权的更迭,君王的易位,都取决于民众的态度。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民众是基础和前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君和民相比,自然民的作用更为重要一些。因此,要求君王爱护百姓,体恤民情,争取民心。孟子看到民心向背的重要,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得民心就可以得天下,失民心就会失天下。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政治斗争的胜负。如果统治者能够关爱人民,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在经济方面,孟子把富民放在首位,主张先富民后富国。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在生活和生产上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在孟子看来,要富民的首要问题,就是“正经界”,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还认为人民应该拥有一定的财产,“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予死亡,然后躯而之善,故民之纵也轻。”保证人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这是统治者施行“仁政”的最起码要求。只要有了足以维持个人及家庭生活所需的“恒产”,就可以保证“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而“黎民不饥不寒”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善良的风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孟子还强调“取于民有制”,也就是限制对人民过分的剥削,他说:“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不反对适当征收赋税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但是他坚决反对统治者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不管人民的死活,通过征收沉重的赋税来盘剥人民,他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下)过度沉重的赋税只会迫使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主张实行“什一而助”即百分之十的劳务租税制。同时,孟子还强调在役使人民的同时,更应该“不违农时”,也就是不在农忙时节征调徭役,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让百姓丰衣足食,生死无忧,就是王道的开始了。在文化方面,孟子特别注重尊贤重教。孟子发展了孔子“举贤才”的思想,把尊贤作为仁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希望国君能够“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给政治带来好处,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说:“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孟子告子下)在孟子看来,人民拥有稳定的经济生活,仅仅是“王道之始”,在此基础之上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才能保证王道最终实现。所以,他一再强调,行王道者,必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设庠序学校以教之”、“教之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实行道德教化,是得民心、得天下的重要条件,“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也就是说,只有统治者和人民的德行都提高了,统治者才能最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利”。综上所述,孟子是十分注重利的,他注重的是保障人民生活,实现天下统一的利,是不违背义的利。针对私欲膨胀的好利之徒,孟子才否定了“利”的价值。而正是这些否定的话语,才使人们对孟子的义利观产生了误解。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的现代化强国。三 孟子义利观对后世的影响(一)孟子义利观的消极影响首先,孟子认为由于贪得无厌,才惹起纠纷,如果放弃利而遵从义就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安定。这种将利益与道义割裂开来对劳动人民来说显然是一种麻醉与欺骗,他使人们放弃争取自身物质利益的斗争意志。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为了不断满足自身衣、食、住、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艰苦劳动,不断创造,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人们对自身利益的需要成为社会生产的动力,成为人类活动的动因。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义利应并重,利是义的基础,而义是利的主导。其次,孟子义利观后来被封建统治阶级改造利用后成了压抑个人利益要求的思想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主体精神。“重义轻利”除了有重视道德轻视利益的意思外,还有重视整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的意思在内,从中体现的一种勇于自我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但是与此同时对尊君、忠君思想的宣传,片面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相对忽视了合理个人利益的满足。再次,孔子曾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说:“鸡鸣而起,孽孽以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孽孽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断言圣人和强盗的区别,只在于义利之间。孔子在强调道德价值高与物质利益的同时,多少有一种贬低物质利益的倾向。而孟子,则继承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进而“讳言利”、“耻言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义利间的关系出现了紧张。(二)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探索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别的义利观的不同在于夸大“义”与“利”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与距离感。这里所讲的差异性与距离感是指:儒家的先义后利是将“义”置于天平的中心,而“利”置于一端;相反的,法家的重利轻义是将“利”放在天平的中心而义置于一端。义与利的距离的拉大及偏离中心,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应该承认,重利的确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而重义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统一稳定的作用。但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缺乏商业道德、贫富差距悬殊、为富不仁的现象时有发生,又为我们重新审视义利观提出了要求。虽然义与利一个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一个是属于物质范畴的,没有什么可比性。但事实又证明了,二者是不可割裂的。“利”是社会发展的杠杆,脱离了“利”谈“义”,“义”就是空洞的,没有现实基础的;“义”是社会稳定的砝码,通过调动积极性等发挥心理作用,脱离“义”的“利”是低级的,不能够完全反映人的需要。从经济上来说,重利不重义会引起社会活动中的尔虞我诈、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社会的道德要求,导致社会活动的无序、混乱;而重义不重利,一味追求道德高尚,将陷入唯心主义泥潭,阻止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平衡稳定的社会条件,这种社会条件要求效率与公平兼顾,也就是说,要通过“义”与“利”并举,来维护公平与正义。无视利讲义是一种空洞的修心养性,不讲物质欲求和经济利益的义利观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无动力;而无视义讲利就是没有约束的动物行径,混乱无序的抢夺必然造成社会的崩溃。从政治上来说,只有“义”、“利”并重,才能处理好现代社会中利益复杂化、利益差异扩大化的矛盾,才能协调好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才能把差异控制在大多数人能够承受和容忍的程度。同样,只有“义”、“利”统一与平衡,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构建与稳定。因此,我们在认识“义”与“利”的关系时,一定要坚持使用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既要正视求利中产生的矛盾,接受矛盾的存在,又要用义来规范与矫正人们的思想道德,控制矛盾的发展,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