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11课《溶洞》word教案.doc_第1页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11课《溶洞》word教案.doc_第2页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11课《溶洞》word教案.doc_第3页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11课《溶洞》word教案.doc_第4页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11课《溶洞》word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11课溶洞word教案学习内容 教材39-41页。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卵石的形成一课的基础上,以溶洞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认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重点难点 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学法指导 实验 课件学具准备1. 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预习检测 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二、合作探究 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1、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1)学生分组讨论。 (2)提出假设。 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三、交流展示 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 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分组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四、达标检测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五 教学反思12升高的河床学习内容 教材42-44页教材分析 本课以前二课为基础,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学习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 重点难点 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学法指导 实验法学具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预习检测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二、合作探究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三、交流展示 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师: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师: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4)、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想法。四、达标检测通过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条件受到了破坏和保护吗?五教学反思13沙尘暴学习内容 教材45-47页 教材分析 本课开展对沙尘暴现象的研究,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重点难点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学法指导 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学具准备 1.为学生准备沙尘暴天气的图片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影像资料。 2.导致沙尘暴现象的有关资料,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数据。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预习检测 了解学生已有的对沙尘暴现象的认识。问:你们见过沙尘暴现象吗?有哪些现象? 二、合作研究 1.了解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现象。 (1)出示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图片,或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课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分小组汇报并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主要现象,并在全班汇报。 (3)全班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主要现象。 风将地面尘沙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相当混浊;车上、建筑物上、人的身上到处落是的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影响人的行走和交通,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探险究沙尘暴现象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并在小组内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全班汇报: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 多发生于沙漠、沙地、干旱的沙质裸露地表;空气易受热,形成冷暖空气的上下对流;强风的作用 三交流展示 探究沙尘暴对人类人危害。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对了类有哪些危害?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了解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 (2)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情况: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 (3)学生探究活动:绘制简单的图表,并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 (4)学生活动:根据所绘制的曲线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曲线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80年代以来,次数明显增多;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土地沙化的面积在不断扩大 (5)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分析及自己对沙尘暴现象的亲身体验进行讨论:沙尘暴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沙尘暴所到之处,造成土壤风蚀,植物破坏沙尘暴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大气严重污染,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交通,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 4.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学生猜想,并在小组内收集大家的意见,并将猜测的原因填写在表中。 (2)学生探究原因: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并填入上表。 5.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师: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分小组讨论,并收集意见。 (2)全班汇报讨论。 (3)总结:植树造林,建立良好的生态屏障;将已经开垦成农田的土地还原成草地、山林,恢复生物保护带,在沙漠土带科学种树,建立生物屏障;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不要过度放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四、达标检测 面对沙尘暴现象日益频繁的现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五教学反思14唐山地震学习内容 教材48-50页教材分析 地震是地球上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本课就地震发生的现象和原因进行研究。学习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重点难点 推测地震的成因 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学法指导 实验法学具准备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预习检测1.讲述:今年5.12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2.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3.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4.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二:合作探究 认识地震的形成1. 实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进行模拟实验。注意安全a. 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如果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b. 用薄木片进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 问:实验说明了什么?3. 讨论: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4. 看P49的小资料,了解地震的形成。三:交流展示 发生地震时怎样做1.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2. 如果现在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3. 进行一次课堂演习:发生地震时怎样逃生。四:达标检测 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一些什么?出现地震时,在家里你会怎么做? 五教学反思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11课镜头里的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目前学生对现代生活状况已经有一定的主动意识了,尤其是相机或手机的使用更是很普遍,有兴趣的孩子对于拍照已经很是熟稔了,所以这节课要求教师必须精讲、精炼,知识要准确到位才行。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代表性花卉,名字和寓意。初步了解摄影的入门知识。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拍下构图均衡、角度优美的花卉。3.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互相合作;培养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生态的意识。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相机的构造及功能,学习拍摄的技巧。教学难点:拍摄一组姿态优美、构图均衡的花卉作品。教学准备:图片实例 数码相机 像素高的手机教学过程:一、导入将书中和自己的作品在大屏上展示,激发学生热情。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展示花卉图片,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镜头里的花。二、新授1、认识家乡的花卉,了解相关知识。2、那这些精美的图片是怎么拍的呢?展示教材左下的两幅图片,看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第一幅主次混乱,取景没有重点。第二幅构图均衡,抛弃不必要的细节,可以突出你要拍摄的重点景物。(设计意图:学生欣赏、分析,感受奇妙的意境,引起他们的兴趣。) 4、讲解景深的作用:突出主题,弱化背景。 景深法则:当被摄物体比较深的时候,应该对焦点选择在景深的前1/3处,因为这样,对焦点后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都可以使用这个法则。记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距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就越大。曝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