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报道网_第1页
社会新闻报道网_第2页
社会新闻报道网_第3页
社会新闻报道网_第4页
社会新闻报道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社会新闻报道网 浅析社会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对策 社会新闻作为涉及面大、取材范围广、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种新闻类别,近些年来有了广泛的应用,呈现出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因素,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总结和思考。 一、社会新闻的定义 究竟什么叫社会新闻?几年来有许多行家进行过探讨,说法不一。有的讲社会新闻 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题材;有的讲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闻;有的认为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 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有的认为社会新闻或者可以叫做道德新闻、或者可以叫做法制新闻;有的则认为社会新闻就是社会生活中新发生的事情的报道,等等。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社会新闻跟政治、经济、文教等新闻有联系,但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现象、社会风貌,报道的是社会动态、社会事件、提供给读者思考和研究的是社会趋向、社会问题。所以,社会新闻应该是属于社会现象、社会风貌、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趋向、社会问题方面的报道。 二、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 内容琐碎 2 / 12 社会新闻节目中大 量内容琐碎的报道,新闻价值较低,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关注的不良现象:如无原则地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日常琐事,还有一些猎奇、不健康、 龙源期刊网 .cn 社会新闻报道要在“四度”上做文章 作者:刘建昌 来源:新闻世界 2016 年第 09 期 【摘 要】社会新闻对晚报、都市报来说,可谓是“看家本领”。这类报纸之所以能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老百姓的重要精神食粮,每天版面上大量好看、可读、有趣的社会新闻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新闻贴近社会 、贴近民生、民情,能够激起读者某些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但如今在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的冲击下,以及新的舆论宣传环境下,传统社会新闻的操作方式受到了挑战,新形势下社会新闻报道该如何创新与突破,才能继续成为晚报、都市报吸引受众的“王牌”,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社会新闻 四度 创新突破 一、目前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甘惜分的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社会新闻定义为“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 的事件、社会风气、3 / 12 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大多数人认为,社会新闻一般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科技、文教新闻而言的,不受行业的局限,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的一类新闻。社会新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包括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各种社会变故、自然变异等等。 由于社会新闻报道的大多是和老百姓联系最为密切、市民最为关注的新闻,很大程度上能满足读者的种种信息需求和参与社会、关注社会的愿望,因此成为读者最爱看的新闻。采写和报道 社会新闻是众多都市报和晚报的重头戏,但从目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势来看,尤其是新的舆论环境下,社会新闻报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社会新闻的报道面过于狭窄,信息源比较单一,过多的关注于来自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新闻,过多的关注杀人、防火、抢劫等刑事案件,过多的关注交通事故等报道,有趣的、好玩的社会新闻分量不够。 二是内容肤浅、格调显得不高。正因为社会新闻的主要新闻来源是公检法司等部门,导致犯罪、案件等新闻占据了版面相当大比例,报道内容涉及敲诈勒索、强奸猥亵、投毒、贩毒、偷盗抢劫、行骗、拐 卖绑架、杀人行凶、非法禁锢、破坏公共设施等各类罪案。一些把关不严的报纸,甚4 / 12 至将色情和暴力题材当成媒体吸引读者的卖点。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不够,过多的就事说事,冷冰冰、干巴巴地陈述事情的发展过程,少有关注事件中的人物背后的命运和故事。 现代中国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新闻报道 苏衡 新闻学 52132300005 内容提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对新闻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新闻报道越来越成为公众获知信息资讯、了解和认知周围社会乃至遥远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新闻报道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对,新闻 的真实、客观、完整缺乏,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所处环境的错误感知和判断,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为,引发负面情绪甚至恐慌。另一方面,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被质疑,遭致媒体面临信任危机。这构成现代社会的另一种人为风险-媒介化风险。因此,考察当今新闻报道的现状,发现报道存在的问题,对于规范新闻报道,促进媒介化风险的治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风险;新闻报道;媒介化风险;风险治理 中国正处在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热议的以现代性为特征的时代,现代性的风险社会俨然成了我们的 境遇: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是处在感知和经历大大小小风险的环境中。有学者指出,当今中国社会,除了非人为的自然灾害,如雾霾、台风、暴风雪、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外,社会制造的5 / 12 风险,如污染、食品不安全、医患纠纷、腐败等在风险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一些自然风险都已经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中国已进入了一个社会风险凸显期。 一、现代社会风险与 风险的界定 风险是可能发生的危险。 风险则是一个人会被某一种特定危害所伤害的机率 , 是指事物具有的不确定性对人造成影响。 风险就是不能确定的知道,但能够预测到的事件状态。 社会风险是由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社会动荡、社会冲突、社会损失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关系状态。这种不确定性来自社会的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现代化风险指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是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切后果。 其实,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唯有在现代性意义上才有所谓的“社会风险”,即社会原因造成的风险、以及带来社会性影响的风险。与传统的风险相比, 目前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人的决策和选择,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这样断言,如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风险与前现代面临的风 6 / 12 险有很大的不同。在他看来, 19 世纪乃至 20 世纪上半期的风险,其风险机理和内在逻辑相对而言是可以感知、控制的,而且这种风险的影响范围和效果相对明确。如今的风险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控制能力,风险“完全逃脱人类感知能力”, “风险的实际影响已经超过了地缘政治的边界 ,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其后果的难预测性”。更有甚者,“它们引致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转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 。”乌尔里希贝克关于现代社会风险的描述,表明了现代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不可测量性、流动性和全球性以及风险分配及影响所具有的普遍性、风险显现的时滞性、风险发作的突发性等诸多特征。 斯科特拉什则认为,现代人始料不及的风险不再是由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而是从信息领域、从生物技术领域、从通讯和软件领域产生出的风险。由此 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包括两大类,一是“实存性风险”,主要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生态的和技术的风险;一是“建构性风险”,主要体现为心态的、舆论的、文化的以及意识形态的风险 从本质上讲,当代并不比其他时代的风险更多或更危险。受技术、科学和不断发展的世界知识的影响,当代社会的人造危险显得更为突出。我们所面临的最令人不安的威7 / 12 胁是人造风险。 二、舆论风险:媒介化的社会风险 三、媒体报道与风险的传播 物质化的、实体上的风险是硬风险。信息领域的风险是软风险。它是虚拟化的、 观念化的、符号化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承认风险的可建构性,有利于理解大众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多张面孔:传媒参与了风险的建构或形塑,传媒自身也是各种界定风险的权力力量的角斗场,传媒甚至还是最危险的“风险放大器”。贝克指出:“毫无疑问,大众传媒事关选择和操纵 ?像金融系统一样既具有全球性、又能实时运作的唯一一种制度就是大众传媒。”英国学者尼克史蒂文森亦强调说,传媒能制造出全球化的“信息螺旋”,在这个螺旋中,相关的事件自动集合成一个冲量,可能导致无心插柳的结果和无法预测的结局。目前的结构性悖论是,一方面信息系 统越来越合理化,反应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强;而另一方面,信息螺旋也越来越无法控制,传媒时常加强了而不是消解了社会的混乱与无序。 德国社会理论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此后的二十年中,如贝克所预言的,现代社会的偶然性、矛盾性、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疯牛病、 SARS、“ 9 11”事件、伊拉克战争、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 2016 年中东政治动荡以及日本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使得“风险社会”8 / 12 日渐成为全球共识,恐惧、焦虑、不信任成为普遍社会心态。 事实就是这样:人们往往在风 险面前显得如此无能为力。现代社会风险的这种状态将如何延续下去,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 现代社会风险与传媒:施为与被施为的假设逻辑 风险到底从哪来?也许有千万个答案。其中一个就是传媒实施的信息传播行为。我们对风险的感知,日益借助于传播。在互联网为特征的时代,人人皆媒体,处处皆新闻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游离,我们卷入在制造新闻和被新闻的漩涡里,风险往往被强化、扩大、蔓延在传播中,风险不断发酵,酝酿更多更具影响力的风险,我们的恐慌在无限扩大,我们的危机感在如日剧增。尽管正能 量传播的同时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我们的恐慌和危机。 当前中国是凸显现代性风险社会的主体之一,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普遍认识。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社会群体事件、环境污染事件、机场爆炸事件、医患事件、传媒界的记者事件以及股市等资本市场的风险,频频发生。而这些风险无疑满足了风险社会理论中有关风险的诠释。 从本质上讲,当代并不比其他时代的风险更多或更危险。受技术、科学和不断发展的世界知识的影响,当代社会的人造危险显得更为突出。我们所面临的最令人不安的威胁是人造风险。 9 / 12 拉什:硬风险与软风险审视 斯科特拉什发现,现代人始料不及的风险不仅仅是由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而是从信息领域、从生物技术领域、从通讯和软件领域产生出的风险。物质化的、实体上的风险是硬风险。信息领域的风险是软风险。它是虚拟化的、观念化的、符号化的风险。当今的不少风险现象是“硬风险”和“软风险”交织互动的产物。 案例:厦门 PX 项、云南“躲猫猫”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杭州飙车案、上海“钓鱼”执法事件 探究当代社会风险的意涵和特征,至少可以说明这样几点: 是现代风险的结构已然发生了变化。现代性的断裂、现代性的变迁在极大程度上加深了风险的不确定和多样性。 是在现代性的全球化、现代性的反思性框架下风险所具有的独特性,普遍性,培养性较以往社会有过而不及。 专家系统对风险的评判受到质疑。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对他们并不报以期待或信任,我们转向掘取尽可能的信息 ,即全球化的网络背景赋予我们的信息对可能存在或不存在的风险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换言之,作为信息传播的传媒个体和组织,其传播行为本身,在社会风险塑造和施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0 / 12 当代媒介技术演进下的传媒资源环境的变化 传播主体 传播客体 传播的手段 传播效果 媒介制度 以上变化,从广度和深度和力度上,加大了媒体对风险的作用。 风险社会下的传媒行为考察对象: 必须指出的是,传媒事业不仅仅限于新闻播报传媒行为, 涉及广告、影视、播音主持、文艺等多个领域,本话题以新 闻播报传媒行为切入点,而且主要聚焦在腾讯微信上的新闻 推送上。 考察 的方面 传媒如何传递社会风险 传媒为什么是风险放大器 传媒为什么又是风险解压阀 聚焦腾讯微信的新闻推送 传媒形塑社会风险 11 / 12 传媒传递风险信息 培养公众的风险认知 构建公众的风险情绪 新闻聚焦:灾害性气象信息类、保健类信息的报道 评论:传媒行为具有建设性,具有预警功能。 风险具有牵连性、扩散性特征 , 某一风险的爆发可能导致“多 米诺骨牌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