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儿子的采访教案 冀教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儿子的采访教案 冀教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儿子的采访教案 冀教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儿子的采访教案 冀教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儿子的采访教案 冀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2019-2020 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儿子的采访教案儿子的采访教案 冀教版冀教版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儿子采访爸爸的梦想是什么?爸爸告诉他自己有三个愿望:第一个 是吃得下饭;第二个是睡得着觉;第三个是笑得出来。儿子不理解,就如实地写出了我眼中 的爸爸。这个在儿子看来不值得推崇的爸爸,他的愿望却值得我们品味。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儿子的采访中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从我眼中的爸爸中了解爸爸这个人。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采访的方式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知道爸爸有哪三个愿望,并根据三个愿望谈自己的感受 。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说明设计说明 一、畅谈理想,埋下伏笔。一、畅谈理想,埋下伏笔。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触摸成人的内心世 界。请大家都敞开自己的心扉,畅所欲言,希 望你们能和爸爸妈妈实现心灵的对接。 同学们,闭上眼睛,不知你是否想起了自 己美丽的梦想?现在就让我们谈谈自己的梦想 吧!学生各抒己见。) 二、阅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三个愿望。二、阅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三个愿望。 1自由阅读,了解儿子采访爸爸的过程,了解 爸爸的三个愿望。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总结出爸爸的三个愿望: 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 出来。 课件展示 3再读课文,了解儿子在采访过程中的反应, 体会儿子的心情。 课件展示 4读课文中儿子的作文我眼中的爸爸,谈 谈对爸爸的认识,体会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三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 的探究欲望。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 概括归纳能力。 将自学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 来。 个愿望。 在学生谈对这部分的理解和对“爸爸” 的评价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联系老师的话来 体会。 三、自由结组,表演课文故事,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三、自由结组,表演课文故事,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1学生分组准备表演,排练。 教师可以进行具体的指导,如适当分组, 适当分配内容,有的表演采访过程,有的表演 后面的“父子交流”部分,有的朗诵儿子的作 文 展示课件 2学生表演。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围绕以下话题交流: 1爸爸的愿望的确与众不同,你能理解吗? 你们生活中有吃不下、睡不着、笑不出来的时 候吗? 2你认为爸爸的愿望容易实现吗?谈谈 自己的理解。 3你们喜欢这位爸爸吗? 4教师小结:有位禅者说过:众生就像牛 通过故事表演,使学生了解故 事的内容,理解人物,以及故事所 蕴含的哲理。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 生明白,这三个愿望看似简单,有 时还真的难以实现。通过畅谈理解、 一样,被尘世中的种种俗事束缚着,生生死死 不得解脱。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悲哀。但不管我 们人生道路是曲折还是平坦,我都祝福你们 孩子们“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 ”平平淡淡才是真。 五、作业五、作业。 回家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问问他们对这 三个愿望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感受把采访记录 在小本本上。 采访表格如下: 采访记录 父母愿望原因我的感受 感受,逐步理解爸爸三个愿望的深 刻含义。 语文即是生活,让语文走 进生活,指导生活。 附送: 2019-2020 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教案 人教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学会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 1 1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它所展现的美丽景色 2 2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 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 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 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 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 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 的水美,桂林的山美,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 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舟行碧波上,人在 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 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 1.2 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 奇,石异,园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 桂林简介桂林简介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湘桂走廊南端,东经 10936 至 11129、北纬 2415至 2623,平均海拔 150 米,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 南面与柳州市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毗邻广东省。总面积 2.78 万平方公里, 其中城区面积 565 平方公里。市辖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华侨旅游经济区六城区和灵川、 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十二县,行政区域总面积 27809 平方公里。 人口和民族:人口和民族: 桂林市现有总人口 476 万人,市区人口 62 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有壮、瑶、回、苗、 侗等几十个民族,共有少数民族 68 万人。汉族人口最多,占人口总数 85.22%。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 150 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 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桂林市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眀,气候条 件十分优越。年平均降雨量 1900 毫米,平均温度 19.3。最冷的月份为一月,平均温度 48。 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 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 。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 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 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想象) 板书: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 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 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 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 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琅琅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 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三)检查生字预习。 漓l。 澜ln 注意门里是“柬” 。 瑕xi 注意与“假”和“段”对比。 翡fi 上下结构。 峦lun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 障 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 筏f注意右下不丢撇。 绵 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棉,棉花。绵,绵长、绵延、连绵。 (四)指导背诵(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附:板书附:板书 怎样读怎样读桂林山水桂林山水里的里的“啊啊”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语气词“啊”多次出现,而每一处的读音又不尽相同。有些老师和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啊”一律读成“”,这是不正确的。那么,怎样确定“啊”在句子中的 读音呢?这要从“啊”的音变说起。 “啊”是一个表达语气和感情的基本声音。当它单独使用时,发它的本音,读作“”。如果 它用在句子的末尾时,它的读音会受它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具体变化主要有以下 几种情况: (1)前面音节末尾是 a、o、e、i、 时,“啊”读作“ya”,有时也写成“呀”。例如:“真 绿啊!”“真奇啊!”“真多啊!” (2)前面音节末尾是或 ao、iao 时,“啊”读作“ua”,有时写成“哇”。例如:“真秀啊! ”“手真巧啊!”“他是个多面手啊!” (3)前面音节末尾是时,“啊”读作“na”,有时直接写成“哪”。例如:“真险啊!” “要小心啊!”“怎么办啊?” (4)前面音节末尾是 ng 时,“啊”读作“nga”。例如:“真静啊!”“真清啊!”“一起唱 啊!” (5)前面音节是 zhi、chi、shi、ri 或 zi、ci、si 时,“啊”读作“ra”或“za”。例如: “快吃啊!”“这东西真次啊!” 2.2. 林海林海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 1.1.学会 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建设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 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 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作者刚刚进入这座原始森林时 的感受。第二部分作者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三部分讲参观林场时 的见闻感受。在这三部分的结束处都讲到了“亲切、舒服” ,这表明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 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随之加深。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游览大兴安岭 的感受。大兴安岭的景物, 先讲“岭” 。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 “温柔” ,原指性情柔和、平顺,课文中是指岭的山势平 缓,线条柔和。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云横秦岭” ,都描 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 “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 “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 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 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 再讲“林” 。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到处 都是绿的,到处都是树木,进一步表明树很多。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 “群岭起伏是 林海的波浪” , “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又“像海边的浪花” ,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 点。 然后讲“野花” 。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 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 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 ,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 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 “每条岭都是那 么温柔” ,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 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 “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 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 古长青。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 ,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 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 11001400 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a ,不能读成 cha ,也不能读成 xia。 酿:niang, 不能读成 liang。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 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 、 “林” 、 “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 。 “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 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 “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 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 “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 特点是多。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 “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 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 ,看着这样的“岭” ,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 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 “落 叶松” , “白桦” 。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 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 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 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为什么到了林场, “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 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 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兴安岭的“兴”有“兴盛” 、 “兴旺”之意, “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 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 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 、 “林” 、 “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 “林” “花”产生 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 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 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 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 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 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一)附:板书设计(一) 板书设计(二)板书设计(二) 3.3.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学会 3 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1.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悟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 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 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 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 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 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 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 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 ,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 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 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 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四、学习墨梅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 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 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 花。 )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 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 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 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 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 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 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 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 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 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 五、作业:五、作业: 1背诵墨梅 。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 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二、学习竹石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 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 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 、 “东西南北 风” ,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 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三、学习石灰吟石灰吟 。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 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 12 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 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 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 ,形成鲜明的 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 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 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 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 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 也铿锵有力。 )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 (2)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 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 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 五、作业。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积累积累运用一运用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之美。 2.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 。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短文和联系学生已 有经验,了解一点有关保险的知识。 3.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引起学生对祖国发展的 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读读背背”选的是一首唐诗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 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甚密,文亦齐名,人称 “刘柳” 、 “刘白” 。这首诗是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湖 上碧波浩淼,一望无际。很多诗人写洞庭湖,着眼于它波澜壮阔、雄伟浑浩的气势,这首诗却写了 洞庭湖的秀丽娟静。诗的大意是: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 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和” ,和谐,协调。 “镜未磨” ,形容湖面像没有磨过的镜子。古人用的青铜镜,磨拭了才能光彩 照人。 “阅读”选的短文是为银杉保险 。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短文。短 文主要写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理火灾保险的事。阅读短文,目的是培养学生 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短文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了解一点有关保险的知识。 这次“积累运用”还安排了一项语文实践活动。 “办小报,迎国庆”是一次综合性活动,目 的是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引起学生对祖国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的情感。 办报前,教师要结合国庆节的来临,做好办小报的动员工作,调动起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小报内容,可以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学校的变化及同学们的进步教师要引 导学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和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文字、图画、图表、照 片等资料,为办小报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5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使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 ,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一点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古诗一、读读背背古诗 (一)板书:望洞庭 ,刘禹锡。介绍背景。 1洞庭湖 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湖上碧波浩淼,一望无际。很多诗人写洞庭湖,着眼于它波澜 壮阔、雄伟浑浩的气势,这首诗却写了洞庭湖的秀丽娟静。 2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王之 后,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甚密,文亦齐名,人称“刘柳” 、 “刘白” 。这首诗是刘禹锡月夜遥望洞 庭湖而写下的。 3解题 遥望洞庭湖。 (二)小组学习 1熟读古诗。 2从字词意思和古诗大意两方面在组内质疑、解疑。仍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时解决。 3练习朗读。 (三)班内汇报 以小组汇报为主,教师简要解说。 1字词意思 和:和谐,协调。 镜未磨:形容湖面像没有磨过的镜子。古人用的青铜镜,磨拭了才能光彩照人。 2说说诗词的大意 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3朗读练习。 (四)背诵古诗 二、阅读二、阅读为银杉保险为银杉保险 (一)阅读短文 1默读短文,画出生字、新词,然后查字典。 2再读,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讨论: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什么给那里的 58 棵银杉树上了火灾保险? 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 (为了“国宝”长存,银杉永世。我们人人应增强保护文物、古迹、动植物现存的化石、 活化石的意识。 ) (二)交流有关保险的故事和知识(课前布置采访、搜集工作) 。 1组内交流。 2组内选出精彩内容在全班交流。 3对预习和交流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完成“办小报,迎国庆”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引 起学生对祖国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课前详细地布置好资料和素材的搜集、采访工作。 (包括文字、图画、图表、照片) 二、带齐需要使用的工具。 (剪刀、胶水、统一的纸张、尺子、彩笔等) 三、读一读课文,明确实践活动的要求。 四、教师重点强调办报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1起报名。报名要有特色。所谓有特色,一是有童真童趣,活泼一些,亮丽一些;二是不要 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2版面安排。首先要美观大方。当然这个美观大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视角,有的喜欢清 新秀美,有的喜欢大红大绿,不要强求一致。其次要图文并茂。可以自己画,也可以剪贴。再者要 错落有致。把文、图搭配好,把长文、短文、小诗搭配好。 3书写要工整,尽量没有错别字。 五、动手编写小报。 六、作业 完成小报编写,准备参加展示。 七、全员参加展示。 第三、四、五课时第三、四、五课时 习作教材分析:习作教材分析: 这次“习作”是看图作文。要求学生的作文符合图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教材注重了选材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 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这体现了让学生自由写作,有利 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范文(一):范文(一): 节日的礼物节日的礼物 明天是教师节,给老师送什么礼物呢?李小萍在放学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冥思苦想:是啊,年 复一年,是老师们呕心沥血为我们传授知识。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还依然伏案灯 下专心备课,曾记得清明节时在烈士墓前,是老师教自己朗诵感人的诗篇;多少个宁静的中午,多 少个晚风习习的夜晚,老师为辅导自己攻克难题而迟归。所以,去年夏季自己获得了“让精神世界 更美好”征文全国优秀奖;今年春天又获得了“迎春杯”数学竞赛二等奖,每一个进步都有老师倾 住的汗水和心血,每一项成绩都蕴含着老师无私的奉献,想到这里,她为这样的好老师感到自豪和 幸福。难道自己不该为敬爱的老师们献上一片爱心吗? 送什么礼物呢?这个问题又一次出现在她的脑海,日记本?不,老师的日记本已经够多了。节 日卡?又太俗要过河了,她走上罗锅桥,手抚栏杆沉思起来。啊!有了!她拍手纵身一跳。原 来,她看到了静静的河水中映出的岸边的鲜花儿。对,向老师献一束鲜花。 回到家,她把这个决定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说:“这个想法很新颖。 ”妈妈也很高兴,提 出明天早起床、早做饭,以便让她早上学,路上有采花的时间。 9 月 10 清晨,李小萍背上书包提前半小时出门上学。一路上她的眼睛总盯着路边的鲜花,一 边走一边采,不放过每一朵。在一片长满树木的土坡下,她发现了很多朵大色艳的花。于是她把一 路采的几枝小花丢下,重新换成了大朵的花。来到河边,她发现了罗锅桥下的一棵太阳花,一尺多 高的花茎亭亭玉立,顶着一朵鸭蛋大的金灿灿的花,十分耀眼。更可喜的是这棵太阳花茎上缠绕着 三朵白心篮边的牵牛花,如众星捧月非常好看。她绕过桥头小心翼翼下到水边采下了这株奇异的花。 这么多花,即使献给所有的任课老师也足够了。于是,她双手捧着大把鲜花兴冲冲地向学校走 去。她首先来到班主任王老师的办公室窗前。王老师没在,两扇玻璃窗打开了,她想,老师可能是 去教室了,趁此机会悄悄地把花插进笔筒,待王老师回来,给他个惊喜。于是她把花移到左手,右 手分出一束,挨近窗根,踮起脚伸出右胳膊就从玻璃窗口将花插进靠窗的办公桌上的笔筒里。 李小萍还要到美术、体育办公室向老师们献花,刚走不远,迎面碰上了从教室返回的王老师, 他手里拿着一叠书信和贺卡。李小萍向老师敬队礼,说;“王老师,祝您节日快乐!”王老师满面 春风,眼睛一亮,他似乎什么都明白了,说:“李小萍,你好,谢谢你送我鲜花!”他抬头望望自 己办公室桌上的那束鲜花,又看看李小萍手中的鲜花,好像嗅到了学生的一瓣心香,说:“这花真 美!真香!” 点评:点评:节日的礼物是一篇看图作文,画面上是一个小姑娘向老师献爱心,送一束鲜花。文 章写得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教师节,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响亮的节日,在这个节日的前夕,思考 向天天教导自己的老师献什么礼物是必然的。所以第一段写得很厚重,感情真挚。 文章接着写准备送花,一路采花,悉心献花。献花以后都是画面外的情节,属于合理的推理和 想象。采花、献花两段写得详细、具体,十分必要,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文章的 结尾很新颖,没有写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而是嗅到了学生的一瓣心香,既是花美又是心美,或者 说既是花香又是心香,一语双关,寓意深刻,不落陈套。 范文(二):范文(二): 谢谢您,老师谢谢您,老师 明天就是 9 月 10 日教师节了。今天下午一放学,五一班的同学就聚在一起,商量着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