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课 杜甫诗五首_第1页
第 3课 杜甫诗五首_第2页
第 3课 杜甫诗五首_第3页
第 3课 杜甫诗五首_第4页
第 3课 杜甫诗五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第 3 课 杜甫诗五首 莲山课 件 k 第 3 课杜甫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 意境 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意象 意境 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 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在一向 “ 沉郁顿挫 ” 、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其中有 “ 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 的恬静优美,2 / 6 也有 “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 的战争悲愤;有 “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 的拳拳忠心,也有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的悠悠深情。 二、作者简介:杜甫 ,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 岁 时遇到 “ 赐金放还 ” 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 770 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 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诗作: “ 三吏 ”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 三别 ”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三、学习月夜 (一)、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 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3 / 6 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 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 2)首联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 “ 独 ” 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 也是 “ 独 ” 看呢 ?下联紧承而出。 3)颔联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 “ 未解 ” ,是 “ 不忆而忆 ” ,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 “ 未解忆长安 ” 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4 / 6 亲。 4)颈联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一个 “ 湿 ” 字,一个 “ 寒 ” 字 ,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 !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5)尾联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 “ 双照 ” 而泪痕才干,那么 “ 独看 ” 而泪痕不干也就再明白不过了。 “ 照 ” 字应 “ 月 ” 字, “ 双 ” 字应“ 独 ” 字, “ 双照 ” 与 “ 独看 ” 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三)、艺术特点: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 “ 怜 ” 、 “ 忆 ” 与 “ 今夜 ” 、 “ 独看 ” 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 “ 今夜 ” ,又是 “ 独看 ” ,可以想见有往日的 “ 同看 ” 和将来的“ 同看 ” 。将来的 “ 同看 ” 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 “ 同看 ”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5 / 6 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 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 “ 独看 ” 明月又是 “ 忆长安 ” ,这“ 忆 ” 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 “ 忆长安 ” ,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 “ 独看 ” 月而 “ 忆长安 ” , “ 小儿女 ” 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 ?此一 “ 怜 ” 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艺术构思巧妙。以 “ 月 ” 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 “ 独看 ” 和 “ 双照 ” 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四)小结: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 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叶燮原诗所言: “ 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君爱国、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 ” 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诗人在半年后所写的述怀中说: “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 ; “ 寄书 问三川 (鄜州的属县,羌6 /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