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苏教版.doc_第1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苏教版.doc_第2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苏教版.doc_第3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苏教版.doc_第4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苏教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苏教版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美文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3.“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几次?他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四个地方,自己读读。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4.仔细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每一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时,“好”在哪儿? 5.个人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 (1)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火热的舞蹈场面。(出示相关文字)哪些词句在激情地燃烧?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比喻、排比的气势,体会到用词的精彩。 (2)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出示相关文字)哪些词给你强烈的震撼?点出“隆隆、隆隆、隆隆”,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激情。 (3)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茂腾腾的后生上。(出示相关文字)这是怎样的后生?面对这一群西北汉子,带给你怎样的搏击?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体会生命的存在和强盛。 (4)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变幻的舞姿上。(出示相关文字)加强朗读,体会情感的澎湃。 6.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三、朗读赏析探究 赏美图,配佳句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说美点,品美韵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语言美: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思想美: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黄土高坡音乐FLASH,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附送: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苏教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1、师: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看视频)2、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从文字中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简介作者及安塞腰鼓)二、整体感知1、(看课文朗读视频) 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2、谈谈你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可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三、理清脉络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2、按上面的顺序将课文分三段第一段(1-4) 第二段(5-17) 第三段(18-20)四、学习第一段 鼓响之前1、自由读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背景 一片高粱地后生 茂腾腾 朴实 沉稳而安静腰鼓 呆呆地 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4、齐读第一段五、初学第二段1、浏览第二段(5-17),有一句话在其中出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